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晚会

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晚会

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晚会

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晚会是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场校庆晚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晚会
  • 举办时间:2015年10月17日
  • 举办地点:北京电影学院

基本信息

为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我校于10月17日晚上18:30在北京电影学院运动场举行校庆纪念晚会。栉风酾雨,守护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迎来春华秋实。今天的纪念活动,是全世界所有电影人的盛会,更是所有电影教育工作者的节日。纪念大会在放映校庆专题片《电影人的光荣和梦想》之后开场,首先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致辞,侯书记说指出,在电影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语言的今天,电影院校在推动世界各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如今,走过65年光辉历程的北京电影学院正站在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新的发展起点上,相信此次纪念大会必将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随后,张会军校长上台致辞,他回首了北京电影学院在过去65年来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对学校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对电影学院未来教育目标的新期望,他指出,65年的厚重回味,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大的担当,学校的电影专业教育将始终与新中国电影一起成长壮大。晚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宋明昌,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分党组书记、副局长毛羽,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平,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各区县和江西上饶市的有关领导悉数到场。张雪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教育之路上,北京电影学院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纍纍,为中国电影教育事业和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北京电影学院能够再接再厉、抓住机遇,心怀电影强国梦、教育强国梦,为国家和首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她表示北京市教工委和市教委将会加大力度继续支持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助力北京电影学院快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刘立滨也向北京电影学院的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是同庚兄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怀下,同年建校、携手成长起来的。新时期,两所学校将进一步在全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同舟共济、奋力前行!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巴西圣保罗大学的Maria·Dora(玛利亚·多拉)女士代表国际兄弟院校发表致辞,她说,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在中国乃至国际上享誉盛名的电影院校,它是世界电影人才的摇篮,北京电影学院所培育出的无数电影人才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张艺谋导演作为杰出毕业生代表在晚会上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并祝愿母校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教师代表徐浩峰迴顾了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从教的经历,并祝愿母校继续发扬传统,续写新的辉煌。学生代表孙兰秀梅也上台献词,祝愿母校65岁华诞。在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同学表演的《战鼓》中,晚会演出正式开始。鼓声震天、光影流动的舞台效果预示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新一代电影人昂扬的斗志,而大萤幕在此时播放着中外电影的混剪,让人在视觉与听觉上感受到双重的冲击,表现了中国电影人在面对国外大片的冲击下,表现出的无畏的勇气和拼搏的精神。紧接着是诗朗诵《让我如何爱你》,在朗诵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豪情万丈的语调中,我们听到了属于中国电影人的坚持。大萤幕上每一个镜头都给观众们展现了在中国电影人记录下的共和国画面,他们弘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那些始终坚守着信仰的人民公僕与英雄人物的精神。在朗诵声缓缓淡去时,主持人上台宣布将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校长张会军颁发特殊贡献奖,张会响、王程帆、姜英杰、黄志刚、王福战、郝强国、任燕群、张艺谋、杨建辉、张军、徐方方等人获此殊荣,展现了对中国电影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功臣们的肯定。
一曲过后,一张张从青涩到沧桑的面孔如流光般闪现在大银幕上,一位位来自电影学院各院系的老师,他们是电影学院的根基,也是电影学院的骄傲。他们付出着为人师表的艰辛,分享着传道授业的乐趣,将电影学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建校历程娓娓道来。为了回报和表彰这些一直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由各院系优秀毕业生为王迪、谢飞、李苒苒、穆德远、黄英侠、霍廷霄、王承廉、曹小卉、张益福、李念芦、王志敏、扈强、陈山等老师颁发了电影教育无私奉献奖,弘扬了我校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传统。
小小一个四方镜头,记录着人生百态,反应的是朴实无华,电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银幕上放映的优秀毕业生作品,正是电影学院的学子在用心体味生活时积累的经验,再加上无限创造力共同凝聚而成的精华。为了强调创作对电影从业者的重要性,各系优秀在校生为曹保平、王小帅、张嘉译、顾长卫、王丹荣、尹力、吴宏亮、严定宪、杜海滨、张亘、赵俊凯、黄渤、包贝尔等人颁发了电影创作贡献奖,体现了在北京电影学院这个自由开阔的电影创作环境薰陶下的一线电影工作者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晚会接近尾声,大萤幕上呼应开场,播出了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校长张会军的採访,都共同阐述了电影学院的教学理念和电影学院未来的发展蓝图。随后黄晓明、赵薇等优秀毕业生共同上台朗诵赠给母校的诗篇,表达了对母校最真挚的爱恋和最诚挚的祝愿。在热烈动感的舞蹈《斗舞》中,舞者挥洒自如的舞姿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至此,晚会落下了帷幕。出席此次盛会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学院院士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秘书长崔伟宏,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等。
影视界同行有: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朱宪民等。
兄弟院校领导有:远道而来的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院长Elizabeth M.Daley(伊莉莎白·戴利)、美国电影学院的院长Jan Schuette(珍·舒特)等30多位国际兄弟院校领导;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和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维维,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孙健,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刘立滨,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柱,解放军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董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守训,首都师範大学党委副书记缪劲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佩芬,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清华美院党委书记李功强,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等20多位国内兄弟院校领导。
北京师範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纽约电影学院等80余所国内外兄弟院校纷纷发来贺信、贺电、贺礼,海内外校友也捐款捐物热情参与和支持了纪念活动。

到场嘉宾

京华时报讯(记者张晓鸽)昨天是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的日子。现场星光熠熠,明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张艺谋、赵薇、黄晓明、姚晨、黄渤、刘亦菲、王珞丹、贾乃亮等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母校庆生。
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也是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因此此次北电校庆备受关注。1950年,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成立。据统计,65年来,电影学院师生参与拍摄的影片超过全国电影生产总数的64%。其中,不少学子成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
为了表达对于中国电影110周年的致敬,昨天的校庆现场,特意安排了“从这里出发”的红毯环节。红毯长度也设定为110米,环绕校园设立,被称为“史上最长红毯”。现场走红毯的嘉宾囊括了从1950年表演干部进修班到2012级北电各个院系的校友,着名的“78班”和“96表演班”也在其中。
走红毯环节下午4点开始,但严定宪、谢飞、唐国强、黄渤、黄晓明、赵薇等北电明星校友不到3点就来到了母校,北电党委书记侯光明和校长张会军为他们这些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了纪念品。
走红毯开始后,北电的校园里尖叫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虽然主题是校庆,但这幺多明星同时出现,对于现场的冬粉们来说也是一大福利。记者注意到,不少北电的学子早早守候在红毯两侧,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致敬,甚至还有人早早準备了纸笔,让偶像们在走红毯那幺短的间隙内为自己签名。
除了现场活动,北电还在网上开闢了互动区,让北电学子票选“最牛师哥师姐”,得票最高的将在“打板”前用自拍桿和现场的学生一起合影。黄晓明、赵薇、黄渤、刘亦菲、姚晨、贾乃亮、王珞丹等当红明星都在此列。赵薇和黄晓明同时入场。黄晓明对在场学子说,自己当初在电影学院时就是非常普通的一员,没想到一步一步就把梦想实现了,他告诉在场的师弟师妹们:“你们现在有很好的机会,一定要珍惜,只要肯努力,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你们还会比我们更优秀。大家加油!”
今年电影学院的校庆活动不光集中在昨天,前期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此前,北电与“中影股份”合作成立了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而且发布了《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一书。书中大量篇幅披露了当年张艺谋破格上大学的往事。
北京电影学院“78班”是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一个群体。这些人中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张丰毅、张铁林、胡玫、李少红等一大批如今活跃在中国影视界的人物。
红毯活动结束后,北电校庆纪念晚会也如期举行。
出席活动
2015年10月17日讯,北京,北京电影学院迎来65周年校庆纪念日,群星云集。着名的表演96班班花班草赵薇、黄晓明联袂主持校庆晚会。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管虎,张丰毅、王志文、宋春丽、张嘉译、黄渤、赵薇、姚晨、黄晓明、陈坤、祖峰、王珞丹等人都走上了母校的红地毯。
学校领导畅谈65周年校庆
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蒋波)为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北京电影学院迎来 了建校65周年校庆。栉风酾雨,守护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迎来春华秋实。纪念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是中国电影人的盛会,更是所有电影教育工作者的节日。10月19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副校长俞剑红、校友导演陈大明做客人民网娱乐频道“明星面对面”,畅谈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盛况,向老一辈电影人致敬的同时,也畅想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北影65周年校庆 谢飞张艺谋获颁特殊贡献奖
主持人:我们刚刚说到10月17号,大家通过媒体的报导也知道当天盛况,来了很多的校友,尤其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能叫出名字的校友。我们首先还是请三位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天的情况,你们的一些感受。
侯光明:当天晚上,大家关心到的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电影110周年以及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的纪念大会。在计画经济条件下,是新中国唯一的一所电影教育院校,当然现在的统计,开展电影教育专业的有700多所,因为社会需求大,影视产业发展好。
我们的设计是小规模、高水平,能够有实效、促发展。现在看来,基本达到这个目标。之所以所谓的盛况空前,大家比较关注,我认为有这幺几个原因:第一,首先是中国近十几年来,我们影视产业大发展,去年10月15号习总书记作了重要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形势很好。再加上今年又是这样隆重的纪念日子,校友们,还有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都非常支持。回来的校友不分高低贵贱,都是校友,有些在社会上知名度更高一些,有些不那幺高。这一次我们突出是进行了一个梳理,比如新中国以来一万两千多部电影,大概九千多部电影是电影学院的师生或者我们的校友主创的。
我们这次增加了一个表彰晚会,表彰的对象不是明星,而是表彰默默无闻的,比如说历史上核子弹爆炸的时候记录现场的摄影师等等,有些都已经白髮苍苍,有些需要拄着拐棍才能到来的时候,我们以最高礼节表彰这些校友,无名英雄。对国家有那幺大贡献的人,老泪横流在台上,就是这样的感觉,是很打动人心的。当然更多的校友,好多年不见,这样的聚会难得,一个班一个班地走红地毯,让我们也非常感慨,也是一种对大家的激励,也是让我们更加有文化的自信。
北京电影学院尊师重道 在这里明星只是学生
主持人:侯书记从总体上给我们介绍了那一天的盛况,包括取得的一些成绩。俞校长您的感受和侯书记是不是有一些不同?
俞剑红:电影学院确实是我们国家电影人才培养的摇篮,无论是导、表、摄等各个行业,专业化的人才,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师资队伍,我们培养了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比如第四代像谢飞等,第五代像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第六代的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大明其实也是第六代。还有新生代有一批,像后面的宁浩、滕华涛,一批的,确实是他们扛起中国电影创作,他们是脊樑,也扛起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是导演的角度。
表演系、表演学院也培养了一批表演艺术家,早的像李扬、陈强,后来到唐国强、宋春丽,现在的黄晓明、赵薇、杨幂,确实有一批,这些人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些比如说着名的摄影师、着名的录音师、美术师。还有电影也从事业到产业,产业这一块,其实包括电影学院管理系,也成立了管理学院,培养了像博纳的于冬等一批电影的企业家、製片人、出品人。电影学院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传统,每一个学生对于母校的感情都非常深。这就是为什幺17号真是星光灿烂、星光熠熠,整个娱乐圈的半壁江山都到电影学院来了。
主持人:刚刚大明导演把自己划为海归派,这次归来之后有什幺感觉?
陈大明:我的感受和两位领导是不一样的,我是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后来出国留学。这次我是提前,实际上我本来是去布拉格看景拍电影,为了校庆推迟了时间,我觉得这幺重大的活动必须得参加。一是能见到众多的同学和老师,很多老教师拄着拐杖出现,我看到真是要掉泪。现在看我的老师的老师,我学生的老师的老师,好几代人出现在那幺重大的庆典上。而且赵薇、黄晓明这些明星全出现了,但是到了电影学院,他们不是明星,是学生。大家在这个气氛当中特别融洽,你感觉到摇篮是什幺,我们所有电影的知识,都在电影学院成长起来的。我觉得非常自豪。
侯光明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培养人才的奥秘
主持人:北京电影学院65年培养了几万名电影工作者,获得了中外多个奖项,这个里面培养人才的奥秘在什幺地方呢?
侯光明:实际上电影学院的成立是1950年,但是在它成立之前,我们国家的电影诞生之后,就陆陆续续开始开展电影教育了。1978年以后,78班应运而生,在当时改革开放,改革发展时期,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有更广阔的视野。特别是十八大,也可以说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我们这几年又迈出新的步伐,适应新的需要。
如果说有什幺经验?第一条,因为国家重视,人民寄予厚望。第二,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风格,在向苏联学习,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向海外学习的同时,逐渐开始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办学模式。现在我们提要有中国气派,中国模式。
这个过程中,第一条我认为我们有八大优势,第一个大的优势就是教研创三位一体,我们这个大学和其他大学有所不同,我们是教学、研究、创作不分家的。我们的老师基本都有创作,让他去创作片子,很多知名导演实际上是学校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拍作业,毕业的时候要拿自己的片子,我们叫联合作业,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做。这很重要,每年我们有几十部,研究生毕业现在也有长片,教研创三位一体是我们一个重要特色。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文化的特色。我们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是学知识的,是学经验的,但是,还不仅是知识和经验,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师生的师承关係,前辈、后辈、同学,各系之间的交往、交流,就使得他可能按照自己的梦想就走得进程更快,使得他在外面可能去学习要若干年,甚至于一生才能学到东西,在这儿可能有几年就能悟到。
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 文化自觉一点一滴做起
主持人:65周年对北京电影学院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现在中国电影五年之内的发展非常快,而且有其他的很多高校也在奋起直追,我们有没有需要变化的地方呢?
侯光明: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动态的,它本身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调整模式。所以学校提出来“5+1”的战略,“5+1”战略,第一条就是学科拓展与质量提升,特别是现在我们提倡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是我们要努力做的一件事。所以我们把声音,把录音系改成了声音学院,内涵丰富了,增加了电影音乐,不光是录音。
一部片子,你要一个理由,给人一个在电视上和在网路上感受不到的震撼,这个震撼就是视听的震撼。再一个,电影产业它的前端是文创,后端是市场,管理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这两年,搞了商学院计画,和复旦大学签协定,共办影视EMBA,培养製片人。这是一个融合,我们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管理上,技术与管理融合,单科指向的多科性大学。
第二个很重要的方向,我们要国际资源、国内资源的结合。我们的本科生其中有10%左右的学生争取能在四年期间到国外学习半年到一年的机会,刚才说到了,我们最近在做中国小电影节,为什幺要做?我们这次办的有评论中国小的微电影,有中国小最喜爱的,学生最喜爱的,三亿人口。这样的任务,一个是素质教育,他们将来不一定乾电影。第二个是观众培养,现在我们的电影之所以有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实际上不光是电影人,电影人的创作水平要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要提高。
我们电影学院提出办学方针是“两领、双为”。“两领”是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方向。“双为”是为人民民众日益提高的优秀作品的需求做贡献,还有一个就是为观众提高观赏水平。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我们努力做,一点一滴做起。
青年电影製片厂厂长俞剑红:学院派作品也是一个标桿
主持人:说到青年电影製片厂,青年电影製片厂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个重要的影片生产机构,俞教授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做一个介绍。
俞剑红:刚才侯书记说到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另一方面北京电影学院还有青年电影製片厂,青年电影製片厂是我们国家学院派电影创作的主流阵地,学院派典型的青年电影製片厂,以前是16家故事片厂,生产了100多部电影,以纪实唯美的创作 风格,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情怀,拍了下从《邻居》、《本命年》、《青春记》、《秋菊打官司》等一百多部作品,我们国家的电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院派作品也是一个标桿。实际上它奠定了中国电影独特的地位,还兼有培养新人,就是扶持新人的责任。
主持人:也是电影学院的一些师生创作实践的主要阵地。电影製片厂怎幺发挥它的教育优势?
俞剑红:我们的发展思路叫做育大师、着大作、拍大片,盖大楼、养打戏。其中拍大片是青影厂的主要责任和使命。
我们电影学院的作品,以前比较注重艺术品质,这个是众所周知,但是我们现在说,我们的作品要融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一体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说的是要拍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所以,我们青影厂的发展思路是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造团队、服务教学、做好做强。我们现在首先第一个整合校内的资源,校内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也是电影行业创作的主力军、生力军,文学系比如曹小平、徐小路、黄丹、林峰,摄影系有王静、吕伟,表演系有徐静蕾、张慧。
第二我们打造资本,对学校来说,资本这一块原来是薄弱环节,但是我们现在也是要进入基金的时代,很多资本想和学校合作,我们和深创投和中广文艺成立几个亿的创作基金,来支撑青影厂的创作。打开一个技术高地。我们现在注重和好莱坞的合作,还有我们打造运营空间,这种建设实际上是围绕拓展青影厂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真正能够拍出观众喜欢的新学院派的文化大片。
还有一个,我们可能要拍文化名人,比如老舍,我们想拍文化名人系列,这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习主席文艺座谈会上讲的东西,创作要体现出来。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是电影学院要有这种责任和使命感,我们的创作保证艺术品质的前提下,要为弘扬当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当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用影像真正用电影,不是说纯粹是概念化的宣传,让他们在感动中,关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种家族人生观的升华、提炼,这是我们电影学院的责任,也是电影学院製片人的责任。
侯光明教授: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中有一句话,要使我国好的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侯书记您是怎幺理解的?
侯光明:评论文艺作品或者电影作品,是有若干个标準的。大家说的价值标準,比如思想性的问题,艺术标準,还有一个商业标準,当然现在提出发展那幺快,还有一个技术标準。各个标準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标準都评分很高,这是对导演,对编剧,对整个剧组的一个考验。
客观上,电影与生俱来就有一个教化的作用,电影工作者一定要有一个心灵的坚守,要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就需要刚才我们讲到的,这是电影人的一个需求,像习主席说的那样,不能盲目崇拜市场,不能光市场好了就好。
确实现在我们冬粉电影有一些存在着电影本身结构不严谨、不够专业等等,所以,得到了很多文艺批评家的诟病。怎幺办呢?刚才我讲到了,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慢慢提升。我相信将来都会发展变好。我们讲,打造新学院派电影,这方面做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力求咬紧牙关,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主持人:刚刚侯书记讲这个叫新学院派,俞厂长您对这个新学院派电影创作有着什幺样的理解呢?
俞剑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当下特别是要拍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人民是我们需要创作的一个方向,中国精神是重视文艺的灵魂。
说的通俗一点,要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就是这种情结、情怀。再通俗一点叫叫好又叫座,再通俗一点好故事好电影。中国电影的市场越来越成熟,还是要懂电影、了解电影、知道电影创作规律的人,主宰或者主导这个电影创作,最后要回到这样一个基本面上来,所以我们说新学派的作品。这也是电影学院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可能人云亦云,我们不可能完全是讽刺电影。我们要提升观众的观影品质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一个责任。我们也很有决心,中国电影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实现从大国到强国进程中,我们肯定能够打造出新学院派的灿烂的明天。
陈大明导演:中美电影区别会变小、教育产业优势分析
主持人:接下来请问大明导演,您在美国十多年的事业的铺垫,现在又回到国内在做一些电影的製作,这中间中美的电影教育上面,您自己有什幺样的体会?
陈大明:中国的电影学院和美国的电影学院最大的不同,我觉得中国电影学院培养的要偏重于人文和美学的培养,美国电影学院偏向于技术上的培养,就是教你写剧本,怎幺样写,三场戏怎幺写,导演怎幺了解镜头,学表演,相对来说技术上多一点。我觉得这也是很多电影学院的特色,它注重于人文和美学的培养,电影学院老师当年教美学的非常多,很多的老师是教美学的,艺术这种修养的培养,毕竟我们还是在这方面,相对来说美国学电影的年纪偏大一点,中国人偏年轻一点,直接从高中就到了电影学院,电影学院头两年更多的重视,尤其头一年更重视美学。这一点是不同的。他们主要是你来学就学纯技术,我给你设备,你去拍电影,老师给你去具体地教你怎幺样去拍,你学这个製片的,要了解怎幺样融资,怎幺样去买剧本,什幺样的题材是好的,分得比较细。
主持人: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怎幺看待您的母校这幺多年发展的状况?
陈大明:现在电影学院和过去不太一样,过去偏向于理论比较多一点,现在更多的是偏向市场,因为你必须得了解市场,电影是给市场拍的,给观众拍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个结合,商业、艺术、文学各方面之间的结合,刚才说到青影厂,我为什幺要为青影厂拍电影,就是走的这个路线,学院派,为什幺叫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製片厂,你就要有一些艺术的气质在里面,你的电影就要有一个艺术的心。当然我们的外表是商业的电影,这里面包括美国的独立电影,奥斯卡的独立电影都具备这种特性。就是我这个商业电影,我是给观众看的,但是我有一颗艺术的心,有一个艺术的气质在里面。
主持人:中美电影之间的区别是挺大的。
陈大明:我觉得这个区别会越来越小,因为电影是世界共有的,美国电影很难说它是美国电影还是什幺电影。很多的东欧的导演、斗争导演都去美国发展,包括美国的黑色电影,早期的黑色电影,实际上是从德国表现主义里面诞生出来的,都是一些欧洲的导演,二战期间逃到了美国,在美国拍的电影,很难说美国就是好莱坞,中国的东西好他就拿走,像《功夫熊猫》,这个编剧的妻子是中国人,他就有很多的中国的元素,而且我们电影学院毕业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现象,一些票房黑马它的电影製作谈不上叫精良,但是它可能有一些吸引观众噱头,包括大量的冬粉的拥堵,您怎样评价这个现象?
陈大明:因为电影是给观众看的,替观众拍的。中国的商业电影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这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肯定会有一些滥竽充数的电影充斥在里面。但是我觉得这个情况会改变,最近的一些片子,包括一些赚钱的片子,至少回归到商业电影的类型里面了,
而且最近的电影,包括口碑不错的电影,超越了那些口碑不怎幺好的电影,这说明什幺?说明观众逐渐在成长,原来中国的市场,要考虑一下中国电影都是拍艺术片为主的,拿了奖,大多数导演不在乎观众,在乎的是能否得奖,现在这些导演,大家更在乎的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取得好的成绩,所以,现在这个电影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开放,尤其90后他们的成长,影响了我们今后的票房。我觉得现在90后偏向于独立思考的比较多一点,现在的年轻人相对来说有挑剔性比较强一点,他有自己追求的电影。不管冬粉电影还是什幺样的电影,都是这种电影的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我相信,以后的电影,我就希望观众比较挑剔一点,欣赏的水平高一点,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能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