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质(汉语词语)
本质,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语出晋刘智《论天》:“言闇虚者,以为当日之沖,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闇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于蔽,则大于本质。”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本质
- 外文名:Nature
- 拼音:běn zhì
- 注音:ㄅㄣˇ ㄓㄧ
相关词语
同义词:实质
近义词:素质、本色、实质、性质、本象。
反义词:现象、表面。
基本解释
1. 本质:事物存在的根据。
2.[Physique]∶事物中常在的不变的形体。
3 . [Nature]∶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优秀。
4. [Essence]∶哲学名词。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
本质差别。
非本质方面。
●狭义情况下:
本质=名词、形容词、副词
规律=动词、介词、连词
本质+规律=句型
●广义情况下:本质=规律=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句型
因为:各种词性和名词本身就是一种类别,而本质的本质就是类别,
那幺我们可以说,这个的本质是一个规律,那词语的本质是一个名词、形容词等。
作用:
1.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
如:人们知道了凳子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幺就可以脱离其木材料、传统结构样式,开创各种新型的凳子,如冰凳、水果凳、气球凳等等。
2.可以知道了这个事物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规律。
如:人们知道了动物的本质是细胞构成物,那幺也就知道了动物都有细胞的一般规律。
引证解释
- 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
晋 刘智《论天》:“言闇虚者,以为当日之沖,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闇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于蔽,则大于本质。”
明 王廷相《慎言·乾运》:“星之陨也,光气之溢也,本质未始穷也,陨而即灭也。” - 指本来的状貌。
隋 薛道衡《昭君辞》:“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娥眉非本质,蝉鬓改真形。” - 指人的本性;资质。
晋 张华《博物志》卷十:“人因伏地学之,遂不饥……还食谷,啖滋味,百余日中,复其本质。”
宋 沈括 《谢转运启》:“非学不足以成材,则其处心不出于为利,人皆尽其本质,才亦几于易知。” - 本来的事实。
唐 刘知几《史通·言语》:“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鑒者见 嫫姆 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 谓本来的质朴风貌。
明 唐顺之《答皇甫百泉郎中》:“近得其诗读之,则已洗尽铅华,独存本质,幽玄雅淡,一变而得古作者之精。”
明 胡应麟《诗薮·宋》:“古体至 陈 ,本质亡矣。 隋 之才不若 陈 之丽,而稍知尚质。” -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些同志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他们不去看问题的本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