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WUSST)是西南科技大学二级学院,学院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是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战略决策,为推进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需要,整合学校与董事单位国防学科资源于2006年12月组建的新型学院。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6个教研室,开设5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授予点4个;有教职工83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200余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WUSST
- 简称:西南科大国防科技学院、西科大国防科技学院
- 创办时间:2006年12月
- 类别:二级学院
- 属性: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2007年6月)
- 主管部门:西南科技大学
- 现任领导:书记:刘成安
院长:段涛 - 本科专业:5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工程硕士授予点4个 - 院系设定:核工程与核技术教研室、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教研室、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教研室等6个教研室
- 院训:格物安邦国,正德明攻防
- 地址:西南科技大学东六A座七楼
办学历史
2006年3月2日,学校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物理学院筹备组。9月,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分别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招生。
机构设定

2007年2月2日,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列为“十一五”国防特色紧缺专业。9月7日,核废物和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9月,首届套用化学(含能材料)专业招生。
2010年9月1日,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开始招生。
2011年9月,首届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2月,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2个专业通过校内专业评估。
2012年9月,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更名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2014年9月,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更名为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2015年11月,“新型含能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认定。
2016年1月18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场隆重举行。8月,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续签署“十三五”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协定。10月,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被国家国防科工局批准为“十三五”首批国防特色主干学科。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成立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教研室、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教研室、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教研室、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教研室、信息对抗技术、军事理论教研室6个教研室,开设5个本科专业。
专业 | 门科 | 科类 |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 工学 | 理科 |
信息对抗技术 | 工学 | 理科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工学 | 理科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工学 | 理科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工学 | 理科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职辅导员3人;具有博士学位49人(博士比例59.0%),在读博士14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名;学院聘请夏佳文院士为名誉院长,聘请胡思得院士、傅依备院士、彭先觉院士等学者指导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庹先国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庹先国
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画入选者:袁世斌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董发勤、易发成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段涛、李磊民、董发勤
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四川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共建成2个校级示範实践教学基地,8个院级校外实习基地,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特种能源工程与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四川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特色主干学科1个,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授予点4个。
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特色主干学科: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工程硕士授予点:材料工程、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联合实验室3个。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核技术工业套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中心
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含能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实验室: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中子科学联合实验室(与东莞中子科学中心联合共建)、微波/毫米波联合实验室
科研成果
2015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8项,占全校立项总数41项的近1/5,获直接资助经费271万元。
2016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6项,获资助金额216万元,获资助项目数、获资助金额在全校院系所中排名均为第二。
2018年,学院竹文坤副教授、段涛教授与绵阳远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PTC热敏电子元件专用高纯碳酸钡製备关键技术及套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合作交流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先后与中物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中科院高能所等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係;与四川隆盛科发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及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中子科学中心联合共建“中子科学技术”实验室。
文化传统
- 学院精神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 院徽

国防科技学院院徽的设计创意来自元素周期表中镧锕系、过渡元素的特徵花瓣形状d电子轨道云图以及正在绽放的烟火。院徽融入原子核、电子轨道、烟花等国防元素,分别代表学院现有的“核、信息、兵器”三个一级学科,共同组成“绽放的国防科技之光”图案。
国防科技学院成立10周年庆典标识整体由翱翔的飞机起飞滑出的红黄相间轨道的“1”与正在空中绽放的烟花形成五彩斑斓的“0”,共同组成数字“10”(标识如图1右所示)。标识融合了现代国防科技、传统文化等元素,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了欢聚、喜庆、祥和气氛,寄託了西南科大国防人勇于探索浩瀚的科技天空,对学校未来昂首迈进、展翅高飞、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
- 院训
格物安邦国,正德明攻防

释义:院训“格物兴邦国,正德明攻防”由学校文学与艺术学院郝志伦教授2006年撰写,应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两个层面进行阐释与理解。
从表层视之,“格物兴邦国,正德明攻防”是一幅对仗工稳的楹联。首先,“格物”、“正德”乃运用“引用”修辞格,“格物”引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正德”引自《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其次,运用“互文”修辞格,将上下两联呼应交错,意旨贯通。“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亦称“互文见义”。因此,“格物兴邦国正德明攻防”的意旨当为:“正德格物明攻防,正德格物兴邦国”。另外,上联以“国”收尾,下联用“防”压轴,连言即为国防科技学院之院名“国防”(简称)。
从深层视之,“格物兴邦国,正德明攻防”突出显现,高度概括了西南科技大学国防学院的立院宗旨。首先,引自《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正德”,按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国防科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将立德修身作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之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型套用人才。
其次,引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中的“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传统观念认为,“格物”致知是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真理,其中的“知”即包含了智慧与知识的“知性”。现代观念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现代汉语词典》)”;它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但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更为丰富。国防科技学院弘扬“博学求真,力行至善”的学风,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採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科技高峰,勇于实践服务国防建设。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名誉院长 | 夏佳文 |
党委书记 | 刘成安 |
院长 | 段涛 |
副院长 | 李显寅、卢喜瑞 |
党委副书记 | 尤晓建 |
历任领导
2006年11月16日,学校党委决定:学校党委书记王俊波兼任国防科技学院首任党委书记;校长肖正学兼任国防科技学院首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