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
《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俊峰、宝音贺西、蒋方华。
基本介绍
- 书名: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
- 作者:李俊峰、宝音贺西、蒋方华
- ISBN:9787302345442
- 定价:128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2-8
前言
自1959年苏联成功发射了“月球”2号探测器以来,世界各国发射的包括月球探测器在内的深空探测器达到了240多颗。经过20世纪80年代短暂的低潮后,进入21世纪,航天界迎来了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与此同时,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提出了以月球探测为突破口,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策略,对火星及更远天体的探测正在论证和规划。早期的深空探测器轨道控制与设计方法基于的动力学模型是简单的二体模型,轨道推进使用可等效为脉冲的大推力化学推进。然而,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更加强调方案和技术的创新,如提出了拉格朗日点附近的周期轨道、悬浮轨道、两个天体的引力平衡点附近飞行的晕轨道等多种新型的任务轨道; 在轨道推进上青睐更高效的方式,如採用产生连续小推力的离子电推进技术、巧妙利用行星引力辅助、探索太阳帆和磁帆等新概念飞行器; 倾向于多种类型的导航技术,如大功率地面测控技术和自主导航技术; 探测目标的选择更加广泛,如近地小行星、柯伊伯带小天体等,及一次探测多个目标的多任务探测。这些新型的任务轨道和推进方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多的任务,相应的轨道动力学研究涉及N体系统、不规则弱引力场特性等,还需要研究连续推力作用下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方法等。
作者团队近20年来一直从事太空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前期主要针对的是近地太空飞行器,近10年来转向深空探测。本书是作者团队近10年在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其中主要包括了4位教师、8位博士研究生和5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全书由11章内容组成。第0章是绪论,是整书的引导和概要介绍,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各个章节的专题内容,以综述的形式集中介绍了共性基础,及其与本书重点研究问题的关係。除绪论外,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题研究。
第1章以火星探测任务为背景,系统地研究并介绍脉冲推进模型下行星探测轨道最佳化设计方法。第2章以光学自主导航为例,系统地研究并介绍深空自主导航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3章系统地研究引力辅助技术,其中有複杂的最佳化问题迄今尚未彻底解决。第4~6章研究连续推力模型下的深空轨迹最佳化方法,这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其中第4章介绍基本方法; 第5章研究与同伦方法相结合的间接最佳化法; 第6章研究运用伪普法的直接最佳化法。第7章研究小行星附近不规则引力场中的轨道理论,这是近年新兴起的课题,也是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问题。第8章研究小行星探测制导与控制问题,给出附着、伴飞和飞越探测制导与控制的典型方法。第9章研究三体问题中轨道问题,包括拉格朗日点附近的轨道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不变流形及其之上的轨道设计方法。第10章研究太阳帆飞行器新型任务轨道,给出逆向轨道、双逆向轨道等若干种新型轨道。
本书的绪论由李俊峰、宝音贺西编写,第1章由李俊峰、李军锋编写,第2章由宝音贺西、崔文编写,第3章由李俊峰、陈杨编写,第4章由宝音贺西、蒋方华、郭铁丁编写,第5章由蒋方华、李俊峰编写,第6章由李俊峰、郭铁丁、蒋方华编写,第7章由宝音贺西、于洋编写,第8章由宝音贺西、陈杨编写,第9章由龚胜平、宝音贺西编写,第10章由李俊峰、曾祥远编写。书中的算例一部分由龚胜平博士和蒋方华博士完成,另一部分由研究生陈杨、于洋、郭铁丁、曾祥远、崔文、李军锋完成。全书统稿由李俊峰、宝音贺西、蒋方华负责。
目录
第0章绪论
0.1深空探测的意义
0.2深空探测概况
0.3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新问题
0.4本书的内容
0.4.1脉冲推进和连续小推力轨道设计
0.4.2深空探测自主导航技术
0.4.3引力辅助技术及其在深空探测中的套用
0.4.4小行星附近的轨道及轨道控制
0.4.5拉格朗日点周围的轨道
0.4.6不变流形及其在深空探测中的套用
0.4.7太阳帆太空飞行器在深空探测中的套用
参考文献
第1章脉冲推进深空探测轨道设计
1.1引言
1.1.1国外火星探测情况
1.1.2本章内容和方法
1.2转移轨道初步设计
1.2.1日心轨道设计和发射视窗选择
1.2.2地心段参数设计
1.2.3火心段参数设计
1.3精确模型下轨道参数修正
1.4中途修正
1.4.1国外深空任务中途修正案例
1.4.2中途修正的理论基础
1.4.3日心段中途修正策略
1.4.4中途修正策略仿真及分析
1.5捕获控制
1.5.1行星捕获问题
1.5.2燃料最优捕获策略
1.5.3其他推力模型捕获参数最佳化问题
1.5.4误差分析
1.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深空探测光学自主导航
2.1引言
2.1.1深空导航的发展概况
2.1.2深空自主导航系统中的光学敏感器
2.1.3主要研究方法
2.2深空探测自主导航建模及算法
2.2.1时间及坐标系统
2.2.2巡航段动力学模型
2.2.3接近段动力学模型
2.2.4光学自主导航观测模型
2.2.5滤波算法
2.3火星探测巡航段的光学自主导航方法
2.3.1火星探测巡航段的标称轨道
2.3.2巡航段中的光学自主导航原理
2.3.3导航小行星筛选
2.3.4仿真计算及分析
2.4火星探测接近段中的光学自主导航方法
2.4.1火星探测接近段的标称轨道
2.4.2导航系统在接近段的可观测性
2.4.3仿真计算及分析
2.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深空探测引力辅助
3.1引言
3.2行星引力辅助的原理
3.2.1引力辅助简化模型
3.2.2动力甩摆
3.2.3引力辅助轨道设计与最佳化方法
3.2.4引力辅助作用效果分析
3.2.5共振借力轨道及其套用
3.3引力辅助方式选择与轨道设计
3.3.1近地小行星探测
3.3.2主带小行星探测
3.3.3木星探测
3.4精确动力学模型中的引力辅助
3.4.1简单模型中的轨道初步设计
3.4.2精确动力学模型中的轨道修正
3.4.3设计算例与分析
3.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连续推力深空探测轨道设计
4.1引言
4.2直接法
4.2.1研究现状
4.2.2轨迹最佳化设计的直接法
4.3间接法
4.3.1研究现状
4.3.2轨迹最佳化设计的间接法
4.3.3间接法套用于深空轨道设计算例
4.4混合法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连续推力轨迹最佳化的同伦方法
5.1连续推力轨迹最佳化与设计技术现状
5.2深空探测最佳化问题
5.2.1时间最优问题
5.2.2燃料最优问题
5.3约束处理
5.3.1端点时间和状态给定的约束
5.3.2初始时间和状态受约束
5.3.3末端时间和状态受约束
5.3.4中途飞越的内点约束
5.3.5中途交会的内点约束
5.3.6中途引力辅助的内点约束
5.4燃料最优问题同伦方法求解
5.4.1协态变数初值归一化
5.4.2带开关函式检测的定步长积分
5.4.3运用粒子群最佳化算法的全局最佳化
5.4.4非线性方程求解和求解策略总结
5.5引力辅助的脉冲估计
5.6数值算例
5.6.1从地球到金星的交会问题
5.6.2从地球到木星并利用火星引力辅助的交会问题
5.6.3长任务时间的近地轨道转移
5.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连续推力轨迹最佳化的伪普法
6.1引言
6.2伪谱法的理论基础
6.2.1伪谱法的数学基础: 函式/积分/微分的近似
6.2.2伪谱法的最佳化基础: 非线性规划问题与KKT条件
6.3伪谱离散的轨迹最佳化问题
6.3.1连续小推力轨迹最佳化
6.3.2时间域离散与微分矩阵
6.3.3伪谱离散的轨迹最佳化问题
6.3.4非线性规划问题及其KKT条件
6.4乘子等价映射与伪谱法套用
6.4.1最优控制与两点边值问题
6.4.2轨迹最佳化中的乘子等价映射
6.4.3关于乘子等价映射的讨论
6.4.4伪谱法求解能量最优轨迹
6.5伪谱同伦混合方法与BangBang控制
6.5.1伪谱法求解燃料最优轨迹的困难
6.5.2同伦技术的初始化困难
6.5.3伪谱同伦混合方法
6.5.4伪谱同伦混合法求解燃料最优轨迹
6.6分块伪谱法及乘子等价映射的推广
6.6.1含时变内点约束的轨迹最佳化问题
6.6.2分块伪谱法及其非线性规划问题
6.6.3基于伪谱格线的离散多点边值问题
6.6.4含时变内点约束的乘子等价映射
6.6.5分块伪谱法及其乘子映射的套用
6.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小行星附近的轨道
7.1引言
7.2小行星附近的力学环境
7.2.1轨道分布
7.2.2引力作用範围
7.2.3轨道运动方程
7.3小行星引力场描述方法
7.3.1质点群方法
7.3.2球谐函式方法
7.3.3多面体方法
7.3.4三种方法的比较
7.4小行星附近轨道平衡点与不变流形
7.4.1(216)Kleopatra模型
7.4.2运动方程和守恆量
7.4.3平衡点
7.4.4局部流形
7.4.5平衡点附近的周期轨道
7.5小行星附近的周期轨道
7.5.1周期轨道的拓扑类型
7.5.2三维周期轨道的搜寻方法
7.5.3算例: (216)Kleopatra
7.6轨道共振与稳定性
7.6.1共振轨道的能量方程
7.6.2共振条件
7.6.3抛射轨道的机率分布
7.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小行星探测制导与控制
8.1引言
8.2小行星伴飞的常值推力控制
8.2.1探测器的轨道动力学
8.2.2常值小推力控制律设计
8.2.3仿真算例
8.3小行星附着的视线制导律
8.3.1坐标系统
8.3.2动力学方程
8.3.3滑模製导律
8.3.4算例
8.4小行星着陆、起飞燃料最优控制
8.4.1动力学方程
8.4.2着陆过程燃料最优控制
8.4.3起飞过程中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
8.5小行星飞越轨道控制分析
8.5.1任务情况
8.5.2基本模型
8.5.3中途修正分析
8.5.4光照条件分析
8.5.5成像姿态调整分析
8.5.6测控约束分析
8.5.7星上数据存储和传输能力
8.5.8小行星定轨与星曆精度
参考文献
第9章限制性三体问题中的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9.1引言
9.2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
9.3拉格朗日点附近的编队
9.3.1Halo轨道附近的编队控制
9.3.2Halo附近的编队重构
9.4基于不变流形的登月轨道设计
9.4.1轨道设计过程
9.4.2能量分析
9.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10章太阳帆太空飞行器逆行轨道
10.1太阳帆太空飞行器深空探测
10.2角动量翻转逆向轨道
10.2.1平面运动方程的建立
10.2.2速度图
10.2.3平面逆向轨道可行域
10.3逆向轨道新套用
10.3.1双逆向周期轨道
10.3.2日心逆向转移轨道
10.3.3撞击近地小行星
10.4三维双逆向周期轨道
10.4.1第一类三维逆向轨道
10.4.2第二类三维逆向轨道
10.4.3第二类三维轨道特性
10.5恆星际探测轨道设计与最佳化
10.5.1恆星际100 AU探测任务
10.5.2轨道发射视窗
10.5.3局部最优轨迹
10.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