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后妃制度
清朝后妃制度,指的是妃嫔的选择、册封、晋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关制度,随着时间而逐步完善。在清朝,将皇后之下的妃嫔分为七等级,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寝的宫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朝后妃制度
- 颁布时间:顺治十五年(1658)
- 有效执行:康熙之后后典制完善
- 相关典籍:《清史稿·后妃传》
- 后宫之主 :皇后
等级
君主
皇后
储君
皇太子妃
内命妇
皇贵妃(地位相当于皇太子妃)
贵妃(地位相当于亲王妃)
妃(地位相当于世子妃)
嫔(地位相当于郡王妃)
贵人
常在
答应
外命妇
亲王妃
世子妃
郡王妃
长子妃
贝勒夫人
贝子夫人
镇国公夫人
辅国公夫人
不入八分镇国公夫人
不入八分辅国公夫人
镇国将军夫人(正一品)
辅国将军夫人(正二品)
奉国将军夫人(正三品)
奉恩将军夫人(正四品)
历史沿革
后金时期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已册立了中宫福晋、西宫福晋(具体何人不详)的皇太极,选择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为东宫福晋。第二年,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皇太极第六女。天聪九年(1635年),生皇太极第九女。同年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其后事迹不详。《清史稿·后妃传》中,未提及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改嫁他人之事。
其后,皇太极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採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鹹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清中、后期
嘉庆帝逝世后,道光帝对父亲嘉庆帝的遗孀、诸位庶母晋尊升位,例如:如妃晋尊为皇考如贵妃、安常在晋尊为皇考安嫔。此后,先朝妃嫔晋尊升位,成为清帝登基后的惯例。此惯例延续至清末。同时,道光帝的多位妃嫔降位在清朝诸帝后宫比较少见,如彤贵妃连降三级亦是罕见。
晚清时,同治帝、光绪帝的后妃人数与前朝相比大为减少。同治帝仅一后四妃,光绪帝仅一后二妃。
历代后妃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数:
帝王 | 努尔哈赤 | 皇太极 | 顺治 | 康熙 | 雍正 | 乾隆 | 嘉庆 | 道光 | 鹹丰 | 同治 | 光绪 | 宣统 |
皇后 | 1 | 2 | 4 | 4 | 2 | 3 | 2 | 4 | 3 | 1 | 1 | 1(有争议) |
妃子 | 15 | 13 | 15 | 36 | 23 | 26 | 12 | 16 | 13 | 4 | 2 | 1(有争议) |
清朝后妃数目初看似乎不符合规定数目,但这是由于有后妃逝世,其他后宫女子可以进位补上,加上后世对已经逝世的妃嫔的追封,才导致最终数目大于规定数目。
先朝妃嫔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
皇后、皇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她们都住在乾清宫两侧的东西六宫。一旦皇帝驾崩,按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居住。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髮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託。
选妃过程
第一步是选秀女。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顺治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製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
秀女年满十三岁称“及岁”,超过十六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选。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报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各旗造具秀女清册。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这算是第一次挑选。凡经太监挑选被记名的,须再行选阅。这是第二次挑选,凡不记名者,听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员女子,因有事故,不及与选者,下次补送选阅。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经太监两歇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选中被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複选,而记名期已过,那幺,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繫。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后妃朝服
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帨、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后妃服饰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如果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
(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后妃钿子

龙褂
龙褂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平袖端、长与袍相应的服装。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龙褂。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石青色。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二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行龙各二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彩。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余同妃。吉服褂
后妃护甲

吉服褂形式与龙褂相同,皇子福晋吉服褂石青色,饰五爪正龙团纹四,两肩前后各一,亲王福晋、世子福晋织绣五爪金龙四团,前胸后背正龙各一团,两肩行龙各一团。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吉服褂同此。郡王福晋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团。贝勒夫人吉服褂,前后织绣正蟒各一团。贝子夫人吉服褂前胸后背饰四爪行蟒各一。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吉服褂,均饰花卉八团,石青色。
龙袍
皇后、皇太后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裾、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长袍,明黄色。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纹饰有三种类型。
后妃用鞋

①型: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袖端饰正龙各一,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②型:织绣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襟饰行龙四。下幅饰八宝立水,余如①型龙袍。③型:下幅无纹饰,余如②型龙袍。朝裙
皇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裙,款式为右衽背心与大摆斜褶裙相连的连衣裙,在腰线有襞积,后腰缀有系带两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边,膝以上用红织金寿字缎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龙妆花缎面料,均以正幅裁製。夏用纱为之。贵妃、妃、嫔均相同,
朝珠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
后妃列表
君主 | 配偶 | 本名 | 职位 | 在位期间 | 备注 |
清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 | 喜塔腊大福晋 | 喜塔腊·穆额齐 | 结髪之妻,正室,后被追謚为显祖宣皇后 | 待查 | 生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
哈达那拉福晋 | 哈达那拉·恳哲 | 继室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巴雅喇。 | |
李佳氏 | 待查 | 妾室 | 待查 | 生穆尔哈齐。 | |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佟佳大福晋 | 佟佳·哈哈纳扎青 | 结髪之妻,正室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褚英、爱新觉罗·代善、东果格格。 |
富察大福晋 | 富察·衮代 | 继室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德格类、爱新觉罗·莽古济。 | |
叶赫那拉大福晋 | 叶赫那拉.孟古 | 继室,后被追謚为孝慈高皇后 | 1588年-1603年 | 生清太宗皇太极。 | |
乌拉那拉大福晋 | 乌拉那拉.阿巴亥 | 继室,后被追謚为孝烈武皇后 | ?-1626年 | 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被皇太极矫诏殉葬。 | |
博尔济吉特侧福晋 | 待查 | 侧室,后被追封为寿康太妃 | 待查 | ||
那拉侧福晋 | 待查 | 侧室 | 待查 | ||
叶赫那拉侧妃 | 待查 | 侧妃 | 待查 | 生皇八女,叶赫那拉·孟古之妹。 | |
博尔济吉特侧妃 | 待查 | 侧妃 | 待查 | 科尔沁明安贝勒女,壬子年(1612年)归嫁努尔哈赤,顺治二年逝世,陪葬福陵。 | |
哈达那拉侧妃 | 待查 | 侧妃 | 待查 | 扈尔汉贝勒女,戊子年(1588年)嫁努尔哈赤,生卒不详。 | |
伊尔根觉罗侧妃 | 待查 | 侧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阿巴泰。 | |
兆佳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阿拜。 | |
钮祜禄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汤古代、爱新觉罗·塔拜。 | |
嘉穆瑚觉罗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巴布泰、爱新觉罗·巴布海。 | |
西林觉罗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赖慕布。 | |
伊尔根觉罗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一女。 | |
德因泽庶福晋 | 德因泽 | 宫人,后成庶福晋 | 待查 | 被殉葬 | |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 博尔济吉特皇后 | 博尔济吉特.哲哲 | 继室,封国君福晋、中宫大福晋、后成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端文皇后 | 1599年05月31日-1649年05月28日 | 生固伦温庄长公主,固伦端靖长公主,固伦端贞长公主。 |
博尔济吉特庄妃 |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 封庄妃、西宫侧福晋,位五大福晋之末,后成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庄文皇后 | 1613年0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 | 生爱新觉罗·雅图、爱新觉罗·阿图、爱新觉罗·淑哲、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 |
博尔济吉特宸妃 |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 封宸妃、东宫大福晋,后被追謚为敏惠恭和元妃 | 1636年-1641年 | ||
博尔济吉特贵妃 | 博尔济吉特.娜木钟 | 封贵妃、麟趾宫贵妃,后被追謚为懿靖大贵妃 | 1636年-? | 生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 |
博尔济吉特淑妃 | 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 | 封淑妃、东宫侧福晋,后被追謚为康惠淑妃 | 1636年-? | ||
钮祜禄元妃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洛博会。 | |
乌拉那拉继妃 | 待查 | 继室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豪格、爱新觉罗·洛格。离婚 | |
叶赫那拉侧妃 | 待查 | 侧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硕塞。 | |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侧妃 | 待查 | 侧妃 | 待查 | 生二女。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 | |
那拉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高塞。 | |
奇垒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和硕建宁公主。 | |
颜扎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叶布舒。 | |
伊尔根觉罗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常舒。 | |
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拜祜之女,氏族与生卒不详。 | |
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父名、氏族与生卒不详 | |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 皇后/静妃 | 博尔济吉特氏 | 皇后,后被贬为静妃 | 1651年1月-1653年 | 孝庄太后的侄女 |
博尔济吉特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成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惠章皇后 | 1654年6月-1718年1月 | 淑惠妃之姊。 | |
佟妃 | 待查 | 孝康章皇后,入宫为庶妃,康熙继位后为皇太后 | 1640年9月27日-1663年2月7日 | 生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 |
董鄂皇贵妃 | 待查 | 封贤妃,皇贵妃,謚为孝献皇后 | 1656年10月12日-1660年9月23日 | 生荣亲王。 | |
董鄂贞妃 | 待查 | 贞妃,后被追謚为皇考贞妃 | ?-1661年 | 董鄂妃之妹。被殉葬。 | |
博尔济吉特淑妃 | 待查 | 淑妃,后被追謚为皇考淑惠妃 | ?-1713年10月 | 博尔济吉特皇后之妹。 | |
博尔济吉特恭妃 | 待查 | 恭妃,后被追謚为皇考恭靖妃 | 待查 | ||
博尔济吉特端妃 | 待查 | 端妃,后被追謚为皇考端顺妃 | 待查 | ||
董鄂宁妃 | 待查 | 贵人,后成宁妃,后被追謚为皇考宁悫妃 | 待查 | 爱新觉罗·福全,第二子 。 | |
佟佳贵妃 | 待查 | 婕妤,后为婉妃,熹贵妃,后被孝康章皇后立为贵妃。 | 待查 | 孝康章皇后之妹,生皇五子。 | |
穆克图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第八子永斡 | |
巴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牛钮、第三女。 | |
陈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常宁、第一女。 | |
唐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奇授。 | |
钮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隆禧。 | |
杨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和硕恭悫公主。 | |
乌苏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皇四女。 | |
那拉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皇六女。 | |
王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皇五女。 | |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 赫舍里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謚为孝诚仁皇后 | 1665年7月-1674年6月6日 | 赫舍芮平妃之姊,生爱新觉罗·胤礽。 |
钮祜禄皇后 | 待查 | 妃,后成皇后,后被追謚为孝昭仁皇后 | 1677年8月22日-1678年2月26日 | 钮祜禄贵妃之姊。 | |
佟佳皇后 | 佟佳.赫弦 | 贵妃,后成皇后,后被追謚为孝懿仁皇后 | 1677年8月-1689年7月9日 | 佟佳贵妃之姊,收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为养子。与康熙皇帝生母同姓 | |
乌雅德妃 | 待查 | 德嫔,后成德妃、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恭仁皇后 | ?-1723年5月23日 | 生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胤祚、爱新觉罗·允禵。 | |
佟佳贵妃 | 佟佳.别楚克 | 贵人,后成贵妃、皇考皇贵妃、皇祖寿祺皇贵太妃,后被追謚为悫惠皇贵妃 | 1668年-1743年4月 | 佟佳皇后之妹 | |
瓜尔佳和妃 | 待查 | 和嫔,后成和妃、贵太妃,后被追謚为惇怡皇贵妃 | 1700年12月-1768年3月14日 | 生一女。 | |
章佳敏妃 | 章佳.福凝 | 庶妃,追謚为敏妃,再謚为敬敏皇贵妃 | ?-1699年 | 海宽之女,生爱新觉罗·胤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 | |
钮祜禄贵妃 | 钮祜禄.海澜珊 | 贵妃,后被追謚为温僖贵妃 | 1681年12月-1694年11月3日 | 生爱新觉罗·胤誐。 | |
王密妃 | 待查 | 密嫔,后成密妃、密太妃,后被追謚为顺懿密妃 | ?-1744年 | 汉人。生爱新觉罗·胤禑、爱新觉罗·胤禄、爱新觉罗·胤祄。 | |
陈勤妃 | 待查 | 勤嫔,后成勤妃、勤太妃,后被追謚为纯裕勤妃 | 1718年12月-1753年 | 汉人。生爱新觉罗·胤礼。 | |
那拉惠妃 | 待查 | 惠嫔,后成惠妃 | 1677年8月-1732年4月7日 | 生爱新觉罗·承庆、爱新觉罗·胤禔。 | |
郭络罗宜妃 | 待查 | 宜嫔,后成宜妃 | 1677年8月-1732年8月25日 | 郭络罗贵人之姊。生爱新觉罗·胤祺、爱新觉罗·胤禟、爱新觉罗·胤禌。 | |
马佳荣妃 | 待查 | 荣嫔,后成荣妃 | 1677年8月-1727年3月6日 | 盖山之女,生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赛音察浑、固伦荣宪公主、爱新觉罗·长华、爱新觉罗·长生、爱新觉罗·胤祉。 | |
万琉哈定妃 | 万琉哈.阿灵宝 | 定嫔,后成定妃 | ?-1757年4月7日 | 拖尔弼之女,生爱新觉罗·允祹。 | |
博尔济吉特宣妃 | 待查 | 宣妃 | 待查 | ||
戴佳成嫔 | 戴佳.金萱 | 嫔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胤祐。 | |
卫良妃 | 待查 | 宫女,后成良嫔、良妃 | 1700年12月-1711年11月12日 | 生爱新觉罗·胤祀。 | |
赫舍芮平妃 | 待查 | 平妃 | 待查 | 孝诚仁皇后之妹。 | |
博尔济吉特慧妃 | 待查 | 慧妃 | 待查 | ||
章佳敬嫔(或王佳敬嫔) | 待查 | 敬嫔 | 待查 | ||
董端嫔 | 待查 | 端嫔 | 待查 | 生一女。 | |
赫舍芮僖嫔 | 待查 | 僖嫔 | 待查 | ||
那拉通嫔 | 待查 | 贵人,后成通嫔 | 待查 | 生一女。 | |
高襄嫔 | 待查 | 襄嫔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胤禝。 | |
色赫图谨嫔 | 待查 | 谨嫔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胤祜。 | |
石静嫔 | 待查 | 静嫔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胤祁。 | |
陈熙嫔 | 待查 | 熙嫔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胤禧。 | |
陈穆嫔 | 待查 | 穆嫔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胤秘。 | |
郭络罗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宜妃之妹。生固伦恪靖公主。 | |
兆佳布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生和硕端静公主。 | |
袁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生和硕悫靖公主。 | |
伊贵人 | 待查 | 贵人 | ?-1728年 | ||
那拉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那丹珠之女。 | |
那拉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骁骑校昭格之女。 | |
钮祜禄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皇二十女。 | |
张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皇四女。 | |
王庶妃 | 待查 | 庶妃 | 待查 | 生皇十六女。 | |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 乌拉那拉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謚为孝敬宪皇后 | 1723年-1731年9月 | 生爱新觉罗·弘晖 |
钮祜禄皇后 | 待查 | 熹妃,后成熹贵妃、皇太后,被追謚为孝圣宪皇后 | 1723年-1777年1月 | 生清高宗爱新觉罗·弘曆。 | |
年贵妃 | 年氏 | 贵妃,后成皇贵妃,被追謚为敦肃皇贵妃 | 1723年-1725年11月 | 年羹尧之妹。生爱新觉罗·福宜、爱新觉罗·福惠、爱新觉罗·福沛、公主 | |
耿裕妃 | 耿氏 | 裕嫔,后成裕妃、裕贵妃,被追謚为纯悫皇贵妃 | 1723年-1784年1月 | 生爱新觉罗·弘昼。 | |
李齐妃 | 李氏 | 齐妃 | 1723年-? | 知府李文辉之女,生爱新觉罗·弘昐、爱新觉罗·弘昀、爱新觉罗·弘时、和硕怀恪公主。 | |
刘谦妃 | 刘氏 | 谦嫔,后成谦妃 | 1723年-? | 生爱新觉罗·弘瞻。 | |
武宁妃 | 武氏 | 宁妃 | ?-1734年5月24日 | ||
宋懋嫔 | 宋氏 | 懋嫔 | 初入侍藩邸无封号,雍正元年册懋嫔,八年逝世。生皇长女和皇三女。 | ||
李贵人 | 待查 | 贵人 | 父名和族属不详,乾隆二十五年逝世。 | ||
郭贵人 | 待查 | 常在、贵人 | 葬泰陵妃园寝。 | ||
安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彩棺安于田村殡宫。 | ||
海贵人 | 待查 | 常在、海贵人 | 乾隆二十六年卒。 | ||
张贵人 | 待查 | 常在、贵人 | 雍正十三年卒。 | ||
老贵人 | 待查 | 贵人 | 葬清东陵附近之苏麻喇姑园寝。一说是雍正帝贵人,老为其姓,因未曾侍寝,故不入葬妃园寝; 二说是康熙帝常在,雍正时因年老而晋尊为贵人。有待考察。 | ||
那常在 | 待查 | 常在 | 葬泰陵妃园寝。 | ||
李常在 | 待查 | 答应、常在 | 葬泰陵妃园寝。 | ||
马常在 | 待查 | 答应、常在 | 葬泰陵妃园寝。 | ||
春常在 | 待查 | 常在 | 葬泰陵妃园寝。 | ||
高常在 | 待查 | 答应、常在 | 葬泰陵妃园寝。 | ||
常常在 | 待查 | 常在 | |||
顾常在 | 待查 | 常在 | |||
吉常在 | 吉官 | 原称吉官,可能是吉官女子的简称。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
苏答应 | 待查 | 答应 | 葬泰陵妃园寝。 | ||
英答应 | 兰英 | 答应 | 原称兰英。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
汪答应 | 待查 | 答应 | 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
德答应 | 待查 | 答应 | 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
伊格格 | 待查 | 未获正式封号之后宫,奉安于泰陵妃园寝。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 |||
张格格 | 待查 | 同上,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 |||
云惠 | 待查 | 同上,但未葬泰陵妃园寝,待考。 |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曆 | 富察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謚为孝贤纯皇后 | 1737年12月4日-1748年3月11日 | 生皇长女、爱新觉罗·永琏、固伦和敬公主、爱新觉罗·永琮。 |
乌拉那拉皇后 | 待查 | 娴妃,后成娴贵妃、皇贵妃、纯帝继皇后 | 1737年-1766年8月19日 | 生爱新觉罗·永璂、爱新觉罗·永璟、皇五女。 | |
魏佳皇贵妃 | 待查 | 魏贵人,后成令嫔、令妃、令贵妃、皇贵妃,后被追謚为孝仪纯皇后 | 1745年-1794年1月29日 | 生固伦和静公主、爱新觉罗·永璐、和硕和恪公主、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皇十六子、爱新觉罗·永璘。 | |
高佳皇贵妃 | 待查 | 贵妃,后成皇贵妃,后被追謚为慧贤皇贵妃 | 1737年-1745年1月25日 | 大学士高斌之女。 | |
苏皇贵妃 | 待查 | 纯嫔,后成皇贵妃,后被追謚为纯惠皇贵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永璋、爱新觉罗·永瑢、和硕和嘉公主。 | |
陆贵妃 | 待查 | 贵人,后成庆嫔、庆妃、庆贵妃,后被追謚为庆恭皇贵妃 | 待查 | ||
富察侧福晋 | 待查 | 侧福晋,后被追謚为哲悯皇贵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永璜。 | |
金佳贵妃 | 待查 | 贵人,后成嘉嫔、嘉妃、嘉贵妃,后被追謚为淑嘉皇贵妃 | ?-1755年11月15日 | 生爱新觉罗·永珹、爱新觉罗·永璇、爱新觉罗·永瑆。 | |
陈贵妃 戴佳忻妃 | 待查 待查 | 贵人,后成婉嫔、婉妃、婉贵太妃 忻嫔,后为忻妃,后被追謚为忻贵妃 | 1737年-1807年2月2日 ?—1764年4月28日 | 生皇六女,皇八女 | |
巴林贵妃 | 待查 | 颖贵人,后成颖贵妃、颖贵太妃 | ?-1800年 | 收爱新觉罗·永璘为养子。 | |
珂里叶特愉妃 | 待查 | 愉嫔,后成愉妃,后被追謚为愉贵妃 | ?-1792年5月21日 | 生爱新觉罗·永琪。 | |
伊尔根觉罗循妃 | 待查 | 循嫔,后成循妃,后被追謚为循贵妃 | ?-1797年 | ||
富察晋妃 | 待查 | 答应,后成贵人、晋妃、太妃 | 1763年-1822年 | ||
和卓容妃 | 和卓·伊帕尔汗 | 贵人(和贵人),后成容嫔、容妃 | 1760年2月4日-1822年 | 维吾尔族人。认为是香妃原型。 | |
叶赫那拉舒妃 | 待查 | 贵人,后成舒嫔、舒妃 | 1741年-1777年 | 生爱新觉罗·永玥。 | |
汪惇妃 | 待查 | 永常在,后成惇嫔、惇妃 | 1762年-1806年 | 生固伦和孝公主。 | |
博尔济吉特豫妃 | 待查 | 豫妃 | 待查 | ||
陈芳妃 | 待查 | 芳妃 | 待查 | ||
汪敦妃 | 待查 | 敦妃 | 待查 | ||
陈明嫔 | 待查 | 明嫔 | 待查 | ||
仪嫔黄氏 | 待查 | 格格、仪贵人、仪嫔 | 待查 | ||
恂嫔霍硕特氏 | 待查 | 恂常在、恂贵人、恂嫔 | 待查 | ||
恭嫔林氏 | 待查 | 恭嫔 | 待查 | ||
怡嫔柏氏 | 待查 | 怡贵人、怡嫔 | 待查 | ||
慎嫔拜尔噶斯氏 | 待查 | 慎嫔 | 待查 | ||
诚嫔钮祜禄氏 | 待查 | 诚嫔 | 待查 | ||
西林觉罗贵人 | 待查 | 常在,后成贵人 | 待查 | ||
柏贵人 | 柏氏 | 常在,后成贵人 | 待查 | ||
顺贵人钮祜禄氏 | 待查 | 常贵人,后成顺嫔、顺妃,后被贬为贵人 | ?-1788年 | ||
瑞贵人索绰络氏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
多贵人博尔济吉特氏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
武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
金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
新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
福贵人 | 待查 | 贵人 | 待查 | ||
白常在 | 待查 | 常在 | 待查 | ||
揆常在 | 待查 | 常在 | 待查 | ||
宁常在 | 待查 | 常在 | 待查 | ||
平常在 | 待查 | 常在 | 待查 | ||
那常在 | 待查 | 常在 | 待查 | ||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 喜塔腊皇后 | 待查 | 皇后,后被追謚为孝淑睿皇后 | 1796年-1797年 | 生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
钮祜禄皇后 | 钮祜禄氏 | 初为侧福晋,后为贵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和睿皇后 | 1801年-1849年 | 生爱新觉罗·绵恺、爱新觉罗·绵忻。 | |
刘佳諴贵妃 | 待查 | 初为諴妃,后为諴贵妃、皇考諴禧皇贵太妃,后被追謚为和裕皇贵妃 | 待查 | 生皇长子穆郡王 | |
钮祜禄如妃 | 待查 | 初为如贵人,后为贵妃、如妃、皇考如贵太妃、皇祖如皇贵太妃,后被追謚为恭顺皇贵妃 | 待查,享寿七十四 | 生爱新觉罗·绵愉 | |
侯佳华妃 | 待查 | 莹嫔,华妃 | 待查 | ||
刘佳信妃 | 待查 | 贵人,后为信妃 | 待查 | ||
王佳庄妃 | 待查 | 春贵人,吉嫔,庄妃 | 待查 | ||
关佳简嫔 | 待查 | 格格,追封简嫔 | 待查 | ||
沈佳逊嫔 | 待查 | 格格,追封逊嫔 | 待查 | ||
乌雅恩嫔 | 待查 | 贵人,后为恩嫔 | 待查 | ||
梁荣嫔 | 待查 | 贵人,后为荣嫔 | 待查 | ||
苏完尼瓜尔佳安嫔 | 待查 | 常在,道光帝时遵为安嫔 | 待查 | ||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 钮祜禄皇后 | 待查 | 结髪之妻,正室,封嫡福晋,后追謚为孝穆成皇后 | 1796年-1808年 | |
佟佳皇后 | 待查 | 封侧福晋,后成嫡福晋、皇后,后被追謚为孝慎成皇后 | 1820年-1833年 | 生一女 | |
钮祜禄皇后 | 待查 | 封全嫔、全贵妃、皇贵妃、皇后,后被追謚为孝全成皇后 | 1834年-1840年 | 生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 |
博尔济吉特皇贵妃 | 待查 | 封静贵人、静皇贵妃、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康慈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静成皇后 | ?-1855年 | 生爱新觉罗·奕纲、爱新觉罗·奕继、爱新觉罗·奕訢。 | |
乌雅贵妃 | 待查 | 封常在、琳贵人、琳贵妃、皇考琳贵太妃、皇祖琳皇贵太妃,后被追謚为庄顺皇贵妃。同治五年薨,葬慕东陵园寝。 | ?-1866年 | 生爱新觉罗·奕譞、爱新觉罗·奕詥、爱新觉罗·奕譓。女一,下嫁德徽。 | |
舒穆噜贵妃 | 待查 | 彤贵人、彤贵妃、贵人、皇考彤嫔、皇祖彤贵妃 | 待查 | ||
纳喇和妃 | 待查 | 侧室福晋、和嫔、和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奕纬。 | |
钮祜禄祥嫔 | 待查 | 贵人、祥嫔、皇考祥妃、皇祖祥妃 | 待查 | 生爱新觉罗·奕誴。 | |
郭佳佳贵妃 | 待查 | 贵人、嫔、贵妃 | 待查 | ||
钮祜禄成贵妃 | 待查 | 贵人、嫔、贵妃 | 待查 | ||
赫舍哩常妃 | 待查 | 贵人、常妃 | 待查 | ||
那拉顺嫔 | 待查 | 常在、顺嫔 | 待查 | ||
蔡佳恆嫔 | 待查 | 答应、恆嫔 | 待查 | ||
尚佳豫嫔 | 待查 | 答应、豫妃 | 待查 | ||
赵平贵人 | 待查 | 初入侍宣宗潜邸为格格,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初五日,封平贵人。卒于道光三年癸未三月二十五日。 | 待查 | ||
李贵人 | 待查 | 意常在、李答应,鹹丰帝登基尊为皇考常在,同治帝登基尊为皇祖贵人 | 待查 | ||
那贵人 | 待查 | 初为答应,道光三十年晋称常在,鹹丰十一年尊为那贵人。 | 待查 | ||
孙定贵人 | 待查 | 初入侍宣宗潜邸为格格,嘉庆二十五年封定贵人,道光二十二年卒。 | 待查 | ||
蔓常在 | 待查 | 道光十一年四月前已入宫,封为蔓常在,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前卒。 | 待查 | ||
赫舍里睦答应 | 待查 | 道光二年十月封睦贵人,道光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晋睦嫔,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一降睦贵人,未久又为睦答应,道光十五年上半年前卒。 | 待查 | ||
刘官女子 | 待查 | 道光十三年九月封刘答应,道光十五年降为刘官女子,道光二十二年前卒。 | 待查 | ||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 萨克达皇后 | 待查 | 嫡福晋,后被追謚为孝德显皇后 | 1847年-1849年12月 | |
钮祜禄皇后 | 待查 | 贞嫔,后为贞贵妃、皇后,后成慈安母后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贞显皇后 | 1852年-1881年 | 暴死 | |
叶赫那拉懿贵妃 | 待查 | 兰贵人(懿贵人),后为懿嫔、懿妃、懿贵妃,后成慈禧圣母皇太后、太皇太后,后被追謚为孝钦显皇后 | 1851年-1908年 | 生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掌握清朝实权48年。 | |
他他拉皇贵妃 | 待查 | 丽皇贵妃 | 待查 | 生荣安固伦公主 | |
徐佳贵妃 | 待查 | 玫常在,玫贵人,玫常在,徐官女子,玫贵人,玫嫔,皇考玫妃,皇考玫贵妃 | 待查 | 生悯郡王。 | |
佟佳皇贵妃 | 佟佳氏 | 祺嫔,皇考祺妃,祺贵妃,祺皇贵太妃 | 待查 | ||
婉贵妃 | 索绰络氏 | 婉常在,婉贵人,婉嫔,皇考婉妃,婉贵妃 | 待查 | ||
璷妃 | 那拉氏 | 宫女,璷贵人,禧嫔,璷妃 | 待查 | ||
禧妃 | 察哈拉氏 | 宫女,禧贵人,禧嫔,禧妃 | 待查 | ||
吉妃 | 王氏 | 宫女,吉贵人,吉嫔,吉妃 | 待查 | ||
庆妃 | 张氏 | 宫女,庆贵人,庆嫔,庆妃 | 待查 | ||
云嫔 | 武佳氏 | 婢妾,后为云嫔 | 待查 | ||
容嫔 | 伊尔根觉罗氏 | 容常在,容贵人,容嫔 | 待查 | ||
璹嫔 | 叶赫那拉氏 | 璹贵人,鹹丰十一年尊封璹嫔 | 待查 | ||
玉嫔 | 叶赫那拉氏 | 玉贵人,鹹丰十一年尊封玉嫔 | 待查 | 侯补员外郎叶赫那拉·桂祥之女,璹嫔妹妹 | |
玶常在 | 伊尔根觉罗氏 | 英贵人,英嫔,伊贵人,伊常在,伊答应,玶常在 | 待查 | 满洲正红旗 | |
瑃常在 | 待查 | 瑃常在 | 待查 | 鹹丰七年当居于翊坤宫 | |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 嘉顺皇后 | 阿鲁特·宝音 | 皇后,后被追謚为孝哲毅皇后 | 1872年-1875年 | 自杀 |
慧皇贵妃 | 富察氏 | 慧妃,后成皇贵妃、敦宜皇贵妃、敦宜荣庆皇贵妃,后被追謚为淑慎皇贵妃 | 1872年-1904年 | ||
珣皇贵妃 | 阿鲁特氏 | 珣嫔,后成珣妃、珣贵妃、皇考珣皇贵妃,民国时追謚为庄和皇贵妃 | 1872年-1921年 | 孝哲毅皇后的姑姑 | |
瑜皇贵妃 | 赫舍里氏,号懒梦山人 | 瑜嫔,后成妃、贵妃,民国时追謚为敬懿皇贵妃 | 1872年-1932年 | ||
西林觉罗皇贵妃 | 西林觉罗氏 | 贵人,后成嫔、妃,民国时追謚为荣惠皇贵妃 | 1872年-1933年 | ||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 隆裕皇后 | 叶赫那拉.静芬 | 皇后,后成皇太后,民国时追謚为孝定景皇后 | 1889年-1913年2月22日 | 慈禧太后的侄女 |
端康皇贵妃 | 他他拉氏 | 瑾嫔,后成瑾妃、皇考瑾贵妃,被追謚为端康皇贵妃 | 1889年-1924年 | ||
珍妃 | 他他拉氏 | 珍嫔,后成珍妃,后追謚为恪顺皇贵妃 | 1889年-1900年 | 瑾妃之妹,投井处死 | |
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 | 皇后 | 郭布罗·婉容 | 皇后 | 1922年-1946年 | |
淑妃 | 鄂尔德特·文绣 | 淑妃 | 1922年-1931年 | 民国时离婚,改嫁 | |
他他拉贵人 | 谭玉龄 | 祥贵人,追謚明贤贵妃 | 1937年-1942年 | ||
李贵人 | 李玉琴 | 福贵人 | 1943年-1945年 | 共和国时离婚,改嫁 |
历史记载
《清史稿·后妃传》(节选):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锺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鹹福。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诸宫殿设太监,秩最高不逾四品,员额有定数,廪给有定量,分领执事有定程。此其大较也。
二百数十年,壸化肃雍,詖谒盖寡,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绝权戚蠹国之衅,彬彬盛矣。追尊四代,惟宣皇后着氏族,且有继室,託始于是。历朝居正号者,谨而次之,并及妃、嫔有子若受后朝尊封者。世祖以汉女为妃,高宗以回女为妃,附书之,以其仅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