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等有关政策,结合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文号:国发〔2010〕32号
  • 。规划期限:2011-2015年
  • 城市:兰州市
档案全文
规划範围
本规划所指的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製药、化学製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及医疗器械、动物用药等领域。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发展现状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兰州生物医药领域已初步形成以生物製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动物用药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据实际调研摸底,截止2010年底,兰州市拥有生物医药工业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企业总资产46.12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2010年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41亿元,比2009年增长13.64%;增加值为15.37亿元,比2009年增长16.73%,占2010年兰州市GDP1.51%;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比2009年增长25.92%;实现利税10.67亿元,比2009年增长25.95%。
1.骨干企业发展较快,成长性好。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兰州佛慈製药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骨干企业发展较快,成长性好,带动性强。这些骨干企业经过多年的联合、兼併、重组等形式的改制、改组和改革,最佳化了产权结构,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基本摆脱了落后体制的制约,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与运行机制;企业产品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具备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的基础。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2010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2亿元,重点骨干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创新平台建设初见成效,重点产品竞争力强。兰州市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领域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科技部“863”计画产业化基地,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已初步建成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平台。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等重点品种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口蹄疫疫苗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居国内领先地位。2010年,兰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单品种有6个,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单品种有5个,年销售额1000-5000万元的单品种14个,其中,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年销售额4亿多元。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是未来培育市场大品种的基础。
3.产业集聚初步显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自然布局比较集中,核心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内产业集聚度和创新潜力较强,产业集聚已初步显现,辐射带动作用较明显。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併与重组,医药企业规模过小、布局分散的局面逐步改变,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在城关区黄河以北的盐场路地区,集中了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数10家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骨干企业,集中了兰州生物医药企业80%以上的固定资产和80%以上工业总产值,已形成甘肃省和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企业的集聚区;在城关区黄河以南的盘旋路地区,集中了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科研院所,已形成甘肃省和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集聚区。在产业布局上,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已有实质性进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4.部分重点企业外向性强,国际化发展前景广阔。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兰州佛慈製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多年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与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係,产品已走向世界。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的产品质量得到WHO(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已出口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兰州佛慈製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成药浓缩丸系列产品以其品牌优势在海外华人中享有盛誉,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肃泛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草酸製品90%出口,出口量居全国之首。这些企业良好的外向性特徵,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初步形成了企业群,但经济总量偏小,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规模落后于生物医药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较低,产业关联度不强,科技资源分散等。缺乏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品种。另外,生物製药、化学製药、现代中药等各子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需进一步最佳化调整。
2.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行销滞后。兰州市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创新研发体系。多数企业缺乏高层次、複合型的新产品研发的领军人物,缺乏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企业产品研发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比重偏小,除少数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接近6%外,全市生物医药行业R&D(研究开发)投入强度总体水平偏低。另外,企业市场行销网路建设滞后,促销手段单一,忽视品牌建设和市场终端开发与管理,特别是製药企业缺乏联合开发市场的意识和机制,域外市场开发能力弱,利用媒体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与工艺技术装备较落后。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不断有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竣工,企业也先后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範》(GMP)认证,但受观念、机制、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限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工艺装备与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优势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受到国家利好政策的驱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环境会进一步改善,预计医药市场将以20%以上的速度发展。企业併购重组将成为趋势,生产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股份制经济比重将进一步加大。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产业将呈集聚化发展态势。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是:
中药资源优势
甘肃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有特色,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据调查,甘肃现有中药资源2540种,人工种植药材已有350余种,分布面积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2010年全省十大种类中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麻黄、款冬花、牛蒡子的种植面约180万亩,其中,当归、党参、大黄、黄芪、板兰根、甘草等品种,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95%、60%、60%、50%、65%、25%。道地药材品种已形成规模优势,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礼县大黄和渭源党参取得了中国农学会原产地保护。药材大县岷县、陇西县、渭源县、礼县、西和县分别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大黄之乡”、“中国半夏之乡”。这些特色中药为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生物医药科技优势
兰州市集中了兰州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7所与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高等院校,集中了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8家与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科研院所,集中了兰州大学第一、第二医院、兰州军区陆军总院等9家具有生物医药科技研发能力的综合医院。兰州生物製品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中兽药研究所、中牧兰州生物药厂,这四家单位将我国人用疫苗和动物疫苗的研究生产集中在兰州一地,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只要利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整合这些富有潜力的科技资源,就会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为兰州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独特的区位优势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是通往青、藏、内蒙、新疆等边境省区的交通要冲,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大干线在兰州相接,为本区铁路枢纽,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所以,兰州市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所需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挑战
一是跨国製药企业利用其先进的生物医药产品和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挤占国内市场;占国际中成药市场90%以上份额的日、韩等国的洋中药对国内中成药市场的冲击将不断加大。二是国内不少省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同属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并通过实施强化财政投入等措施加快发展,与我省市医药企业争产品、争技术、争资金、争人才、争市场,对行业构成了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三是我市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仿製移植和简单改变剂型为主研发模式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以创新为主题的新药研发风险将大大增加。四是国家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出台《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採购工作规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将对我市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及市场行销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原则和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快新产品研发和重点产品二次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和技术为依託,重点发展生物製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动物用药等领域,有选择地培育发展特色化学原料药及製剂的关键技术和优势产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构建产业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和市场行销体系,形成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着力引进和培育重点骨干企业集团,打造知名品牌,推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发挥政府的巨观引导和协调作用,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
2.加快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资源,形成良性发展机制,走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循环经济之路,促使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协调区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充分依託和发挥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突出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在局部优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在西北地区创建一流。以生物医药园区建设为重点,增强产业关联性和辐射能力,实现生物医药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4.招商引进与孵化培育相结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以入股、参股、兼併、联合等方式,参与兰州市生物医药企业改革;採取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市内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发展前景好的製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5.推动创新与打造品牌结合。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潜在优势,以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市场创新,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知名度,打造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
发展目标
1.主要经济目标:2015年,完成现价工业产值105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产品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利税总额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2.技术创新目标:建成10个左右生物医药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及规模较大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建设2个生物医药成果孵化基地;力争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占销售额比例达4%以上,中小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也应有较大幅度增加;加快新产品研发,研究开发10-15个生物医药新产品,其中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创新产品3-5个;通过“二次开发”改造升级10个生物医药重点品种;使70%左右的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生产力。
3.产业结构目标:做大做强生物製药,有选择地研发和生产化学原料药和製剂,完善和配套现代中药产业链,最佳化完善重离子束临床试验治疗关键技术,做精做特动物用药。
4.企业结构目标:2015年,努力创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1家,10-20亿元1-2家,5-10亿元3-5家,1-5亿元3-5家;力争1-2家跨国製药集团在兰投资,力争3-5家企业上市融资。
5.产品结构目标:2015年,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大产品,其中,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品种2-3 个,1-5亿元的品种10-15 个,3000万元-1亿元的品种10个以上。
6.园区建设目标:按照“一区两园”的思路,建成盐场路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核心区、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7.节能环保目标:在盐场地区红柳滩建成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区域内的废水、污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等措施,到2015年,使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单位产值综合耗能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10%。
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
生物製药
1.预防用疫苗。重点推进轮状病毒口服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结合疫苗、A+C流脑多糖疫苗、乙型脑炎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流感疫苗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双价痢疾多糖蛋白结合疫苗、Ⅲ价轮状病毒基因重配疫苗、伤寒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甲型副伤寒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四价流行性流脑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九价肺炎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四价轮状病毒灭活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新产品研製,并儘快产业化。积极推进预防重大疾病的以重组疫苗为重点的新型疫苗的研究立项及前期相关工作,为未来的创新产品奠定基础。
2.治疗用生物製品。重点推进A型肉毒毒素、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丙球蛋白等重点产品的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睫状神经生长因子等新产品研製,并儘快产业化。积极推进治疗性基因工程药品、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核酸药物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3.诊断用生物试剂。重点发展病毒性肝炎、人禽流感、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和肿瘤、重大流行疾病、遗传病产前诊断等领域的新型诊断试剂盒,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晶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
现代中药
1.建立甘肃道地及大宗药材规範化种植基地。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当归、黄(红)芪、大黄、党参、甘草、柴胡、板蓝根、秦艽、黄芩、益母草、款冬花、苦水玫瑰、菊芋、紫苏等道地及大宗药材为重点发展领域,依据地缘优势在陇南、甘南、定西、河西等地培育建立一批规範化的药材种植基地,树立甘肃道地及大宗药材品牌,实现甘肃省中药材区域化布局、规範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将基地建设列入国家扶持的建设项目,形成企业、地方和国家合力共建机制,力争3-5个基地通过国家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範)认证。
2.推进道地及大宗药材饮片工业的发展。重点扶持3-5家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示範带动作用较强并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範)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设备,改善加工环境,提高精深加工层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的转变,实现甘肃道地及大宗药材饮片生产标準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发展中药提取物高端产品。围绕甘肃及西北地区特色优势天然药物资源,深度开发甘肃道地及大宗药材的精深加工提取物产品,提高附加值,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发展现代创新中药。以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流感和老年性疾病等重大及疑难疾病为主要目标,运用现代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有明显创新性、质量稳定可控、与我省道地及大宗药材资源结合紧密的现代创新中药。支持对已有国家标準的重点产品进行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提高质量标準等二次开发和仿製移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重点产品的升级换代。
5.发展中药保健品、化妆品。发挥中药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调整神经、调理胃肠功能以及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作用,研发、生产以甘肃道地及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保健餐饮、化妆品等系列产品。
特色化学原料药及製剂
坚持“高效、低耗、清洁、环保”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以仿创结合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要手段,以重大疾病防治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和生产多肽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和自身免疫病防治药物等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和製剂产品,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扶持和培育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生物医学工程
1.重离子束治肿瘤技术研发及重离子束治疗专用装置研製及产业化。最佳化完善重离子束临床试验治疗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套用推广;加快重离子束治疗专用装置研製,力争建成重离子束治疗生物医学套用产业园,并形成相关配套产业,推动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的产业化套用。
2.推进TiNi合金髋臼部位内固定器械、记忆合金椎体融合器、冠状动脉支架研製及产业化。突破TiNi合金髋臼部位内固定器械、记忆合金椎体融合器、冠状动脉支架等临床试验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开发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慧型假肢、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形成完善和配套的记忆合金研发、生产经营产业链。
3.推进CL短柱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和CL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等新产品研製及产业化。突破CL短柱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和CL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临床试验及产业化推广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形成比较完善和配套的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研发、生产经营产业链。
动物用药
1.动物疫苗。重点推进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猪口蹄疫 O型灭活疫苗(Ⅱ)、牛口蹄疫 O型灭活疫苗、牛口蹄疫 O型灭活疫苗(Ⅱ)、口蹄疫 O-AsiaⅠ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 AsiaⅠ型灭活疫苗、口蹄疫O-A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O-A-亚洲I型三价灭活疫苗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AsiaⅠ型口蹄疫空衣壳基因工程疫苗、O型口蹄疫空衣壳基因工程疫苗、AsiaⅠ型和O型双价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A型口蹄疫空衣壳基因工程疫苗、SATⅡ(南非Ⅱ)型口蹄疫空衣壳基因工程疫苗、动物传染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O型、AsiaⅠ型和A型三价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等新产品研製,并儘快产业化;积极推进预防动物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的研究立项及前期相关工作,为未来的创新产品奠定基础。
2.动物疫病诊断试剂。重点发展预防控制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免疫增强剂、诊断试剂,快速检测试剂盒,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用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诊断试剂等产品。
3.动物用中药及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安全低毒,不易产生抗药性,少残留等特点的绿色中兽药产品;根据动物的不同特性和生理需要,开发专用型功能性中药超细饲料添加剂,逐步形成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
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兰州现有科技资源,採取“认定与新建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部分基础较好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评估,认定成为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新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孵化中心等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制约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中试和产业化等瓶颈问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照“小中心、大网路”的模式进行认定和建设,以项目资助运行,以市场化、企业化模式管理。拟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兰州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孵化中心、兰州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兰州多肽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植物提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重离子束生物套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兰州中药材种质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西北试验动物繁殖中心、兰州动物用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积极推进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通过科学评估,对42个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强、经济好的新产品研发项目(见附属档案1),进行聚焦支持,重点培育,研发一批重点新产品。
(三)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化与技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33个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与重大产品技术改造项目(见附属档案2),项目总投资45.57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8.87亿元,利税18.14亿元。
(四)积极推进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扶持22家对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点骨干企业(见附属档案3)。以资产为纽带,以现有重点企业为基础,结合企业重组、改制,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益;以新一轮製药企业GMP认证为契机,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着力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孵化、产业化特色产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五)积极推进优势品牌产品的培育。以品牌建设为核心,通过整合行销策略,培育扶持41个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品(见附属档案4)。以现有重点优势产品为基础,进行工艺创新、技术改造、市场行销创新等二次开发,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标準和产能,提高产品的品牌力、竞争力,提高产品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将其打造成着名品牌和国货精品,并将部分优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六)积极推进现代医药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依託国药控股甘肃有限公司、兰州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等医药批发龙头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医药商贸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工商强强联合,积极开展总代理、总经销、快速配送等行销方式,建立医药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间的新型产销合作模式和流通业态,形成立足甘肃,辐射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省区的医药商贸物流网路体系。依託兰州汇仁堂药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积极开展跨地区经营,形成现代化、规模化、扁平化、广覆盖的医药零售终端。推进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与现代医药物流配送要求相适应的医药信息资源网路系统。
(七)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1.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核心区。由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办公室牵头,整合城关区黄河北岸的盐场堡区域、黄河南岸盘旋路区域以及雁滩高新区的生物医药科技资源,整治盐场堡区域的基础设施及重点企业的周边环境,建设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核心区。主要功能定位是力争将该区建设成为促进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集实验研究、中试试验、孵化培育和技术(产品)会展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区。
2.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根据“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和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兰州新区建设“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工业园”。主要功能定位是承接市区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出城入园”;吸引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项目。
3.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由高新区牵头,建设“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功能定位是孵化、产业化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吸引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项目。
保障措施
加强指导和协调工作
按照一名主管副市长负总责,一个责任单位搞协调,一批重点企业抓落实,一个科研院所作支撑,一个融资平台供保障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要求,充分发挥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管理办公室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工作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制定配套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为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决策谘询服务。
建立部、省、市、县(区)沟通机制,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卫生局、药监局等有关部门要主动与省上和国家的相应部门加强沟通,在扶持政策、项目支持、投资激励、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协作与互动。
建立投融资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投入多元化、管理市场化”的投融资保障措施。市级财政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生物医药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新产品研发及中试孵化、信息网路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及临床试验基地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等。专项资金按项目列入计画,分年度安排。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积极争取省上和国家支持的同时,从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市发改委、工信委要从产业化项目和技改项目上给予支持;市科技局要对新药研发、重大产业化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生物医药产业贷款规模,对生物医药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以及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支持和帮助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建立资本风险市场,拓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境外、省外和民间资金投入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制定关于鼓励、扶持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市场準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生物医药产业有力的政策支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于企业生产的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产品,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推荐,经联合审定后,力争优先纳入《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目录》;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力争在甘肃省基本药物补充目录製定时,在补充目录遴选、招标、选择配送等方面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协调,支持企业参加甘肃省药品集中招标採购活动,对参与药品招标的市内製药企业的产品,省药品集中招标採购中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并实施优质优价;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发挥药品消费政府支付槓桿作用,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市内製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以项目为核心,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高技术、高产出、高回报、低能耗的“三高一低”新型产业的目标要求,力争国家和省上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户规划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鼓励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引进协作配套项目、扩散加工环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生产体系,着力拓宽、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园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对进驻园区的企业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来园区创办企业的创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经纪人才给予奖励;对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给予项目补贴。
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最佳化服务环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服务意识,构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要在企业开办、新药报批、项目审批立项、药品定价、融资、人才、技术、土地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和引导,简化办事程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经认定入驻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新建生物医药项目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可优先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出城入园搬迁改造的生物医药企业,按《兰州市鼓励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暂行办法》(兰政发[2006]3号)享受优惠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行业中介组织。按照“组织网路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建立专利代理、成果转化、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产业中介机构,构建全面、便捷、专业的服务平台,连结开发、孵化、生产和产业化等环节,全面提升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服务水平。
加强人才优势
充分开发并用好现有人才资源,着力培养,用好并留住优秀人才,建立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家和高级技师;重点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制定和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高级生物医药人才来兰州创业或短期工作;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到兰州讲学谘询、科研合作、投资兴办企业。对于引进的各类拔尖人才,政府给予必要的资助和补偿,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收入保障;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以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要素入股或参与收益分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