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刀会(浙江南麂岛历史事件)
大刀会,民国期间的浙江的一个民间组织,大刀会的兴起与政府当局酷征暴敛、农民负担重有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刀会
- 性质:一个民间组织
- 起源地址:浙江省
- 有关事件:浙江南麂岛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
大刀会的兴起与政府当局酷征暴敛、农民负担重有关。平阳县作为当时的人口大县,县长张韶舞在税收上除国家规定外,巧立名目,捐款达100多种,并强徵兵员,在主要交通要道设卡布哨,严查适龄服役的青壮年,年年超徵税收和兵员,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兴起
当时,在平阳县望里乡(现属苍南县)六板桥,有个拳师叫董仁涨,他只有国小文化,但能说会道,对民众颇有蛊惑力。由于他会“符水治病”,乡间不少人向他求医、学法、习拳,故其徒子徒孙甚多。而一同乡平时跟董仁涨素有纠葛,便向平阳县政府告发董仁涨扰乱社会。张韶舞派兵去抓捕时走漏了风声,董仁涨逃至南麂岛。他在南麂设立了神坛,布道传教。他公开亮出“大刀会”的旗帜,以主要武器大刀为图腾,并声称谁服了他的灵符便会刀枪不入。海岛上的青壮年几乎人人加入大刀会,日夜训练棍棒拳脚。大刀会的人马越来越多,羽翼日丰,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随时準备登入杀回老家。
纪律
在其徒众信念中,首事(司令、队长,头人)、法师为佛祖化身,言出即令,必须绝对服从;必须虔诚修心,不可夹杂邪念’不可擅拿民众钱物,不可与女人同房,临战必须口念密诀,英勇冲杀,不可贪生退却等等。自认只要心虔身净,自能得到佛法护佑,刀枪炮火不近身,否则。心邪身魇,佛法则不灵验。这些信条,即是大刀会首事统兵的权术。
起事经过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春,董仁涨在南麂组织的大刀会,发展到二百多人,形成一支不小的武装队伍。因海岛缺粮,时受困扰,董仁涨便立意“打回老家去”,抢占一块地盘。
其时国民党在江南的武装,除宜山区特务队、南监盐场税警队外,还有上年六月受专署收编为护航大队的原江可亮(即江小玉、又名萧玉、台州人)股海匪百余人,驻扎于舥艚陡门头,东山周、方城底一带从事整训。
三月七日(古历二月十三),董仁涨发本部人马到北龙岛,会同北龙大刀会七、八十人(其中还有驻南麂的乌军十多人及南麂、北龙两岛的一部分渔、农民),总计三百余人。分乘秋船(音)及大擂网(音)九只(随带舢舨三只),于三月八日凌晨,从方城乡北岭村的关岙头登入,直扑驻舥艚的护航大队。适逢该护航大队于前一日下午奉调开往瑞安,留守处职员及家属,在大刀会的突袭中毫无反抗能力,被杀二十四人。被缴步枪三十支,子弹数千发。可笑的是,他们居然把抢来的枪枝弹药锁在庙中库房里,照样扛着大刀四处砍杀。
据现年82岁、原舟巴艚镇“七二”渔业队支书倪正山回忆,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正想出海捕鱼,只见关岙头北首的海滩上有不少船停在那里。起先还以为是日本人登入偷袭,他就躲在礁岩边看动静,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大刀会的人马。这些人身披黄衣褂,手持长柄大刀。
大刀会在前进途中,不少民众跟着观望,不自觉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不久,大刀会就发展到3000多人。
平阳县政府接到大刀会抵达芦浦乡的讯息后,张韶舞报请第八区保全司令于3月9日调护航大队及税警步炮连,威风凛凛地向芦浦进剿。不料双方激战了半小时,大刀会人众势猛,个个不怕死,官兵几乎被当了“点心”。护航大队军心动摇,兵败如山倒,丢枪弃甲落荒而逃。为此,县政府向省、专署频频告急,要求派兵增援。于是,上峰调派了瑞安县自卫大队第二中队协助平阳县自卫大队、护航队以及宜山特务队等地方部队,一起围剿大刀会。3月15日,又增派了浙保三团、四团二个大队。
面对强大的敌方兵力,大刀会毫不畏惧,而且越战越勇,前赴后继,猛打猛冲。从3月31日至4月19日的20天内,大刀会先后和政府军经历了6次战斗,约800余会徒被击毙。
热兵器难抵冷兵器,正规军打不赢大刀会,至多算打个平手,这真是丢尽“国军”的面子。国民党政府军调兵遣将集中火力,4月18日,一支荷枪实弹的国民党政府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钱库结集。他们兵分三路:右翼为向管店挺进的浙保四团官兵,左翼为平阳自卫大队和永嘉自卫大队,这批官兵火速穿越黄东堡;中间的部队是浙保三团五、六中队,直扑白花桥。三支队伍从三个不同方向占领制高点,架起了迫击炮和机关枪,向人口密集的街区发起猛烈轰击。
原来政府军在前几次围剿大刀会的交火中,损兵折将,吃了大亏。于是派侦察人员乔装成卖膏药的江湖人士,到钱库刺探大刀会情况,获悉大刀会主力就驻扎在这里。这次国民党政府军就企图将大刀会一网打尽。
大刀会会徒发现受包围后,被动地组织防御抵抗。因腹背受袭,又加上河道的限制,无法展开近距离的肉搏,大刀会会徒纷纷倒下。经双方激烈战斗,终因刀胜不过枪,最后大刀会由横街三秀桥向南部突围撤退。
政府军在浙保四团团长童烈的率领下,占领了钱库。他们将这里视为大刀会“老巢”,凡遇到反抗者,便残忍地大开杀戒。有的人被砍下脑袋,有的人被挖掉眼珠,有的人被割下耳朵,实在惨不忍睹。有位叫卢乃帮的铁匠,见政府军破门而入,欲举刀自卫,即被开枪打死,还被砍下脑袋。
政府军还在钱库放火烧屋,大火从4月21日下午3时开始,烧到翌日清晨,后街董家桥、东街、横街、双排坊等街道几百间民房和商铺皆化为灰烬。政府军把抢来的财物装满八十多艘船,运往宜山、县城等地拍卖。
据《浙江日报》1965年4月25日《骇人听闻的钱库惨案》一文载:“……仅半天时间,就屠杀无辜民众236人,伤104人,烧掉民房1296间,洗劫1184户……”更为残忍的是,进剿官兵竟砍下百余个遭枪杀者的头颅,用竹篓装运到平阳县城的大操场上“展览”三天,其用意无非是恐吓民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讲阶级斗争、大办阶级教育展览馆时,这幅摄于解放前的“人头展览”的照片也展出过,现场观看者无不悚然。
国民党军队把在钱库砍下的人头作“展览”

另据当时亲身目堵的宜山老人回忆,宜山附近路边、墙角、油菜田、河里,遍地躺着死难者的尸体,许多是没有头颈的。尸体无人认收,是当地一些慈善老人筹资僱工搬运到朱山掩埋的。装有河泥船三只,每只运二十多人,在朱山备了二十多具棺木,每具装二、三尸,另在宜山民葬地潘家湾挖了大土坑,埋了三十多具尸体。一九五九年左右。宜山老人发起,把这些骨骸重新捡拾移葬于龟山公墓,公墓有十七穴;每穴放十多个骨瓶。潘家湾这块民葬地,大办钢铁时建过炼铁炉,以后建了花边厂。
成为历史
“钱库惨案”发生后,社会舆论譁然,民众纷纷谴责当局的暴行。当局改变策略,一边变本加厉施压百姓,加强实行“清乡”,加强壮丁组训,收缴民间的刀矛,以免成为大刀会武器;一边採取安抚政策,以高官厚禄诱引大刀会首领和大小头目投靠国民党,为其所用。
因此,大刀会作为民间武装力量,也成了国共两党争取的对象。中共浙南特委看到大刀会抗兵抗税,反对统治阶级的积极性,派人潜入大刀会内部,开展深入细緻的思想政治工作,争取了40多人。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为革命武装队伍增添新生力量。而董仁涨被国民党招安后,当了国民党平阳护航队总队长兼第一大队长,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解放后,董逃到洞头,被国民党委以“绥靖军”瓯南游击支队长之职,于1949年被我军生俘,1950年在钱库伏法。
大刀会组织,在国民党时期,被当局称为“刀匪”,加以血腥镇压。解放后,因发生暴乱被宣布为反动组织,政府明令取缔,会徒全部登记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