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村修
下村修(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男,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是日本着名的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本科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现长崎大学),后于名古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8年,时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的下村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51年,下村修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现长崎大学药学系)毕业。之后,在名古屋大学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60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82年-2001年,担任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退休后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家中继续从事研究。2009年,担任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2018年10月19日,下村修因病逝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下村修
- 外文名:しもむら おさむ、Osamu Shimomura
- 国籍:日本
- 民族:大和民族
- 出生地: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
- 出生日期:1928年8月27日
- 逝世日期:2018年10月19日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长崎大学(学士),名古屋大学(硕士,博士)
- 主要成就:2006年朝日奖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 性别:男
- 获诺奖时任职:美国波士顿大学
人物经历
1951年,下村修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
下村修

1955年,下村修在日本做研究生时,导师让他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去开阔眼界,而那个实验室的导师介绍他做萤光素。
1960年,下村修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
1961年,约翰森带下村修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FridayHarbor)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有很多原料,他们在1961年做出主要发现,即绿色萤光蛋白(GFP)。
1963年-1965年,下村修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
1965年-1980年,下村修回普林斯顿,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工作。
1980年-2001年,下村修到麻省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工作、并任波士顿大学兼职教授。
2009年,担任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
2018年10月19日,下村修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下村修做了非常原创性的工作,他的成果,人们用了很多年,没有争议,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的个人贡献。有些生物学杂誌每期都有文章用GFP,有些生物杂誌每期20%的文章用了GFP,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发现者是下村修。下村修和约翰森1962年发现水母素的文章迄今被377次引用,1974年纯化GFP的文章被引用169次,Chalfie等1994年《科学》文章被引用3349次,Inouye和Tsuji的1994年文章被引用256次。说明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并不知道所用的东西怎幺来的。1990年,他的合作者约翰森82岁去世时, 《纽约时报》的悼文没有提GFP。普瑞舍拿到GFP基因但缺经费。Chalfie文章引用率高但专利搞砸了没多少收益。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的下村修,从1981年到2001年一直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实验所在2008年12月8日发布的新闻公报中称讚他是绿色萤光蛋白(GFP)的最初发现者,“绿色萤光蛋白是当代科学和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从显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绿色萤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前所未见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扩散方式等。
荣誉表彰
2004年Pearse Prize(英国王室显微镜学会)。
2005年Emile Chamot Award(美国伊利诺州显微镜学会)。
2006年朝日奖(朝日新闻社・朝日新闻文化财团)。
2008年下村修和马丁·沙尔菲、钱永健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个人生活
下村修幼年曾在中国东北、大阪等地生活,后来迁往长崎县谏早市,16岁时经历了长崎核子弹爆炸。
人物评价
在同一领域的一些学者眼中,下村是一名“孤高的研究者”。下村为人淡泊名利,研究风格属于“孤身奋进”一类。(日本学者,宫协敦史评)
参观名古屋大学诺贝尔奖展览室时,下村修的签名图画

后辈眼中的下村既严厉又温厚。先生乍看严厉,其实为人温厚又不失幽默感。有一次前往下村家拜访,离开时年近八旬的下村一直送到车站,15分钟后汽车进站,目送上车后下村才离开。(北海道大学教授,近江谷克裕评)
下村修先生曾经在名古屋大学的平田义正教授的课题组从事研究,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之后他前往美国继续研究,但那面对艰难课题不懈的挑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名古屋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和学生,会铭记下村先生的业绩,并鼓励自己继续从事研究。(名古屋大学总长,松尾清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