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新中国首批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和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两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也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校的前身广州中医学院是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现名;原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于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建筑78万多平方米;下设二级学院16个;有本科专业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专任教师1437人;全日制在校生17742人;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中医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6所。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 主管部门:广东省
- 学校官网:http://www.gzucm.edu.cn
- 中文名:广州中医药大学
- 外文名: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广中医
- 创办时间:1956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医药
- 属性:广东省"211工程"(2003年)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张建华
校长:王省良 - 本科专业:18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 院系设定:中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
- 校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 校歌:《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歌》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
- 院校代码:10572
- 主要奖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3项(截至2015年11月)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截至2015年11月) - 知名校友:朱拉伊、邓铁涛、欧明、王建华等
历史沿革
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成立,是中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举行开学典礼。
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
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52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依託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办学。
1953年,停止招生。
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在广州成立。同年开始招生,学校从全省各地徵调及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担任教师。
1957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三元里择地,新建校址。
广州中医药大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校名改为“广东中医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恢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名称。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
199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医学与哲学》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首届全国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上发表了曾邦哲(曾杰)国际上第一篇论系统医学(药学)概念、模型与原理的学术论文。
1995年学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开展非医攻博(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学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先进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二附院两位女专家受聘到香港协助治疗“非典”,这是第一次在香港公立医院使用中医药。
2004年,学校校本部搬迁至大学城。
2005年,学校首次承担“973计画”项目,邓铁涛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
2015年12月,学校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2018年更名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入围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画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2014年,学校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学校有国医大师2人、有双聘院士 5 名、国家“千人计画”专家 1 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名、国家 973 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 2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千人计画”项目专家 1 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教育部高校学科(专业)教指委专家 6 名、省级教学名师 5 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4 名、广东省名中医45 名。
教学楼

国医大师:邓铁涛、禤国维
国家教学名师:陈群
全国模範教师:徐鸿华、李赛美
广东省教学名师:罗颂平、区永欣
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李素荷
终身教授:邓铁涛、欧明、王建华
首席教授:王宁生、陈蔚文、李国桥、陈纪藩、陈镜合、靳瑞、赖世隆、李锐、连至诚、梁颂名、刘茂才、罗荣敬、彭胜权、区永欣、王培训、熊曼琪、徐鸿华、禤国维、袁浩、周岱翰、丘和明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冼绍祥、黄慧玲
院系概况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国际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等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8个,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
学院名称 | 专业设定 |
---|---|
基础医学院 | 中医学(九年制)、中医学(“5+3”一体化)下、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中医骨伤科临床方向) |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 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 |
中药学院 | 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製药工程、药物製剂、中药製药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保险学、市场行销、套用心理学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体育健康学院 | 体育教育 |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 、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 |
教学建设
2002 年、2008 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2012 年 12 月学校中医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认证。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1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国家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製药工程、护理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学
国家精品课程:温病学、伤寒论、中医妇科学
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中医学基础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医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教学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时间 |
---|---|---|
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林培政 | 2008 |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 | 罗颂平 | 2010 |
学科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2009年学科评估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五。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已建成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涵盖12个二级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医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
省攀峰重点学科:中医学
省优势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
合作交流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成为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係、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个人),是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牵头举办穗台港澳中医药信息交流会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併入选全国科普基地,被誉为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南风窗”。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1个、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技术平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
学校景色

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GLP)研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中药种质最佳化与产业套用工程技术实验室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技术平台: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平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成药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消化)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医疑难病症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5年主持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多项,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数2069多项,纵向科研总经费3.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76项,包括国家“973”计画项目3项(含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画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5项,国家星火计画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等级 | 授奖单位 | 年度 | 负责人 | 获奖个人排名 | 所在单位 |
---|---|---|---|---|---|---|---|
补中益气汤对消化道功能活动的调整作用研究 | 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王汝俊 | 2王建华3傅定中4 邵庭荫 | 脾胃研究所 |
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赖新生 | 2靳瑞3张家维4徐敏 | 针灸推拿学院 |
阳虚模型微量元素分析及助阳药调节机理的实验研究 |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 3 | 广东省科技厅 | 01-Jan-95 | 徐敏 | 2欧明3张晓晖4雷娓娓5罗灼玲6 赖新生7陈名春 | 临床药理研究所 |
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1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赖新生 | 2靳瑞3张家维4徐敏 | 针灸推拿学院 |
五子宗丸药理研究 |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2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李育浩 | 2吴清和3梁颂名4 陈淑英5韩坚6 梁文若7 贝美莲 | 中药学院 |
毛冬青甲素对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的影响 |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2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罗荣敬 | 2陈洁文3周乐全4胡维安5罗灼玲6 陈朝凤7贾可亮 | 基础医学院 |
治疗真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 |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2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范瑞强 | 2尹玉贞3张北泉4 何伟棠5 焦晓南6莫莉莉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经络学说研究 |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3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何智明 | 2邹香云3李伊为4 邹移海5贺振泉 | 基础医学院 |
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套用研究 |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3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5 | 黄东梅 | 2洪灵3叶欣4 莫莉莉5 欧润妹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冰片穿透血脑屏障的定量及在组方中作为“使药”作用的研究 |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奖 | 甲类3 | 教育部 | 01-Jan-96 | 王宁生 | 2梁美容3欧卫平4 冯美容5张银卿6 叶少梅7黄天来8赵萍 | 临床药理所 |
诃子、降香中药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 | 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6 | 徐鸿华 | 2刘心纯3赖小平4 林励5陈建南6刘良7李育浩 | 中药学院 |
卫气的病理生理研究 | 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01-Jan-96 | 区永欣 | 2王洪琦3邝杰钊授4 吴弥曼 | 基础医学院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13年8月底,学校图书馆累积馆藏纸本资源总量达147万册,外文书刊41490册,中文期刊1361种,外文期刊13种,学位论文31168册,随书光碟33050片。电子图书18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99万种,名师讲坛视频资源5300集,系列资料库30余种90余个子库,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资料库28种,含全文型资料库15种,文摘型资料库7种,事实型资料库3种,综合类资料库11种,医药类资料库17种,中文资料库18种,外文资料库共有13种。藏书主要以生物医学特别是中医药学文献为主,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图书馆2011年获準成为第一批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截至2014年3月,学校馆藏有普本中医古籍2082部计10356册,善本195部计1426册,其中不乏珍贵稀少的书种和版本:《汪石山医书八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7部明清善本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博物馆
据2015年12月学校博物馆官网信息显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医史文物5000余件,中药标本2400多种1万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现开闢有医史展区、中药展区、大型液浸标本展区等室内展区和科普互动区;室外除“药王山”、“时珍山”等中草药种植园区外,还有岭南名医壁、医圣张仲景雕塑等景点。
- 学术期刊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出版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箇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其中:
博物馆

《新中医》杂誌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中医药核心期刊,被国内外权威资料库和医药学文摘杂誌列为重点收录刊物;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和万方资料库网路系统(chinainfo)数位化期刊群。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评定,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列为“双效期刊”。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检索系统/资料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以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资料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资料库(CNKI)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誌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CSCD)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还是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荣获2000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奖及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範优秀奖,2007年“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奖,2008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三等奖,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12年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4年再次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来源期刊。
医疗机构
第一附属医院 | 第二附属医院 |
第三附属医院 | 附属粤海医院 |
附属深圳中医院 | 附属中山中医院 |
附属广州中医院 | 附属佛山中医院 |
附属广东第二中医院 | 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
附属东莞中医院 | 附属茂名中医院 |
附属湛江第一中医院 | 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附属新会中医院 | 附属台山中医院 |
附属湛江第二中医院 | 附属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 |
附属顺德中医院 | 附属汕头中医院 |
附属海南中医院 | 附属重庆北碚中医院 |
附属清远中医院 | 附属三亚中医院 |
附属宝安中医院 | 附属陕西安康中医院 |
附属海口中医院 | 附属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
附属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 附属内蒙古中医院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由“G”和“中”字为基本元素组成,英文“G”代表“广州”的首字母,草书“中”字代表中国、中医,表现中医药文化人文底蕴;“中”字又像灯笼,象徵平安祥和。整体符号“@”表达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的现代化理念。在这个标誌中,红色代表热情和友善,蓝色代表智慧和科技,并与学校建筑色彩相呼应。校名中文字取自书法家麦华三手书,英文字选用黑体,整体设计充分彰显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徽

精神文化
- 大学精神
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
- 校歌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歌》
集体作词,魏扬、贾淑珍作曲
中华文化熠千秋
学术研求,岐黄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竞风流!
师先哲,启新猷,
晦明风雨共潜修!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同心写春秋!
玉函金匮,光耀满寰球!
- 校训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厚德”来源于《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处于世,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曲折磨难。对待艰难、对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万物的博大胸襟。土,为万物之本,万物的生长是以土为基,从《易经》原文可见,为人端正,品格高尚的人是通过个人的魅力与人相处的。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博学是基础,是一切发现、发明的源泉。博学,要求学者通过各种渠道获求知识。向智者学,向年长者学,向专长者学。学百家之长,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学。古今着名的医家几人不是博览群书,遍访名医而建立其认识、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说文》:“诚,信也。”诚实守信是每位公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範。校训专门提出,说明“诚”在行医治病中的重要意义。精诚,是为人处世的感受,也是对自我的要求。医生,是病人託付性命的人,更需要为人真诚的品性。
“济世”是“厚德、博学、精诚:的最终归宿,也是医者最终追求。救世即济助世人。《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指出广泛的救助世人,才可称其为济世。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张建华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王省良 |
党委副书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党委书记 | 翟理祥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小虹 |
许能贵 | |
潘华峰 | |
林彬 | |
梁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