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拉级重型巡洋舰
义大利的重型巡洋舰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高速轻防护侦察型—低速重防护舰队核心型—高速轻防护侦察型,并分别设计出了3级不同的重型巡洋舰。其中,第二阶段的产物就是扎拉级重型巡洋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扎拉级重型巡洋舰
- 国家:义大利
- 舷侧装甲厚度:150毫米
- 排水量:11000吨左右
设计背景
扎拉级是在特伦托级开工建造后开始设计的。当时的义大利海军正面临着双重的困境:其一是作为假想敌的法国海军在重型巡洋舰的设计上循序渐进,防御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战力于义大利同类舰难分伯仲。如此一来,义大利海军需要付出几乎对等的代价才能换取相应的战果,这是义大利海军难以接受的,他们期望在取得最大战果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己方的损失;其二是义大利海军的战列舰虽然制订了全面现代化升级的计画,但毕竟都是一些一战的老舰,舰体老化、出勤率低、战斗力也有限,难以负担沉重的作战任务,需要一种次等级的主力舰来协助。由此,所谓的舰队核心型重型巡洋舰的概念就新鲜出炉了。
最初,按照义大利海军的构想,新的“舰队核心重型巡洋舰”将保留特伦托级重型巡洋舰的舰型和火力水平,适当的降低最高航速,而大大提升装甲防御水平,使其具备超越对手同类舰的生存能力。按照能抵御中距离直射的203毫米口径炮弹的标準,新舰将装备200毫米厚的舷侧装甲,并且航速要达到32节,排水量符合《华盛顿条约》中的10000吨的规定。然而经过结算,如此重的装甲设计至少需要15000吨的排水量,超过条约标準50%。在当时,义大利海军还不敢明目张胆的违反条约规定,因此不得不彻底修改舰型、削弱装甲厚度、压缩航空设备、并放弃鱼雷武器等。最终,计画将舰体结构重量在特伦特级的基础上削减30%,并确定舷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这样可以将标準排水量控制在11000吨左右,这样略微超出条约标準。这一方案在1928年确立,并很快获得海军高层的批准。
舰体设计
扎拉级全长182.8米,舰宽20.6米,常备排水量下吃水6.2米,标準排水量11508~11900吨,满载排水量14168~14560吨(排水量因各舰情况略有不同),编制舰员841人。
防护系统
作为舰队此等主力舰的扎拉级拥有超乎一般条约型巡洋舰的重型装甲,因此与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利亚级重型巡洋舰并列防护最佳的条约型巡洋舰之冠。其装甲总吨位达到2700吨,超过阿尔及利亚级的2035吨。因此,一度被义大利海军命名为装甲巡洋舰。
扎拉级不仅装甲总吨位高,而且沿用重点防御布局,在防御分布方面也比较均衡。其垂直防御主要由水线装甲带提供。这条装甲带从前主炮塔下方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塔之下,上部和中层水平装甲相接,不仅保护动力舱段还保护弹药库。与英美系动力舱、弹药库防护侧重不同有差异的是,这条装甲从前到后均匀分布,上部最厚达到150毫米,向下逐渐缩减至100毫米。装甲带前后设定装甲隔壁,在水线以上厚120毫米,水线下厚90毫米。这样,中甲板、水线装甲带和装甲隔壁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装甲盒。另外,在中甲板与上甲板之间是30毫米的装甲外板。
水平防御也一点不弱,自上而下主要有两层防护。在上甲板铺设20毫米的防破片装甲,中甲板则是70毫米装甲甲板。
炮塔防御,其炮塔面板为150毫米,炮塔座圈150毫米,但在甲板之间的竖井部分仅10毫米,略显单薄。
此外司令塔装甲为150毫米。而水下防御採用双重舰底和舰体侧面细分水密结构,十分薄弱。
动力系统
扎拉级的动力设备是义大利巡洋舰中最有特色的。该级一共安装了5台大型锅炉、3台小型锅炉(“阜姆”号安装了8台亚罗式,其余3艘安装的都是桑尼克罗夫特式)和两台帕森斯式主机,分别设定在8个空间大小一样的独立锅炉室和2个主机舱内。
锅炉和主机都提升了性能。锅炉输出过热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温度283度。虽然蒸汽性状提高,但採用2台主机,总输出功率只有95000马力。儘管在测试中曾取得35.23节的速度,但这是改变测试条件获得的,按标準条件航速在32~33节,而满载后最大航速一般只有29节。
武备系统
主炮
本级装备了8门安萨尔多1927式203毫米主炮,分别安装在4座双联装炮塔内。该炮是在特伦托级装备的安萨尔多1924式203毫米主炮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1927年开始设计,1931年正式装备。为了增加火炮威力,将身管长提高到53倍径;炮身採用轻型材料和结构,重量减轻1900千克;发射药包增加为2个。
主炮

主炮性能:炮身长11.177米,身管长10.77米,缠线长9.031米。炮身全重19500千克,炮膛容积79.16升,膛压3250千克/平方厘米。採用炮弹重:穿甲弹125.3千克;高爆弹110.7千克,发射药包41.8千克(2个)。设计炮口初速:穿甲弹950米/秒,最大射程34208米;高爆弹930米/秒,最大射程30547米。
单个炮塔重178.1吨,炮塔内採用紧凑结构,两跑间隔1米,在同一个结构套内,只能一起俯仰,火炮仰角-5~+45度,炮塔迴旋角左右各150度。採用电机驱动俯仰和炮塔迴旋,俯仰速度5度/秒,迴旋速度6度/秒。
炮塔一下竖井内设定一套共用扬弹机和2套药包提升机,弹药有药包库和弹头库装上提升机提升至炮塔内装填。本炮实现全形度自由装填,火炮射速3.75发/分。但由于火炮间隔未能扩展,射击散布过大依旧困扰着战舰。这也是义大利巡洋舰的通病。
副炮防空武器
本级副炮为16门奥托1927式100毫米47倍口径高射炮,安装在8座双联装炮塔内。炮塔左右分布,分别位于前桅、1号烟囱后部、后桅前部、2号烟囱两侧。
100毫米副炮

轻型防空武器为6座双联装布雷达1932式37毫米/54倍口径高射炮。另有4座单管12.7毫米机枪。
37毫米高射炮

航空系统
在首甲板上设定了一座加格诺托型飞机弹射器,使用压缩空气为动力。1号炮塔前的首甲板下方为机库,可搭载2架飞机。一共採用过5种型号的飞机:比亚乔P6式、马基M41式、坎特25AR式、CMASA MF6式、伊曼Ro43式。
此外,“阜姆”号曾于1935年进行了早期直升机起降试验。
火控系统
在前桅顶部设定主炮射控室,安装了一对5米测距仪。后部测距仪塔上设定有1座备用5米测距仪。
在前桅中段的后部,航海舰桥后部的上方左右两侧各设1座100毫米高射炮射击指挥装置,并各配备1座3米测距仪。不过,该设备的使用效果差评连连。
为了夜间作战需要,分别在航海舰桥顶部两侧和后烟囱后部中段两侧安装了1座探照灯。
该级始终未能安装雷达设备是其重要弱点,也导致了在战争中整个分队的悲剧。
建造和命名
扎拉级一共建造了4艘,各舰分批开工。1928~1929年度建造2艘(“扎拉”号和“阜姆”号),1929~1930年度建造1艘(“戈里奇亚”号),1930~1931年度建造1艘(“波拉”号)。4舰分别使用义大利在一战中从奥匈帝国获得的亚得里亚海港口城市命名。
“扎拉”号:1929年7月4日,在奥托集团拉斯佩奇亚船厂开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0月20日完工。
“阜姆”号:1929年4月29日在里雅斯特市的里雅斯特技术公司开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1月23日完工。虽早于“扎拉”号开工,但完工比“扎拉”号晚一个多月完工,因此本级被成为“扎拉”级。
“戈里奇亚”号:1930年3月17日在奥托集团奥兰多船厂开工,1930年12月28日下水,1931年12月23日完工。
“波拉”号:1931年3月17日在奥托集团奥兰多船厂开工,1931年12月5日下水,1932年12月21日完工。
改装
在该级的建造期间,后两舰的上层建筑就更改了设计。其中“波拉”号参照了新的博尔扎诺级重型巡洋舰的设计,将舰桥向后扩张和1号烟囱融为一体。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烟囱排烟对舰桥的影响。而“戈尔齐亚”号则将两座烟囱下部进行修改,显得更为宽大。这样的改造是的后两舰比前两舰更容易区分。
1936年,所有4舰拆除后部5米测距仪,加装1座布雷达1932年式37毫米双联高射炮。1937年底至1939年,4舰又对防空武器进行了调整。拆除后部2座100毫米高射炮和所有单管40毫米高射炮和所有12.7毫米机枪,在原100毫米高射炮所在平台加装了4座布雷达1932式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并用布雷达1931年式13.2毫米高射机枪取代12.7毫米高射机枪。最初安装的双联37毫米高射炮全部拆除,在相同的位置安装了全新的4米基础测距仪,前桅的3米测距仪全部拆除。
到二战爆发时,“扎拉”级的防空武器配置为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4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和4座双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为了适应作战需要,还在前部上层建筑两侧加装了2门120毫米12倍径照明弹发射炮。在1941年3月马塔潘海战中,除“戈里齐亚”号其余3舰全部战沉,因此没有了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从1942年后盟军空中威胁容易增大,仅存的“戈里齐亚”号开始增加和升级防空系统。1942年拆除2门照明弹发射炮,替换以2座布雷达1932年式37毫米高射炮;1943年有拆除所有13.2毫米高射机枪,加装2座单管布雷达1939年式20毫米65倍口径高射炮和6座双联装布雷达1935年式20毫米65倍口径高射炮。
服役
完工后的“扎拉”号、“阜姆”号和“波拉”号编入第1战队第1巡洋舰分队。“戈里齐亚”号编入第2巡洋舰分队,1934年12月31日调入第1巡洋舰分队。此后直到1940年义大利参战为止,4舰一直在该分队。期间由于战列舰集体升级改造,暂时退出序列,1933年9月1日~1937年9月15日,“扎拉”号担任第1战队旗舰。巡洋舰分队的旗舰有“阜姆”号、“戈里齐亚”号、“波拉”号轮流担任。1936~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阜姆”号、“戈里齐亚”号、“波拉”号爱西班牙水域活动。1939年4月,“阜姆”号和“波拉”号参与入侵阿尔巴尼亚。
二战爆发后,“波拉”号调第2战队出任旗舰。“波拉”号参加的第一次行动是6月10~11日在兰佩杜萨岛附近水域的布雷行动。几日后,第1巡洋舰分队和“波拉”号一起拦截开往托布鲁克的英国舰队。7月,第1巡洋舰分队掩护友军打击法国在西地中海的商船。
虽然不在统一序列,但因为地中海水域作战的封闭性,4舰多数情况下一起出动。1940年整个夏天,4舰掩护前往北非的交通线。9月,拦截英军从亚历山大前往马尔他岛的交通线。11月27日,参加乌拉达角海战,“扎拉”号受伤。接下来,3舰阻截英军的“项圈行动”,击伤“伯威克”号巡洋舰。但在12月15日,“波拉”号在那不勒斯港遭到英军空袭重伤。
1941年3月28~29日,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波拉”号、“阜姆”号和“扎拉”号被英军击沉。仅存的“戈里齐亚”号在8月和9月参与阻截英军“肉馅行动”和“战戟行动”,同时掩护北非的交通线。11月20日,在那不勒斯港遭到英军空袭受伤。12月和1942年3月分别参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5月26日,在墨西拿遭到空袭轻伤,但在6月拦截英军“鱼叉行动”和“有力行动”。8月参与拦截“支座行动”。1943年4月10日,在马达莱纳水域遭到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袭,于13日撤往拉斯佩奇亚,随后进坞修理。9月9日,因义大利政府向盟军投降而被德军控制。1944年6月26日,英国和义大利组成的联合特战队潜入拉斯佩奇亚,将其炸沉。
评价
在二战义大利海军重型巡洋舰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扎拉级。一些资料甚至认为,只有美国得梅因级重型巡洋舰才迫使扎拉级让出防护最好巡洋舰宝座。这也反映了扎拉级的最大特点和最成功的设计。无论从装甲吨位还是占总吨位比率,扎拉级都是最高的(梅因级装甲重量仅2189吨),因此说该级是防护最好的重型巡洋舰也不过分。当然防护性能的提升,必然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性能。扎拉级在机动性和居住条件均达大受影响。就扎拉级的作战环境和作战要求而言,扎拉级航速的降低对战力影响并不大,其重装甲和强火力对英国地中海舰队形成了很大的威慑和心里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影响最大的是水下防护薄弱和雷达设备的缺失。水下防护薄弱直接导致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波拉”号被一枚鱼雷击中后失去动力最终被击沉。而雷达设备的缺失则造成马塔潘角海战中悲剧产生的最大因素。
虽然扎拉级战绩不佳,但这与义大利海军的作战思维、作战指挥和配合等诸多因素有关,这和设计无关。但扎拉级是一款有着重大缺陷的重型巡洋舰,优缺点都太过于强烈和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