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麂列岛国家自然保护区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以东海域,其中心点为北纬27°27′,东经121°25′,总面积为201.0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90.7l平方公里,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系自然保护区。由23个海岛、14个暗礁、55个明礁组成,总面积20106公顷,海域面积19071公顷。区内贝藻类丰富,是中国海域的重要贝藻类基因库。有海洋贝类403种,约占我国贝类总数的20%;海洋藻类174种,约占我国藻类总数的20%。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麂列岛国家自然保护区
- 外文名称:Nanji Island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地理位置: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以东海域
- 气候类型:温带和热带的过渡带
- 占地面积:201.06平方千米
- 景点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概况
南麂列岛国家自然保护区距浙江省平阳县鳌江港56公里离台湾岛约150公里。最大岛屿为南麂岛,面积7.64平方公里,因形似麂而得名。该保护区地处温带和热带的过渡带,受台湾暖流和浙江沿岸流影响,为海洋生物栖息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系自然保护区,不仅在海洋生态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海洋生物“南种北移,北种南移”的资源库。
南麂列岛
南麂列岛区内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52个,主岛—南麂岛面积为7.64平方公里,西距大陆最近点约30海里。它是以海洋贝藻类、鸟类、水仙花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
气候状况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江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和交替消长的区域,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水终年清澈湛蓝。
地质地貌
保护区内以海蚀地貌为主,海岸线曲折,岬角丛生,海湾众多,礁石密布,沙滩多样。列岛为基岩丘陵岛屿,由23个海岛、14个暗礁、55个明礁等组成。南麂岛为南麂列岛的主岛,外形似麂,头朝西北,尾向东南,面积7平方公里,岛上最高峰为大山,海拔229米。
南麂岛周围有龙嘴头等5个呷角和国姓懊、马祖澳、火昆澳3个海湾及港湾南麂港。岛周围有宽800米、长600米的贝壳沙海滩。海水清澈透明,能见度达5米以上。岩石受海浪长期侵蚀冲击,形成海蚀崖、柱、穴、平台等景观,怪石众多,岩壁耸秀,人称“碧海仙山”。
景区历史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1998年又成为我国最早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路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荣誉记录
2005年被《中国地理杂誌》等全国二十三家媒体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此外,南麂保护区还拥有我省首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範基地和国家级海钓基地等多张“国家级金名片”。同时,南麂列岛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海珍品养殖示範基地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南麂保护区管理局被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委等4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
自然资源
南麂保护区处于台湾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种类多样,生物区系複杂。在多年的海洋生物本底资源调查中,已查明有各门类海洋生物1876种,其中包括大型底栖藻类178种、微小型藻类459种、贝类427种、甲壳类257种、鱼类397种和其他海洋生物158种。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区内的贝藻类资源特别丰富,两者分别约占全国海洋贝藻类种数的15%和25%,约占浙江省海洋贝藻类种数的80%,大约30%的种类以南麂海域为我国沿海分布的北界或南界,有36种贝类在中国沿岸仅见于南麂海域,黑叶马尾藻、头状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是在南麂列岛发现的海藻新种,还有22种藻类被列为稀有种,体现出很好的生物多样性、代表性和稀缺性,引起了国内外海洋生物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南麂保护区素有“贝藻王国”之美誉,也是我国主要海洋贝藻类的天然博物馆、基因库和“南种北移、北种南移”的引种过渡驯化基地。
风景

南麂列岛的良好气候,特殊的海洋水文和地质地貌条件,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物种和生物群落。该区贝藻类丰富,是中国海域的重要贝藻类基因库。该区已鉴定出海洋贝类403种,海洋藻类174种,分别占中国贝类和藻类总数的20%,被誉为“贝藻王国”。除了海洋贝类、藻类资源外,该自然保护区还有368种鱼类、180种虾蟹类生物,如位列海八珍之首的鲍鱼、名贵的石斑鱼等等。有陆源种子植物317种、脊椎动物55种。
保护区内小岛的生态也各具特色。大擂岛和竹岛生长大量的水仙花,被称为“水仙花岛”;还有蛇岛、鸟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