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由北京师範大学和北京市合作共建,是一个集学术研究、谘询服务、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高层次研究机构与交流平台。
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北京市文化发展、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调研论证、基础理论研究和套用对策研究任务;开展首都文化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推进文化之都建设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研究推进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传播工作;总结文化创新的“首都模式”,开展首都文化示範基地建设研究和评估体系研究;开展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培训工作。
成立大会
2012年6月6日上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师範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京市副市长鲁炜,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北京市文资办党组书记张慧光,北京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谭维克,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北京市编办、市教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社科规划办等有关单位领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副校长葛剑平、陈光巨、郝芳华,党委副书记田辉,校长助理曹卫东、张凯,以及北师大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主持。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京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师大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川生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中华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伟大征程中责无旁贷。2012年是北师大建校110周年。110年来,北师大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人文学科,一直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一直都是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一直都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视窗。共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是贯彻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深化市校合作的重大举措。北师大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将通过创新体制,整合学校资源,为研究院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李卫红副部长、鲁炜副市长、刘川生书记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在《关于建设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的合作协定》上籤字。知名学者于丹教授介绍了研究院的筹建情况。
鲁炜副市长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是北京重要的城市名片,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潮流。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工作。鲁炜副市长对研究院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希望:一是要突出“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两大主题,打造高端品牌;二是要当好首都智库,服务文化发展,成为市委、市政府的“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三是要精心策划研究,着力推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高质量的精品研究成果;四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五是要营造尊重个性、宽鬆和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一批享誉世界的顶尖学者和领军人才,建设人才高地。
成立仪式后,李卫红副部长、鲁炜副市长一行先后参观了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并就哲学与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问题与学校领导、职能部处负责人、有关院系中心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
发展目标
以《世界城市的文化坐标体系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百姓"零门槛"工程报告》、《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当代套用研究》、《独生子女人格发展首都示範基地建设工程论证》、《文化"走出去":北京文化国际影响力拓展研究》、《文化场馆使用功能报告》、《传媒软实力构建于价值输出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配合文化传播实践,完成研究院硬体资源及软体资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