
阆中(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
阆中,古称保宁,是四川省南充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
阆中市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21个乡、2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59192人(2016年)。是中国生态建设示範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境内拥中国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镇之一的阆中古城,古城建址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2018年12月,阆中市喜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準扶贫示範县市”。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阆中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阆中
- 外文名称:The Ancient City of Langzhong
- 别名:阆州、保宁
-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 所属地区:四川省
- 下辖地区:4个街道、25个镇、20个乡、1个民族乡
- 政府驻地:七里街道巴都大道66号
- 电话区号:0817
- 邮政区码:637400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东北部
- 面积:1878平方公里
- 人口:859192人(2016年)
- 方言:四川话、阆中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
- 着名景点:阆中古城、张飞庙、锦屏山等
- 机场:阆中机场(在建)
- 火车站:阆中站
- 车牌代码:川R
- 着名特产: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等
- 市歌:《我在阆中等你》
- 行政代码:511381
建置沿革

阆中历史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传:华胥生伏羲于此。
阆中,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春秋时,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巴国分裂,充国脱离巴国而自立,辖有阆中之地。
战国时,巴国屡为楚国所逼,灭充国,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
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后移治江州)。当时,阆中县境域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
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今南充),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征东中郎将 安汉赵题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今南充)。
建安六年(201年),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先后为郡、州、府、 道治所,成为川北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至成汉嘉宁二年(347年),阆中为巴西郡治,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
三国时,郡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4县,蜀汉司隶校尉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
西晋时,巴西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 南充国、西充国10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巴西郡移治涪城(今绵阳)。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前秦占领东晋梁、益二州后,又曾于阆中置巴西郡。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其地又入东晋。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谯纵据蜀。义熙九年(413年),阆中再入东晋,后置北巴西郡。
南朝梁天监八年(509年)至西魏恭帝元年(554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大统元年(535年),为魏所据。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至隋开皇三年(583年),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
开皇三年(583年)至大业三年(607年),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辖区未变。
唐仍名阆中,武德元年(618年)至先天元年(712年)为隆州治。开元元年(713年)避唐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坪9县。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曾改为阆中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
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
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直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至1912年,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8县。
明末清初,清顺治年间设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20年(1646年-1665年)之久。康熙四年(1665年)四川全境平定以后,省治迁往成都。
清代,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
1912年(民国元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
1913年(民国二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
1914年(民国三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潼南26县。
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巴山警备司令部设于阆中。
民国期间(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相继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4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阆中和平解放。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84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阆中为历史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91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管市,由南充市代管。
2003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阆中市政府由阆中市区内东街7号迁至市区巴都大道66号。
行政区划
沿革变迁
2014年,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1号)批覆同意,撤销东兴乡,设立东兴镇,辖原东兴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凉水乡,设立凉水镇,辖原凉水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五马乡,设立五马镇,辖原五马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木兰乡,设立木兰镇,辖原木兰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市辖4个街道、25个镇、21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政区划分
截至2015年,阆中市辖4个街道、25个镇、20个乡、1个民族乡。
保宁街道 | 沙溪街道 | 七里街道 | 江南街道 | 裕华镇 | 彭城镇 | 双龙镇 | 柏垭镇 |
思依镇 | 文成镇 | 二龙镇 | 石滩镇 | 老观镇 | 龙泉镇 | 千佛镇 | 望垭镇 |
飞凤镇 | 河溪镇 | 妙高镇 | 凉水镇 | 洪山镇 | 石龙镇 | 宝马镇 | 水观镇 |
金垭镇 | 玉台镇 | 五马镇 | 东兴镇 | 木兰镇 | 垭口乡 | 治平乡 | 天宫乡 |
天林乡 | 枣碧乡 | 北门乡 | 桥楼乡 | 河楼乡 | 清泉乡 | 解元乡 | 西山乡 |
方山乡 | 金子乡 | 三庙乡 | 峰占乡 | 鹤丰乡 | 金城乡 | 朱镇乡 | 宝台乡 |
福星乡 | 博树回族乡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国土面积1878平方公里。
地形
阆中境内有两大山系:嘉陵江以东属巴山山脉,以西属剑门山脉,两大山脉分支余脉,在阆中市分别呈西北至中南,东北至西南走向,形成东西北部高,中部低的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处在川北低山区向川中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最高点为龙泉镇的马鞍山,海拔888.8米,最低点为最南端的朱镇乡猫儿井嘉陵江段,海拔328米。境内平坝、低丘陵、高丘陵、低山、台地、山原兼而有之,属低山地貌为主和少数丘陵带坝地形。
阆中古城

河流
境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从北向南流经石子乡、保宁镇等13个乡镇,过境全长59.45公里,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分别于江南镇、文成镇、河溪镇、南部县定水镇流入嘉陵江。
气候
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年均温度17℃。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6℃。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
自然资源
林业
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孃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
矿藏
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採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水利
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m3,“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m3,地下水藏量5833万m3/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kW。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万kW/h。
人口民族
人口
阆中总人口88.19万(2010年),其中城区人口32万。市区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有回族人聚居点,下辖一个回族自治乡(博树乡)。
2016年末,全市总人口859192人,比年初减少2045人。在总人口中:按户籍分,城镇人口295965人,乡村人口563227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439160人,女性人口420032人。男女性别比为 104.6:100 。计画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全年出生人口8304人,出生率9.63‰,比上年增加0.3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625人,死亡率6.52‰,比上年减少0.3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 比上年增加0.66个千分点。
民族
境内居住着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水族、黎族、布衣族、高山族、纳西族等19个民族。
经济
综合
2016年,阆中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938875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800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864853万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618222万元,增长9.2%。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2:47.1:28.7调整为23.5:44.6:31.9。三次产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3%、15.4%和70.3%,拉动经济成长1.1、1.2和5.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阆中粮经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柑桔、蚕桑等。建市以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化进程,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出口农业的转变。半夏、沙参、川芎、杜仲、银杏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2013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95亿元,重点连片打造江南—裕华—飞凤—柏垭—天宫现代农业农村综合示範区,建成天宫观光休闲产业园3000亩、江南葡萄园500亩、星级农家乐15家。提升沙溪和五马—东兴特色农业园区,推进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巩固城郊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新建5100亩,建设生姜、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专业村70余个。
第二产业
阆中丝绸、棉纺、酿造为传统产业。唐代,阆中丝绸为宫廷贡品。清代,阆中为四川五大丝绸产地之一。解放后,工业行业不断增加,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品种逐渐增多。全市已形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水电能源四大行业为支柱,机械、丝绸、皮革、包装、能源、化工、工艺美术七大行业为重点的工业结构。阆中被列为四川省轻工重点发展基地,有国家二级企业和定点出口专厂近20个,50多个产品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亿元。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工业增加值27.4亿元、入库税金1.5亿元。
第三产业
2013年,阆中市新建了昊天大道、昊天横街、落下闳大道西段、汉王祠路等城市干道12公里,嘉陵江三桥主跨合龙,嘉陵江四桥及滨江南路加快推进,七江新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阆中市加快河溪、天柏大型集中供水站建设,完成河溪、文成、千佛堤防工程,老观被列为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河溪申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通过专家组评审。新建了乡镇联网路60公里、通村水泥路320公里,完成了文成大桥维修加固,启动了罗家滩东河大桥、千佛邵家湾大桥建设。
阆中市市金融机构新增重点项目和企业贷款20亿元。运用项目贷款、信託、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获得银行授信11.3亿元,提款到账7.74亿元。与省产业振兴基金签订了20亿元战略合作协定,推进10亿元南充城市投资发展基金阆中子基金棚户区改造项目。
阆中商业形成了以东方广场、阆天城、俊豪购物中心、滨江新天地、滨江路西北段商业中心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并引进了沃尔玛、新世纪百货、苏宁电器、肯德基等大型商超和主力店。七里新区国际商贸城是一个集建材、食品、工业、百货等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贸流通中心,江南新区也正在逐步建立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物流新商业中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阆中市启动滕王阁国小、幼稚园建设,改造薄弱学校39所。阆中市老城区、新城区各级各类学校44所,教学班级1023个,在校学生63960人,教职工3987人。其中,新老城区现有四川省一级示範高中、南充市级示範高中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一所,南充市级示範国小3所,省级示範幼稚园一所,南充市示範幼稚园4所,省级艺体、科技特色学校2所。
市政
阆中建成了10多个休闲广场,建设了滕王阁公园、红军纪念园、锦屏山公园和熊猫乐园城市主题公园,建成7家高档酒店、3个娱乐休闲集中区、2个大型购物中心和10公里的滨江生态景观走廊。截至2012年12月底,阆中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926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9.15%;建成区绿地面积达805公顷,绿地率为34.04%;城区公园绿地面积22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31平方米。
电力
国家大电网22万伏变电站已投入使用,金银台航电梳纽工程已併网发电,总投资10多亿元的沙溪电站正在紧张建设之中。
社会保障
2013年,建成还房101万平方米、在建256万平方米,回迁民众3万余人;实物配租廉租住房300套;扶持发展小微企业568户,新增城镇就业9653人。城乡低保达到87552人,养保、医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12个。
友好城市
陕西省汉中市 | 山西省平遥县 | 台湾省台北市 | 云南省丽江市 | 江苏省扬州市 |
重庆市渝中区 | 广东省普宁市 | 马来西亚马六甲州 | 美国托马斯维尔市 | 美国多森市 |
美国亨特斯维尔市 | 美国查尔斯顿市 | 德国波恩市 |
交通
2013年,广南高速全线贯通,兰渝铁路在阆中设立二级站,国道212线和347线穿境而过,成十字型辐射全市。广南高速、兰渝铁路、嘉陵江航道、阆中机场等“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路正在形成。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历时近7年建设的兰渝铁路四川广元至重庆段已建成开通,结束了苍溪、阆中和南部不通铁路的历史。
河运——境内流长59.4公里。嘉陵江渠化工程建成
陆运——①普通公路:G212国道(兰州—阆中—重庆)、G347国道(南京——青海德令哈)②高速公路:G75兰海高速(兰州—广元—南充—海口)、营阆高速(营山—仪陇—阆中,在建)
铁路——兰渝铁路、
航运——阆中机场(在建)
历史文化
综述
阆中素有“阆苑仙镜、风水宝地”之美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也是中国第一风水古城。城中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阆中市有220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如风景秀美的锦屏山和历史悠久的腾王阁等。
阆中福音堂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84年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文物名胜众多,杜甫、元稹、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善孖、丰子恺等先后来阆,留下不少着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阆中城区地面文物点有2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居四川省县级政区之首。馆藏文物有3000余件,其中国家等级文物2000余件。
阆中文化的主体是以汉桓侯祠(张飞庙)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巴巴寺、福音堂、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渝舞、皮影、川北灯戏、亮花鞋、剪纸等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範”。
风水文化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科举文化
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誌》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巴文化
阆中在古代曾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也是巴国境内紧邻苴国的一个地方。巴国最后一个国都就定于阆中。
巴人文化

巴人善战,早已闻名,远在殷商时,商王就曾多次与巴人交战,周武王姬发也用巴人组成3000人的前锋——“虎贲”军,牧野一战,使纣王全军覆灭。《华阳国志·巴志》说:“阆中有渝水(嘉陵江古称),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晋书·乐志》也说:“高祖乐其(指巴人)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曹操令王粲改创其辞,名昭舞,晋、宋又改为文舞、武舞。杜佑说,巴人从周以来的武舞,即乾戚舞、巴渝舞、牟弩舞,后演变成文武舞。
三国文化
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张飞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有“桓侯祠”。
红色文化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其中女兵500余人。
宗教文化
阆中汇集了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东西方宗教流派,其中以佛教、伊斯兰教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尤为突出。
民俗文化
阆中灯戏
1200多年前,在道教盛行的邻县苍溪,每逢春社、秋社、清明、建庙迎神、神佛生日等民俗活动就会有坛(傩)班和灯班艺术表演,两类戏班相互糅合形成独特唱腔的灯戏(川派傩戏),经阆中民间艺人吸收并加以发展,形成一定影响力的阆中灯戏。
川北皮影
2000多年前,在陕西地区出现羊皮戏,俗称皮影戏。皮影戏运用幕影演出道理,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清代各地方的戏剧唱腔的多样促使皮影艺术表演达到鼎盛时期,阆中的皮影戏就是四川的代表,它巧妙的糅合进苍溪灯戏(川派傩戏)唱腔进行表演,影响了整个四川皮影艺术的发展,称之为“川北皮影”。
风景名胜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桓侯祠、川北道贡院、巴巴寺、玉台山石塔、永安寺、老观古镇、五龙庙、观音寺。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光楼、清真寺、福音堂、朱家山坪上遗址、大佛寺、状元洞景区、锦屏山风景区、圆觉寺、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中共阆南县委旧址等22处。
阆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家坝新石器遗址、汉城遗址、明城墙遗址、火神楼、中天楼、川北道署(道台衙门)、学院行署、阆中县文庙、天主堂、星座苑落下闳纪念馆、阆中木雕展览馆、陕西会馆、锦屏书院、净圣庵、、阆中市民间博物馆、杜家大院、李家大院、马家大院、孔家大院、秦家大院、蒲氏宅第、南津关古镇、奎星楼景区、阆中熊猫乐园、千佛岩摩崖造像、雷神洞造像、瓦口隘遗址、状元府第、三陈府邸、张家古院、陈家庭院、何家院、何家窨子、草堂客栈、马家院、风水博物馆、水码头客栈、高升客栈等。
还有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省级蟠龙山森林公园。
地方特产
保宁醋
阆中已成为国内四大食用醋产地之一,保宁醋创製于明末清初,其特点是醇香适口。
保宁压酒
保宁压酒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挽住征衣为褶尘,阆中斋酿绝芳醇。”(《阆中作二首》)是南宋着名诗人陆游对阆中美酒的讚誉。阆中“压酒”,有很独特的酿製方法。
保宁乾牛肉
保宁乾牛肉是一种回民风味浓厚的传统名特产品,可作副食,也可作小吃。明末清初由阆中回民王氏兄弟创製,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闻名。1912年,在四川省劝业会上评为"上等食品"。近年来,多次获得"优秀产品奖"。1988年,创"部优"及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95年获中国优质清真食品金奖,畅销中国20多个省市。
着名人物
伏羲的母亲华胥居于阆中、西汉阆中宗民领袖范目、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邓平、西汉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三国天文学家的周舒、周群、周巨、蜀将马忠、黄权、文学家谯周、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北宋时谏议大夫陈省华之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抗金名将张宪、元末韩娥、清代女诗人王淑昭、将帅书法家马德昭、近代梁清芬。
1949年后授予少将军衔的有汪易、宋烈、安东、安志敏、莫春和、宋献章、白崇友、梁天喜、蒋克诚。
两院院士:
鲜学福(1929.1.21- ),着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华俊,1960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农业土地资源专家。现任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海外)通讯院士、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