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升级金融支撑体系的建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关于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升级金融支撑体系的建议
- 性质:建议
- 地点:山东
- 内容:经济区产业升级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一、必要性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初,国务院批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誌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山东省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经济转型迎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山东省金融支持体系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存在着金融资源总量不足、融资比例失调、金融市场层次单一等问题。山东亟需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与相关配套设施,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提供助力,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迅速成长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存在问题
区域经济的腾飞必须依靠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撑,产业结构的最佳化升级同样离不开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的保障。然而,从山东省目前的金融发展状况来看,金融体系内外都存在着制约完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目标的因素。
(一)金融资源总量不足
目前,山东省的金融业总体上仍处于量小势弱的局面,与实体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10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位列广东和江苏之后,但是从表4中的显示的数据看,山东省金融业发展却相对滞后。2009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080亿元,占GDP的3.2%,分别比广东和江苏低2.4和1.5个百分点。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0%,分别比广东和江苏低2.1和1.9个百分点。深圳特区在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48.14亿元,高于山东省总体,占GDP比重达到13.9%。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完成金融增加值825.78亿元,占新区GDP的比重达17.5%。表5反映了2005年到2009年山东省金融资源总量结构,五年时间,金融资产总额从30861.4亿元增长到63536.7亿元,翻了一番多,相比广东、江苏差较多。2009年,广东、江苏两省的金融资产总量分别为116121亿元和85325.4亿元。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比,山东省的金融发展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金融资源总量,还不足以有力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二)融资结构比例失调
间接融资方式是山东省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间接融资的途径是银行贷款。山东省的融资结构长期以来都处于失衡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均85%以上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从2004年开始出现债务融资,但融资比重一直低于10%,股票融资比重比较不稳定,平均水平较低,在5%左右。。证券市场的筹资额增长速度较慢,而且波动较大。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山东省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占有全省70%以上的金融资源,而有自主能力的地方金融机构却只有27%的市场份额。在各大银行的贷款额中,大型企业信贷份额超过80%,通常还能享受到低利率的优惠,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信贷份额不足15%,获得贷款的利息成本偏高。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具备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初期很难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因为资本市场的落后,又限制了它们获取的资金的来源。优质的企业得不到发展,整个产业结构也很难得到调整最佳化。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各种新型的中小企业必然不断涌现,现存的融资结构可能会成为其成长壮大的是限制因素。
(三)金融市场层次单一
目前,山东省尚未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信贷市场发挥了调节资金需求的主导作用。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融资能力还无法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地相比。回购协定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解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交易几乎为零。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只有期货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还没有被广泛运用。深圳和浦东的金融市场都经历了由单一信贷市场走向多层次市场体系的辉煌历程,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圳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场外市场和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的场内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市场交易体系。资本市场就包括了主机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层次。浦东新区集聚了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产权等国家级和市级金融要素市场,市场层次丰富,拥有全国最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
(四)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散
山东省除济南、青岛等有限的几个城市外,其他地市的金融市场仍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市场集中度平均达60%以上,而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垄断的结果是金融活力不足和低效运营。恆丰银行是仅有的一家总部设在山东的全国商业银行,在我国五大行中,中国银行山东分行设在青岛,其他家分行设在济南,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山东省分行大部分在青岛。证券业中,齐鲁证券和中信万通是设在山东的两家证券公司,总部分别设在济南和青岛。鲁证期货有限公司、中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和招金期货有限公司是三家设立较早的期货公司,总公司分别设在济南、烟台和淄博,分布较散,不利于集聚形成合力,需要进行整合。截至2010年6月底,山东共有4家期货公司和55家期货经营部,比浙江和江苏分别少6家和8家,在资本实力和业务拓展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2010年之前,总部设在山东的基金公司为零,截至2010年3月,上海有30家基金公司,占全国总数的50%,深圳注册登记的基金管理公司总计16家,基金资产净值占全国基金资产净值的35.76%。山东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共63家,2010年首家总部设在山东的泰山财产保险公司获批开业。截至2010年底,浦东已有监管类金融机构649家,非监管类金融机构500家,金融专业服务机构485家,包括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滙丰银行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集团,金融市场要素高度集聚。
(五)金融创新不活跃
山东省金融业面临的资源总量不足、融资结构比例失调、金融市场层次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散等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与金融创新不活跃。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山东省金融体系向公众提供的主要是银行存贷款、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的金融产品,期权、股权交易、专利抵押等市场份额很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主体依然是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数量极少,黄金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託投资、专业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在山东省内尚未兴起。山东省没有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证证券交易所和天津股权交易所等全国性集中交易场所,2009年底,我国首家“碳经营交易所”在山东单县落户,主要从事国内企业节余碳排放量指标的交易,到现在已经只剩招牌。金融创新的不足,抑制了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融资瓶颈问题也制约了“三农”的发展。没有活跃的金融创新,也必然会导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难,不利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六)金融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繁荣离不开与相关行业的配合和协调。山东省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政策法规建设、全省信用体系的完善、金融人才引进、相关服务体系构建等金融发展配套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山东省投融资机制尚未完全放开,外资进入积极性不高,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狭小;在金融法律环境上,上海浦东建立了首个金融仲裁院;在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引进方面,深圳、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都出台了非常优惠的鼓励措施,从降低机构进入门槛到解决人才引进后的后顾之忧,都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而山东在金融激励方面的措施较少,成果不是很明显;信用建设上,信用信息平台还不完善,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督手段未得到综合运用,山东省还未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机制;财务、审计、法律和信用评级等一系列相关的专业性服务机构较少,服务水平较低。无论是硬体还是软体建设,山东省在金融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对策建议
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发展状况,需要儘快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配套体系,充分发挥出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主要以推动蓝区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因此金融体系的构建也要适应目标需要,支持蓝色经济,推动海陆共赢,为加速海洋经济发展助力。
(一)提升金融市场层次和容量
首先,调整和完善山东省银行业内部结构。倡导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理念等改革,不断增强其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儘快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机构网路。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对现有的地方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实现股权集中,优势互补,发挥好金融控股集团在多元化金融服务、分散和防範风险、平衡现金流、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村镇银行等适合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的建设并进行股权改造,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满足小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通过调整改革,丰富银行业市场竞争主体,激发银行业发展活力。利用政策扶持,支持商业银行向海洋类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进一步活跃票据市场,加快商业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完善票据市场主体,推动蓝色经济区区域性票据市场发展。
其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省内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对已经上市的公司,要不断提高再融资功能和资本运营效率。对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应积极培育,推动其上市融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动发展区域性债券市场,研发多样化的债券品种,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山东省的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成长,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持续推进其快速规範化发展,可以抓住契机,建立蓝色经济区期货交易所、期货交割库及期货交易营业网点建设,逐渐建立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期货交易市场。鑒于当前山东省期货经纪公司分布不集中,实力较强的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兼併重组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保险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推出新产品,为蓝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第三,完善外汇市场功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改革,也需要开放。外贸出口会是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所以,完善的外汇市场,做好外汇管理和服务是必要的。减少外汇审批环节、下放许可权,积极探索建立发展外汇远期及掉期、期权等外汇风险规避业务,在适当时机试办蓝色经济区离岸金融业务,对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和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要资源、原材料的进口提供优质外汇服务。
(二)大力推动蓝色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能有效推进金融的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区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加快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不需要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託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信託业务、票据承兑业务等。中间业务已越来越受现代商业银行重视,但山东省内的商业银行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盈利。商业银行应在推广中间业务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销售模式,增强个性化、体贴化的金融服务。
其次,建立山东半岛蓝色银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或者知识密集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目前,山东省还没有一家专门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山东省应考虑设立一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持股的蓝色银行,或者通过对蓝色经济区内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整合,合併成一家蓝色银行,为支持蓝色区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第三,设立山东半岛蓝色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9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揭牌,标誌着蓝色经济基金正式开始运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基金是山东省面向境外推出的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题的投资基金,将重点投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优质未上市企业,并培育已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山东半岛蓝色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很多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也没有达到上市条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筹资,产业投资基金就成为了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成长初期很重要的一条资金来源渠道。创业投资行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山东省应积极引入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或者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支持民间资本的加入,共同为蓝色经济发展创造更多资金来源。
(三)争取政策支持引进并聚集国内外金融机构
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金融发展中,都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都曾成为国家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大批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都从这些地区向全国推广出去,通过先行先试,赢得了率先发展和崛起的先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下一个金融政策先行先试区,为金融发展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环境,使各种金融机构在创新的推动下获得快速发展。要建设多层次、立体化金融支持体系,山东省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他们的入驻,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高水平的金融人才,带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通过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商业银行将区域总部、业务中心总部、客户服务中心总部和信用卡营运中心等设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推进蓝区金融机构集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形成集聚效应。
四、产业结构升级中完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一)加强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和司法环境下,健全金融法律规範,加强司法保障。在政策和法规上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对金融机构担保债权、物权的实施全面、有效的保护,确保抵押权的实效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银监局、保监局和证监局密切合作与协调,加强金融业监管,依法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一个公正、平等、透明的投资环境,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最终实现最佳化金融生态环境。借鉴上海浦东新区设立金融仲裁院的成功经验,在蓝色经济区设立专门解决金融事务争端的仲裁及其他法律机构,更加专业地解决金融争端。
(二)加快区域内金融体制改革
扩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逐步允许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在税收政策及经营限制上做到内外一致,消除所谓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问题,让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以国家产业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引导,减少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环节,对于合法的投融资主体,无论国有民营平等对待。积极鼓励和引导非银行的各类金融企业以及民间金融资本作为主体,参与区域内经济建设。改变传统的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鼓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融资方式的多样化。金融政策要适当的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政策上的倾斜,解决其生存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支持它们迅速成长壮大,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最佳化提供动力。
(三)完善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信用是金融的立业之本。蓝色经济区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强化政府的协调作用,推动建立覆盖各部门、面向社会的以信用徵集、信用评价和信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全省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区建设,不断最佳化信用环境。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舆论监督等手段,在全会形成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积极倡导和培育信用文化,提高全会的信用意识。信用体系和资料库的建立可以降低投融资交易成本,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建设完善的金融信用环境,还需要推进和规範发展信用调查、信用徵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等信用中介机构,特别需要建立科学、规範、公正、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四)完善金融人才制度
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都需要由金融人才去完成,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金融支持配套体系中重要一环。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山东省多所高校的教育培训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培育满足金融创新和发展需要的优秀金融人才。也可以从省外名校招聘高水平金融人才,为蓝色经济区金融发展贡献力量。金融人才的培养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现状,认清蓝色经济区金融建设的实际和发展思路,这就需要首先在省内推进金融教育改革,更加重视理论联繫实际。另外,蓝色经济区可以面向国际,吸引一批国际一流的金融人才,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蓝色经济区要长期留住金融人才,防止人才外流,还要大力改善金融人才的生存和职业发展环境。在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都出台了多项引进和留住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对高级金融人才的扶持从现金补贴、税收优惠、提供住房到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採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蓝色经济区可借鉴它们的做法,在多方面为金融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全心为蓝色经济区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初,国务院批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誌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山东省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经济转型迎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山东省金融支持体系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存在着金融资源总量不足、融资比例失调、金融市场层次单一等问题。山东亟需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与相关配套设施,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提供助力,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迅速成长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存在问题
区域经济的腾飞必须依靠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撑,产业结构的最佳化升级同样离不开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的保障。然而,从山东省目前的金融发展状况来看,金融体系内外都存在着制约完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目标的因素。
(一)金融资源总量不足
目前,山东省的金融业总体上仍处于量小势弱的局面,与实体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10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位列广东和江苏之后,但是从表4中的显示的数据看,山东省金融业发展却相对滞后。2009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080亿元,占GDP的3.2%,分别比广东和江苏低2.4和1.5个百分点。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0%,分别比广东和江苏低2.1和1.9个百分点。深圳特区在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48.14亿元,高于山东省总体,占GDP比重达到13.9%。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完成金融增加值825.78亿元,占新区GDP的比重达17.5%。表5反映了2005年到2009年山东省金融资源总量结构,五年时间,金融资产总额从30861.4亿元增长到63536.7亿元,翻了一番多,相比广东、江苏差较多。2009年,广东、江苏两省的金融资产总量分别为116121亿元和85325.4亿元。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比,山东省的金融发展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金融资源总量,还不足以有力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二)融资结构比例失调
间接融资方式是山东省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间接融资的途径是银行贷款。山东省的融资结构长期以来都处于失衡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均85%以上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从2004年开始出现债务融资,但融资比重一直低于10%,股票融资比重比较不稳定,平均水平较低,在5%左右。。证券市场的筹资额增长速度较慢,而且波动较大。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山东省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占有全省70%以上的金融资源,而有自主能力的地方金融机构却只有27%的市场份额。在各大银行的贷款额中,大型企业信贷份额超过80%,通常还能享受到低利率的优惠,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信贷份额不足15%,获得贷款的利息成本偏高。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具备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初期很难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因为资本市场的落后,又限制了它们获取的资金的来源。优质的企业得不到发展,整个产业结构也很难得到调整最佳化。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各种新型的中小企业必然不断涌现,现存的融资结构可能会成为其成长壮大的是限制因素。
(三)金融市场层次单一
目前,山东省尚未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信贷市场发挥了调节资金需求的主导作用。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融资能力还无法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地相比。回购协定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解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交易几乎为零。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只有期货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还没有被广泛运用。深圳和浦东的金融市场都经历了由单一信贷市场走向多层次市场体系的辉煌历程,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圳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场外市场和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的场内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市场交易体系。资本市场就包括了主机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层次。浦东新区集聚了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产权等国家级和市级金融要素市场,市场层次丰富,拥有全国最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
(四)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散
山东省除济南、青岛等有限的几个城市外,其他地市的金融市场仍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市场集中度平均达60%以上,而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垄断的结果是金融活力不足和低效运营。恆丰银行是仅有的一家总部设在山东的全国商业银行,在我国五大行中,中国银行山东分行设在青岛,其他家分行设在济南,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山东省分行大部分在青岛。证券业中,齐鲁证券和中信万通是设在山东的两家证券公司,总部分别设在济南和青岛。鲁证期货有限公司、中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和招金期货有限公司是三家设立较早的期货公司,总公司分别设在济南、烟台和淄博,分布较散,不利于集聚形成合力,需要进行整合。截至2010年6月底,山东共有4家期货公司和55家期货经营部,比浙江和江苏分别少6家和8家,在资本实力和业务拓展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2010年之前,总部设在山东的基金公司为零,截至2010年3月,上海有30家基金公司,占全国总数的50%,深圳注册登记的基金管理公司总计16家,基金资产净值占全国基金资产净值的35.76%。山东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共63家,2010年首家总部设在山东的泰山财产保险公司获批开业。截至2010年底,浦东已有监管类金融机构649家,非监管类金融机构500家,金融专业服务机构485家,包括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滙丰银行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集团,金融市场要素高度集聚。
(五)金融创新不活跃
山东省金融业面临的资源总量不足、融资结构比例失调、金融市场层次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散等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与金融创新不活跃。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山东省金融体系向公众提供的主要是银行存贷款、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的金融产品,期权、股权交易、专利抵押等市场份额很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主体依然是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数量极少,黄金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託投资、专业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在山东省内尚未兴起。山东省没有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证证券交易所和天津股权交易所等全国性集中交易场所,2009年底,我国首家“碳经营交易所”在山东单县落户,主要从事国内企业节余碳排放量指标的交易,到现在已经只剩招牌。金融创新的不足,抑制了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融资瓶颈问题也制约了“三农”的发展。没有活跃的金融创新,也必然会导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难,不利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六)金融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繁荣离不开与相关行业的配合和协调。山东省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政策法规建设、全省信用体系的完善、金融人才引进、相关服务体系构建等金融发展配套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山东省投融资机制尚未完全放开,外资进入积极性不高,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狭小;在金融法律环境上,上海浦东建立了首个金融仲裁院;在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引进方面,深圳、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都出台了非常优惠的鼓励措施,从降低机构进入门槛到解决人才引进后的后顾之忧,都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而山东在金融激励方面的措施较少,成果不是很明显;信用建设上,信用信息平台还不完善,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督手段未得到综合运用,山东省还未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机制;财务、审计、法律和信用评级等一系列相关的专业性服务机构较少,服务水平较低。无论是硬体还是软体建设,山东省在金融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对策建议
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发展状况,需要儘快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配套体系,充分发挥出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主要以推动蓝区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因此金融体系的构建也要适应目标需要,支持蓝色经济,推动海陆共赢,为加速海洋经济发展助力。
(一)提升金融市场层次和容量
首先,调整和完善山东省银行业内部结构。倡导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理念等改革,不断增强其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儘快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机构网路。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对现有的地方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实现股权集中,优势互补,发挥好金融控股集团在多元化金融服务、分散和防範风险、平衡现金流、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村镇银行等适合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的建设并进行股权改造,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满足小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通过调整改革,丰富银行业市场竞争主体,激发银行业发展活力。利用政策扶持,支持商业银行向海洋类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进一步活跃票据市场,加快商业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完善票据市场主体,推动蓝色经济区区域性票据市场发展。
其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省内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对已经上市的公司,要不断提高再融资功能和资本运营效率。对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应积极培育,推动其上市融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动发展区域性债券市场,研发多样化的债券品种,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山东省的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成长,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持续推进其快速规範化发展,可以抓住契机,建立蓝色经济区期货交易所、期货交割库及期货交易营业网点建设,逐渐建立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期货交易市场。鑒于当前山东省期货经纪公司分布不集中,实力较强的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兼併重组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保险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推出新产品,为蓝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第三,完善外汇市场功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改革,也需要开放。外贸出口会是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所以,完善的外汇市场,做好外汇管理和服务是必要的。减少外汇审批环节、下放许可权,积极探索建立发展外汇远期及掉期、期权等外汇风险规避业务,在适当时机试办蓝色经济区离岸金融业务,对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和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要资源、原材料的进口提供优质外汇服务。
(二)大力推动蓝色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能有效推进金融的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区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加快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不需要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託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信託业务、票据承兑业务等。中间业务已越来越受现代商业银行重视,但山东省内的商业银行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盈利。商业银行应在推广中间业务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销售模式,增强个性化、体贴化的金融服务。
其次,建立山东半岛蓝色银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或者知识密集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目前,山东省还没有一家专门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山东省应考虑设立一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持股的蓝色银行,或者通过对蓝色经济区内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整合,合併成一家蓝色银行,为支持蓝色区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第三,设立山东半岛蓝色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9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揭牌,标誌着蓝色经济基金正式开始运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基金是山东省面向境外推出的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题的投资基金,将重点投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优质未上市企业,并培育已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山东半岛蓝色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很多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也没有达到上市条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筹资,产业投资基金就成为了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成长初期很重要的一条资金来源渠道。创业投资行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山东省应积极引入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或者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支持民间资本的加入,共同为蓝色经济发展创造更多资金来源。
(三)争取政策支持引进并聚集国内外金融机构
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金融发展中,都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都曾成为国家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大批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都从这些地区向全国推广出去,通过先行先试,赢得了率先发展和崛起的先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下一个金融政策先行先试区,为金融发展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环境,使各种金融机构在创新的推动下获得快速发展。要建设多层次、立体化金融支持体系,山东省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他们的入驻,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高水平的金融人才,带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通过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商业银行将区域总部、业务中心总部、客户服务中心总部和信用卡营运中心等设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推进蓝区金融机构集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形成集聚效应。
四、产业结构升级中完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一)加强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和司法环境下,健全金融法律规範,加强司法保障。在政策和法规上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对金融机构担保债权、物权的实施全面、有效的保护,确保抵押权的实效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银监局、保监局和证监局密切合作与协调,加强金融业监管,依法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一个公正、平等、透明的投资环境,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最终实现最佳化金融生态环境。借鉴上海浦东新区设立金融仲裁院的成功经验,在蓝色经济区设立专门解决金融事务争端的仲裁及其他法律机构,更加专业地解决金融争端。
(二)加快区域内金融体制改革
扩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逐步允许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在税收政策及经营限制上做到内外一致,消除所谓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问题,让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以国家产业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引导,减少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环节,对于合法的投融资主体,无论国有民营平等对待。积极鼓励和引导非银行的各类金融企业以及民间金融资本作为主体,参与区域内经济建设。改变传统的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鼓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融资方式的多样化。金融政策要适当的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政策上的倾斜,解决其生存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支持它们迅速成长壮大,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最佳化提供动力。
(三)完善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信用是金融的立业之本。蓝色经济区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强化政府的协调作用,推动建立覆盖各部门、面向社会的以信用徵集、信用评价和信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全省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区建设,不断最佳化信用环境。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舆论监督等手段,在全会形成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积极倡导和培育信用文化,提高全会的信用意识。信用体系和资料库的建立可以降低投融资交易成本,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建设完善的金融信用环境,还需要推进和规範发展信用调查、信用徵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等信用中介机构,特别需要建立科学、规範、公正、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四)完善金融人才制度
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都需要由金融人才去完成,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金融支持配套体系中重要一环。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山东省多所高校的教育培训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培育满足金融创新和发展需要的优秀金融人才。也可以从省外名校招聘高水平金融人才,为蓝色经济区金融发展贡献力量。金融人才的培养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现状,认清蓝色经济区金融建设的实际和发展思路,这就需要首先在省内推进金融教育改革,更加重视理论联繫实际。另外,蓝色经济区可以面向国际,吸引一批国际一流的金融人才,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蓝色经济区要长期留住金融人才,防止人才外流,还要大力改善金融人才的生存和职业发展环境。在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都出台了多项引进和留住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对高级金融人才的扶持从现金补贴、税收优惠、提供住房到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採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蓝色经济区可借鉴它们的做法,在多方面为金融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全心为蓝色经济区金融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