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英语: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缩写:IPA),早期又称万国音标,是一套用来标音的系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来作为口语声音的标準化标示方法。国际音标的使用者有语言学家、言语治疗学家、外语教师、歌手、辞书学家和翻译学家等人。
按照国际音标的设计,它只可以分辨出口语里下列音质的对立成分:音位、语调以及词语和音节的分隔。若要表示诸如齿间音(或双齿音)和由唇颚裂所发出声音的音质,则有另一套获广泛使用的国际音标扩展系统。
国际音标遵循“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则,最初用于为西方语言、非洲语言等的标音。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国语言学者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国际音标逐渐完善(改进了国际音标的声调符号,添入了舌尖元音音标等),已可为汉语等东方语言注音。
直到2007年,国际音标共有107个单独字母,以及56个变音符号和超音段成分。国际语音学学会偶尔会增删一些符号,或者修正某些符号。
英语中所用到的“国际音标”,仅为国际音标用于英语的一部分,见英语国际音标词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国际音标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 又名:万国音标
- 原则:一音一符,一符一音
- 用途:标注世界各种语言的发音
- 创始人:P·帕西(法国),D·琼斯(英国)
- 现行版本:2015年版
- 辅音:72个
- 元音:23个
- 标音形式:严式标音、宽式标音
- 所属部门:国际语音学学会
历史
1886年,以法国语言学家保罗·帕西(Paul Passy)为首的一群英国和法国语言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会,旨在创造一套转写和记录人类语言的音标系统,这正是1897年后国际语音学学会的前身。
他们最初的使用的标音字母基于拼写改革,即罗米克字母(Romic alphabet),为了使其在其他语言中也能够使用,符号所代表的音值允许随着语言的改变而改变。例如[ʃ],原本在英语中用⟨c⟩表示,但在法语中用⟨ch⟩表示。
但到了1888年那年,这些标音字母便修订成在各个语言中都统一的符号,并发表在《语音教师》上(“国际语音协会”前身“语音教师协会”的会刊),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音标表,也成了日后所有修订的基础。制订国际音标的想法最初由奥托·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在一封给保罗·帕斯的信中提出。后由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和帕西(Passy)实现。
这个国际音标表是英、法两国的学者创订的,主要适用于标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通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语的符号。汉语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 、降和两上凹凸调共8种 , 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 。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标记法,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採用。
自製订以来,国际音标经历了多次修改。经过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订和扩展之后,国际音标在1989年的国际语音学会基尔大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Kiel Convention)之前一直保持不变。
另又在1993年做了一次小修订,增加了半开央不圆唇元音并删去清内破音专用符号。2005年5月的一次改版,增加了一个在非洲语言中很常见的唇齿闪音。除了符号的增减之外,国际音标在其他的符号、分类和字型大多维持一致。
经多次修订后,现通行的是2015年修订的版本。
说明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但因人类语音差异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远不够用,于是就改变字形和借用别的语言的字母的方法来补充。读音上,为照顾习惯,多数符号以仍读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原音为原则。
因而,国际音标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罗马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主,如:[a、b、c、d、f、g、h、i、j、k、p]等。在不够用时,以下几种方法来补充:
(1)拉丁字母大写印刷体或书写体(草体)如:小号大写印刷体[ɴ、ʀ、ɢ、ʙ、ʜ]等;“手写体a”[ɑ],[ʋ]草体[v];
(2)拉丁字母的变形或倒置,如:[ə](倒置e);变形[ɕ](卷尾c),[ɖ](右弯尾d),[ŋ](长右腿n)等。
(3)借用其它语言字母,如:[ε](希腊语),[θ](希腊语),[ł](波兰语),[ø](丹麦语),[ç](加泰罗尼亚语)等。
(4)新制字母,如:[ʃ],[ɤ]等。
(5)在字母上加符号,如:[ʉ](加横的u)等。
国际音标是英法两国学者创定的,主要适用于表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流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语的符号。
汉语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国语舌尖元音,就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增订的;吴方言中大多数齶化辅音是语音学家赵元任提出的。
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降和两个凹、凸调共8种,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符”,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被称为“声调字母”,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採用。汉语国语的四声标为[55]、[35]、[214]、[51]已成为常识。
在国际音标中,採用方括弧“[ ]”或“/ /”表示(详情请见下文),以别于普通字母。
另外,为了记录的方便,对于一些重要的语音伴随现象,国际语音学会还规定了一套“变音符号(附加符号)”。如:字母上标“ ~ ”为鼻化(ẽ),强送气(右上角的小h),“P‘”弱送气,“a:”全长a,“aˑ”半长a等。通代符号和特别符号不再举例。
(注:由于中文百科字型上的限制,具体字元表见IPA官方网站或相关书籍。所有国际音标字元请见网站(可複製)。)
优势
国际音标严格规定以“一符一音,一符一音”为原则,即“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使用拼音方案的语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词中常有几种读法。例如:英语like和lit中的“i”,用国际音标注音,分别为[ai]和[ı]。又如:国语汉语拼音中的ban(班)与bang(邦)的a,用国际音标分别为[a]和[ɑ](详情请见“汉语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词条)。
此外,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语的sh,法语的ch,德语的sch,波兰语的sz,捷克语的s ,实际上都是国际音标的[ʃ]音。
这些都是国际音标的长处,就是可以比较科学、精确地记录和区分语音(2005年后的通行表上的音标计有辅音72个,元音32个,用来标注语音大致够用)。国际音标的排列,便于分析和掌握(辅音大致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定纵横坐标,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后来定位置)。
标音法
用音标标记语音的方法叫标音法。一般分为严式标音法和宽式标音法两种。
严式标音
要记录一种语音,最初的方法应当是严式标音。所谓严式标音,就是出现什幺音素就记录什幺音素,有什幺伴随现象就记录什幺伴随现象。无论什幺音素和什幺伴随现象都不放过,也就是最忠实、最细緻的记录语音的原貌。所以,严式标音又称为“音素标音”。例如,现代汉语中,较低的舌面元音可归纳为一个音位/a/,若用严式标音,则必须分别标为[ε]、[ᴀ]、[a]、[ɑ]、[œ]、[æ]等。它的特点就是,对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实际存在的每一个音素(不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都用特定的音标加以标记。因此,严式标音使用的音标很多,对语音的刻画描写很细緻,大多是在调查第一手材料时使用,在其它场合只是间或使用。严式音标使用方括弧表示。
宽式标音
所谓宽式标音,是在严式标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种语音的音位系统,然后按音位来标记语音,也就是只记音位,不记音位变体及其它非本质的伴随现象。因此,宽式标音又称为“音位标音”。例如,现代汉语中,舌面低元音有[ε]、[ᴀ]、[a]、[ɑ]等多个,用宽式标音只用/a/就可以了。用宽式标音,可以把音标数目限制在有限範围之内,因而能把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音系反映得简明清晰。宽式音标使用斜槓表示。
音标字型
SIL International 製作的字型:
(1)Doulos SIL 国际音标字型
(2)Charis SIL字型
一种非常完备的国际字型,包含了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外观像罗马字型(Roman,在Windows系统中则为“泰晤士报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包含正常体、斜体和粗体。除包括了完整的国际音标字元外,还有加进了声调符号和最新的唇齿弹音音标,以及预先结合附加符号的音标,和很多非标準的音标符号。
符号表
辅音
主条目:辅音 更多信息:辅音列表
肺部气流音图 | ||||||||||||||||||||||||||||
部位→ | 唇 | 舌冠 | 舌背 | 舌根 | 声门 | |||||||||||||||||||||||
↓方法 | 双唇 | 唇齿 | 舌唇 | 齿 | 齿龈 | 龈后 | 捲舌 | 龈颚 | 硬颚 | 软颚 | 小舌 | 咽/会厌 | ||||||||||||||||
鼻音 | m̥ | m | ɱ | n̼̊ | n̼ | n̥ | n | ɳ̊ | ɳ | ɲ̊ | ɲ | ŋ̊ | ŋ | ɴ̥ | ɴ | |||||||||||||
塞音(爆破音) | p | b | p̪ | b̪ | t̼ | d̼ | t̪ | d̪ | t | d | ʈ | ɖ | c | ɟ | k | ɡ | q | ɢ | ʡ | ʔ | ||||||||
有咝塞擦音 | ts | dz | tʃ | dʒ | ʈʂ | ɖʐ | tɕ | dʑ | ||||||||||||||||||||
无咝塞擦音 | pɸ | bβ | p̪f | b̪v | tθ | dð | tθ̠ | dð̠ | t̠ɹ̠̊˔ | d̠ɹ̠˔ | cç | ɟʝ | kx | ɡɣ | qχ | ɢʁ | ʡħ | ʡʕ | ʔh | |||||||||
有咝擦音 | s | z | ʃ | ʒ | ʂ | ʐ | ɕ | ʑ | ||||||||||||||||||||
无咝擦音 | ɸ | β | f | v | θ̼ | ð̼ | θ | ð | θ̱ | ð̠ | ɹ̠̊˔ | ɹ̠˔ | ç | ʝ | x | ɣ | χ | ʁ | ħ | ʕ | h | ɦ | ||||||
近音(无擦通音) | ʋ̥ | ʋ | ɹ̥ | ɹ | ɻ̊ | ɻ | j̊ | j | ɰ̊ | ɰ | ||||||||||||||||||
闪音(弹音) | ⱱ̟ | ⱱ | ɾ̼ | ɾ̥ | ɾ | ɽ̊ | ɽ | ɢ̆ | ʡ̮ | |||||||||||||||||||
颤音 | ʙ | r̼ | r̥ | r | ɽ͡r̥ | ɽ͡r | ʀ̥ | ʀ | ʜ | ʢ | ||||||||||||||||||
边塞擦音 | tɬ | dɮ | ʈɭ̊˔ | cʎ̥˔ | kʟ̝̊ | ɡʟ̝ | ||||||||||||||||||||||
边擦音 | ɬ | ɮ | ɭ̊˔ | ʎ̥˔ | ʎ̝ | ʟ̝̊ | ʟ̝ | |||||||||||||||||||||
边近音 | l̼ | l̥ | l | ɭ̊ | ɭ | ʎ̥ | ʎ | ʟ̥ | ʟ | ʟ̠ | ||||||||||||||||||
边闪音 | ɺ̼ | ɺ | ɭ̆ | ʎ̯ | ʟ̆ |
非肺部气流音图 | |||||||||||
单一搭嘴音 | ʘ | ʘ̬ | ʘ̃ | ǀ | ǀ̬ | ǀ̃ | ǃ | ǃ̬ | ǃ̃ | ||
ǂ | ǂ̬ | ǂ̃ | ǁ | ǁ̬ | ǁ̃ | ǃ˞ | ǃ̬˞ | ǃ̃˞ | |||
其他搭嘴音 | ʘ̃ˀ | ʘˀ | ˀʘ̃ | ʘ͡q | ʘ͡qχ | ʘ͡qʼ | ʘ͡qχʼ | ¡ | ʞ | ||
内爆音 | ɓ | ɗ | ᶑ | ʄ | ɠ | ʛ | |||||
ɓ̥ | ɗ̥ | ᶑ̥ | ʄ̊ | ɠ̊ | ʛ̥ | ||||||
挤喉音 | pʼ | tʼ | ʈʼ | cʼ | kʼ | qʼ | ʡʼ | ||||
ɸʼ | fʼ | θʼ | sʼ | ɬʼ | ʃʼ | ʂʼ | ɕʼ | çʼ | xʼ | χʼ | |
tθʼ | tsʼ | tɬʼ | tʃʼ | ʈʂʼ | tɕʼ | cçʼ | cʎ̝̥ʼ | kxʼ | kʟ̝̊ʼ | qχʼ |
协同发音辅音 | |||||||
持续音 | ʍ | w | ɥ̊ | ɥ | ɫ | ||
闭合音 | k͡p | ɡ͡b | ŋ͡m | ɧ | |||
t͡p | d͡b | n͡m | q͡ʡ |

Geck Choon On
——本表格包含语音学符号,在一些浏览器里可能无法正常显示。 |
——成对的符号中,左右两侧有清浊音之分。其右者为浊音,左者为清音。 |
——灰色背景的栏位代表被判定为不可能的发音组合。白色背景而无符号的栏位代表可能的发音组合,但目前未发现含有此音的语言。 |
塞擦音可通过在字母上方添加一条横贯的弧线(Tie bar)表示。其中六个最常见的塞擦音亦可以使用合字来标示,可是国际语音学协会却已不再採纳这种方法,因为若使用这种方法,便须新造大量合字才能表达所有塞擦音。除了使用连结弧线以外,有时还可以使用原来作为标示辅音除阻的上标法来标示塞擦音,例如tˢ可以表示t͡s,kˣ可以表示k͡x。而原本用作表示硬颚塞音的c 和 ɟ,有时可以当作t͡ʃ 和 d͡ʒ或其他近似的塞擦音的便捷写法,甚至连国际语音学协会出版的正式刊物也有这样的写法,所以诠释它们的意义时须格外慎重。
Tie bar | 合字 | 描述 |
---|---|---|
t͡s | ʦ | 清齿龈塞擦音 |
d͡z | ʣ | 浊齿龈塞擦音 |
t͡ʃ | ʧ | 清龈后塞擦音 |
d͡ʒ | ʤ | 浊龈后塞擦音 |
t͡ɕ | ʨ | 清龈颚塞擦音 |
d͡ʑ | ʥ | 浊龈颚塞擦音 |
t͡ɬ | – | 清齿龈边塞擦音 |
k͡p | – | 清唇软颚塞音 |
ɡ͡b | – | 浊唇软颚塞音 |
ŋ͡m | – | 唇软颚鼻音 |
ɡ͡ɣ | – | 浊软颚塞擦音 |
注:
- 浏览器中使用Arial Unic
- ode MS渲染国际音标时,此类符号会因字型自身的程式错误而出
- 错,以此显示效果会更
- 佳:
ts͡, tʃ͡, tɕ͡, dz͡, dʒ͡, dʑ͡, tɬ͡, kp͡, ɡb͡, ŋm͡。非肺部气流音非肺部气流音,是指未经肺部出气而发出的声音。包括搭嘴音(发现于非洲科依桑语系)、内爆音(发现于斯瓦西里语、越南语等语言)和挤喉音(发现于大多数印第安人和高加索的语言)。
搭嘴音 | 内爆音 | 挤喉音 | |||
---|---|---|---|---|---|
ʘ | 双唇搭嘴音 | ɓ | 浊双唇内爆音 | ʼ | 示例: |
ǀ | 齿搭嘴音 | ɗ | 浊齿龈内爆音 | pʼ | 双唇挤喉音 |
ǃ | 齿龈搭嘴音 | ʄ | 浊硬颚内爆音 | tʼ | 齿龈挤喉音 |
ǂ | 硬齶搭嘴音 | ɠ | 浊软颚内爆音 | kʼ | 软颚挤喉音 |
ǁ | 边搭嘴音 | ʛ | 浊小舌内爆音 | sʼ | 齿龈挤喉擦音 |
元音


——本图象徵性地展示一个面向左侧开口的人的嘴部的发音部位。越向左则舌头越向前伸出,越向上则口张开得越小。——成对的符号中,左右两侧有圆唇与非圆唇之分。其右者为圆唇元音,左者为非圆唇元音。
“元音图”也是左视图。一般来说,从发音的角度描写一个元音,主要有三个参数:
(1)舌位的高低。图中从上到下,对应舌位的从高到低,也即开口度的大小。
(2)舌位的前后。图中从左到右,对应舌位的从前到后。
(3)唇形的圆展。图中同一个位置的两个元音,舌位相同,其区别在于唇形的不同:左边是不圆唇元音,右边是圆唇元音。
比如说,[a]、[i]、 [u]是人类语言中最常见的三个元音。查元音图可知, [a]是不圆唇的低元音,[i]是不圆唇的前高元音,[u]是圆唇的后高元音。读者可以试着发出这三个元音,感受一下舌头的位置和双唇的形状。
除了“辅音表”和“元音图”,国际音标方案中还有另外几张符号表,但是排列比较凌乱,不像“辅音表”和“元音图”能体现语音的系统性,这里就不介绍了。

双元音通常以不成音节符号表示,例如⟨aɪ̯⟩。然而tie bar亦被使用,尤其是用于难以準确标示元音是on-glide还是off-glide性质的情况下:⟨a͡ɪ⟩、⟨o͜e⟩。
变音符号
变音符号,又称附加符号,是加在音标周围的小记号,用以标示此音标发音须作的变化,或作更精确的描述。下标的变音附号(平常置于音标或符号下方的记号)若要加在降部的音标时,可以改置于字母上方。
当i加上变音附号后,上方的点可能会和附加符号产生混淆时,应使用不含点的i (ı)。有些IPA符号也可作为附加符号,以描述语音细节:tˢ(擦音除阻)、bʱ(漏气音)、ˀa(喉音起始)、ᵊ(置入schwa)、oᶷ(双元音化)。其他的变音符号则包括在国际音标扩展中。
协同发音 | |||||
---|---|---|---|---|---|
◌̩ | ɹ̩ n̩ | 成音节 | ◌̯ | e̯ ʊ̯ | 不成音节 |
◌ʰ | tʰ | 送气 | ◌̚ | d̚ | 无声除阻 |
◌ʱ | dʱ | ||||
◌n | dn | 鼻音除阻 | ◌ˡ | dˡ | 边音除阻 |
◌̥ | n̥ d̥ | 清化 | ◌̬ | s̬ t̬ | 浊化 |
◌̤ | b̤ a̤ | 漏气音 | ◌̰ | b̰ a̰ | 吱嘎音 |
◌̪ | t̪ d̪ | 齿化 | ◌̼ | t̼ d̼ | 舌唇化 |
◌̺ | t̺ d̺ | 舌尖化 | ◌̻ | t̻ d̻ | 舌叶化 |
◌̟ | u̟ t̟ | 较前 | ◌̠ | i̠ t̠ | 较后 |
◌̈ | ë ä | 较央 | ◌̽ | e̽ ɯ̽ | 中央化 |
◌̝ | e̝ ɹ̝ | 较高(抬)(ɹ̝=清齿龈有咝擦音) | |||
◌˔ | ɭ˔ | ||||
◌̞ | e̞ β̞ | 较低(降)(β̞=双唇近音) | |||
◌˕ | ɣ˕ | ||||
◌̹ | ɔ̹ x̹ | 更圆唇 | ◌̜ | ɔ̜ x̜ʷ | 更展唇 |
◌ʷ | tʷ dʷ | 唇化或唇-软颚化 | ◌ʲ | tʲ dʲ | 颚化 |
◌ˠ | tˠ dˠ | 软颚化 | ◌ˤ | tˤ aˤ | 喉壁化 |
◌ᶣ | tᶣ dᶣ | 唇-硬颚化 | ◌̴ | ɫz̴ | 软齶化或喉壁化 |
◌̘ | e̘ o̘ | 舌根前移 | ◌̙ | e̙ o̙ | 舌根后移 |
◌̃ | ẽ z̃ | 鼻音化 | ◌˞ | ɚ ɝ | R音化 |
- 备注
- a^送气浊辅音的送气也是有声的。许多语言学家偏好使用代表漏气音的变音符号。
- b^有些语言学家只将漏气音符号用于响音,并将阻音标如
bʱ。
声门状态
声门的状态可以用变音符号作良好的描述。以下为齿龈塞音由开声门到闭声门的发音:
开启声门 | [t] | 清声 |
---|---|---|
[d̤] | 呼气声,也称为低语 | |
[d̥] | 弛声 | |
最佳位置 | [d] | 常态声 |
[d̬] | 张声 | |
[d̰] | 吱嘎声 | |
关闭声门 | [ʔ͡t] | 声门关闭 |
超音段成分
下类符号用以描述语言单独的辅音及元音的层次之外的特徵,诸如韵律、声调、音长,以及重音,这些常常用于标示音节、辞彙或者词组,诸如语音的强度、音高以及持续时间,以及演讲中的节奏及语调。这些符号中的大多数虽然用于标示言语层次中基于音素的区别,同样表现出语调超越其在辞彙本身的层次。
声调符号 | ||||||
---|---|---|---|---|---|---|
ˈa | 主重音(书于重音之前) | ˌa | 次重音(书于重音之前) | |||
aː kː | 长音(长元音或长辅音) | aˑ | 半长 | |||
ə̆ | 超短 | |||||
a.a | 音节间断 | s‿a | 联诵 (不间断) | |||
| | 小句(音步)组 | ‖ | 主句(语调)组 | |||
↗ | 全部上升 | ↘ | 全部下降 | |||
ŋ̋ e̋||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larger; width:2em;" |e˥ | 高 | ꜛke | 音位升阶 | |||
ŋ́ é | e˦ | 次高 | ŋ̌ ě | 升 | ||
ŋ̄ ē | e˧ | 中 | ||||
ŋ̀ è | e˨ | 次低 | ŋ̂ ê | 降 | ||
ŋ̏ ȅ | e˩ | 低 | ꜜke | 音位降阶 |
用途
- 用在词典或外语教科书里表示发音的方法,便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 用于田野调查记录语言,构成一门语言书写系统的基础
- 给言语分析的声学或其他显示作注解
- 用于演唱之前的準备
汉语言学界专用的音标
以下9个音标在汉语言学界之中通用,但却未能被国际音标接受。Unicode中有专属符号,但需要Unicode 4.0及以上版本标準的支持,在一些含国际音标字型(如Lucida Sans Unicode)中不可见。
九个未被国际音标接受的音标:ɿ、ʅ、ʮ、ʯ、ȶ、ȡ、ȵ、ᴀ、ᴇ

音标 | Unicode | 字元描述 | 国际 音标 | 音值 |
---|---|---|---|---|
ɿ | U+027F | 长腿倒Iota | 舌尖齿不圆唇元音 | |
ʅ | U+0285 | 带右尾长腿倒Iota | 舌尖捲舌展唇元音 | |
ʮ | U+02AE | 带钩倒小写字母h | 舌尖齿圆唇元音 | |
ʯ | U+02AF | 带钩卷尾倒小写字母h | 舌尖捲舌圆唇元音 | |
ȶ | U+0236 | 带卷尾小写字母t | t̠ʲ | 龈齶清塞音 |
ȡ | U+0221 | 带卷尾小写字母d | d̠ʲ | 龈齶浊塞音 |
ȵ | U+0235 | 带卷尾小写字母n | ṉʲ | 龈齶鼻音 |
ᴀ | U+1D00 | 小型大写字母A | ä | 开央不圆唇元音 介于[a]和[ɑ]之间 |
ᴇ | U+1D07 | 小型大写字母E | e̞ | 中前不圆唇元音 介于[e]和[ɛ]之间 |
- ^1有学者将现代标準汉语的汉语拼音⟨shi⟩和⟨si⟩转写为[ʂ͡ɨ]和[s͡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