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转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所将植物分类与生物地理、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研发、野生种质资源保藏与利用、民族植物学与区域发展、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这五个方面为重点研究领域。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共有在职职工539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0人;研究系统设定“三室一库”,研究所占地面积5318亩,建有昆明和丽江两个园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外文名: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
- 创建时间:1938年
- 现任所长:孙航
- 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专职院士:2人
历史沿革
研究所前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转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建所创业时期(1938~1949) | 193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成立。 |
巩固、恢复时期(1950~1976) | 1950年,昆明解放后,原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被接收改建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 1957年,三幢品字形科研大楼竣工,极大改善昆明工作站的科研硬体条件。 1958年,开始筹建昆明植物研究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 1966年,昆明植物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68-197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革命委员会。 1970年,整所下放云南省管理,改为云南植物研究所,归口云南省科委领导。 1971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改为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归口云南省科委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双重领导。 1976年后,迎来科学的春天,昆明植物所犹如青春焕发,得以迅速复兴。 |
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时期(1977-1996) | 197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收回原属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革命委员会于1979年撤销,恢复所长制。 1987年,中国科学院决定调整云南的生物研究所,将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群落室与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合併建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其他部分合併昆明植物所,新建民族植物研究室。 1996年底,中国科学院决定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昆明植物所建制分出,昆明生态研究所整所併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科技创新时期(1997~2008) | 1997-2001年,昆明植物所领导班子提前换届,任命郝小江为所长,刘培贵、李德铢、杨永平为副所长。 2002-2005年,任命郝小江为所长,孙航为常务副所长,刘培贵、李德铢、杨永平为副所长。 2006-2008年,任命李德铢为所长,孙航、刘吉开、杨永平、甘烦远为副所长。 |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5年5月,该所共有在职职工539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0人。科研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外专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画”入选者26人,云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画入选者12人,有“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3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孙汉董
国家杰出青年:郝小江、李德铢、刘吉开、杨祝良、孙航、谭宁华、陈纪军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郝小江、刘吉开、陈纪军、邱明华、李德铢、孙航、高立志
青年千人计画:胡凯锋、吴建强、黄胜雄
刘吉开 | 郝小江 | 李德铢 | 朱华结 | 杨祝良 | 李唯奇 |
高立志 | 孙航 | 谭宁华 | 罗怀容 | 李艳 | 郭振华 |
胡向阳 | 夏成峰 | 黎胜红 | 杨玉荣 | 熊文勇 | 秦红波 |
吴滨 | 赵金华 | 刘爱忠 | 刘莉 | 章成君 |
科研部门
截至2015年5月,该所研究系统设定“三室一库”,即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重点实验设施、1个种质资源库;此外,还有1个植物园、2个联合共建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所级重点实验室: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植物园:昆明植物园
共建中心: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世界农用林业中心)、海盐工程技术中心(浙江省海盐县)
设施资源
- 设施资源
截至2015年5月,该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整合所内仪器设备共35 台(套) ,并纳入院大型仪器共享网管理。拥有400 兆、500 兆、600 兆核磁共振仪、液相-离子阱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三重四极桿色谱质谱联用仪、三扇型磁质谱、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X-单晶衍射仪、圆二色散光谱仪、数字旋光仪、紫外分光光谱仪、红外分析仪等化学分析仪器设备;DNA 全自动遗传分析仪、Qiaxcel 全自动 DNA/RNA 分析系统、多功能遗传分析系统、基因组分析系统、调製叶绿素萤光成像系统、雷射扫描共聚焦生物显微镜、超速离心机、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萤光定量 PCR 仪、流式细胞仪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此外,中心还配置了 800 兆核磁共振仪、MALDI-TOF-TOF 质谱仪、多套分析&製备型 HPLC-MS 联用仪、以及实验动物全面检测系统等多台套设备。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5月,该所植物标本馆(KUN)馆藏标本140余万份,是全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标本馆收藏植物标本120 多万份,图书馆藏书27 万册。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2015年1月28日,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主任潘富俊教授等一行18人访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5年1月31日,秦岭国家植物园园长彭鸿一行3人访问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4年11月15日至19日,第十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在昆明会展中心举办。
此外,研究所是云南省植物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的挂靠单位,其中云南省植物学会通过了云南省学术性社会团体的等级评估,获得了4A级学会称号。
- 国际合作
2015年8月31日,昆明植物所与纽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5年8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Steven Theg教授访问昆明植物所。
2014年10月24日,英国皇家园艺协会代表团访问昆明植物所。
2014年8月27日,国际水稻研究所Kenneth McNally博士和Michael Thomson博士访问昆明植物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科研任务承担
2010-2014年,全所对外争取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3.86亿元,其中,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画1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重大新药创製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含联合基金)17项。
- 科研获奖情况
截至2015年5月,该所发表SCI论文1769篇,其中发表在领域前15%期刊论文523篇;授权各类专利119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奖励23项,先后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吴征镒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周俊、孙汉董、李德铢先后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获奖时间 | 获奖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2011 | 《云南植物志》的编研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特等奖 |
2011 | 灯台树等资源植物中新颖结构、生物活性及新药临床前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二等奖 |
2011 | 滇产芸香科植物化学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三等奖 |
2011 | 中国三种野生稻的群体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三等奖 |
2011 | 多彩的植物世界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三等奖 |
2011 | Stephen Blackmore国际合作奖 | 云南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 | |
2010 | 云南野生食用菌的振动光谱鉴别分类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三等奖 |
2010 | 普洱茶植物基原、物质基础、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后发酵关键技术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 | 三等奖 |
2010 | 滇东南及其临近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和保护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二等奖 |
2010 | 虎皮楠中新颖结构生物硷的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一等奖 |
2010 | 高山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一等奖 |
2009 | 中国华南及邻区森林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其套用 | ||
2008-12-30 | 中国苔藓植物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8-12-30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类 | 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云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
2008-12-30 | 我国竹亚科重要类群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8-12-30 | 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中的(量子)计算化学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8-12-30 | 葫芦科药用植物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8-12-30 | 滇产生物中萜类、酚类和甾体皂甙的抗肿瘤和心血管活性 |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7-12-30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7-12-30 | 高等真菌资源药物的化学基础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专利名称 | 申请日期 | 第一发明人 |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药及其製备方法与套用 | 2010-10-27 | 程永现 |
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药物及其製备方法与套用 | 2010-10-27 | 程永现 |
含氮类联苯化合物,含其的药物组合物,其製备方法及其在抗HIV-1中的套用 | 2010-10-20 | 刘靖平 |
以土大黄提取物为有效成份的抗焦虑药物及其製备方法和套用 | 2010-10-14 | 程永现 |
一种促进铁皮石斛光合作用及多糖积累的方法 | 2010-9-10 | 胡虹 |
调控杏黄兜兰生长繁殖的方法 | 2010-6-29 | 严宁 |
川东灯台报春的组培繁殖方法 | 2010-6-12 | 张长芹 |
一种报春花的培育方法 | 2010-6-12 | 张长芹 |
2-(1H) 喹啉酮衍生物,其药物组合物及其製备方法和用途 | 2010-5-28 | 陈纪军 |
二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套用 | 2010-2-11 | 黎胜红 |
抗肿瘤药物组合物及其套用和製备方法 | 2010-2-3 | 邱明华 |
薄叶山橙素甲,其药物组合物及其製备方法和用途 | 2010-1-28 | 罗晓东 |
乾漆提取物及其作为有效成份的抗癌药物 | 2010-1-18 | 程永现 |
一种製备毛萼乙素的方法 | 2009-11-12 | 普建新 |
从萝芙木中提取总硷、利血平和芦丁的方法 | 2009-8-5 | 刘锡葵 |
野生乾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 | 2009-7-9 | 许建初 |
退耕地立体种植方法 | 2009-7-9 | 许建初 |
珍稀濒危植物漾濞槭种子育苗和栽培方法 | 2009-7-9 | 孙卫邦 |
泽泻醇A衍生物,其药物组合物及其製备方法和用途 | 2009-7-3 | 陈纪军 |
阿尔廷烷型三萜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其製备方法与套用 | 2009-6-5 | 邱明华 |
学术期刊
截至2015年5月,该所主办3个学术期刊,《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入选2012年度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Natural Products & Bioprospecting》(套用天然产物)于2011年8月创刊,2013年起被CA和PubMed收录;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德国Springer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双月学术期刊,报导天然产物化学和相关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文章类型有研究论文、综述、新闻评论等,报导学科领域包括天然产物分离鉴定、天然产物合成、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学评价、生物有机和药物化学、生物合成和微生物转化、发酵和植物组织培养以及天然产物化学生态学等
《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为SCI收录期刊,2014年度影响因子达到6.938,在全球菌物学领域期刊排名第2。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学科方向
重点学科研究领域:植物分类与生物地理、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研发、野生种质资源保藏与利用、民族植物学与区域发展、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学科突破:引领“iFlora研究计画”、新药创製研发、植物种质资源与产业发展
- 学科概况
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79年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共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专业学位培养点,并设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点(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
硕士点(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中药学
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5月,研究所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 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培养研究生662 人,其中硕士生402 人,博士生260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38 人,在读留学博士生5 人,分别来自韩国、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在读硕士研究生151 人。共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 篇,中科院、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90 余名毕业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及各类冠名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

1、该所所徽外形呈圆环型,圆的外圈为研究所的中英文,内圈为植物造型,一方面表现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植物,另一方面表现出该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所徽外圈为绿色,内圈为绿色,生动将植物的颜色搭配,突出其对植物的关注。
3、内圈植物下的数字1938,表现出该所的成立时间为1938年。
优良传统
中国科学院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训: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孙航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杨永平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雨华
副所长:陈纪军
历任领导
第一任所长 | 胡先骕所长(1938-1950) |
第二任所长 | 蔡希陶主任(1950-1958) |
第三任所长 | 吴征镒所长(1958-1983) |
第四任所长 | 周俊所长(1983-1990) |
第五任所长 | 孙汉董所长(1990-1995) |
第六任所长 | 许再富所长(1995-1997) |
第七任所长 | 郝小江所长(1997-2005) |
第八任所长 | 李德铢所长(2005-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