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无性别的神

无性别的神

无性别的神

《无性别的神》是藏族作家央珍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通过西藏贵族家庭内部一个小女孩央吉卓玛的心路历程,深刻展示了西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坚信勇敢地面对并接受现代文明才是西藏发展的必然旨归。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无性别的神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作者:央珍
  • 首版时间:1994年12月
  • 字数:220千字

内容简介

小说以描写贵族德康庄园的二小姐央吉卓玛在家庭中特殊的命运、经历为线索,通过央吉卓玛美丽的眼睛和善良的心灵,从侧面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叶西藏嘎厦政府、贵族家庭及寺院的种种状况,再现了西藏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风貌。小说描述了身为女孩的央吉卓玛在家中因种种陋习而受到冷遇,生活孤寂。她在德康庄园、帕鲁庄园、贝西庄园之间迁徙流浪寄人篱下,后又遁入空门一心事佛,以求心灵解脱。然而当西藏开始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时,更新的理想追求敲开了她年轻的心扉。

创作背景

央珍出生和成长在西藏拉萨一个干部家庭,拉萨是过去西藏贵族、官员最集中的城市,贵族的家庭生活、礼仪规矩、饮食习惯、官场的升迁任命、典章制度、等级权力,等等,都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及贵族、官员身边发生的故事,都是封建农奴社会特有的现象,这一切是客观存在,但在书本见不到完整的具体的记载,但又是了解认识西藏应该知道的东西。央珍恰好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充分运用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一些具体人物和鲜为人知的传闻,奠定了创作小说的材料基础。
在《无性别的神》中,从作者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来看叙述时间段大致是从1940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这一时期,这十余年间是西藏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热振活佛上台出任摄政王,热振活佛被迫让位给达札,以及后来热振活佛与达札的争斗,僧人的暴动,噶厦政府的镇压,热振活佛被关押致死,一批跟随他的成员被肃反,和解放军进军西藏,新的时代风云的到来。这十余年是西藏历史风云迭起动荡的时期,然而,充满刀光剑影的热振与噶厦政府之间的势力火拚,剧烈的时代风云动荡却通过小说中小姑娘央吉卓玛的眼睛呈现。

主要人物

央吉卓玛
央吉卓玛由于出生后整天啼哭,被人看成是不吉祥的象徵。不久后,她的哥哥去世了,接着,她的父亲曾留学英国也因为怀才不遇而抑郁而终。为了继承家业,她的母亲不得不招赘一名乡下的小贵族为夫,把女儿送出家门。所以央吉卓玛就在一个个亲戚的庄园辗转寄宿,她先到了叔叔的帕鲁庄园,而后却因为叔叔的病逝和其养女婿的到来由贵族小姐沦为女僕,而后奶妈带她逃到了姑姑的贝西庄园。最后,母亲把她接回家后,又安排让她出家为尼。当解放军进藏后,她感受到解放军的友善和热情态度,在全家决定去印度的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命运,报名参加了去内地的参观团,坐着牛皮筏离开了拉萨。
央吉卓玛的父亲
父亲是个精神充实、有理想抱负、期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父亲是位具有平等思想、现代意识的人,“他跟家中的僕人说话也用敬语,对所有的僕人总是客客气气,从来不像外祖母和母亲那样又打又骂。他经常穿一身英吉利毛料的便装,亲自下厨房煮咖啡,然后慢慢地走回他的房间,坐进一把由印度运来的洋人的安乐椅里,一本接一本地翻看英吉利的书。还有许多奇异的风光照片,各种各样的石头、钟錶、放大镜、留声机、收音机,房中还有写字檯和沙发。”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的理想和报效西藏的热情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父亲不仅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在家中也慢慢失去了一家之主的地位。这时的父亲处处碰壁,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古怪。最后,父亲剪掉了辫子,日益消沉,斗志全无,最终因染上鸦片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央吉卓玛的阿叔
阿叔是帕鲁庄园的庄园主,他虽然受到无情命运的摧残,但依然有着朴素自然的宗教观,他用“爱”来管理他的庄园,爱护庄园中的每一个人。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小说採用了儿童视角和成长小说主题,以央吉卓玛的成长经历来展开叙述,以其敏感细腻的心灵观照来呈现西藏的风云动荡,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央吉卓玛的成长过程可以细緻地分为几个时期,首先是离开拉萨之前,被家人抛弃。这一时期,她主要生活在德康府邸。由于在雪天降生,被说成是不吉利的人;弟弟因肺病天亡,认为是她带来的灾难;父亲郁郁不得志也被看作是央吉卓玛造成的厄运。当六岁的央吉卓玛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她已经听惯了别人对她所说的没有福气、不吉利的话语,她对一些不公的指责也已习以为常,但她的内心却是极为敏感的。当她从外祖母家的府邸住了一个多月回到德康府时,父亲病重,管家的“没有福气,的确没有福气”的话语使她有种刺心的痛,倍感凄凉,作品写小小的她“站在下马石边茫然环顾,在秋日的阳光下整座大院寂静冷清,散发出废弃的古庙般荒凉的气息。”孤独的心灵感受到彻骨的寒冷。从此,她的行为开始改变,她不像原来那样刁蛮任性,对所有的一切感到茫然不安。父亲的死更让懵懂的她有了一种莫名的惆怅。父亲死后家境的衰落,母亲的忧伤,使得年幼的央吉卓玛陷入忧郁苦闷之中:“从此,央吉卓玛常常独自一人,静静望着天空中飘游的风筝,或者墙头的经幡,或者窗外夜晚的星星,会想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运气到底是什幺东西呢?佛国到底在哪里呢?母亲为什幺要哭呢?为什幺过去常来家中玩的老爷太太现在都消失了呢?自己真的是不吉利的人吗?”她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及周边发生的一切。
第二个时期是在帕鲁庄园和贝西庄园时期。在这个时期,母亲抛弃她带着弟弟远走,央吉卓玛有了一种被遗弃的痛楚,即便是在睡梦中,央和受到不公待遇的阿叔相互取暖,但久病的阿叔却最终离开了人世,央吉卓玛再也找不到快乐和慰藉。阿叔的去世给央吉卓玛很大的刺激,她像游魂一样在帕鲁庄园游蕩,经历了新庄主的刻薄虐待,她的内心一片冰冷。当看到屠夫宰杀绵羊时,她充满强烈的怜悯之情,从羊的眼睛中央吉卓玛看到了自己,她想要逃避饥饿、尖叫和血腥。最终,她与奶妈逃到了贝西庄园。在贝西庄园,她再次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但仆佣拉姆备受蹂躏的遭遇让她内心充满同情。拉姆因为寒冷和睏倦,挨着温暖的炉子睡着没能及时给少爷上茶,少爷就抓起火铲将火炉中的牛粪火倒人她的脖子,这给央吉卓玛以极大的刺激:“从此,一股刺鼻呛人的焦臭味伴随着拉姆痛苦地扭曲僵躺在污水中的形象,一直留在央吉卓玛的记忆中,以至,一闻到焦臭的糊味,总使她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受挫折的命运。”看到拉姆受难,敏感的央吉卓玛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命运的不堪。在这一时期,央吉卓玛经历了情感的坎坷,既有温馨的渴望已久的爱,又有难以抑制的失去的痛苦,并且在这一时期由于生活的流离失所和辗转变迁,她的视野开始扩大,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难以抑制的伤痛。
第三个时期是回到拉萨府邸及在德康庄园求学时期,回到拉萨,她再次领略到被歧视的痛苦。由于时局的动荡,她好奇地注视着周遭的一切,关押在德康宅院内的犯人,昔日四品官员隆康老爷的死去,世事的无常,使她感到恐怖,有着一种强烈的怅惘和伤感。由于年岁已大,母亲认为如在拉萨上学会丢脸,就把央吉卓玛送到德康庄园求学。在德康庄园,央吉卓玛终于体会到了不受歧视、受人尊重的愉悦,她喜欢上了这里无拘无束的生活和人与人淳朴的交往方式,但当她的心一天天平静下来并充满喜悦之时,却又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安排回到拉萨,她感到万分难过和委屈。在回拉萨途中朝拜圣湖的时候,她再次问自己:“这世上有神灵有佛国吗?命运到底是什幺呢?自己真的是个不吉利的人吗?为什幺神灵不保佑我,让我成为一个吉利的人呢?”她对自己的不吉利命运发出了追问。
第四个时期是在寺庙及解放军进城时期。回到拉萨后的央吉卓玛被母亲以摆脱尘世轮迴之苦得到幸福为名送入佛门,久已遗忘的绛红色的宁静与温暖涌人央吉卓玛的心头,她愉悦地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在寺院中,央吉卓玛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师傅的关爱使她的内心充满幸福:“看来我真是个有福分的人,原来居然到了这幺美妙的净地。”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并且为之而自豪。然而在这样一个强调众生平等的佛法圣地,梅朵却因为是铁匠的女儿而遭到歧视,央吉卓玛感到困惑。但当最终知道母亲送自己进入佛门的原因不是为了她的幸福而是为了省一笔嫁妆时,央吉卓玛的心掉入冰窟,再一次体会到了被抛弃、被愚弄的悲凉,从此,她开始怀疑所有的一切,不再相信别人,从此,那种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欺骗的伤心和自尊心受到的羞辱所带来的痛楚,在她的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她觉得家人离自己更为遥远和陌生,在她心中一直被视为崇高和圣洁的寺院也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当解放军进人拉萨,央吉卓玛感受到新生活的感召,她兴奋地渴盼着某种变化,内心产生了一种神秘而清晰的感觉,最终毅然丢弃旧有的生活,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作品细緻地写来,以央吉卓玛纯洁的眼睛去看待这个尘世的美好与污秽,温暖与残酷,写出了她懵懂时期内心的伤痛、无助,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在一次次的磨砺之后她开始变得坚强,由彷徨苦闷走向自我选择新生活。在央吉卓玛的成长过程中,痛苦与温馨并存,苦难与希望交织,她一直用柔弱的心灵和纯洁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在痛苦中找寻温暖,她孤独的灵魂始终没有停止追寻的步伐。当对家庭的亲情与温暖的追寻落空之时,央吉卓玛开始与过去的一切决裂。在解放军进城,将有一场大变动的时候,家人逃走抛下了她,这时的她非但没有感到伤心、难过、反而沉湎在一种鬆弛而愉快的心境中。在经历了各种痛苦后,央吉卓玛终于有了一次蛹化成蝶的绽放,内心变得坚强无比,开始了自我追寻之旅。

艺术特色

在《无性别的神》中,西藏的风俗画卷可以说无处不在,小说被誉为“西藏的《红楼梦》”,它从一个孩子所看到的生活风貌,折射出20世纪中期西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小说从吃穿用等细微的生活场景人手,处处体现西藏的生活,也体现了藏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尤其是对于宗教生活场景的描写渗透在小说的方方面面,书中写到小央吉卓玛不懂事,不仅偷偷去看苯教教堂,还好心帮咒师扔法袋,毁了咒师的法力。为了吓唬不怕鬼的汉人罗桑,央吉卓玛偷了寺院的东西受罚,她的母亲除了生气,还赶快请喇嘛念经补救。再比如写央吉卓玛的母亲去德康庄园接她的二女儿回拉萨,途经后藏着名的龙布藏绿湖时,相传此湖是一圣湖,可以看到人的未来,当她们一行人在朝拜这个圣湖时,把宗教带给人的精神感受通过小姑娘央吉卓玛表达出来。
《无性别的神》所採取的立场相对客观,作者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表现了20世纪中前期的西藏生活,作品对西藏的政治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批判,只是细碎而客观地描述,这里有贵族的生活起居,也有乡间的自然风景;有各种的宗教法事,也有孩子们的学习和寺庙里尼姑的生活,而这一种平实风格展现和作者的创作初衷是分不开的。
《无性别的神》是现实题材,但它描述的是德康家二小姐央吉卓玛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的心路历程,同时呈现了历史巨变时期西藏的社会风貌。它通过—个少女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绪和心态,从中展现了浓郁的藏文化氛围和意境。这里有着作者对本民族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它展示了更多的精神、意识、观念、心理层面上等“内隐”的东西。作品所展示的是一种散文化的笔调,採用的是抒情性的笔墨,而对事物的精细的描写,虽说可以看出作者受英国文学的影响,但其呈现的表现方式却是藏族文学中所独有的。同时“无性别的神”,哲理意味很浓,含蓄而清楚地表达了对解放军的认识,一是因为解放军不分男女都穿同样的衣服,二是因为在解放军的部队中真正实现了男女的平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标题是一个明显具有象徵意义的书名。
《无性别的神》的创作遵循了现实主义的美学规範,是“一部客观探索西藏心灵历史的小说”。同时“塑造西藏的官员,贵族、僧侣、尼姑等不同阶层的艺术形象,精细地展现了藏族上层的典章制度,生活风俗,服饰饮食等多方面的细节”。小说採用细腻的法,详尽地展现藏族社会生活,同时也表现主人央吉卓玛的感受。所以,全书在体现複杂社会生的同时。呈现的是一种细腻、多情、缜密而又深邃风格特点。

作品影响

《无性别的神》是当代西藏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认为是一部西藏的《红楼梦》。
《无性别的神》获全国少数民族第五届文学创作骏马奖,并被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

作者简介

央珍(1963- ),女,藏族,西藏拉萨人。女。藏族。西藏拉萨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4年以前在《西藏文学》编辑部任副主编,之后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散文及藏学论文50多万字。部分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藏族作家优秀作品集》、《西藏新小说》、《聆听西藏》等文集,并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