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空网低噪声系统
《深空网低噪声系统》是201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MacgregorS.Reid。
基本介绍
- 书名:深空网低噪声系统
- 作者:[美]Macgregor S. Reid 主编
- 译者:李赞
- ISBN:9787302316237
- 定价:65元
- 出版时间:2013-5-23
- 装帧:精装
- 版次:1
前言
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是设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帕萨迪纳的一个研究部。JPL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当时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学生Frank Malina,就他的毕业论文嚮导师Theodore von Karman提出了一个设计、建造和测试火箭发动机的建议。建议被接纳后,Malina就开始着手研究工作。他很快挑选了两个助手,而且他们的合作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实际上加州理工学院禁止他们进一步开展实验(与噪声过大有关),于是他们将实验设备搬到了约距加州理工学院校园12km的一个乾燥的河谷内,正好在帕萨迪纳市所辖範围外,即现在的La Caada市,也是目前JPL所在的位置。
实验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都进展得很顺利,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Karman将该项研究扩建成了一个新的实验室,后来称为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成功实验使其在整个“二战”期间和以后都获得了美国陆军的资助。此时,美国正在研製弹道飞弹,JPL参与了无线电跟蹤和飞弹控制项目,而这一跟蹤系统就是目前用于跟蹤太空飞行器的全球深空网(DSN)的先驱。
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二年,JPL併入新成立的国家航空航天局,自此,JPL及DSN就一直领导或支持着对太阳系每一颗行星和其他诸多天体的探测活动。
当前JPL的目标之一是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进而了解宇宙中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这一目标将由那些到达行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的机器人太空飞行器来承担。除此之外,JPL还支持探测宇宙边界的许多宇宙飞行器的星载观测,而且,这些探测活动所获得的数据还在稳步增长中。而DSN的目标是从太空飞行器获取遥测数据、向太空飞行器传送遥控指令、获取太空飞行器的位置和速度、进行甚长基线干涉观测、进行射电和天文研究、为射电科学试验测量无线电波的各种变化、蒐集科学数据、监视和控制测控网的性能。
DESCANSO系列丛书的主编Joseph H.Yuen规定了DSN技术的範围和描述。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一,阐述构成所有DSN地面站前端的低噪声微波系统。微波前端是确定接收链路乃至整个地面站灵敏度和性能的关键。接收系统的灵敏度和性能用G/T值来表示,这里G是天线增益,T是整个接收链路的总噪声温度,通常称为系统工作噪声温度Top。为了提高地面站的接收能力,必须提高G/T值,它可以通过增大天线增益或减小Top来实现。过去,DSN既增大天线增益G,也减小系统工作噪声温度Top,但事实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小Top比增大G会更加经济和有效。
因为地面站的微波前端对于确定接收链路的灵敏度和性能至关重要,接收系统的设计者们有责任付出巨大努力来减小Top、标校和保持前端的低噪声。Top确定的越精确,就越能减小太空飞行器任务设计中允许的容差,而减小太空飞行器功率设计容差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对于同样的太空飞行器功率而言,就意味着增大科学数据的传送速率,或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折衷。因此,提高接收链路的校準精度是极其重要的。精确的噪声温度校準对于保持地面站的低噪声性能也同样重要,同时,天线增益的测量精度也非常重要。本书还介绍了目前天线校準和其他一些新技术。
在行星际距离上成功完成无线电通信很困难,也极富挑战性。在DSN系统中为达到所需的系统灵敏度,都需採用极低噪声的前端。本书描述了DSN中各种低噪声系统,包括它们的开发、校準和操作,以及这些系统是如何用于跟蹤和科学试验的。其中一章叙述前端的总系统噪声温度校準,其他章节详细阐述几种低噪声接收机前端,还有大气和天线增益的校準。
本书适合于通信系统、射电和天文台、空间研究设施和干涉测量天文台的设计和操作者们阅读。本书给出了严密而详细的分析,为便于参考,还汇集了一些关键的公式。在系统噪声温度计算中一般不使用精确定义(比通常工业中使用的更精确),它们都基于IEEE标準和规範,而技术人员通常都不使用,其他书本也没有探究得如此详细。然而,所有的分析过程和公式都用来自现场的测量数据的实例充分说明。详细的说明使读者利用有限的知识就足以理解全文,但必要时,仍不缺乏严密的推导,虽然有些部分可能用到研究生程度的微积分知识,但具备高等代数和大学微积分知识的读者一般就能够理解本书中的内容。分析是通过示例和详细研究计画给出的,所以测量数据校準误差的均值和统计分析并不需要进行数学运算。
Macgregor S.Reid,
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2008年2月
目录
第1章概论1
参考文献8
第2章深空网所用的系统噪声概念9
2.1概述9
2.2噪声温度的概念12
2.2.1热噪声12
2.2.2系统工作噪声温度13
2.2.3普朗克辐射定律噪声功率减小14
2.2.4不同参考位置噪声温度的转换17
2.2.5噪声温度和损耗分量19
2.2.6接收机噪声温度和噪声係数19
2.3天线19
2.3.1天线噪声温度19
2.3.2DSN天线21
2.3.3天线外部噪声源23
2.4低噪声放大器30
2.4.1接收机等效噪声温度30
2.4.2级联放大器的噪声温度30
2.5接收系统32
2.5.1接收系统的品质因数32
2.5.2接收系统工作噪声温度32
2.6测量方法47
2.6.1Y因子噪声温度校準法47
2.6.2衰减50
2.6.3接收系统的非线性51
2.6.4接收系统小型校準55
2.7DSN中的辐射计55
2.7.1引言55
2.7.2总功率辐射计56
2.7.3迪克辐射计58
2.7.4加噪声辐射计58
2.7.5辐射计稳定性62
2.8现状和未来64
参考文献70
第3章红宝石脉泽74
3.1引言74
3.2红宝石特性77
3.3旋子谐振、外加磁场、红宝石定向、低温需求和激励78
3.4旋子晶格弛豫时间、反转比、跃迁机率、填充係数和磁Q80
3.5红宝石脉泽的噪声温度86
3.6红宝石脉泽用作噪声温度标準91
3.7防射频干扰94
3.8早期的DSN腔体脉泽94
3.9梳型行波脉泽97
3.10反射波脉泽108
3.11Ka频段返回腔体脉泽110
3.12脉泽设计分析112
参考文献121
第4章低温製冷系统126
4.1简介126
4.2使用低温冷却的优点128
4.3开环製冷130
4.4热传递134
4.5装在天线上的製冷器的操作138
4.6闭环氦制冷机139
4.7小结151
参考文献152
ⅩⅤⅠⅠ
ⅩⅤⅠⅠⅠ
第5章高电子迁移率电晶体低噪声放大器154
ⅩⅤⅠⅠⅠ
第5章高电子迁移率电晶体低噪声放大器154
5.1引言——半导体的电导率154
5.1.1载流子和能带间隙154
5.1.2载流子的迁移特性155
5.1.3施主杂质和受主杂质157
5.1.4异质结——HEMT与MESFET158
5.2多简称器件(MAD)——HEMT简史159
5.2.1用于深空网和射电天文的HEMT
——旅行者飞抵海王星159
5.2.2深空网的InP基HEMT低噪声放大器160
5.3HEMT的生长技术161
5.3.1分子束外延(MBE)161
5.3.2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162
5.4HEMT材料的演变——从GaAs到InAs163
5.4.1AlGaAs/GaAs基低噪声HEMT器件的
最佳化结构164
5.4.2GaAs赝同晶HEMT器件
——AlGaAs/InGaAs/GaAs基PHEMT165
5.4.3InP上InAlAs/InGaAs HEMT器件167
5.4.4GaAs基InAlAs/InGaAs HEMT器件
——变形高迁移电晶体或MHEMT168
5.5器件製造169
5.5.1晶片的製备与清洁169
5.5.2“混合”光刻照相170
5.6HEMT器件的噪声模型174
5.6.1带噪线性二端模型174
5.6.2半经验小信号噪声模型175
5.7低噪声放大器的开发179
5.7.1器件特性表征——低温探针测试台179
5.7.2器件特性表征——低温探针台校準181
5.7.3器件特性测量及模型182
5.7.4无源元件特性测量及模型185
5.8低噪声放大器的建模和特性表征186
5.9子系统测量190
5.10小结192
参考文献193
第6章微波频率上的大气衰减和噪声温度204
6.1概述204
6.2地表气象模型206
6.2.1Tp(h)的计算206
6.2.2α(h,f)的计算207
6.3水汽辐射计数据212
6.3.1水汽辐射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212
6.3.2由31.4GHz天空亮温度测量数据计算
大气噪声温度212
6.3.3基于WVR测量数据的DSN大气噪声温度统计215
6.4天气预报218
6.5结束语——未来发展方向220
6.5.1当前状态220
6.5.2Ka频段的近期发展221
6.5.3天线组阵221
6.5.4光通信222
6.5.5天基中继转发站222
参考文献223
第7章天线校準225
7.1概述225
7.2对校準系统的要求228
7.3测量口面效率和指向精度的常规方法228
7.3.1源尺度修正係数229
7.3.2通量密度231
7.3.3辐射源温度232
7.4光栅扫描法233
7.4.1系统噪声温度的波动236
7.4.2OTF测绘研发系统的设计238
7.4.3测试结果242
7.5盲指向校準243
7.6卡西尼木星微波观察活动(Cassini JMOC)246
7.6.1引言246
7.6.2观测247
7.6.3结果248
7.7深空网实用天线校準和测量设备(ACME)251
7.7.1ACME的主要功能251
7.7.2子系统的设计和说明252
7.7.3辐射计校準253
7.7.4指向性能测量253
7.7.5副反射器位置最佳化254
7.8小结254
参考文献255
第8章微波天线全息术259
8.1引言259
8.2全息系统仿真262
8.3全息接收机信号分析269
8.4数据处理的数学公式272
8.5套用276
8.5.134m口径波束波导研发天线276
8.5.2波束波导天线的重力特性278
8.5.3深空网34m口径波束波导天线实用网281
8.5.4副反射器位置修正283
8.6小结284
参考文献284
ⅩⅠ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