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是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吉军。
基本介绍
- 书名: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 作者:郭吉军
- ISBN:9787500478577
- 页数:249
- 定价:35.00元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8
-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从中国传统神话叙事入手,通过跟蹤神话“隐喻”中匿藏的精神意向,依此本源性根据来思考并揭示人的存在。作品通过分析眉间尺的“死亡”,禹的荒诞“出生”,涂山氏“化身为石”及“嫦娥奔月”等神话叙事,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存在者通向“存在”的原始性道路。作品改变了传统主体化写作的立场,通过聆听“神话”诗意之言说,从而从“神话”所绽开的“事件”空间中,打开历史文化作为支撑的那个存在性源头。正是存在之源头的显露与光照,人的存在之本质才获得澄清与显露。作品面对现代人离家失居的精神现实,最终向存在者发出了“回家”——精神还乡的召唤。
内容简介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主要收录了“涂山氏”的显露、“化生为石”、敞开与关闭、宁静的守护、诗意地栖居、假象的持续、“天问”与“问天”、无根的贫困、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嫦娥“奔月”、出逃的艺术、逃离的“出口”、存在的显露、存在者的消逝等内容。
目录
引论
一死亡的哲学絮语
二死亡的神话
三历生与说死
第一章昧生与向死
第一节生命怨恨
第二节死亡开端
第三节命运露显
第四节荒诞约定与死亡联想
第五节技术魅惑与遗忘生活
第六节死亡通道与生命言情
第七节自恋与恋死
第八节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第九节生感与死感
第十节穿越绝境与带人死亡
第十一节受难结语与死亡悲歌
第二章逃离与隐蔽
第一节“生感”的复活
第二节“世界”的消失
第三节“意义”的倒闭
第四节神语的言说
第五节“涂山氏”的逃离
第六节神话的想像
第七节“禹”的在场
第八节涂山氏“化身为石”
第九节隐蔽的公开
第十节风暴的剔除
第十一节隐退的诗意
第三章无根性灾难与无家性漂泊
第一节禹的荒诞出生
第二节“诗意”的敞出
第三节“禹”的历史处境
第四节“禹”的美学处境
第五节存在的割裂
第六节挑衅命运
第七节禹与眉间尺
第八节遭遇“遗忘”
第九节退出“传说”
第十节失去的“大地”
第十一节不朽的神奇
第十二节朝向隐蔽
第十三节隐蔽的道说
第十四节“涂山氏”的显露
第十五节“化生为石”
第十六节敞开与关闭
第十七节宁静的守护
第十八节诗意地栖居
第十九节假象的持续
第二十节“天问”与“问天”
第二十一节无根的贫困
第四章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第一节嫦娥“奔月”
第二节出逃的艺术
第三节逃离的“出口”
第四节存在的显露
第五节存在者的消逝
第六节“射月”
第七节寻找“出口”
第八节出走者“出走”
第九节生命的跳跃
第十节“出关”
第十一节“还乡”
第十二节故乡的召唤
第十三节乡愁的驻扎
第十四节筑居
第十五节生命的故乡
后记
一死亡的哲学絮语
二死亡的神话
三历生与说死
第一章昧生与向死
第一节生命怨恨
第二节死亡开端
第三节命运露显
第四节荒诞约定与死亡联想
第五节技术魅惑与遗忘生活
第六节死亡通道与生命言情
第七节自恋与恋死
第八节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第九节生感与死感
第十节穿越绝境与带人死亡
第十一节受难结语与死亡悲歌
第二章逃离与隐蔽
第一节“生感”的复活
第二节“世界”的消失
第三节“意义”的倒闭
第四节神语的言说
第五节“涂山氏”的逃离
第六节神话的想像
第七节“禹”的在场
第八节涂山氏“化身为石”
第九节隐蔽的公开
第十节风暴的剔除
第十一节隐退的诗意
第三章无根性灾难与无家性漂泊
第一节禹的荒诞出生
第二节“诗意”的敞出
第三节“禹”的历史处境
第四节“禹”的美学处境
第五节存在的割裂
第六节挑衅命运
第七节禹与眉间尺
第八节遭遇“遗忘”
第九节退出“传说”
第十节失去的“大地”
第十一节不朽的神奇
第十二节朝向隐蔽
第十三节隐蔽的道说
第十四节“涂山氏”的显露
第十五节“化生为石”
第十六节敞开与关闭
第十七节宁静的守护
第十八节诗意地栖居
第十九节假象的持续
第二十节“天问”与“问天”
第二十一节无根的贫困
第四章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第一节嫦娥“奔月”
第二节出逃的艺术
第三节逃离的“出口”
第四节存在的显露
第五节存在者的消逝
第六节“射月”
第七节寻找“出口”
第八节出走者“出走”
第九节生命的跳跃
第十节“出关”
第十一节“还乡”
第十二节故乡的召唤
第十三节乡愁的驻扎
第十四节筑居
第十五节生命的故乡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