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汉语汉字)
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2.古同“谔”,正直的话。
3.古同“愕”,惊讶。
4.古同“萼”,花托。
5.边界:“纷被丽而亡~”。
6.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鄂
- 四角号码:67227
- UniCode:JK
- 统一汉字:U+9102
- 拼音:è
- 部首:阝
- 部外笔画:9
- 总笔画:11
- 繁体部首:邑
- 部外笔画:9
- 总笔画:16
- 五笔86&98:KKFB
- 仓颉:RSNL
汉字释义
基本信息
姓氏
满族正黄旗皇室姓 ,原姓爱新觉罗,后改为鄂。
基本字义
鄂èㄜ
◎中国湖北省的简称。

◎古同“谔”,正直的话。
◎古同“愕”,惊讶。
◎古同“萼”,花托。
◎边界:“纷被丽而亡~”。
◎姓。
笔画数:11
部首:阝;
笔顺编号:25125111552
笔顺编号:25125111552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鄂è
〈名〉
(1)古地名 [E county]
(2)湖北省的简称 [another name for Hubei Province]。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之治所而得名
(3)边界 [boundary]
纷被丽而亡鄂。——《文选·扬雄·甘泉赋》
(4)通“愕”。惊愕 [stunned;stupefied]
象鄂不怿。——《史记·五帝本纪》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史记·留侯世家》
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汉书·霍光传》
(5)又如:鄂然(吃惊的样子)
(6)通“萼”。花托 [receptacle]
(7)又如:鄂鄂(花开放的样子);鄂不(花萼和花托);鄂足(花托)
(8)吕梁特色小吃,由土豆製成。
说文解字
⊙纷被丽而亡鄂。——《文选·扬雄·甘泉赋》
⊙通“愕”。惊愕 [stunned;stupefied]如下:
象鄂不怿。——《史记·五帝本纪》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史记·留侯世家》
鄂

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汉书·霍光传》
⊙ 又如:鄂然(吃惊的样子)
⊙通“萼”。花托 [receptacle]
⊙又如:鄂鄂(花开放的样子);鄂不(花萼和花托);鄂足(花托)
⊙江夏县。二志同。今湖北武昌府武昌县县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江夏有鄂县。故南阳之县曰西鄂。顾氏祖禹曰。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杨?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从邑。?声。五各切。五部。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韵会》五各切《集韵》《正韵》逆各切,𠀤音谔。国名。《史记·殷本纪》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
又楚地。《史记·楚世家》中子红为鄂王。《注》《九州记》曰:鄂,今武昌。《舆地记》今鄂州武昌,楚之东鄂也。
又晋邑。《左传·隐六年》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注》晋别邑。
又《玉篇》南阳有西鄂。《前汉·地理志》南阳郡西鄂县。《注》江夏有鄂,故加西。
又鄂然,外见貌。《诗·小雅》鄂不韡韡。
又鄂鄂,辨厉也。《大戴礼·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
又垠也。《扬雄·甘泉赋》纷被丽其亡鄂。
又幽州人谓额曰鄂。《释名》额,鄂也。有垠鄂也。
又与谔通。《史记·赵世家》不闻周舍之鄂鄂。《注》《韩诗外传》:周舍立门下三日夜,简子使人问之,对曰:愿为鄂鄂之臣。
又与愕通。《史记·五帝纪》象鄂不怿。
又《前汉·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
又与噩通。《尔雅·释天》岁在酉曰作噩。《史记·天官书》作作鄂。
又姓。汉安平侯鄂千秋。《说文》本作䣞。俗作鄂。
又楚地。《史记·楚世家》中子红为鄂王。《注》《九州记》曰:鄂,今武昌。《舆地记》今鄂州武昌,楚之东鄂也。
又晋邑。《左传·隐六年》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注》晋别邑。
又《玉篇》南阳有西鄂。《前汉·地理志》南阳郡西鄂县。《注》江夏有鄂,故加西。
又鄂然,外见貌。《诗·小雅》鄂不韡韡。
又鄂鄂,辨厉也。《大戴礼·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
又垠也。《扬雄·甘泉赋》纷被丽其亡鄂。
又幽州人谓额曰鄂。《释名》额,鄂也。有垠鄂也。
又与谔通。《史记·赵世家》不闻周舍之鄂鄂。《注》《韩诗外传》:周舍立门下三日夜,简子使人问之,对曰:愿为鄂鄂之臣。
又与愕通。《史记·五帝纪》象鄂不怿。
又《前汉·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
又与噩通。《尔雅·释天》岁在酉曰作噩。《史记·天官书》作作鄂。
又姓。汉安平侯鄂千秋。《说文》本作䣞。俗作鄂。
鄂-湖北省
“鄂”字来源
宋代自 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 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 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定湖北行省。
清代 湖北的行政中心 武昌,为 隋以后 鄂州的治所(即 江夏),故湖北简称“鄂”。附:《 元和郡县图志》摘录:鄂州,江夏,紧。开元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乡三十三。元和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八。乡三十七。今为鄂岳 观察使理所。管(县)〔州〕六:鄂州,沔州,安州, 黄州,蕲州, 岳州。县二十五。都管户七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七。禹贡 荆州之域。 春秋时谓之夏?。汉为少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 夏口,亦名鲁口。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 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 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 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 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晋庾翼为荆州, 曾理于此。义熙初,刘毅表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叹沔”,请荆州刺史 刘道规镇夏口。至六年,自临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 宋孝武帝以方镇太重,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流之势。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口,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三国时, 黄祖为太守,吴遣 凌统攻而擒之。 禰衡遇害,亦此地也。 东南角楼名焦度楼,宋沈攸之自荆州称兵至此,时焦度领兵在此,城守东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楼。
鄂起源于湖北省大冶市 金牛镇鄂王城。鄂王城是探寻鄂文化、追溯鄂商的源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鄂王城曾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一座诸侯国 都城,为鄂氏族所建。楚灭鄂之后,至少有六世十多位楚王在鄂建都,下辖享誉世界的“青铜文明”发源地——铜绿山。早在 隋朝,便有人开始在此经商,金牛镇也因此有“小汉口”的美誉。镇上的老人介绍,往日的虬川河可不像现在这幺安静,从清朝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运载货物的商船挤满了码头。 随着楚迁都郢(现荆州)和铜绿山管辖权的变迁,曾经灿烂辉煌的鄂王城遭弃,独享千年孤独,并逐渐被人所遗忘。
清代 湖北的行政中心 武昌,为 隋以后 鄂州的治所(即 江夏),故湖北简称“鄂”。附:《 元和郡县图志》摘录:鄂州,江夏,紧。开元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乡三十三。元和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八。乡三十七。今为鄂岳 观察使理所。管(县)〔州〕六:鄂州,沔州,安州, 黄州,蕲州, 岳州。县二十五。都管户七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七。禹贡 荆州之域。 春秋时谓之夏?。汉为少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 夏口,亦名鲁口。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 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 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 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 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晋庾翼为荆州, 曾理于此。义熙初,刘毅表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叹沔”,请荆州刺史 刘道规镇夏口。至六年,自临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 宋孝武帝以方镇太重,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流之势。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口,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三国时, 黄祖为太守,吴遣 凌统攻而擒之。 禰衡遇害,亦此地也。 东南角楼名焦度楼,宋沈攸之自荆州称兵至此,时焦度领兵在此,城守东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楼。
鄂起源于湖北省大冶市 金牛镇鄂王城。鄂王城是探寻鄂文化、追溯鄂商的源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鄂王城曾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一座诸侯国 都城,为鄂氏族所建。楚灭鄂之后,至少有六世十多位楚王在鄂建都,下辖享誉世界的“青铜文明”发源地——铜绿山。早在 隋朝,便有人开始在此经商,金牛镇也因此有“小汉口”的美誉。镇上的老人介绍,往日的虬川河可不像现在这幺安静,从清朝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运载货物的商船挤满了码头。 随着楚迁都郢(现荆州)和铜绿山管辖权的变迁,曾经灿烂辉煌的鄂王城遭弃,独享千年孤独,并逐渐被人所遗忘。
湖北概况
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与江西省相接,南邻 湖南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 “湖北”,简称鄂。
湖北省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地区,全省有1个 副省级城市,11个 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省直管 林区( 神农架),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