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範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双创示範高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6〕92号)的要求,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发挥好示範引领作用。
在高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认定的基础上,2017年1月认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9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7年7月,认定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101所高校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範高校
- 学校数量:200所
- 类别:部委联合实施的国家战略项目
- 主管部门:国务院、教育部
创建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6〕92号)要求,在高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认定的基础上,2017年1月,认定北京大学等9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7年6月,拟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等101所高校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创建意义
各“示範高校”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发挥好示範引领作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借鉴“示範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扎实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製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画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着增加。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製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画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着增加。
高校名单
第一批
序号 | 认定学校 |
1 | 北京大学 |
2 | 清华大学 |
3 | 北京工业大学 |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 | 北京邮电大学 |
6 | 天津大学 |
7 | 河北大学 |
8 | 河北农业大学 |
9 | 河北师範大学 |
10 | 燕山大学 |
11 | 山西大学 |
12 | 太原理工大学 |
13 | 山西农业大学 |
14 | 内蒙古大学 |
15 | 大连理工大学 |
16 | 瀋阳工业大学 |
17 | 东北大学 |
18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19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20 | 吉林大学 |
21 | 吉林建筑大学 |
22 | 吉林农业大学 |
23 | 黑龙江大学 |
2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5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26 | 复旦大学 |
27 | 同济大学 |
28 | 上海交通大学 |
29 | 南京大学 |
30 | 东南大学 |
31 | 南京理工大学 |
32 | 南京工业大学 |
3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34 | 扬州大学 |
35 | 浙江大学 |
36 | 杭州师範大学 |
37 | 温州大学 |
38 | 中国美术学院 |
39 | 宁波大学 |
4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41 | 合肥工业大学 |
42 | 安徽工业大学 |
43 | 安徽理工大学 |
44 | 厦门大学 |
45 | 福州大学 |
46 | 厦门理工学院 |
47 | 南昌大学 |
48 | 江西师範大学 |
49 | 江西财经大学 |
50 | 山东大学 |
51 | 济南大学 |
52 | 青岛理工大学 |
53 | 山东师範大学 |
54 | 山东协和学院 |
55 | 郑州大学 |
56 | 河南大学 |
57 | 黄淮学院 |
58 | 黄河科技学院 |
59 | 武汉大学 |
60 | 华中科技大学 |
61 | 武汉理工大学 |
62 | 湖北工业大学 |
63 | 湖北大学 |
64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
65 | 湘潭大学 |
66 | 湖南大学 |
67 | 中南大学 |
68 | 湖南商学院 |
69 | 暨南大学 |
70 | 华南理工大学 |
71 | 华南师範大学 |
72 | 深圳大学 |
73 | 广东工业大学 |
74 | 广西大学 |
75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76 | 广西财经学院 |
77 | 海南大学 |
78 | 重庆大学 |
79 | 重庆邮电大学 |
80 | 四川大学 |
81 | 西南交通大学 |
82 | 电子科技大学 |
83 | 西南石油大学 |
84 | 贵州师範大学 |
85 | 贵州理工学院 |
86 | 云南大学 |
87 | 昆明理工大学 |
88 | 云南财经大学 |
89 | 西藏大学 |
90 | 西北大学 |
91 | 西安交通大学 |
9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93 | 西北工业大学 |
94 | 兰州大学 |
95 | 兰州理工大学 |
96 | 青海大学 |
97 | 北方民族大学 |
98 | 石河子大学 |
99 | 新疆财经大学 |
第二批
序号 | 学校名称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2 | 北京理工大学 |
3 | 北京服装学院 |
4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5 |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
6 | 南开大学 |
7 | 天津工业大学 |
8 | 河北工业大学 |
9 | 河北科技大学 |
10 |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
11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12 |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
13 | 太原科技大学 |
14 | 中北大学 |
15 |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16 |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17 | 辽宁大学 |
18 | 瀋阳化工大学 |
19 | 瀋阳师範大学 |
20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21 |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22 | 长春大学 |
23 | 吉林动画学院 |
24 |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
25 | 东北农业大学 |
26 | 东北林业大学 |
27 | 黑龙江职业学院 |
28 | 华东理工大学 |
29 | 上海理工大学 |
30 | 上海财经大学 |
31 | 苏州大学 |
3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33 | 常州大学 |
34 | 江南大学 |
35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36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37 | 浙江工业大学 |
38 | 浙江工商大学 |
39 | 浙江万里学院 |
40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41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42 | 安徽大学 |
43 | 滁州学院 |
44 | 合肥学院 |
45 |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
46 | 华侨大学 |
47 | 武夷学院 |
48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
49 | 华东交通大学 |
50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5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52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53 | 曲阜师範大学 |
54 | 青岛大学 |
55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56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
57 | 河南科技大学 |
58 | 中原工学院 |
59 | 河南农业大学 |
60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61 | 武汉科技大学 |
62 | 长江大学 |
63 | 华中农业大学 |
64 | 中南民族大学 |
65 | 武汉工商学院 |
66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
67 | 长沙理工大学 |
68 | 湖南师範大学 |
69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70 |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71 | 中山大学 |
72 | 汕头大学 |
73 | 华南农业大学 |
74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75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76 | 桂林理工大学 |
77 | 广西师範大学 |
78 | 南宁师範大学 |
79 | 海南师範大学 |
80 | 四川美术学院 |
81 | 重庆科技学院 |
82 | 成都理工大学 |
83 | 四川师範大学 |
84 | 西南财经大学 |
85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
86 | 贵州大学 |
87 | 贵州财经大学 |
88 | 云南农业大学 |
89 | 云南师範大学 |
90 |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
91 | 西藏民族大学 |
92 | 西安理工大学 |
9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9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95 | 陕西师範大学 |
96 | 兰州交通大学 |
97 | 兰州财经大学 |
98 | 青海师範大学 |
99 | 宁夏大学 |
100 | 新疆大学 |
101 | 塔里木大学 |
(表格内容来源: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