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象山继闽南、徽州、热贡、阿坝州等之后,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象山作为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渔文化的历史、实物、传承等诸多优势。象山把海洋渔文化作为关係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和措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
- 外文名称:eco-cultural protection area or eco-cultural preservation area
- 地理位置: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 开放时间:2025
- 景点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 着名景点:石浦渔港古城
2010年6月12日是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象山县设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象山继闽南、徽州、热贡、阿坝州等之后,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象山作为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渔文化的历史、实物、传承等诸多优势。该县海洋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000多年的塔山遗址就有象山先民以海为生的印痕。在这里,原生的文化俯拾即是,有渔具、渔船、渔场、渔港、渔汛、渔灯、渔歌、渔曲、渔鼓……近年来,象山人通过开渔节这一载体,让散落在渔区、海岛、渔民生活中的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亮相,重新焕发出了新鲜而持久的活力。
石浦渔港古城

象山把海洋渔文化作为关係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和措施。象山县有关机构和民间爱好者还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开展渔文化学术研究。近年来,相继整理出版了《中国渔文化论文集》、《象山渔乡民间故事》等书籍,累计100余万字,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誌。目前,象山县已开始着手编制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 渔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也培养了一支具有相当水準的象山渔文化队伍:舞蹈《辣螺姑娘》被列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展演节目;气势雄浑的爵溪《海达渔鼓》喜获全国群星奖,今年更是赴上海参加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根植于海洋渔文化的中国开渔节一年一届,至今连续举办了12届,是象山渔文化风、雅、颂的集中展示。 精心呵护渔文化,让象山人有了丰厚的回报。在前不久刚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象山唱新闻和象山渔民号子榜上有名。象山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名列全省第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传统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确定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象山人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海洋渔文化。六千多年的塔山文化遗址、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象山渔鼓、龙灯、鱼灯、竹根雕、渔歌号子、剪纸等民间文化代代相传。徐福东渡传说、海盐晒制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浦镇是我国6箇中心渔港之一,渔家民俗节庆活动等保存完好,渔港古城被评为省首批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5月,象山被命名为“中国渔文化之乡”,成为“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全县有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县级文保单位39处;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个、省级10个,市级28个。 “丰富的海洋渔文化,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并与当地的传统居民、古街区和海洋生态相协调,形成了典型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设立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复函》给出这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