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东(广东省汕尾市下辖镇)
广东省汕尾市市陆丰市下辖镇,汕尾市市四大渔港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湖东镇
- 别名:大凤梨镇 湖之东方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广东省汕尾市陆丰下辖镇
- 政府驻地:湖东镇内
- 电话区号:0660
- 邮政区码:516545
- 地理位置:汕尾市东南部
- 面积:54平方公里
- 人口:12万
- 方言:
-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天然十二湖,海甲山,海甲庵,关帝庙,妈祖,吴夲庙
- 火车站:
- 车牌代码:粤N
湖东镇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南部,人口达9万,汕尾市“四大渔港”之一。
湖东镇东邻甲西、甲子两镇,西接碣石镇,北靠南塘镇,南临南海,海岸线长16公里。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人,辖20个村委(居)会。是汕尾市主要的渔业产品集散地。
湖东镇自然资源丰富,其盛产的石斑、龙虾、马鲛、鱿鱼、带鱼等供应全市各大市场,是陆丰较为闻名的“渔米之乡”。湖东海湾沿岸礁石丛生,明暗交错,海水流畅清晰。湖东港是陆丰五大渔港之一。鹹度适中,经省市有关部门实地勘查论证,适宜养殖鲍鱼、海胆、西施舌、翡翠贻贝等。
湖东镇依照“依港立镇,以港兴镇”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走农工贸一齐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具有湖东特色的“三高”农业,以广东腾湖集团公司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荔枝、鲍鱼、虾、蟹种养等生产基地,採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
湖东镇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常青,港湾风景如画,旅游景点颇多。主要有:湖东海甲山,位于湖东镇东侧约4公里,这里山岭自北向南蜿蜒入海,浪涛汹涌而来时,受山势所阻,与群石相撞,为“陆丰八景”之一。此外,还有后海仙人踏掌,天然十二湖,港湾金沙滩,古国寺等景点。镇内天后宫被列入《陆丰文物》,当年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叶挺等曾率南撤部队来到此地。
湖东主要公路有湖东大道(40米大道),周围有后坑,长湖,定壮,曲清等乡村。
湖东镇人民广场,40米大道直通,镇府驻广场南面,东有腾湖花园,西有综合市场,北有车站车场。

历史
根据海边关帝庙有一石碑表示,明朝崇祯年代属惠州府管制海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曆癸未年,是湖东有史记载的最严重的饑荒年。
一、历史原因
l、陆丰县是历史上的缺粮县,在正常年景下,还需进口大量的“洋米”,才能保证陆丰人民不受饥饿。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对大陆实行封锁,海运断绝,“洋米”不能进口,这是造成大饑荒的前提。
2、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曆七、八月间,连续两次遭受水灾和潮灾的袭击,九月底晚稻将近收成,又普遍发生剃枝虫为害,部分水稻失收,晚稻减产,粮食缺欠更加严重,一九四三年春节过后,荒情便露头了。
3、春旱严重。一九四三年农曆三月到五月,有的地区旱了70多天,有的旱了40多天,大多在关键月份早了两个月。春收作物减产,在全县五十一万多亩耕地中,有二十四万五千多亩丢荒,占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八。
4、地主、奸商操纵粮食,囤积居奇,有的甚至积压不粜,米价一再猛涨,碣石镇在农曆二月,每升米(注: 2.8市斤)30元(当时货币,下同)。三月中旬40元,三月二十日上午48元,下午涨至60元,五月份达到105元。最后是市场无米出售。是不是粮食全完了?不是。据记载,碣石镇十九户大户(地主、资本家)囤积稻穀430n多担,番薯1200多担,直至新谷登场,番薯烂掉了。东海有一资本家囤积在米店里的大米80担不粜。饑荒过后,白米变成“黑米”(霉烂了)。更严重的是,县长左新中参与奸商把陆城的5700担粮食雇民船从螺河运往外地,造成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5、伴随大饑荒而来的瘟疫——霍乱。夺去了更多人的生命。
2、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曆七、八月间,连续两次遭受水灾和潮灾的袭击,九月底晚稻将近收成,又普遍发生剃枝虫为害,部分水稻失收,晚稻减产,粮食缺欠更加严重,一九四三年春节过后,荒情便露头了。
3、春旱严重。一九四三年农曆三月到五月,有的地区旱了70多天,有的旱了40多天,大多在关键月份早了两个月。春收作物减产,在全县五十一万多亩耕地中,有二十四万五千多亩丢荒,占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八。
4、地主、奸商操纵粮食,囤积居奇,有的甚至积压不粜,米价一再猛涨,碣石镇在农曆二月,每升米(注: 2.8市斤)30元(当时货币,下同)。三月中旬40元,三月二十日上午48元,下午涨至60元,五月份达到105元。最后是市场无米出售。是不是粮食全完了?不是。据记载,碣石镇十九户大户(地主、资本家)囤积稻穀430n多担,番薯1200多担,直至新谷登场,番薯烂掉了。东海有一资本家囤积在米店里的大米80担不粜。饑荒过后,白米变成“黑米”(霉烂了)。更严重的是,县长左新中参与奸商把陆城的5700担粮食雇民船从螺河运往外地,造成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5、伴随大饑荒而来的瘟疫——霍乱。夺去了更多人的生命。
二、历史惨况
随着荒情的发展,绝粮户越来越多。开头吃米糠、瓜菜、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尖规菜、刺苋菜、桃密叶、猪母菜、大豆枝、大豆壳、海草等,只要能填肚子的,都用作充饥。
为了生存,饑民们不惜把自己家中所有值钱的财物,廉价抵换粮食。
东海一亩耕地换1.5斤米。
甲东一亩耕地换1斤红糖。
旱田一斗种耕地换1斗谷。
东海、甲东一间房子换10斤番薯。
湖东一间房子换l升米。
旱田一间房子换70斤番薯或2.6斗谷。
东海一张眠床换2升米。
甲子一张眠床换l升米。
南塘一件棉被换1.5筒乌豆(筒即半升,约1.4斤)。
大安一件棉被换5合米。
东海一件新衣服换半斤乌豆。
曲清村贫农卓阿想,一家3人,把1斗8升种的耕地,以1升乌豆为价,换给地主,地主拿到契约后,连一升乌豆都不给,经几次求情,才给5合乌豆。等乌豆拿回家时,家里两人已饿死了。
随着荒情的发展,绝粮户越来越多。开头吃米糠、瓜菜、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尖规菜、刺苋菜、桃密叶、猪母菜、大豆枝、大豆壳、海草等,只要能填肚子的,都用作充饥。
为了生存,饑民们不惜把自己家中所有值钱的财物,廉价抵换粮食。
东海一亩耕地换1.5斤米。
甲东一亩耕地换1斤红糖。
旱田一斗种耕地换1斗谷。
东海、甲东一间房子换10斤番薯。
湖东一间房子换l升米。
旱田一间房子换70斤番薯或2.6斗谷。
东海一张眠床换2升米。
甲子一张眠床换l升米。
南塘一件棉被换1.5筒乌豆(筒即半升,约1.4斤)。
大安一件棉被换5合米。
东海一件新衣服换半斤乌豆。
曲清村贫农卓阿想,一家3人,把1斗8升种的耕地,以1升乌豆为价,换给地主,地主拿到契约后,连一升乌豆都不给,经几次求情,才给5合乌豆。等乌豆拿回家时,家里两人已饿死了。
湖东当时总人口26700多人,死了12880人,占总人口的48%;
而港内渔民4400人,竟死亡3800多人,占总人口87%;长湖村1880人,饿死了1418人,被地主、渔霸打死的23人,外出逃荒39人出卖小孩55人。
在那灾难的岁月里,湖东、甲子、碣石、碣北、东海、大安、乌坎等地都曾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湖东镇有9个杀人卖肉的流氓,先后杀掉48个小孩。
三、血泪纪实
湖东善堂的陈坚说:“湖东镇每天都有许多人饿死,我亲手收尸1000多具,最多一天收了100具。从日出抬到日落,抬走一个,倒下的又几个,越抬越害怕”。
湖东镇后人也为死难者立碑建公墓。其中有一段碑文是:“盖当癸未(注:1943)年,适逢中日战争踏入最后阶段,烽火连天,战祸所及,交通梗塞,海寇乘机抢劫,
湖东海解之地,索称缺粮,且时逢苦旱,野绝青草,纵有金钱,何由获食。当此之时,天灾人祸,重重惨迫,以致全镇人口一万零丁,遭饿死七千余人,通衢大巷,尸骸枕籍。当时人穷财尽,死者潦草收埋,一经风雨侵袭,暴露原野。
读古人诗:‘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想当时情况,有过之无不及也”。
而港内渔民4400人,竟死亡3800多人,占总人口87%;长湖村1880人,饿死了1418人,被地主、渔霸打死的23人,外出逃荒39人出卖小孩55人。
在那灾难的岁月里,湖东、甲子、碣石、碣北、东海、大安、乌坎等地都曾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湖东镇有9个杀人卖肉的流氓,先后杀掉48个小孩。
三、血泪纪实
湖东善堂的陈坚说:“湖东镇每天都有许多人饿死,我亲手收尸1000多具,最多一天收了100具。从日出抬到日落,抬走一个,倒下的又几个,越抬越害怕”。
湖东镇后人也为死难者立碑建公墓。其中有一段碑文是:“盖当癸未(注:1943)年,适逢中日战争踏入最后阶段,烽火连天,战祸所及,交通梗塞,海寇乘机抢劫,
湖东海解之地,索称缺粮,且时逢苦旱,野绝青草,纵有金钱,何由获食。当此之时,天灾人祸,重重惨迫,以致全镇人口一万零丁,遭饿死七千余人,通衢大巷,尸骸枕籍。当时人穷财尽,死者潦草收埋,一经风雨侵袭,暴露原野。
读古人诗:‘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想当时情况,有过之无不及也”。
大革命时期,彭湃张威等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在海陆惠紫率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三次武装起义,在汕尾大地演绎了一场场撼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景,谱写了一卷卷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彭湃诞辰120周年前夕,笔者再读1989年出版的《解放军文艺》杂誌刊发张永枚诗歌《蹈海》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