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网融合技术

三网融合技术

《三网融合技术》是2014年11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付沖、任彦斌、夏泳。

基本信息

书名三网融合技术
书号978-7-118-09352-0
作者付沖、任彦斌、夏泳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译者
版次1版1次
开本16
装帧平装
出版基金
页数410
字数650
中图分类F49
丛书名“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定价79.00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系统地介绍了三网融合的基础理论、各种关键技术、工程套用与案例分析等全书共7 章内容包括三网融合的概念、业务与技术基础、现状与发展趋势数据通信理论基础Internet 与IP 通信、、网际协定、IPv6、下一代网路三网融合下的承载网包括数据传送网、SDH、卫星通信系统、光传送技术接入网路包括乙太网接入技术、无源光纤接入技术、无线区域网路接入技术等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等业务平台融合三网融合的IPTV 视频编解码技术、流媒体技术、组播技术、业务管理平台等本书理论与工程套用案例融合讲解内容丰富、语言简捷可供高校信息类通信工程、计算机套用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选用也可供从事通信工程、三网融合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及培训使用

目录

第1章 三网融合技术概述1
1.1 三网融合的概念与意义1
1.2 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与业务基础5
1.2.1 电信网5
1.2.2 广播电视网11
1.2.3 计算机网路16
1.3 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2
1.3.1 三网融合的全球发展现状22
1.3.2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与进展24
1.4 三网融合的目标和发展策略26
第2章 数据通信理论基础29
2.1 数据通信概述29
2.1.1 数据与数据信号30
2.1.2 数据通信的概念31
2.2 数据传输方式33
2.2.1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33
2.2.2 串列传输与并行传输33
2.2.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35
2.2.4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36
2.3 数据通信传输信道37
2.3.1 信道类型及其特徵37
2.3.2 数据传输媒质37
2.3.3 传输损耗40
2.3.4 信道容量42
2.4 数据编码技术与多路复用技术43
2.4.1 数据编码技术43
2.4.2 频分多路复用(FDM)47
2.4.3 时分多路复用(TDM)47
2.4.4 码分多址复用(CDMA)48
2.4.5 波分多路复用(WDMA)48
2.5 数据信号的差错控制49
2.5.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49
2.5.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51
2.5.3 汉明码及线性分组码53
2.5.4 循环码57
2.6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59
2.6.1 有效性指标59
2.6.2 可靠性指标61
第3章 Internet与IP通信62
3.1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62
3.1.1 分组交换技术62
3.1.2 网路协定与分层66
3.1.3 OSI参考模型69
3.1.4 TCP/IP参考模型与协定集72
3.2 网际协定IP74
3.2.1 IP分组格式74
3.2.2 IP位址78
3.2.3 IP分组转发流程81
3.2.4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83
3.3 Internet的路由选择协定88
3.3.1 Internet路由选择协定概述89
3.3.2 RIP协定90
3.3.3 OSPF协定94
3.4 TCP与 UDP协定97
3.4.1 运输层协定概述97
3.4.2 TCP协定98
3.4.3 UDP协定104
3.5 网路地址转换NAT105
3.6 IPv6106
3.6.1 IPv6 分组格式106
3.6.2 IPv6的扩展首部109
3.6.3 IPv6的地址空间110
3.7 下一代网路(NGN)114
3.7.1 NGN概述114
3.7.2 NGN体系结构115
3.7.3 NGN中的网关115
3.7.4 软交换技术116
第4章 三网融合下的承载网118
4.1 数据传送网118
4.1.1 ATM网118
4.1.2 数据数字网127
4.1.3 帧中继网135
4.2 同步数字系列140
4.2.1 SDH概念和特点140
4.2.2 SDH帧结构142
4.2.3 SDH同步复用和映射原理143
4.2.4 SDH自愈网145
4.3 基于SDH的MSTP152
4.3.1 MSTP概念及特点152
4.3.2 MSTP的发展过程153
4.3.3 MSTP的功能模型和实现154
4.4 ASON159
4.4.1 ASON概念及特点160
4.4.2 ASON的体系结构160
4.4.3 ASON控制平面的关键技术163
4.4.4 ASON生存性策略166
4.5 卫星通信系统167
4.5.1 卫星通信概述167
4.5.2 卫星通信网170
4.5.3 卫星通信业务175
4.6 先进的光传送技术176
4.6.1 WDM系统176
4.6.2 OTN技术182
4.6.3 分组传送网189
4.7 三网融合对承载网的要求194
4.7.1 承载网的IP化195
4.7.2 承载网的宽频化195
4.7.3 多业务承载195
4.7.4 IPTV对承载网路的要求196
第5章 三网融合下的接入网路198
5.1 接入网概述198
5.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198
5.1.2 接入网的分类201
5.1.3 接入网的主要特点202
5.2 普通Modem接入技术203
5.3 xDSL接入技术205
5.3.1 DSL接入技术206
5.3.2 HDSL接入技术208
5.3.3 ADSL接入技术213
5.3.4 VDSL接入技术219
5.4 乙太网接入技术221
5.4.1 乙太网简介221
5.4.2 IEEE 802.3标準222
5.4.3 CSMA/CD协定224
5.4.4 千兆乙太网技术225
5.4.5 VLAN技术简介227
5.4.6 基于VLAN的乙太网接入技术228
5.5 电缆调製解调接入技术229
5.5.1 Cable Modem的系统构成230
5.5.2 Cable Modem工作原理232
5.5.3 Cable Modem的分类233
5.5.4 Cable Modem典型产品介绍234
5.6 无源光纤接入技术235
5.6.1 PON 技术简介235
5.6.2 以太无源光网路EPON238
5.6.3 GPON248
5.7 无线区域网路接入259
5.7.1 IEEE 802.11系列标準259
5.7.2 IEEE 802.11标準的组成及组网结构260
5.7.3 IEEE 802.11物理层规範262
5.7.4 IEEE 802.11 MAC层规範262
第6章 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平台融合267
6.1 广播电视网业务平台267
6.1.1 数字广播电视简介267
6.1.2 数字广播电视的组成269
6.1.3 NGB273
6.2 PSTN业务平台277
6.2.1 PSTN概述278
6.2.2 PSTN网路结构279
6.2.3 PSTN编码计画281
6.2.4 PSTN信令283
6.3 移动通信业务平台285
6.3.1 2G通信系统286
6.3.2 3G通信系统290
6.3.3 4G通信系统295
6.4 三网融合的统一业务平台——IMS298
6.4.1 IMS概述298
6.4.2 IMS关键技术301
6.4.3 IMS的工作过程323
6.4.4 IMS安全342
第7章 三网融合的典型业务——IPTV347
7.1 IPTV概述347
7.1.1 IPTV基本概念347
7.1.2 IPTV业务介绍348
7.1.3 IPTV系统架构349
7.1.4 IPTV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套用现状351
7.2 IPTV视频编解码技术352
7.2.1 视频编解码器工作原理353
7.2.2 预测编码354
7.2.3 变换编码与量化363
7.2.4 熵编码367
7.3 流媒体技术369
7.3.1 流媒体技术简介369
7.3.2 流媒体数据的传输370
7.3.3 流媒体传输工作流程374
7.4 组播技术375
7.4.1 组播技术简介375
7.4.2 实现组播的网路协定377
7.5 IPTV媒体层380
7.5.1 IPTV的节目内容380
7.5.2 IPTV媒体内容的储存382
7.5.3 IPTV媒体内容的分发管理387
7.6 IPTV业务管理平台393
7.6.1 IPTV业务管理平台概述393
7.6.2 用户管理功能394
7.6.3 认证鑒权功能396
7.6.4 媒体资产管理功能397
7.6.5 计费账务系统398
7.6.6 统计分析功能399
7.6.7 网路管理功能400
7.7 IPTV机顶盒技术402
7.7.1 IPTV机顶盒的业务及功能要求403
7.7.2 IPTV机顶盒的架构404
参考文献410"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