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淮阴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5日在淮安市淮阴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报告内容
过去的一年,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最佳化。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亿元,增长19.59%,人均突破1300美元;财政收入6.16亿元,增长33.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28.37%。三次产业结构由 29.94:46.64:23.42调整为26.08:50.2:23.72,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3.86个百分点,二产占比首次超过50%。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实现工业增加值39.35亿元,增长30.7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8%。规模企业提速增效,实现产值115.4亿元、销售108.9亿元、利税11.75亿元,同比增长42.7%、42.8%、43.1%。新增列统企业53户,总数达到203户,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8户,总数达到23户,其中振达公司销售突破10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盐化工、机械等六大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9.5%。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以蔬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8.39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6.8%;建成千头猪场26个、万只禽场168个、百头以上奶牛场13个,规模养殖比重达31%。发放良种、水稻、农机等补助资金2874.8万元,推广农业生产保险,实行“托市”保护价收购,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坚持培训先行,外输与内转并举,新转移劳动力2.2万人,其中成建制转移1.3万人,农民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41.3%。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认真落实“服务业突破年”各项任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3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4%。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完成韩信故里、葫芦岛度假村二期工程。淮安火车站、欧华国际大酒店等大型服务业项目先后落户我区,京园大酒店、国际农贸城等项目有序推进。财税工作保持良好态势。大力培植骨干税源,强化税收征管,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3亿元,增长34.67%,地方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2.92%,王营、丁集、老张集等乡镇财政增量较大,古寨、凌桥等乡镇实现财政收入翻番。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工资发放、社会保障、扶贫救济等重点支出得到优先保证。
招商引资
过去的一年,招商引资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富有成效。招商引资成效显着。推行区领导挂鈎组团招商、乡镇部门捆绑驻点招商、专业队伍专职专业招商、中介代理定向委託招商等方式,突出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全年新引进规模以上项目207个,固定资产协定总投资75.6亿元,到位资金26.3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8个,超亿元项目1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实行领办、会办、帮办、督办“四办”制度,促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实施投资超3000万元各类项目6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7个。总投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中,112个竣工投产,100个有序推进。载体建设步伐加快。淮阴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七通一平”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新增进区项目65个,固定资产到位资金15.02亿元,清理、置换11个项目,盘活土地194亩,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开发水平不断提高。以省委、省政府推进南北合作为契机,主动加强对接,创造条件策应,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的江宁开发区淮阴工业园全面启动。赵集盐化工区、盐河工业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0多万元,引进企业120户,渔沟、棉花庄等5个乡镇被列为市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
过去的一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建设展示新貌。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围绕全面融入淮安大城市的目标,投入21亿元,建设七大类56个城建项目。建成淮河东路、北京东路、曙光路等19条主支干道,主要路网覆盖面积增加到4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大。建成和开工建设中山路盐河桥、银川路黄河桥等5座桥樑,两河三岸联繫进一步紧密。开工建设盐河三期风光带、孙大泓风光带,实施一批道路、游园绿化,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绿水特色进一步凸现。基本建成翠景美墅、江淮人家等4个小区,开工建设南洋花园、法国小城等8个小区,房地产竣工面积36万平方米,安置小区分期交付使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形成。添置一批环卫设施,城区垃圾实现无害化集中处理,新建和改造营东、新街等5个农贸市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以创建“四城”为契机,组织开展“五小行业”、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整治活动,顺利通过创卫国家级技术考核。重拳打击违法建设,强化基层防违责任,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着力提升城市经营效益,成功运作瀋阳路周边等7个地块,城市经营收入突破1.5亿元。合理调度城市建设资金3亿元,保证了城建资金的有效供给。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全面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建成陈武路,打通运南第三通道,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8公里,新建二三级公路里程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全区等级公路通村率达100%。提高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新建和改造农桥60座、泵站34座,修建防渗渠道55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9万亩,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完成淮涟灌区五期改造工程、淮沭河滩地水毁二期工程。完成乡镇220个重点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和高速公路环内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重点中心镇和居住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渔沟镇被命名为省级重点中心镇,启动建设袁集乡乾庄、徐溜镇吴江、老张集乡玉尧等3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开展“文明新家园”创建、村庄河塘整治等活动,推动村容村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