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蓝绿菌

蓝绿菌

蓝绿菌

蓝绿菌它又称为颤藻属,多生于有机质丰富的湿地或浅水中。植物体是由一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不分枝,胶质鞘无或不明显。藻丝体能前后伸缩或左右摆动,因而得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蓝绿菌
  • 别称:颤藻属
  • :蓝藻界
  • :蓝绿菌

定义

蓝菌在地球上已存在约30亿年,是最早的绿色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蓝绿菌显微结构蓝绿菌显微结构

形态

藻体为单细胞或群体,或为细胞成串排列组成藻丝状的丝状体,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不具鞭毛,不产游动细胞,一部分丝状种类能伸缩或左右摆动;细胞壁缺乏纤维素,由粘肽组成,壁外常形成胶质鞘;无真正细胞核,核的组成物质集于细胞中央,无核膜及核仁;细胞内除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蔔素外,尚含有藻蓝素,部分种类含藻红素;色素不包在质体内,而分散在细胞质的边缘,藻体因所含色素种类和多寡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分类

虽然传统上蓝绿菌归于藻类,称为蓝绿藻门(Cyanophyte),近年研究通常将它排除,因为和藻类差异甚大,诸如缺乏膜包围的胞器,含有单一环状染色体,细胞壁含有肽聚糖,核糖体大小、成分和真核生物不同。蓝绿藻在特化摺叠的原生质膜(称为叶绿囊膜)上行光合作用。因此,它们即使拥有类似的生态栖位,彼此仍然差异很大。

进化

蓝菌在地球上已存在约30亿年,是目前以来发现到的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菌已知约2000种。目前蓝菌的系统发育分类仍未确定,根据色素种类可单分出类似植物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原绿藻类,根据形态可分为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颤藻目(Oscillatori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但以上分类可能除真枝藻目以外均非单系群,有待进一步研究。形态分类可参见细菌分类表。是发现年代最早的化石。

分布

主要分布在含有机质较多的淡水中,部分生于海水中、潮湿和乾旱的土壤或岩石上、树干和树叶上,温泉中、冰雪上,甚至在盐滷池、岩石缝中都可以发现蓝菌;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也有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或生于植物体内形成内生植物,少数种类能生活于85℃以上的温泉或终年积雪的极地。
蓝菌已知约2000种。目前蓝菌的系统发育分类仍未确定,根据色素种类可单分出类似植物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原绿藻类,根据形态可分为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颤藻目(Oscillatori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但以上分类可能除真枝藻目以外均非单系群,有待进一步研究。形态分类可参见细菌分类表。是发现年代最早的化石。

危害

毒素

国际间对食用蓝菌门生物开始关注,因为不论土生和水生的蓝菌生物皆含有神经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并可能透过食物链不断累积产生生物放大作用,对人类的损害将逐渐增加。BMAA已证实会对动物产生强烈的毒性,加速动物脑神经退化、四肢肌肉萎缩等等,小量BMAA积累已能选择性杀死从老鼠的神经元。香港中文大学呼吁大众停止食用同属蓝菌门的髮菜,减轻患上肌萎性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和老人痴呆症的风险。(蓝绿菌的集体形态蓝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有非常强的毒性,可能会严重损害肝脏,引致肝癌。1996至1999年间,美国俄勒冈健康部门(Oregon Health Division)曾对市面上87种蓝菌及螺旋藻保健食品进行测试,发现其中竟然有85种保健食品均含有微囊藻毒素。 同种类的蓝菌含有不同类型的毒素,当中包括神经毒素(Neurotoxin)、肝毒素(Hepatotoxicity)、细胞毒素(Cytotoxicity)及内毒素等,使他们对人体及动物构成生命危险。已有纪录证明饮用或于被蓝菌污染的水源接触会引致中毒现象,但实际多少的摄取量会致命则未有定论。

污染水质

蓝菌会产生有腥臭味的“水华”现象,最大危害是令饮用水源受到威胁,毒素影响人类健康。亦会令鱼类缺氧死亡。)
水族缸中的蓝绿菌(蓝绿藻)几乎都是颤藻属(Oscillatoria)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覆盖于水草、饰物与底床,形成一层蓝绿色至蓝黑色的大量薄膜。偏偏这个“藻类”并不是真正的藻类,对某些水族爱好者而言是最大的困扰。因为蓝绿菌的臭味比如何防治还要令人难以忍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