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揠
编码信息:郑码:DHKZ,U:63E0,GBK:DEEB ,五笔86/98: rajv,仓颉: qsav,郑码: dhkz,四角号码: 51014,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3E0。基本字义: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揠
- 性质:形声
- 郑码:DHKZ,U
- 笔顺编号:121125115315
- 拼音:yà
- 注音:ㄧㄚˋ
- 部首:扌
汉字释义
基本信息
拼音:yà ,注音:ㄧㄚˋ ,
郑码:DHKZ,U:63E0,GBK:DEEB ,
部首: 扌,部外笔画: 9,总笔画: 12,
五笔86/98: rajv,仓颉: qsav,郑码: dhkz,
四角号码: 51014,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3E0,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扌妟,
汉字部件分解: 扌匚日女,
笔顺编号: 121125115315,
笔顺读写: 横竖横横竖折横横折撇横折,
基本字义
1. 拔:~苗助长(zhǎng)(亦称“拔苗助长”)。
详细字义
〈动〉
(1)(形声。字从手,从匽(yàn),匽亦声。“匽”为“堰”省。“堰”意为“水坝”。“手”与“匽”联合起来表示“垒砌水坝”。本义:垒砌水坝。说明:“揠苗助长”是指用围田蓄水的办法为禾苗供水,帮助禾苗生长。但供水过头,水位过高,反而会造成秧苗烂死。“拔苗助长”是指用人为拔高的方式帮助禾苗生长,但禾苗的生长是一种生理过程,并非机械过程,所以用机械过程取代生理过程的助长方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而是愚蠢的。从以上分析可知,“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误,“揠”不同于“拔”。)
(2)同本义 [tug upward]
揠,拔也。――《说文》
拔心曰揠。――《小尔雅·广物》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孟子·公孙丑上》
(3)又如:揠苗助长
(4)提拔 [promote]
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宋书·岳飞传》
(5)抓着马鞍 [hold the saddle]
杀得曹操盔斜发乱,发甲捶胸,揠鞍吐血。――《老残游记》
常用词组
揠苗助长
yàmiáo-zhùzhǎng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 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 as one who tries to help the shoots grew by pulling them up]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后来用来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
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宋·吕本中《紫微杂说》
(2)也说“拔苗助长”
揠补
拼音:yà bǔ,注音:ㄧㄚˋ ㄅㄨˇ
解释:犹挖补。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在山阴,徐小汀秀才交十五金买全集三部。余归,如数寄之。未几,信来,说信面改‘三’作‘二’,有揠补痕,方知寄书人窃去一部矣。”
方言集汇
粤语
:aat1 aat3
客家话
:[梅州腔] jat7 [海陆丰腔] ret7 wat7 [客语拼音字彙] yad5 [宝安腔] jet7 [客英字典] jet7 vat7 [台湾四县腔] jet7 wat7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乌黠切《集韵》《韵会》《正韵》乙黠切,𠀤音轧。《说文》拔也。《扬子·方言》东齐海岱之闲曰揠。《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又《广韵》拔草心也。《小尔雅》拔心曰揠。 或省作扎。
又《广韵》拔草心也。《小尔雅》拔心曰揠。 或省作扎。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揠
拔也。从手匽声。乌黠切
说文解字注
(揠)拔也。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赵云。揠、挺拔之欲亟长也。方言。揠、擢、拂、戎、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东齐海岱之闲曰揠。从手。匽声。乌黠切。十四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