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梦湖:施笃姆中短篇小说选
《茵梦湖:施笃姆中短篇小说选》选收施笃姆代表作《茵梦湖》《一片绿叶》《迟开的玫瑰》《她来自大洋彼岸》《燕语》《三色紫罗兰》《木偶戏子波勒》《双影人》《白马骑者》等13篇。这些作品瀰漫着一种凄凉柔美的诗意,气氛的渲染、情节的铺排、人物命运的揭示格外富于感染力。我们从中可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整体创作风格。施笃姆是19世纪中叶德国着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自“五四”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和最富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茵梦湖》是他的名篇,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本介绍
- 书名:茵梦湖:施笃姆中短篇小说选
- 译者:杨武能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40756713, 9787540756710
- 作者:特奥多尔•施笃姆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页数:281页
- 开本:16
- 品牌:灕江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茵梦湖:施笃姆中短篇小说选》是德国着名小说家施笃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展现德语语言魅力的典範之作,也为他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就出现了《茵梦湖》的中译本,是郭沫若先生的,1943年又出现了巴金先生的译本,至今这部作品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 译者:杨武能
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德国小说家、诗人。1817年9月14日生于当时处于丹麦统治下的濒临北海的小城胡苏姆。1837年进入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设律师事务所,同时开始蒐集整理家乡的民歌、格言、传说和童话,并创作了一些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诗。184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表》。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茵梦湖》,为施笃姆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同时代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杨武能,当代着名翻译家,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曾任四川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译作,1981年以来已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歌德谈话录》、《格林童话全集》、《海涅诗选》、《茵梦湖》、《魔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经典译着数十部,《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三叶集》、《德语文学大花园》和Goethe in China等论着多部,《歌德文集》(14卷)、《海涅文集》(5卷)等编着十余种,以及《圆梦初记》和《感受德意志》等散文随笔集。
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德国小说家、诗人。1817年9月14日生于当时处于丹麦统治下的濒临北海的小城胡苏姆。1837年进入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设律师事务所,同时开始蒐集整理家乡的民歌、格言、传说和童话,并创作了一些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诗。184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表》。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茵梦湖》,为施笃姆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同时代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杨武能,当代着名翻译家,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曾任四川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译作,1981年以来已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歌德谈话录》、《格林童话全集》、《海涅诗选》、《茵梦湖》、《魔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经典译着数十部,《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三叶集》、《德语文学大花园》和Goethe in China等论着多部,《歌德文集》(14卷)、《海涅文集》(5卷)等编着十余种,以及《圆梦初记》和《感受德意志》等散文随笔集。
媒体推荐
《她来自大洋彼岸》“真是优美到了极点,围绕燕妮这个人物,瀰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
——屠格涅夫
为了简单明白地指出特奥多尔·施笃姆小说的特点,我不知道还有比称它们是一位抒情诗人写的小说的更好的说法。
——保尔·海泽
我不会写施笃姆的文章,不过我喜欢他的文笔,大前年在上海时我买过一部他的全集。我非常宝贵它,我有空就拿出来翻读。虽然我至今还没有把德文念好,可是为了学着读德文书,我也曾翻译过几篇施笃姆的小说。
——巴金
施笃姆是“一流不朽的作家”。
——郁达夫
施笃姆的文章“简练老当,并没有刻意求工的气味,却是描写情景,栩栩如生,真到了自然绝妙的境界”。
——唐性天
《茵梦湖》中译本,我所知道的总数达22种。
——杨武能
——屠格涅夫
为了简单明白地指出特奥多尔·施笃姆小说的特点,我不知道还有比称它们是一位抒情诗人写的小说的更好的说法。
——保尔·海泽
我不会写施笃姆的文章,不过我喜欢他的文笔,大前年在上海时我买过一部他的全集。我非常宝贵它,我有空就拿出来翻读。虽然我至今还没有把德文念好,可是为了学着读德文书,我也曾翻译过几篇施笃姆的小说。
——巴金
施笃姆是“一流不朽的作家”。
——郁达夫
施笃姆的文章“简练老当,并没有刻意求工的气味,却是描写情景,栩栩如生,真到了自然绝妙的境界”。
——唐性天
《茵梦湖》中译本,我所知道的总数达22种。
——杨武能
图书目录
茵梦湖
玛尔特和她的钟
一片绿叶
苹果熟了的时候
迟开的玫瑰
燕语
三色紫罗兰
木偶戏子波勒
默不作声的音乐家
双影人
白马骑者
玛尔特和她的钟
一片绿叶
苹果熟了的时候
迟开的玫瑰
燕语
三色紫罗兰
木偶戏子波勒
默不作声的音乐家
双影人
白马骑者
序言
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杨武能
德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按照文学史的传统观点,在前不如克莱斯特、凯勒“杰出”,在后不如冯塔纳、托马斯·曼“伟大”;可是施笃姆实际受欢迎的程度,却超过了他们所有的人。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特别明显,施笃姆无疑是自“五四”以来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而克菜斯特等的作品在长时间内却鲜为人知。
施笃姆儘管很受欢迎,我们对他也只是翻译得多,谈不上有什幺深入的研究。施笃姆究竟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他的作品何以在我国特别为人喜爱?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德国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施笃姆的诗意小说
1840年至1890年,是德语文学史上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Poetiseher Realismus)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在前既不同于着意描写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于以“倾向文学”自行标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后同样有别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琐碎而机械的摹写的自然主义者。他们面向人生和现实,但由于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其中的多数人都只能客观反映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小部分现实,有意无意地迴避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发掘出所谓诗意,而缺少远大的眼光和抱负。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 Momente yon poetische Interesse),作家呢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eine poetisehe Seite)。
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了这些主张,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多数迴避了时代和社会的重大斗争,接触生活的面相对狭窄,但在局部却并不都缺乏反映现实的深度,而且在写作艺术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大多擅长于写抒情诗和中短篇小说(Novelle),而以后者的成就更为突出,更受世人重视。
在德语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此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作为当时兴起于整个欧洲的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一个支脉,德国诗意现实主义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长和成就,产生了像凯勒、施笃姆、迈耶尔等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出身律师家庭,故乡胡苏姆是如小说《燕语》所描写的那幺一座濒临北海的“灰色小城”。他早年在柏林等地学习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同时热心致力于蒐集整理家乡的童话、传说、格言和民歌。1853年,不甘忍受丹麦占领者压迫的他到普鲁士过了十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1864年丹麦人被赶走,施笃姆回故乡当了地方行政长官,三年后改任初级法院法官。由于不满俾斯麦的“强盗政策”和“无耻的容克统治”,于1880年提前退休,潜心从事写作,直至逝世。
施笃姆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一流派的优点、特长以及弱点,都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创作里。他以写抒情诗开始其创作,1853年出版了《诗集》。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格调清新、优美而富于民歌风。他在创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影响,自认为是继承了德语诗歌优良传统的“最后一位抒情诗人”。在他逝世十年后,冯塔纳也曾说过:“作为抒情诗人,他至少也属于歌德之后产生的三四个佼佼者之列。”
可是,儘管如此,施笃姆一生的主要建树,仍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从1847年至1888年的四十余年间,他创作的小说共五十篇,论数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却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笃姆之依旧享有世界声誉,主要也归功于他的《茵梦湖》、《燕语》、《木偶戏子波勒》、《双影人》和《白马骑者》等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写到此,我们自然会提出问题:施笃姆的小说具体地讲有哪些特点?它们之成为佳作,长期以来受到各国读者喜爱,所凭藉的究竟是些什幺呢?
……
施笃姆在中国何以特别受欢迎?
除去《茵梦湖》,施笃姆的其他杰作《白马骑者》、《淹死的人》、《木偶戏子波勒》、《在大学里》、《双影人》以及《燕语》等等,在我国同样早已有多种译本,同样受到不同时期的万千读者的喜爱。而且,与施笃姆有过关係,思想与创作受过他启迪的中国作家,恐怕也绝不只一个周全平。就说巴金吧,他1923以前就读了郭沫若译的《茵梦湖》;十年后学德文时又读了原文,还背诵过《迟开的蔷薇》;1940年在上海买了一部施笃姆全集,“非常宝贵它”,“有空就拿它出来翻读”;1943年更将《迟开的蔷薇》等自己特别喜欢的几篇翻译出来,编成集子出版。整整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又如此地“宝贵”、喜爱,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幺?儘管我对巴金的了解十分肤浅,却也稳稳感到他的创作与施笃姆的创作之间,不无某些相似之处,有关专家要是深入研究,必然会有所发现。总之,整个而论,施笃姆无疑是在我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现在的问题只是,这位生活和创作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小说家,何以能赢得我们现代的中国读者乃至作家的心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几位前辈作家对施笃姆的评价:
郁达夫十分欣赏施笃姆的小说,并译过一篇《马尔戴和她的钟》,他称施笃姆为“一流不朽作家”(见《闲书》《查尔的百年诞辰》)。
唐性天赞施笃姆的文笔“简练老当,并没有刻意求工的气味,却是描写情景,栩栩如生,真到了自然绝妙的境界”(《意门湖》译序)。
李殊认为《双影人》“述工人约翰之一生,精密生动,其描写生活恋爱系社会环境之苦闷,可谓优美艺术之标本”(《恋爱与社会》小序)。
巴金称施笃姆的小说文笔“清丽”,结构“简朴”,感情“纯真”,说它们可以安慰“劳瘁的心灵”(《迟开的蔷薇》后记)。
朱锲说《茵梦湖》“长于‘外’的描写,于自然方面,风景方面,可以补前者(指中文小说)之不逮;而感情的深挚,思想的高超,尤可与《红楼梦》并驾齐驱,有过之无不及”(《漪溟湖》译本序)。
以上这些前辈对施笃姆的评价,除去朱锲将《茵梦湖》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失之牵强,言过其实,其他的都相当中肯,尤其是巴金所指出的文笔清丽、结构简朴、感情纯真三点,更可谓十分恰切。他们的共同之处于强调施笃姆的高度艺术成就,这刚好印证了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的论点,即“施笃姆之所以为施笃姆,施笃姆的中、短篇小说之所以广为流传,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万千读者喜爱”,主要原因乃是他那“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事实上,我国不少读者也确因那种特有的艺术美和诗意而特别醉心于施笃姆。
除此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以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而言,施笃姆的创作主要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的解体以及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而我国在“五四”以后也处于差不多同样的阶段。施笃姆在小说中所提出的不管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还是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也正好是我国的现实问题,特别容易为我们的读者所关心和理解。例如他那以反对包办婚姻为主题的《茵梦湖》,就正好道出了一代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渴望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的心声,因此能广为流传,并为他的作品在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过去我们在谈到施笃姆的局限时常说,他的小说大多写得缠绵悱恻,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很重,这无疑是事实。这里可以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情调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读者。因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前的读书界,显然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多数。也可以认为,我们的整个精神气质和思想情趣,即西方人所谓的Mentaliat,以及我们的文化水準——这些当然又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所决定了的——都使我们容易接受施笃姆以及与施笃姆一类的作家,喜爱《茵梦湖》、《燕语》、《木偶戏子波勒》一类的作品。
杨武能
德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按照文学史的传统观点,在前不如克莱斯特、凯勒“杰出”,在后不如冯塔纳、托马斯·曼“伟大”;可是施笃姆实际受欢迎的程度,却超过了他们所有的人。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特别明显,施笃姆无疑是自“五四”以来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而克菜斯特等的作品在长时间内却鲜为人知。
施笃姆儘管很受欢迎,我们对他也只是翻译得多,谈不上有什幺深入的研究。施笃姆究竟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他的作品何以在我国特别为人喜爱?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德国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施笃姆的诗意小说
1840年至1890年,是德语文学史上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Poetiseher Realismus)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在前既不同于着意描写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于以“倾向文学”自行标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后同样有别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琐碎而机械的摹写的自然主义者。他们面向人生和现实,但由于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其中的多数人都只能客观反映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小部分现实,有意无意地迴避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发掘出所谓诗意,而缺少远大的眼光和抱负。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 Momente yon poetische Interesse),作家呢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eine poetisehe Seite)。
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了这些主张,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多数迴避了时代和社会的重大斗争,接触生活的面相对狭窄,但在局部却并不都缺乏反映现实的深度,而且在写作艺术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大多擅长于写抒情诗和中短篇小说(Novelle),而以后者的成就更为突出,更受世人重视。
在德语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此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作为当时兴起于整个欧洲的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一个支脉,德国诗意现实主义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长和成就,产生了像凯勒、施笃姆、迈耶尔等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出身律师家庭,故乡胡苏姆是如小说《燕语》所描写的那幺一座濒临北海的“灰色小城”。他早年在柏林等地学习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同时热心致力于蒐集整理家乡的童话、传说、格言和民歌。1853年,不甘忍受丹麦占领者压迫的他到普鲁士过了十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1864年丹麦人被赶走,施笃姆回故乡当了地方行政长官,三年后改任初级法院法官。由于不满俾斯麦的“强盗政策”和“无耻的容克统治”,于1880年提前退休,潜心从事写作,直至逝世。
施笃姆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一流派的优点、特长以及弱点,都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创作里。他以写抒情诗开始其创作,1853年出版了《诗集》。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格调清新、优美而富于民歌风。他在创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影响,自认为是继承了德语诗歌优良传统的“最后一位抒情诗人”。在他逝世十年后,冯塔纳也曾说过:“作为抒情诗人,他至少也属于歌德之后产生的三四个佼佼者之列。”
可是,儘管如此,施笃姆一生的主要建树,仍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从1847年至1888年的四十余年间,他创作的小说共五十篇,论数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却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笃姆之依旧享有世界声誉,主要也归功于他的《茵梦湖》、《燕语》、《木偶戏子波勒》、《双影人》和《白马骑者》等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写到此,我们自然会提出问题:施笃姆的小说具体地讲有哪些特点?它们之成为佳作,长期以来受到各国读者喜爱,所凭藉的究竟是些什幺呢?
……
施笃姆在中国何以特别受欢迎?
除去《茵梦湖》,施笃姆的其他杰作《白马骑者》、《淹死的人》、《木偶戏子波勒》、《在大学里》、《双影人》以及《燕语》等等,在我国同样早已有多种译本,同样受到不同时期的万千读者的喜爱。而且,与施笃姆有过关係,思想与创作受过他启迪的中国作家,恐怕也绝不只一个周全平。就说巴金吧,他1923以前就读了郭沫若译的《茵梦湖》;十年后学德文时又读了原文,还背诵过《迟开的蔷薇》;1940年在上海买了一部施笃姆全集,“非常宝贵它”,“有空就拿它出来翻读”;1943年更将《迟开的蔷薇》等自己特别喜欢的几篇翻译出来,编成集子出版。整整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又如此地“宝贵”、喜爱,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幺?儘管我对巴金的了解十分肤浅,却也稳稳感到他的创作与施笃姆的创作之间,不无某些相似之处,有关专家要是深入研究,必然会有所发现。总之,整个而论,施笃姆无疑是在我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现在的问题只是,这位生活和创作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小说家,何以能赢得我们现代的中国读者乃至作家的心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几位前辈作家对施笃姆的评价:
郁达夫十分欣赏施笃姆的小说,并译过一篇《马尔戴和她的钟》,他称施笃姆为“一流不朽作家”(见《闲书》《查尔的百年诞辰》)。
唐性天赞施笃姆的文笔“简练老当,并没有刻意求工的气味,却是描写情景,栩栩如生,真到了自然绝妙的境界”(《意门湖》译序)。
李殊认为《双影人》“述工人约翰之一生,精密生动,其描写生活恋爱系社会环境之苦闷,可谓优美艺术之标本”(《恋爱与社会》小序)。
巴金称施笃姆的小说文笔“清丽”,结构“简朴”,感情“纯真”,说它们可以安慰“劳瘁的心灵”(《迟开的蔷薇》后记)。
朱锲说《茵梦湖》“长于‘外’的描写,于自然方面,风景方面,可以补前者(指中文小说)之不逮;而感情的深挚,思想的高超,尤可与《红楼梦》并驾齐驱,有过之无不及”(《漪溟湖》译本序)。
以上这些前辈对施笃姆的评价,除去朱锲将《茵梦湖》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失之牵强,言过其实,其他的都相当中肯,尤其是巴金所指出的文笔清丽、结构简朴、感情纯真三点,更可谓十分恰切。他们的共同之处于强调施笃姆的高度艺术成就,这刚好印证了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的论点,即“施笃姆之所以为施笃姆,施笃姆的中、短篇小说之所以广为流传,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万千读者喜爱”,主要原因乃是他那“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事实上,我国不少读者也确因那种特有的艺术美和诗意而特别醉心于施笃姆。
除此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以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而言,施笃姆的创作主要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的解体以及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而我国在“五四”以后也处于差不多同样的阶段。施笃姆在小说中所提出的不管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还是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也正好是我国的现实问题,特别容易为我们的读者所关心和理解。例如他那以反对包办婚姻为主题的《茵梦湖》,就正好道出了一代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渴望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的心声,因此能广为流传,并为他的作品在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过去我们在谈到施笃姆的局限时常说,他的小说大多写得缠绵悱恻,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很重,这无疑是事实。这里可以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情调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读者。因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前的读书界,显然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多数。也可以认为,我们的整个精神气质和思想情趣,即西方人所谓的Mentaliat,以及我们的文化水準——这些当然又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所决定了的——都使我们容易接受施笃姆以及与施笃姆一类的作家,喜爱《茵梦湖》、《燕语》、《木偶戏子波勒》一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