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体系结构(第5版)
《系统体系结构(第5版)》是200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新房、马海军、宋强。
基本介绍
- 书名:系统体系结构(第5版)
- 作者:郭新房、马海军、宋强等
- ISBN:9787302151524
- 定价:59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6-13
- 装帧:平装
- 印次:1-1
图书简介
本书是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硬体及软体採购和计算资源管理的技术基础,书中按照适当的程度,详细描述了对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员非常有用的计算机硬体和系统软体议题。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深入浅出,难易适当,不要求读者在数学、物理或工程学方面具有广泛的背景知识,甚至不必精通彙编语言或者其他程式设计语言。
本书作者Stephen D.Burd教授于1983年在Purdue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开始执教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他在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分析和设计、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慧,以及基于Web的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保证了本书知识体系的科学和完善。
为了体现技术的最新发展,提高可读性,本书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订,内容更加完善和成熟。本书包括14章,在课程内容上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学时和学分设 置,进行灵活的安排,书出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也做了细緻的考虑。
目录
第1章计算机技术 1
1.1技术和知识 1
1.2购买和配置技术设备 1
1.3信息系统开发 2
1.3.1业务建模和需求科目 2
1.3.2设计科目 3
1.3.3实现和测试科目 4
1.3.4部署科目 5
1.3.5系统评价和维护 5
1.4计算机资源的管理 5
1.5角色和职位 6
1.5.1应用程式开发人员 6
1.5.2系统程式人员 7
1.5.3硬体人员 7
1.5.4系统管理人员 7
1.6计算机技术信息源 8
1.6.1期刊文章 8
1.6.2面向技术的Web站点 10
1.6.3供应商和生产商的Web 11
1.6.4专业协会 11
1.7本章小结 12
1.8填空题 12
1.9複习题 13
1.10调查题 13
第2章系统体系结构 14
2.1自动化计算 14
2.1.1机械实现方式 14
2.1.2电子实现方式 15
2.1.3光学实现方式 16
2.2计算机的能力 17
2.2.1处理器 17
2.2.2存储容量 20
2.2.3输入/输出能力 20
2.3计算机硬体 20
2.3.1CPU 21
2.3.2系统汇流排 22
2.3.3主存储器 22
2.3.4辅助存储器 23
2.3.5输入/输出设备 23
2.4计算机系统分类 24
2.4.1多计算机配置 27
2.4.2更大并不总是意味着更好 28
2.5软体的作用 30
2.5.1软体的类型 30
2.5.2系统软体层 32
2.5.3作业系统 33
2.5.4应用程式开发软体 33
2.6系统软体和应用程式开发软体的
经济学分析 34
2.7计算机网路 37
2.7.1外部资源 37
2.7.2网路软体 38
2.7.3网路通信和物理网路 38
2.8本章小结 38
2.9填空题 40
2.10複习题 40
2.11调查题 41
第3章数据表示 43
3.1数据表示和处理 43
3.2自动化数据处理技术 44
3.3二进制数据表示法 44
3.3.1十六进制表示法 48
3.3.2八进制表示法 49
3.4计算机数据表示的目标 49
3.4.1紧凑性 49
3.4.2精确性 50
3.4.3易于操纵 50
3.4.4标準化 50
3.5CPU数据类型 51
3.5.1整数 51
3.5.2字元数据 57
3.6数据结构 63
3.6.1指针和地址 64
3.6.2数组和列表 65
3.6.3记录和档案 67
3.6.4类和对象 68
3.7本章小结 69
3.8填空题 70
3.9複习题 71
3.10练习题 72
3.11调查题 72
第4章处理器技术和体系结构 74
4.1CPU操作 74
4.2指令和指令集 76
4.2.1数据移动 77
4.2.2数据转换 77
4.2.3複杂的处理操作 81
4.2.4一个简短的编程示例 82
4.2.5指令集的扩充 83
4.3指令格式 84
4.3.1指令长度 85
4.3.2精简指令集计算 85
4.4时钟速率 87
4.5CPU的暂存器 89
4.5.1通用暂存器 89
4.5.2专用暂存器 89
4.6字长 90
4.7增强处理的性能 92
4.7.1流水线技术 92
4.7.2转移预测和预测执行 93
4.7.3多处理技术 95
4.8物理CPU 98
4.8.1开关和门 98
4.8.2电特性 99
4.8.3处理器的构造 100
4.8.4当前的技术能力和局限性 102
4.9将来的发展趋势 105
4.9.1光处理技术 105
4.9.2光电处理技术 105
4.9.3量子处理技术 106
4.10本章小结 106
4.11填空题 107
4.12複习题 108
4.13练习题 109
4.14调查题 109
第5章数据存储技术 111
5.1存储设备的特性 111
5.1.1速度 112
5.1.2易失性 113
5.1.3存取方法 114
5.1.4便携性 115
5.1.5价格和容量 115
5.1.6记忆体-存储器层次结构 115
5.2主存储设备 116
5.2.1存储电信号 116
5.2.2RAM 117
5.2.3非易失性存储器 118
5.2.4存储器封装技术 119
5.3CPU的记忆体存取 120
5.3.1记忆体的物理组织 120
5.3.2记忆体分配和定址 121
5.4磁存储设备 122
5.4.1磁衰减和磁泄露 124
5.4.2区域密度 124
5.4.3介质完整性 125
5.4.4磁带 125
5.4.5磁碟 128
5.5光学海量存储设备 133
5.5.1CD-ROM 135
5.5.2CD-R 135
5.5.3磁光技术 136
5.5.4相变光碟 136
5.5.5DVD 137
5.6本章小结 138
5.7填空题 139
5.8複习题 140
5.9练习题 141
5.10调查题 142
第6章系统集成和性能 143
6.1系统汇流排 143
6.1.1汇流排时钟和数据传输速率 144
6.1.2汇流排协定 145
6.2逻辑和物理访问 146
6.3设备控制器 148
6.4中断处理技术 151
6.4.1中断处理程式 152
6.4.2多箇中断 152
6.4.3堆叠处理 153
6.4.4性能效应 153
6.5缓冲区和快取器 154
6.5.1缓冲区 154
6.5.2收益递减 156
6.5.3快取器 157
6.6处理并行性 161
6.6.1多芯处理器 161
6.6.2多CPU体系结构 163
6.6.3上扩和外扩方法 163
6.7高性能群集 164
6.8压缩技术 165
6.9本章小结 168
6.10填空题 169
6.11複习题 170
6.12练习题 171
6.13调查题 173
第7章输入/输出技术 174
7.1基本的列印和显示概念 174
7.1.1面向矩阵的图像构成 175
7.1.2图像存储需求 178
7.1.3图像描述语言 178
7.2视频显示器 181
7.2.1面向字元的视频显示终端 182
7.2.2视频控制器 183
7.2.3视频监视器 184
7.3印表机 187
7.3.1喷墨印表机 187
7.3.2印表机通信 188
7.3.3雷射印表机 188
7.3.4绘图仪 189
7.4手动输入设备 190
7.4.1键盘 190
7.4.2定位设备 190
7.5光学输入设备 192
7.5.1标记感测器和条码扫瞄器 193
7.5.2光学扫瞄器 194
7.5.3数位照相机和数字摄像机 195
7.5.4携带型数据捕获设备 195
7.6音频I/O设备 195
7.6.1语音识别 196
7.6.2语音生成 197
7.6.3通用音频硬体 198
7.7本章小结 199
7.8填空题 200
7.9複习题 201
7.10调查题 202
第8章数据和网路通信技术 203
8.1通信协定 203
8.2对位进行编码和传输 205
8.2.1载波 205
8.2.2调製方法 207
8.2.3模拟信号 208
8.2.4数位讯号 209
8.2.5信号容量和错误 210
8.3传输介质 211
8.3.1速度和容量 212
8.3.2频率和频宽 213
8.3.3信噪比 215
8.3.4电缆和光缆 216
8.3.5无线数据传输 218
8.4通道的组织 219
8.4.1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模式 219
8.4.2并行和串列传输 221
8.5通道共享技术 223
8.6时钟同步 226
8.7检错和纠错 229
8.7.1奇偶校验法 230
8.7.2数据块校验法 230
8.7.3循环冗余校验法 230
8.8本章小结 234
8.9填空题 235
8.10複习题 237
8.11练习题 238
8.12调查题 238
第9章计算机网路 239
9.1网路拓扑结构 239
9.2定址和路由 243
9.2.1区域网路路由 244
9.2.2广域网路由 245
9.3介质访问控制协定 246
9.4网路硬体 247
9.4.1NIU 248
9.4.2集线器 248
9.4.3网桥 248
9.4.4路由器 249
9.4.5交换机 249
9.5OSI网路层 250
9.5.1套用层 250
9.5.2表示层 250
9.5.3会话层 251
9.5.4传输层 251
9.5.5网路层 252
9.5.6数据连结层 252
9.5.7物理层 252
9.6TCP/IP 252
9.7网路标準 256
9.8本章小结 258
9.9填空题 259
9.10複习题 260
9.11调查题 261
第10章应用程式开发 262
10.1应用程式开发过程 262
10.1.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263
10.1.2方法和模型 264
10.1.3工具 264
10.2程式语言 266
10.2.1第1代语言 267
10.2.2第2代语言 267
10.2.3第3代语言 267
10.2.4第4代语言 268
10.2.5第5代语言 269
10.2.6面向对象的程式语言 271
10.2.7脚本语言 271
10.2.8程式语言标準 272
10.3编译 272
10.3.1数据声明 273
10.3.2数据操作 274
10.3.3控制结构 275
10.3.4函式调用 276
10.4连结编辑 278
10.5解释程式 281
10.6符号调试 283
10.7集成套用开发工具 284
10.7.1程式设计师工作平台 285
10.7.2CASE工具 287
10.8本章小结 289
10.9填空题 289
10.10複习题 290
10.11练习题 291
10.12调查题 291
第11章作业系统 292
11.1作业系统概述 292
11.1.1作业系统的管理功能 293
11.1.2作业系统的层 294
11.2资源分配 295
11.2.1单任务处理情况下的资源
分配 295
11.2.2多任务处理情况下的资源
分配 296
11.2.3资源分配目标 296
11.2.4资源分配任务 297
11.2.5真实资源和虚拟资源 297
11.3进程管理 298
11.3.1进程控制数据结构 298
11.3.2执行绪 299
11.4CPU分配 300
11.4.1执行绪的状态 300
11.4.2中断处理 301
11.4.3调度 302
11.5记忆体分配 310
11.5.1单任务记忆体分配 310
11.5.2多任务记忆体分配 311
11.5.3记忆体碎片 312
11.5.4不连续记忆体分配 313
11.5.5虚拟记忆体管理 314
11.5.6记忆体保护 315
11.5.7记忆体管理硬体 315
11.6本章小结 318
10.2.2第2代语言 267
10.2.3第3代语言 267
10.2.4第4代语言 268
10.2.5第5代语言 269
10.2.6面向对象的程式语言 271
10.2.7脚本语言 271
10.2.8程式语言标準 272
10.3编译 272
10.3.1数据声明 273
10.3.2数据操作 274
10.3.3控制结构 275
10.3.4函式调用 276
10.4连结编辑 278
10.5解释程式 281
10.6符号调试 283
10.7集成套用开发工具 284
10.7.1程式设计师工作平台 285
10.7.2CASE工具 287
10.8本章小结 289
10.9填空题 289
10.10複习题 290
10.11练习题 291
10.12调查题 291
第11章作业系统 292
11.1作业系统概述 292
11.1.1作业系统的管理功能 293
11.1.2作业系统的层 294
11.2资源分配 295
11.2.1单任务处理情况下的资源
分配 295
11.2.2多任务处理情况下的资源
分配 296
11.2.3资源分配目标 296
11.2.4资源分配任务 297
11.2.5真实资源和虚拟资源 297
11.3进程管理 298
11.3.1进程控制数据结构 298
11.3.2执行绪 299
11.4CPU分配 300
11.4.1执行绪的状态 300
11.4.2中断处理 301
11.4.3调度 302
11.5记忆体分配 310
11.5.1单任务记忆体分配 310
11.5.2多任务记忆体分配 311
11.5.3记忆体碎片 312
11.5.4不连续记忆体分配 313
11.5.5虚拟记忆体管理 314
11.5.6记忆体保护 315
11.5.7记忆体管理硬体 315
11.6本章小结 318
11.7填空题 319
11.8複习题 320
11.9调查题 320
第12章档案和辅助存储器管理 322
12.1档案管理系统 322
12.1.1逻辑和物理存储视图 324
12.1.2档案的内容和类型 325
12.2目录的内容和结构 326
12.2.1分层目录结构 327
12.2.2图形目录结构 329
12.3存储空间分配 329
12.3.1分配单位 330
12.3.2存储空间分配表 330
12.3.3组块和缓冲 332
12.3.4示例 333
12.4档案操纵 334
12.4.1档案打开和关闭操作 334
12.4.2删除和恢复操作 335
12.5访问控制 336
12.6档案迁移、备份和恢复 338
12.6.1档案迁移 338
12.6.2档案备份 340
12.6.3事务日誌记录 340
12.6.4档案恢复 341
12.6.5容错技术 341
12.6.6镜像技术 342
12.7存储资源整合 345
12.8本章小结 347
12.9填空题 348
12.10複习题 349
12.11练习题 349
12.12调查题 349
第13章Internet和分散式套用服务 350
13.1分散式处理 350
13.1.1客户/伺服器体系结构 351
13.1.2n层客户/伺服器体系结构 351
13.2网路资源访问 353
13.2.1协定栈 353
13.2.2访问远程资源 354
13.3进程间通信 356
13.3.1套接字 357
13.3.2命名管道 358
13.3.3远程过程调用 359
13.4Internet 360
13.4.1标準Web协定和服务 361
13.4.2作为应用程式平台
的Internet 364
13.5组件和分散式对象 366
13.5.1基于组件的软体 366
13.5.2组件和对象 367
13.5.3连线标準和基础设施 367
13.5.4CORBA 369
13.5.5COM+ 369
13.5.6SOAP 370
13.6目录服务 372
13.6.1LDAP(轻量级目录访问
协定) 373
13.7本章小结 376
13.8填空题 377
13.9複习题 378
13.10调查题 379
第14章系统管理 380
14.1系统管理 380
14.1.1战略规划 381
14.1.2作为基础设施的硬体和
软体 381
14.1.3标準 382
14.1.4竞争优势 382
14.2採购过程 384
14.2.1确定和说明要求 385
14.2.2建议请求书 385
14.2.3评估建议 386
14.3确定要求和评估性能 386
14.3.1基準 388
14.3.2测量资源需求和使用 389
14.4安全 391
14.4.1物理安全 391
14.4.2访问控制 391
14.4.3口令控制和安全 393
14.4.4审计 394
14.4.5病毒防护 395
14.4.6软体更新 395
14.4.7防火墙 396
14.5物理环境 398
14.5.1电源 398
14.5.2散热 400
14.5.3湿度 400
14.5.4电路敷设 400
14.5.5防火措施 401
14.5.6灾难规划和恢复 401
14.6本章小结 402
14.7填空题 402
14.8複习题 403
14.9调查题 404
附录测量单位 405
术语表 407
系统体系结构(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