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南宋宇文虚中诗作)
《春日》是南宋诗人宇文虚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述南北气候的悬殊,留露出对故国江南的怀念;以三月塞北刚吹起春风,而江南已水绿花落,寓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眷恋。此诗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寥寥数语,写尽身在北地而思恋江南之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春日
- 创作年代:南宋
-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宇文虚中
- 作品出处:《中州集》
作品原文
春日
北洹春事休嗟晚①,三月尚寒花信风②。
遥忆东吴此时节③,满江鸭绿弄残红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北洹(huán):北方的洹水,这里是指今塞北之地。洹,指洹水,即今安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县,经河南林虑山,入于卫河。嗟:叹息。
②花信风:应花期而吹来的风,相传花信风共有二十四番。
③东吴:泛指古吴地,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
④满江:涨满春水的江河。鸭绿:喻水色如鸭头浓绿。残红:落花。
白话译文
请不要叹息春耕太晚,这里是北方洹水地带,三月里天气还那幺冷,报信的春风刚刚吹来。
此时的江南是何景象,远远地在此苦苦思念,阳光下河中涨满春水,鸭子在拨弄落水花瓣。
创作背景
诗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奉旨使金,被羁不归。北方春寒,三月方起花信风,不由勾起诗人对江南故地的思念之情,遂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作者原来在北宋朝廷做官,出使后被金邦扣留。虽然他在北方安了家,做了大官,但是,身在金邦心在宋,内心并没有忘却故国。最后还由于他暗中策划南归,事情败露,与全家一起被杀。因此,在他生前,思念故国之情经常流露在笔端。此诗以三月塞北刚吹起春风,而江南已水绿花落,寓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眷恋。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按日曆看,阴曆三月已经到了暮春的季节。在江南,春耕的工作早已干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北方洹水带,黄土地上,现在才开始春耕。别看是三月了,但春寒仍浓,只不过偶而从南方吹来几阵报信的春风罢了。这里根本不能同春意盎然的江南相比。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在诗人思潮起伏的脑海里,只能凭着嚮往,凭着回忆描绘出江南此时的春景。风和日丽,满江清澈的流水。两岸的桃花已谢,落下的花瓣飘流在水面。水面上游过来一群鸭子,它们一面嬉戏,一面追逐流动的花瓣,嘎嘎的声音热闹非凡。后二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起初以扬州为行在,后又定都杭州,称临安。诗中“东吴”语,双管齐下,兼寓思乡和思君之情,言外之旨甚明。
诗人毕竟处在还很冷的金国,思南的心情已经流露的十分明显。此诗描述南北气候的悬殊,留露出对故国江南的怀念。作者在两宋之交风雨与摇之际慨然请命使金,继为金人所用,终为金人杀害,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确实很複杂,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画心声”,其难以言状的微妙心态跃然纸上。
名家点评
江苏大学教授刘达科《辽金元绝句选》:这首《春日》寥寥数语把作者身在江北而怀恋故国之情表现得淋滴尽致。
作者简介
宇文虚中(1079~1146年),南宋及金代诗人。字叔通,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任黄门侍郎等官。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国任翰林学士,并被尊为国师。但他内心不忘故国,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密谋南归,事情败露后被擒,全家遭杀。他的诗主要抒写仕金后心理上的矛盾和对故国的怀念,感情纯真而自然。《中州集》录其诗五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