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翼善冠
明代万曆金冠一般指本词条
金翼善冠是定陵出土金丝编织冠饰又名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是万曆皇帝的皇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金翼善冠(又名:金丝翼善冠或金丝蟠龙翼善冠)
- 出土地点:定陵
- 馆藏地点:明十三陵博物馆
- 所属年代:万曆四十八年前后(1620年)
- 通高:24厘米
- 后山高:22厘米
- 冠高:14.7厘米
- 冠口径:20.5厘米
- 重量:826克
- 出土年代:1956年-1957年
简介
定陵出土金质冠饰。出土时放置在万曆帝棺内头部北侧,装在一个圆形木盒内。金冠由前屋、后山(分前后两片)、角三部分组成。金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高14.7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重826克。金冠全部由金丝编结而成,各部分由粗金丝连缀而成,外面用双股金丝编结成的辫形条带压缝,两个折角单独编成,下部插入长方形管内,后山镶嵌二龙戏珠。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製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后山下沿围绕一周卷草纹花边,宽0.3厘米;后山下部製成的冠形帽饰。冠口略呈椭圆形,嵌有金口圈,内宽108厘米,外宽0.2厘米。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时不但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以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适当的火候,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製品,因此说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文物出土
1956年-1957年出土于定陵(万曆皇帝墓),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其中皇冠出土了六顶,分别为两顶冕冠 一顶皮弁冠 三顶翼善冠 (万厉皇帝躺在棺椁里戴着期中一顶乌沙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边的圆木盒里。




文物争议
冥器说
一未见画像有,二未见先例,三未见《大明会典》有详记材质之分,又是纯金之器,吸光导热更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
非冥器说
第一点 形属常服翼善冠,古人事死如事生多葬生前物,专家认为是夏日所戴。
第二点驳下葬所戴,在棺椁里万厉皇帝并未戴金冠。
第三点 驳太重说,明孝靖皇后凤冠重2320克,重826克简直小巫见大巫。
第四点 驳金冠不宜戴说,明帝翼善冠从明初简至明后金饰繁冠上。
第五点 驳金冠吸光导热说,不宜夏日戴。乌沙翼善冠製作,细竹编丝涂黑内红外黄双层黑纱更不宜夏日。
金冠金丝巧编孔眼明眼可见,不久晒冠凉透气。(皇帝受礼法制约谨身冠服)

文物相关
据明朝后期小说《禅真逸史》第三十二回写五行总督大神马腾的装扮是这样描述的:“头戴嵌宝金冠,身穿锦绣龙袍。腰横玉带,脚着朝靴。相貌端严,威仪凛肃”,这是按照明代帝王的常服打扮来比拟。
明朝历代皇帝像(翼扇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