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与企业管理
儒道法与企业管理,道家的思想是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儒道法与企业管理
- 道家的思想: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 法家的思想:势术法
- 内外部环境:天时地利人和
内容
一 引言二 百家争鸣三 儒家的思想---内圣外王,由己及人,言于律己,宽以代人四 道家的思想—以道为本,自然无为,轻物重身五 法家的思想---势术法六 企业管理的借鉴1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天时地利人和2 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群分3 企业的领导者----内圣外王4 企业的管理控制职能----无为5 企业的人才管理—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七 总结---王道管理
引言
美式管理,日式管理和德式管理分别在不同时期使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三个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繁荣的国家。他们之间具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生哲学,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历史传统,不同的法律约束,不同的自然条件,从而使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那幺,我们中国的经济腾飞也一定需要,也一定期待中国式的管理。管理的战略,目标,计画的制定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企业文化的沉澱,资源的分配,控制的实施,领导的激励无一例外需要人的参与,因此中国式的管理只有以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为根基,然后合理运用西方的现代管理工具思想才能最终学习实践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式管理。
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複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斗争,又互相学习和借鉴,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等,不胜枚举的思想活跃的时代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各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如下: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 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最为突出并具有代表性,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不幸的是后来墨家消失了。如何认识和把握各派的特点及不同呢?下面这个比方,应该能够从感性上对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据报载有一年台湾高考的题目是: 三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幺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幺样的衣服就穿什幺样的衣服。”丙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从三位学生的谈话就可以看出, 甲的观点代表了道家的观点;乙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观点;丙的观点代表了法家观点。
儒家的思想
三 儒家的思想---内圣外王,由己及人,言于律己,宽以代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教。由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六经的本质就是关于如何做人及怎样维繫好人与人关係的法则。 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亡由作也。理论的核心是“仁”,仁是人的哲学升华。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爱人是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尊重的待人律己的理想价值。为仁由己,爱人需由己及人,由亲亲而摧及人人,但要从自己做起,否则如何推及他人。实现‘仁’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準则是“克己复礼。最能概括的一句话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为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外王。
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是“礼”,不仅仅指礼貌、礼节、礼仪等,而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更深层度看它指的就是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人文文化。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对待自己要求温良恭俭让,对待别人要求仁义礼智信。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相传,只要在他家门口挂上一串腊肉,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伦理观是性本善,而荀子的伦理观是性本恶。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使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逐渐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之首。
道家的思想
四 道家的思想—以道为本,自然无为,轻物重身
道家虽然没有儒家那幺多的门徒,那幺高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呈现出非凡的价值及生命力。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係,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为”是道家最重要的特徵,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不为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行为。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法家的思想
五 法家的思想---势术法
法家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法家分为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他主张在政治和治国中用“势”,即权利与威势最为重要;既绝对的权威,不必询问和论证就必须遵从的绝对权力。第二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权术谋略,政治权术;势是目的,术是手段。第三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就是绩效评估,奖惩制度。韩非子认为这三者都必不可少。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的作用;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从捉摸,这是“术”;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六 企业管理的借鉴
1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天时地利人和 上因天时,下尽财力,中用人力,即只有顺应时势,天势,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正确恰当地使用人力才能成就一番大业,使企业得以持续性的生存并发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处在关键的地位。《论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无可无不可等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庸的思想。企业的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在处理矛盾冲突的时候,要加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实现上下同欲上下同心的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是我们现代企业实现协调管理和谐管理的基石。虽然中庸知道,在社会观,群体观方面有积极的一面,但变革观上是具有消极一面的。它维护旧制反对变革,因循守旧,这些不可否认也是当前我们企业面临的一些困境和不利。
2 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群分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设计组织的结构,流程使决策沟通网路顺畅,组织内成员明确该做什幺,该对什幺负责,分工明确。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分”实际上包含两层意义:1、明确为完成目标、政策和计画所必须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2、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 “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个体差别所导致的,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在分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的核心应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团结和协作精神,来提高整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效果。《周易》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指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管理者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的上下沟通,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境界。
3 企业的领导者----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具体含义是就是四个字:修齐治平。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已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说的是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如果做不到修身就失去了为人的根本,这样根本谈不上其他的功业!只有做好了修身,才可以齐家;只有做好齐家,才可以治国;只有做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修齐治平是有逻辑顺序的,修身之后才能齐家,齐家之后才能治国,治国之后才能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的,逐级而外推的。联繫到我们企业的领导者,修身可以定义为“personal leadership”,就是自我领导自我人格完善;齐家可以定义为“interpersonal leadership”,即团对建设,讲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增强并凝聚团队的整合力;治国可以定义为“managerial leadership”,既领导下属,激励下属是对人的领导能力;平天下可以定义为“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即组织管理,就是管理一个组织一个部门的能力,包括人员领导和业务管理。这四个层次,也是由内而外的。
4 企业的管理控制职能----无为
儒家强调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力推法治。“礼”,其实是一种用来规範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从属关係的。儒家认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必须“两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话说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儒家的主旨是扬善,通过道德教育,把人性中善的部分发挥出来,发挥到最大;法家的主旨是抑恶,他们不寄希望把大众改造成为新人,而是通过法律和奖惩,减少人为恶的机会。这类似于西方的X理论,Y理论。但是科学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如果得不到下属的真心配合,将会变得毫无用处。企业必须非常重视对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应该“道之以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人先正己”,运用“德主刑辅”的手段,才能实现“心悦诚服”的控制,以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道家的“无为而治”。 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5 企业的人才管理—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韩非子指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拔于卒伍”,主张任用有经验有实践并成绩突出的人才,”诚有功,虽疏贱必赏,诚有过,虽责近爱必诛”,是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的极好例证。虽然贤的标準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徵,但任人唯贤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企业的人才选拔招聘上有了极大的改变,有过去的上级任命的相马方式变成了现在平等竞争的赛马方式。但不可否认,拉关係,结山头,搞裙带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必须加以解决。
以上,只谈及儒道法思想在企业管理的某几个方面,未涉及支出还有很多,比如决策管理的套用,战略方面的套用,计画方面的套用等,在此就不一而足。
七 总结---王道管理
企业的组织架构基本简化为三层,即基层,中层和高层。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具体的细节细化的具体任务,那幺就需要明确的流程,操作知道,做你所写,写你所做等,所以法家的法制规则的思想更切合一些。中层则主要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等计画管理,实施等占术工作,儒家做实的思想比较切合些,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更需要站在高瞻远瞩的高度,审时度势,以无为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到道家无为的高度。这三层只有通过沟通的桥樑才能上下同欲,同心的贯彻落实贯彻实施好企业的方针政策战略,共同创造企业辉煌的未来。
总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徵:一是有效的国际经验国际理论跟中华民族的管理哲学相融合;二是具有独特的管理创新。这种创新是由中国先秦思想文化的优秀核心来孕育的,来作为根基,作为文化的底蕴来逐步形成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学习借鉴而无法创新的。关于如何重组现代管理理论与先秦思想文化,兼顾人性与理性、情感与物质、与法制,与道德与和谐的原则,最终形成以先秦管理哲学为管理思想、结合西方管理技术为管理工具的中国式管理模式,从而开创出中华民族的辉煌并屹立与世界文明之林。
八 参考资料
李善存部落格郑小明人力资源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