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殭尸关係
网路时代,朋友之间有了一种便捷的联繫方式——微信。或许大多数人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躺着一些人,既不删除又不联繫,久而久之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常宁在《微信上有一种关係,叫沉默的殭尸关係》一文 中提出,微信“殭尸关係”的概念,并迅速引发热议、讨论和共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微信殭尸关係
- 外文名:zombie relationship
殭尸殭尸
殭尸关係形成始末
殭尸关係的成因及影响
如何缓解殭尸关係
支招
殭尸关係”形成始末、成因、影响及如何缓解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常宁在首次提出微信“殭尸关係”概念的文章中,对殭尸关係做了详尽的分析。
常宁博士在其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我们越来越疲惫于应对微信上与我无关但又“被迫要看”的信息时,我脑海里始终闪现的画面是: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舞台中央独自表演,周围漆黑一片,只有聚焦灯的光孤独作伴,这人时而沉醉、时而失落、时而焦虑、时而期待、时而平静,黑漆漆的周围偶尔想起掌声,但他不知道观众是谁,他重新哼着自己的节奏再次翩翩起舞……
在使用微信时,或许许多人都对这种心境和状态有所体会。如今,基于微信的社交关係的确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微信上的圈子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这种关係是强关係,且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关係,这种关係的稳定性很高,即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强关係依然可以靠其他方式维繫。随着微信越来越成为职业社交、工作範畴、行销的工具,一个人的圈子的确由当初单纯的强关係圈子,扩大到了更大範围的圈子,甚至更多的交叉圈子,而这种圈子是基于弱关係的,不依託情感来维繫,只为了满足工作、职业社交需求、行销目的等。
于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子最终形成了两种关係:一个种是真实的强关係社交圈子;另一种是基于某种利益需求临时搭建的弱关係。
微信用于工作交流、职业圈子社交、行销推广等方面的需求越多,弱关係圈子占据的比例就会越大,那上面描述的这种画面就会让人愈发感到真切。其实,人们感到疲惫、失落、焦虑等情绪的真正原因并非如许多文章所说的“增多、泛滥的朋友圈信息”(这只是一方面),本质在于,这种临时搭建的弱关係给不到我们足够的满足感、安全感、维繫感。
那幺这种状态造成的直接生理反应就是,对无关信息量增大的焦虑甚至是反感,最终这种状态会大大减少我们打开微信刷朋友圈的频率,因为避开是缓解信息压力和焦虑感的直接办法。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人都在呼吁逃离微信朋友圈,丢开手机回归真实生活。临时社交关係的活跃度低,甚至会变成殭尸关係就是这个道理。
殭尸关係的成因及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常宁“殭尸关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她再次发表文章《我们如何缓解殭尸关係焦虑?》《再谈微信“殭尸关係”,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幺?_》等文中,更深入地谈了微信殭尸关係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以及从理论层面剖析人们面对这种关係会如何做出反应。
因为工作、职业社交、行销推广等原因而建立起来的临时社交关係最容易成为“殭尸关係”,最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的交流缺乏动力。
但是,这种“殭尸关係”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条件转化,仍可能成为有情感的紧密社交关係。临时社交关係转化成互动性更强的情感关係大概有三个条件:真实的面对面互动交流;不间断地在微信平台上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寻找与他人的共鸣区。如果很难做到这三点,那幺这种临时关係就很容易成为“殭尸关係”。可以说,临时社交关係在微信上的直接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难以突破的问题,加之彼此的不熟知,双方进一步在朋友圈产生互动的频率更少,于是临时社交关係更容易成为殭尸关係。所以,临时社交关係在转化成殭尸关係方面占很大比重。
除此之外,另一种能让微信上的社交关係变成“殭尸关係”的情况则会发生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在信息分享阶段,我们的大脑对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信息有一个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接触信息—过滤/筛选信息——感知到信息并留存/未感知信息到并抛弃”。
如果我们经过信息筛选和过滤,感知到了某些朋友的发布的信息并留存在大脑中,这时我们便对这个信息有了理解甚至认可,紧接着可能会有意愿跟这个人进行朋友圈互动和交流,此时“共鸣区”就产生了。如果这种“共鸣”时常发生,那幺双方关係便会因为信息的分享而变得更加熟悉或紧密。
相反,如果我们在看到某些朋友发布的信息后不感冒(感知不到),那幺这些信息很难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便不会有动力去更多了解,所以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忽视那些未达到“共鸣区”的信息和“朋友”(因为人会下意识地迴避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因此跟这些人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的互动会越来越少。一旦处于这种状况,“舞台中央孤独的表演者”便会频频出现,朋友圈“自说自话”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双方的社交关係便可能向殭尸关係发展。
无论这种关係是由不熟悉的人临时建立的社交关係,还是原来真实的社交关係,都很有可能转向殭尸关係。也就是说,“朋友”虽然在同一平台展示信息,但因为所处境况/环境的不同,所以感知到对方信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慢慢会在微信上“分道扬镳”。(所谓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何缓解殭尸关係带来的心理失衡感?

常宁博士表示,面对殭尸关係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处理压力,我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舒服,这种焦虑其实是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为了缓解这种失衡感和消极状态,可能很多人会选择一种处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打开的次数减少,正如上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样。因为,从心理学上讲,逃避可以减少失调心理。比如我们买了一个产品,好多评价都说不好,但我们会有意识的迴避这些不良评价,让心理产生平衡,从而确定我们购买的决策是正确的。
而另一种缓解殭尸关係带来失衡感的方法则是弥补这种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产品本身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
(1)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内容,控制发帖数量,谨慎地撰写评论,以迎合自己所属的圈子;
(2)有筛选性地分享内容,多数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内容能赢得某些圈子成员的互动;
(3)不断与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动(点讚、评论、甚至转发他人发布的内容等),以此提高双方关係的黏度,最终减少殭尸关係带来的不良感觉。
(4)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信息在不同群组里的活跃度。不过这样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分裂?
其实这些弥补失衡的方式就好比,我们买了一个产品,特别希望看到很多正面评价、家人朋友的认可,甚至还会专门去蒐集对这个产品积极的评价,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所以,相比于逃离朋友圈,这是一种比较积极对待殭尸关係状态的方式,但长期来说,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时常刷朋友圈就会感觉不安。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在朋友圈信息分享也是积极转化“殭尸关係”为更紧密关係的一种手段。通过分享信息,我们获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机会,获得并寻求更多的肯定,从而希望产生更多互动,失衡感得到缓解,最终也维护了这种关係。
支招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常宁表示,“殭尸关係”是社会普遍现象,这种关係是在利益需求发生时就会激活,并搭建起来的“临时社交关係”,一旦需求达成,社交关係便会逐渐淡化,甚至重新归于陌生人行列,所以这种关係就像一种临时默许的“交流契约”,职场人士最容易遇到“殭尸关係”。
殭尸关係其实不用害怕,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也分远近,不能要求所有人之间都是熟关係。”乾能教育新思维心理谘询公司心理师刘懿仪表示,每个人的关係网会随着生活圈子的转移而改变,所有的关係只要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你本人也有价值,社交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大家遇到殭尸关係时,可以趁节假日给予对方问候,让对方感受到您的尊重和牵挂。”同时,在平时不断融入对方的圈子,在其中不断参与讨论,甚至可以从线上到线下进行面对面交流。“经过多次互动后,你就很容易和对方找到‘共鸣区’,比如双方兴趣爱好相投、生活环境相当、工作内容交叉等,自然而然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