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洪瑞生

洪瑞生

洪瑞生

洪瑞生(1940.2—),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已退休),资深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现第一工作室)。1984年调入厦门大学,参与厦门大学美术系的筹建工作,历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及创作,其油画作品多次被选入参加全国美展及油画专题展,擅长表现闽南人的情感、气质与人情风貌,画风朴实自然,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艺术意味,因为他那传达闽南人内心温馨庄重的红色的魅力,有评论冠之为“闽南红”。代表作品有《琴室》、《冬日的鼓浪屿》、《夏至》、《涨潮》、《餐厅》、《崇武渔妇》、《五彩的集市》等。曾在台湾、巴黎、厦门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出版《洪瑞生油画集》。在重点学术刊物发表有独立视角的学术论文多篇。曾是福建美术家协会理事,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付主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洪瑞生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福建省
  • 出生日期:1940.2
  • 职业:画家
  •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
  • 代表作品:《琴室》《冬日的鼓浪屿》《夏至》《涨潮》

个人自述引:

我1940年正月出生于鼓浪屿,自小我就和这里的土地、人情、民俗、审美心理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繫,我悉知她的气息、她的特质、她的细节和她的美,可以与之沟通甚至神交,她经常在我的心里。我使之扩大到民族的心理、情感、审美、文化,我就珍惜着这份内心的东西,体验她和表现她。我是一个闽南的土地和阳光所哺育滋养的本土画家,一个闽南人,又在北京学艺——南人北艺,特别是吴作人工作室的美学观长久地滋养我,自然地让我把南北的人文气质融合为一体。
(一)艺术对于我来说不是游戏,是创造性的劳作;不轻鬆,而是思考+学习;不只是手艺,而是艺术视觉+情感+技巧(包括“手艺”);不是名利诱惑的驱动,而是爱画画的本性+艺术的理想合成的动力。这是自己无终极的人生路。我重视并奉行“积累”,让其“水到渠成”,自喻为“火山爆发论”:只有积蓄达到突破临界时,才有辉煌壮丽的迸发景观。这不是憧憬,而是着重当下,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积累成就的。
(二)我致力于油画的“中国化”(通常的学术概念是“民族化”,也有称“本土化”)。植物从一个地方移植到气候、土壤不同的地域,肯定要出现变化;植物尚且如此,作为与人的心灵、情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审美习惯,地理气候息息相关的艺术,怎会不发生及没必要变化呢?主体和背景都不一样了,那是一定会变的,这就是必然要“中国化”的不争的理由。
这不是“伪议题”。
我们的油画先辈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探索这个课题,百年来众多油画家一直为此矢志努力,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一直心怀此志。中心问题在于自己得有中华魂、中华情、中华文、中华眼、中华志,归结之:中华根。我就倍感自己的民族文化根底的不足,阻滞了自己油画“中国化”的进程。我对油画的“中国化”持坚定、审慎、持之以恆的态度,提出“了解——理解——综合与融汇——创造”的“从‘消化’走上创造”的学术方法。自己以这方法,从上世纪70年代末探索至今,走着一条“学习——思索——理解——位移——变化”的积累式路子。我的观点和做法是:油画“中国化”不宜简单地画成中国画,应静心守志,不急成,致探索,一点一滴,令其水到渠成。它应是东、西方绘画融会通变演化出的新体式。首先,它必须有油画的特质,同时又具中华的气质。我清醒地知道,这是一个很缓慢、艰难并因人而异的渐变的过程;但它是大有可为并有灿烂前景的,需要几代艺术家的努力追索,每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做一点,集腋成裘。
(三)艺术是随人之“真、善、美”的心性的去做的,专意执着于此才有“艺术的真”。(“艺术的真”不是局限于写实样式,更不是自然主义;它是艺术应该具备的主客体真诚相合产生的那种对生活的某种超越。)
“艺术的真”是自己的艺术观念真是自己的,不是某家某派的拷贝。它源于自己的内心、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艺术实践、自己对外界的感受点所具备的艺术性质的可靠性和明确性、自己确具的艺术感受及艺术视觉方式、自己的情动和艺术视觉期待及作画时的无功利心态……;总之,源于自己的生命主体、内在逻辑和生活逻辑。同时,艺术样式的转变也必定是基于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思维模式和艺术感受及艺术观看方式并由以上几个方面决定的艺术体现系统的转变的。它是经过艺术主体从传统、生活、文化、内心、视觉、技巧等方面的消化与融合而创生的。所以,“艺术之真”永葆活力,永无终极!由此我说:“难得者真!”
(四)搞艺术,首先是自小有喜爱,其次是怀揣一个不息的心愿;不停学习,勤奋积累,发展天赋,治艺得法,确立一个目标,善于专守;宁静致远则水到渠成。
众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哗哗,我独不从。坚守需要有清晰的思路,纯然的追求,需要时日,耐得住长久的淡泊和寂寞;先能保持住“不从”方能做到“独守”。
做艺术常于不经意间闪现大大小小的灵感——像精灵一样不期而至,得善于像拾贝一样把它们汇集起来,琢之磨之,串成一件晶莹绚丽的珍宝——真善美的合璧;这就是我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方式。
艺术视觉是能动的,它能在艺术创造历程中变化、提升和个性化;艺术家需要毕生积蓄眼、心、脑、手协同的艺术“正能量”,才能活力不息,甚至有望壮丽的“喷发”。
艺术需要“法”;但艺术更需要情、智、理、真的“大法”——人类精神与自我心灵相合的境界;这时“法”就是有灵性的“活”的法,有此“法”就有望使自己的艺术呈现出持久的活力并萌生神韵。
中文名:洪瑞生
外文名:Rui-sheng Ho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厦门鼓浪屿
出生日期:1940,2,25
逝世日期:
职业: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退休)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个人简介

洪瑞生,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 研究生导师,1985年—1893年任该系首任系主任。是该系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洪瑞生是位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学术涵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的中国油画家,他勤于学术思考,长于倾情抒画,乐于反覆深入,喜于宁静独守;从艺54年,坚实地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人生经历
1940年 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1953年至1959年 就读于厦门第一中学;
1959年 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196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
1980年 油画《南普陀寺》入展华东油画静物风景展;
1983年 油画《石工之家》入展全国侨乡风貌展;
1984年 入厦门大学筹建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5年至1993年 任首任系主任;
1987年 油画《晨妆》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
1989年 油画《五彩的集市》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该画编入《中国现代
美术全集》油画卷第三卷;
1992年 在高雄市琢璞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油画《暖风》入展“92·中国油画艺术展”;
1994年 油画《傣家酒楼》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鼓浪屿·正月》入展“94·中国油画沙龙展”;
1995年 在高雄琢璞艺术中心举办第二次油画个展;
1997年 油画《菊花和静物》入展第二届中国静物油画展;
1998年7月-12月 赴巴黎国际艺术城作艺术考察,并举办油画个展;
1999年 油画《琴室》入选“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
2004年9月-2005年12月 为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创作大型历史画《雄风—1662年2月郑成功察视荷兰殖民者撤出台湾热兰遮城》(5250px×11250px);
2006年 油画《崇武渔妇》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08年 油画《酒器和水果》入选“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
油画38幅在北京TRA画廊举办《历史语境》三人油画联展;
2010年 在厦门市“正版艺术画廊”举办《闽南·红·瑞生油画作品展》;
素描作品两幅入展《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迴展》;
油画《春·秋》入展全国《人与自然和谐书画巡迴展》;
油画《海天一色》《漆器和水果》入展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2年 油画《涨潮》入展中国大型《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
为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峇达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最后的战将——SISINGAMANGARAJA XII 领导族人征战荷兰殖民者》(236 cm×388 cm);
……
ProffessorRuisheng Hong’s Art Resume

Ruisheng Hong was an art professor and graduate advisor in the Art Departmentof Xiamen University.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department and servedas the first dean from 1985 to1993.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rtistsAssociation. He was the director of the Fujian Provincial Artists Association,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Fujian Art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vicechairman of the Xiamen City Artists Association. Hong is an experienced Chineseoil painter with profound artistry,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and rich teachingexperience. He is diligent in academic thinking, excels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enjoys in-depth research and peaceful solitude. For 54 years, he has beensolidly pursuing his own artistic dreams.
1940Bornin Gulangyu,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1953-1959 Studiedin Xiamen First High School;
1959 Admittedto the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China Central Academyof Fine Arts in Beijing;
1964 Graduatedfrom Wu Zuoren Studio, China Central Academyof Fine Arts;
1980 Oil painting“Nanputuo Temple” shown at “The East China Oil Painting Stills and LandscapeExhibition”;
1983 Oil painting"Stone Carver’s Home” shown at “The National New Look of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Chinese Exhibition”;
1984 Laidthe foundation for the Art Department at Xiamen University;
1985-1993 Servedas the first Dean of the Art Department;
1987 Oilpainting “Morning Makeup” selected for “the First Chinese Oil PaintingExhibition";
1989 Oilpainting “Colorful Bazaar” selected for “The 7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The paintingis included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s”, Oil Paintings volume: volumeIII;
1992 Soloexhibition at the J.P. Art Centre in Kaohsiung, Taiwan
Oil painting “Warm Breeze” shown at “92 · Chinese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1994 Oilpainting "Dai Restaurant" selected for “The8thNational Art Exhibition”
Oil painting "Gulangyu · Lunar January" shown at “94 · Chinese Oil PaintingSalon”;
1995 Secondsolo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at the J.P. Art Centre in Kaohsiung, Taiwan;
1997 Oilpainting “Chrysanthemum and Still Life” selected into “The Second China OilPainting Still Life Exhibition”;
July-December 1998
Visited the International ArtCity in Paris and held a solo oil paintingexhibition;
1999 Oil painting"Piano Room" selected for "The Chinese Art Exhibition of Celebratingthe Return of Macaoto the Motherland”;
September 2004 – December 2005
Created a large-scale historypainting for Xiamen Zheng Chenggong Memorial Hall: "Glory - Zheng Chenggong surveyingthe withdrawal of Dutch colonists from FortZeelandia in Taiwan” (5250pxx 11250px);
2006 Oilpainting “Chongwu Fisherwomen” selected for “China Jinling Art Exhibition”;
2008 Oilpainting “Drinking Vessels and Fruits” selected for “Chinese Oil WorksExhibition”;
38 oil paintings shown at “Historical Context,” a trio group exhibition atBeijing TRA Gallery;
2010 Held“Minnan · Red · Ruisheng Oil Paintings Exhibition” at the Genuine Art Galleryin Xiamen
Two sketches shown at “The National Touring of 60 years of Sketches of the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il painting "Spring · Autumn" shown at the national “Human and Naturein Harmon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ouring Exhibition”;
Oil paintings“Merged Ocean and Sky” and “Drinking Vessels and Fruits” shown at “The Annual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Writers and Artists Union.;
2012 Oil painting“Rising Tide” shown at the large-scale national “My Land, My People OilPainting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November2011 to December 2012
Created a large-scale historical painting “The Last Warrior - SisingamangarajaXII Leading the Aboriginals to Fight against the Dutch Colonists” for the West SumatraMuseum in Indonesia (236 cm × 388 cm);
... ...

他们心目中的洪瑞生教授

《一个带着“罗盘”和“锚”生活的人》
作者:童焱 (洪瑞生教授的校友兼同事,更是朋友)
上个世纪40年代,洪瑞生先生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在这个与厦门岛毗邻的小岛上,不仅覆盖着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植物,而且还有许多令人回味的人文景观。比如,反映殖民文化色彩的西式建筑和代表鼓浪屿人文化趣味的钢琴声。这些内容都给青少年时期的洪瑞生先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他所从事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记忆的烙印。
洪瑞生先生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教授,首任系主任。上世纪60年代,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随后辗转于贵州、福建。曾经当过八年的中学美术教师。蜚声国际的现代艺术家黄永砯就是那时他亲炙的弟子。不管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还是后来分配到贵州工作,调到厦门任教,洪瑞生先生始终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考认真地展开着艺术人生。
在中学时代,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非常的优秀,但美术是他的最爱。在着名水彩画家张厚进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最后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兴趣,负箧北上,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结果,他被录取了。在学期间,他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吴作人工作室。他不仅接受了像吴作人、艾中信等多位油画名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的学习还培养了他的艺术趣味,即油画的表现活动要突出含蓄、雅致、朴素、诚恳的格调。艾中信先生说过:“油画,就应该像中国的茶,可以品。”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对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诲。
了解洪瑞生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真实、稳健、很有独立性的人。他于70年代末迈出了艺术探索的步子,有自己的方向,坚持做适合自己的艺术。当年,黄永砯在厦门搞达达展览的时候, 一位画友曾邀请他参加展览。他说:“让我想两天再说。”两天后,他对朋友说:“我适合积累式,我还找不到感觉。”也就没参展。
洪瑞生先生当年带过的研究生这样跟我讲:“洪老师这个人活得比较孤独。他在艺术上,从未想跟谁去比一个高低上下,只想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自己玩自己的。”是的,洪先生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趣味和表现方法。他重视生活,强调感受,梦想着自己的创作能够在不断的修养中成为历史中的一步。每当和朋友谈到这些东西时,他的眼睛里就会放光,神情也会变得兴奋起来,平日里的慎重也会因此而失蹤。
儘管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气质,但从根本上讲,他是一个有着古典主义思想观念的中国油画家,非常关注艺术创作的规律性和美学价值。他说:“艺术不是游戏,而是劳作。”为了把艺术这项特殊的工作做好,他非常广泛地学习、研究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比如,他画过希腊巴底农神庙中的浮雕,认真临过画册上德加的油画。不过,在学习过程中,他反对为技巧而技巧的学习方式,主张学而不仿。他说“大师是火,给人温暖,但也会烧死人的。我们只能接受其薰陶,而靠近不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理解,我们虽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印象派、那纳比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的痕迹,但是,那里面始终有着他自己的解读和创造。他的路子展示出一个魂牵东方浪漫情思色彩的中国艺术家,努力于吸纳和综合东、西方艺术。
众皆趋彼,我独守此。在经历了社会上很多历史性的变革之后,洪瑞生先生依然较为稳定地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行走着。他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感受着自然和社会,在反应中捕捉着有价值的内容,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这样的艺术人生非常地朴实和单纯,同时它也不乏个性化的表现。作为一个研究型的艺术家,洪瑞生先生是一个带着罗盘和锚生活的人。在油画艺术的创作道路上,他不强求突破,慢慢地走着自己的路,不断地发现自我,不断地调整自我,也不断地完善自我。

主要作品

(洪瑞生 2013-3-25 写于厦门高远楼)

《晨妆》

亚麻布∕50.8cm×1525px∕1993年
洪瑞生
创作阐析:作品以散点透视的观念自由地处理室内的空间,用方形、矩形、圆形、半圆形、及不规则形组成画面富有视觉节律的形式;以不同色感的大面积朱漆般红色及桔色、黄色与点缀少许的青灰色、绿色、白色组成画面色调,不以褐色再现暗部,以求整个室内充满光彩。一个新婚的惠安女对着小园镜全神沉湎于摆弄额前的刘海,浓郁的温馨、喜气、宁静、幸福流溢在这小小的新房里……,我希冀能呈现惠安特有的民俗气息和惠安女极为爱美的心理,这是闽南的风土人情,也是中国的民间生活和审美情趣。这种神韵是我心中平实的诗……

《涨潮》

亚麻布∕72.5cm×2500px ∕1996年
洪瑞生
创作阐析:渔民要出海啦,忙碌着,他眺望天象海潮,闽南特有的彩绘渔船在晨光中随波摇曳,所有的形象融进光彩的流徜中,多层而不同的色彩的重置构成迷离的炫彩,画的是海的意境、光彩的欢唱,更是对劳动的讚歌……

《海天一色》

亚麻布∕42cm×1692.5px∕2003年
洪瑞生
创作阐析:彩绘的渔船锚泊在岸边,渔民摇着小舢板和筏子来回穿梭在大船间,海上轻雾弥散,瞬间我的眼睛感到蓝色的炫目和光彩的魅力,让我画兴勃动,看不见那些的多余,却凝聚成这空濛深远的海天一色……

《辉煌》

亚麻布∕151cm×2925px∕2003年
洪瑞生
创作阐析:音乐是无比辉煌的,油画也是可以比翼的,艺术境界的辉煌定是无限极的!我以此画表达我对艺术的倾心、感受、讚颂与追求——表现人类高尚精神的无限辉煌!

《雄风——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亚麻布∕210cm×11250px∕2004年9月——2005年12月∕展藏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
洪瑞生
创作阐析:以“之”形线横贯宽阔的画面以构成横向的张力,使之与宽银幕式的场面相匹配,展现历史事件的宏大场景。以冷凝沉郁的巨石、龙舌兰、大地海天的冷色衬托出郑军旌旗猎猎气势如虹的军威和热兰遮城墙熠熠的暖红色,以建构画面那种经鏖战收复疆土的庄重自信的氛围和历史的沉重感。按照馆方历史学者的要求,不再突出郑成功的统帅的威武强壮,而是着重兼有“王”与“帅”的胸臆气质及积劳成疾略显消瘦的仪表容颜,让高瞻远瞩的形象在日光中熠熠生辉,胜利之师威武雄壮!战败的荷兰殖民者揣着複杂的心态撤出了台湾岛。我通过画笔把我对故乡历史英雄的解读与敬重讴歌之情画进人物旌旗、巨石故垒、雄风海涛、刀光剑麻之中;延平郡王策马缓行于历史长风中……;故命题曰:《雄风》。

发表的文章

●《油画艺术教学与油画特质》
《油画艺术教学与油画特质》1989年刊《美术研究》1989年3期
●《大师自由色彩表达的启示》
《大师自由色彩表达的启示》1994年刊《福建艺术》1994年4期
●《油画研究生培养行为初探》
《油画研究生培养行为初探》1994年刊《艺术教育》1994年3期
●《论艺术视觉的能动性》
《论艺术视觉的能动性》1995年刊《厦门大学学报》3期
●《对素描和素描教学的一种见解》
《对素描和素描教学的一种见解》1996年刊《美术》9期
●《论油画从“消化”走上创造》
《论油画从“消化”走上创造》1997年刊《美术观察》1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複印报刊《造型艺术》。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科学精神》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科学精神》1997年刊《高等教育研究》6期
●《艺术视觉的历史性突破——莫奈艺术视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意义》
《艺术视觉的历史性突破——莫奈艺术视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意义》1998年 刊《厦门大学学报》3期
●《艺术体会二则》
《艺术体会二则》2002年 刊《中国油画》6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