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先恩
汪先恩博士:1961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沈沖乡,沈沖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安徽中医学院,1984年毕业后考进同济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并获得硕士学位。1991年他到日本留学,先后在金泽大学、顺天堂大学学习和研究,从师于日本着名的肝病泰斗佐藤信紘先生门下,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汪先恩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性别:男
人物简介
在此期间,他研究撰写的《C型肺炎遗传基因类型分析》等论文获得奖励,并在肝纤维化、胃黏膜损伤修复等方面有所建树,并多有着作和论文发表。日本学术协会2006年2月18日授予在日华人学者汪先恩第五届日本文化艺术成就奖,表彰他出版的《图说中医学概念》一书,为在日本的中医临床医疗作出的贡献。在颁奖仪式上,为汪先恩颁奖的日本教育评论家古川登说,汪先恩博士用容易理解的图解说中医学知识,对日本的中医临床医疗大有裨益,为提高传统医学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图说中医学概念》用现代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医原理,并从西医角度予以说明,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员很有启迪,对普通人也大有裨益。日本国际合作和平财团总裁六条有康、《国会时报》社长五味武还授予汪先恩感谢奖。
现在,汪先恩博士是顺天堂大学副教授,并在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担任教授。 汪先恩从中西医结合的崭新视点出发,深入剖析过敏体质的本质,寻找到中西医治疗的最佳切合点,由汪先恩发明的治疗花粉症、糖尿病、阿脱皮性皮肤炎等的保健食品汪氏白草通(国内上市名称“华北牌汪氏敏清 “)、汪氏决明精及汪氏怡身茶等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汪先恩的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引起日本有关方面的高度瞩目。
中日有关方面人士均高度评价了汪先恩的研究成果,并对汪先恩研製的新药的市场开发前景抱有很高的期待。汪先恩不仅以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功打入日本主流社会,还淋漓尽致地将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推向全世界,为风头正劲的“华流”又添一把火。
领导人与汪先恩亲切握手

由于系统地学过中医汪先恩在工作中体会到中西医各有长处,一些中医的效果也是西医无法达到的,若中西医结合起来,对一些病的疗效会有更佳的效果,这样在佐藤信紘导师的支持下,汪先恩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了新药开发上。经过长时期的研製和临床实践,终于成功地研製出针对脂肪肝、酒精肝的汪氏青凤达(国内上市名称“华北牌肝怡欣”)产品,初步试销即大获成功,一些在日药商纷纷找他联繫新药的生产製作等合作事宜。
然而汪先恩考虑,作为中国国家公派的留日人员,有了科研成果,首先应报效国家,只要中国能生产就优先与中国合作。这样汪先恩参加了留日中国同学回国服务活动,并与国内最大的国有製药企业华北製药集团一拍即合,签订合作开发的协定。现华北製药已专为其新药的生产建立了新厂,并与日方签署了大宗进口协定大批量上市即将开始。

据悉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中药16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生产的中药多为附加值很低的药品,每年只有3-5亿美元。汪博士研製的新药无疑为中国中药业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肯定,2003年1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专门介绍了他的事迹,团中央书记周强也特为汪先恩的专门题词。
2011年5月26日汪先恩接受CCTV-4《华人世界》栏目专题报导 ,讲述了开发新药背后的故事。
2011年9月1日,汪先恩新书《不可不知的中医学智慧》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发售。
人物故事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为何有这种差异?全球不少专家学者曾尝试从医学层面去探究。日本顺天堂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汪先恩对中西医学有着自己的哲学见解。
汪先恩表示,“其实,医学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差异才是根本原因。西方人信奉性恶论的宗教哲学,认为生病由病菌等恶魔引起,只要把恶魔驱除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擅长用外部攻击的方法。而东方人相信性善论的儒家哲学,大多数情况下,即使病魔侵袭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相对虚弱,所以固本培元,扶正祛邪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方法。”
这位2006年获得第五届日本文化艺术成就奖、被日本最权威医学期刊介绍的首位外国学者,已经成为在日本社会普及中医健康文化、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面旗帜。
作为最早学习欧美的亚洲国家,日本是东西文化的交汇地,也是中西医学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对于不少人争论的孰优孰劣,拥有深厚中医造诣的西医博士汪先恩或许更有发言权。他说:“西医能快速解决一些急病,这是中医无法做到的。而对于很多疑难杂症,中医的根治效果却是西医没有的。中医与西医融合贯通才是王道。”
研究“豆腐”走向中医
汪先恩的家乡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徽”字由山、水、人、文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800多年前,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就出生在这里。几千年的积澱和延续,让安徽成为了中医氛围最浓、普及最广的地区之一。耳闻目染之下,汪先恩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强烈兴趣。
安徽是豆腐的故乡。因此,吃豆腐也成为了安徽的重要饮食传统。少年时代,“豆腐是怎幺来的”、“吃豆腐有啥好处”等关于豆腐的疑问,一个个出现在汪先恩脑海里。为解开这些疑问,他开始四处翻书问人,探究豆腐从何而来。
终于,综合诸子百家学说的《淮南子》,给出了汪先恩较为权威的答案。公元前164年,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封地就在安徽境内。为求长生不老,刘安不惜重金招纳方士,其中的名士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在一座山中用泉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丹未炼成,却不小心把盐滷撒到豆浆中,导致凝结成块,误以为豆浆腐败变质了。当地农夫大胆试吃这“豆腐”,竟然美味可口,于是豆腐成为众生的“仙丹”,而炼丹的那座山也被后人称为“八公山”。
一块小小的豆腐竟有这幺深的渊源。那幺,吃豆腐有什幺好处呢?汪先恩发现周围喜欢吃豆腐的村落里,很多人虽然吃肉不多但依然精力旺盛,而且肥胖和患心血管疾病的人非常少。原来,豆腐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传统豆腐的凝固剂石膏就是清热泻火的中药,中医典籍中认为豆腐有消肿健胃,清热活血,延年益寿的功效。汪先恩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里“医食同源”的道理。多年后,在同样喜爱食用豆製品的日本,有人问起豆腐各种问题时,汪先恩总能给出详实解答,让对方竖起大拇指。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研究豆腐让汪先恩开启了研究中医之门。
来自中国的“实在先生”
在安徽中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学习之后,1991年汪先恩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先后在金泽大学、顺天堂大学学习和研究。
从小就熟读鲁迅作品的汪先恩,对日本的“藤野先生”一直印象深刻。在日本,他也遇到了自己的“藤野先生”:高田昭、佐藤信紘、渡边纯夫。
三位导师都是世界知名的肝病专家,跟着他们学习,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不仅如此,这些老师还是知心朋友。每当遇到苦恼时,老师们总会安慰开导他;出现经济困难时,老师们也会想办法帮他解决。汪先恩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回国的机票就是佐藤老师送的。
当时,留学生在经济上普遍不宽裕,一张国际机票是很大的开支。但工作繁忙的佐藤老师不仅早早帮他订好了机票,还亲自打车将汪先恩送到买票点。有次钱被盗,老师立即发动捐款30多万日元交给汪先恩,这些真诚的帮助,让他时刻铭记于心。
而这箇中国小伙子的勤奋努力、真诚朴实,也同样感动了日本老师。学校各处总有汪先恩用功的身影;讨论会上,他总能无所顾忌地说出真实想法,以致在日本老师和同学中,获得了“实在先生”的称号。
“不管在世界哪个地方,也不管是哪个民族,人与人之间只要真诚相待、以心换心,就能建立良好的互信关係。海外华人要想融入当地社会,其实只需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已进入日本主流社会的汪先恩对此深有体会。
再塑生命凭藉中医
公元5世纪,中医中药就传到了日本。但明治维新之后,“脱亚入欧”的日本在医疗体系中排斥中医药,中医被迫退出日本医疗体系。不过,日本医学界慢慢发现仅靠西医,很多病症无法有效治疗,开始重新研究中医。1967年,日本政府正式承认中药也是药,当时选定5种中药作为健康保险承认的药物。
而汪先恩在研究西医机理的过程中,对中医的作用也渐渐有了更深认识,这正是他大力推广中医的底气所在。汪先恩的研究方向本是西医里高端的丙性肝炎亚基因分析,胃黏膜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想法,让他从学术通向临床。
当时,汪先恩有个日本同事不幸从小患上了阿脱皮性皮肤炎并发肝功能损伤。这个同事自己就是肝脏专科医生,他用尽了西医里各种疗法,但病情一直得不到改善。汪先恩看到同事如此痛苦,决定用中医疗法试一试。结果,用了两个多月中药后,同事完全康复了,到现在都没有再发。汪先恩的导师知道后也惊愕不已,更加鼓励他加强对中医的研究。
此后,还有一对日本夫妇一直怀不上孩子。他们尝试了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所有西医疗法,花费了1000多万日元仍然没有结果。最后,医生直率的宣告:不用再治疗了,没必要。这对夫妇不愿放弃,辗转找汪先恩谘询。汪先恩认为,西医对不孕不育的治疗主要是具体针对精子、卵子、生殖器官等,但按照中医学观点,生育是正常成人本来就有的基本机能,只需要将身体功能调理到正常状态便可,而且这样自然生育出来的小孩更健康。最终,结果证明汪先恩的想法是正确的,这对日本夫妇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小宝宝。
还有一个日本大学生患上了重度忧郁症,已经休学两年。他不愿出门,吃了睡睡了吃,而且只吃优酪乳,最后发展到两个小时尿不出来的地步。家里人带他看遍的大医院,尝试了各种神经类药物,但始终不见好转。找到汪先恩后,採用中医学食疗,通过合理配伍的食物性中药,这个日本年轻人逐渐恢复正常,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并找到工作,非常活泼开朗。
不遗余力推广中医
通过实在的病例,汪先恩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并开始在日本社会大力推广中医。每年他都会根据季节不同,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揭幕的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健康文化讲座,为日本民众畅谈中医养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他还编写了《图说中医学概念》、《不可不知的中医学智慧》等着作,言简意赅地阐明中医原理,并从西医角度予以说明,不仅对普通民众大有裨益,对医学专业人员也很有启迪。
由于系统地学过中医和西医,汪先恩在工作中体会到中西医各有长处,若中西医结合起来,对一些疾病的疗效会有更佳效果。因此,他还着手进行新药开发。经过长时期的研製和临床实践,终于成功地研製出针对代谢综合徵、酒精肝、冷感症的汪氏决明精、青凤达、温藤精等产品,被美国及日本厂家生产销售。
汪先恩对中医的大力推广,逐渐在日本显现出成效。2007年,日本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汪先恩之友会”,以共同宣传普及中医文化、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现在,随着对中医的了解日益加深,入会的日本民众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汪先恩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能用中医治好的疾病,日本患者却求诊无门,实际上是缺乏信息沟通的渠道。推而广之,中日两国关係又何尝不是如此。
为此,他开始广泛参与民间友好活动,积极推动两国交流,努力为破解中日“心结”找到药方。中日关係的未来在青年。作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日本安徽联谊会会长,汪先恩每年都会组织多次中日青年的交流活动,为两国年轻人提供最广阔的沟通平台。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治病。医生不能只考虑治病这幺简单。中医的长处如果被世界正确认知,不仅能使很多疑难病症得到根治,还能减少昂贵化学物的副作用,为社会节省大量医疗费用,这是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事业。作为中国出身的医学者,更应竭尽所能推广医学交流,让中国传统医术惠及人类,在世界为中国传统医学而歌。”风度儒雅的汪先恩激情地这样说。这正是一个中国医者应有的大仁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