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定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代,大学士设定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崇德年间
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设立文馆,命令儒臣入值。崇德元年(1636年),改设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及内秘书院,统称内三院,各置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会、编纂史书、撰拟表章。内秘书院掌撰外国往来文书及中央诏会、祭文。内弘文院掌历代善恶记注,侍读皇子、教导诸亲王。是清代内阁之始。
年代 | 内国史院大学士 | 内秘书院大学士 | 内弘文院大学士 |
---|---|---|---|
崇德元年丙子 (1636年) | 刚林 | 范文程 鲍承先 | 希福 |
崇德二年丁丑 (1637年) | 刚林 | 范文程 鲍承先 | 希福 |
崇德三年戊寅 (1638年) | 刚林 | 范文程 鲍承先 | 希福 |
崇德四年己卯 (1639年) | 刚林 | 范文程 | 希福 |
崇德五年庚辰 (1640年) | 刚林 | 范文程 | 希福 |
崇德六年辛巳 (1641年) | 刚林 | 范文程 | 希福 |
崇德七年壬午 (1642年) | 刚林 | 范文程 | 希福 |
崇德八年癸未 (1643年) | 刚林 | 范文程 | 希福 |
顺治年间
顺治元年(1644年),仍用关外製度,设定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大学士无定员,兼各部尚书衔。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併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设殿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系衔。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复改为内三院。
顺治元年甲申 (1644年) | 刚林 | 范文程 洪承畴 | 希福 冯铨 | 谢陞 |
顺治二年乙酉 (1645年) | 刚林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李建泰 | 谢陞 |
顺治三年丙戌 (1646年) | 刚林 宋权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 |
顺治四年丁亥 (1647年) | 刚林 宋权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 |
顺治五年戊子 (1648年) | 刚林 宋权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 |
顺治六年己丑 (1649年) | 刚林 宋权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 |
顺治七年庚寅 (1650年) | 刚林 宋权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 |
顺治八年辛卯 (1651年) | 刚林 宋权 宁完我 陈泰 雅泰 额色黑 | 范文程 洪承畴 | 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希福 陈名夏 李率泰 | |
顺治九年壬辰 (1652年) | 宁完我 额色黑 | 范文程 洪承畴 | 希福 陈名夏 陈之遴 | |
顺治十年癸巳 (1653年) | 宁完我 张端 额色黑 | 范文程 洪承畴 陈名夏 成克巩 | 陈之遴 洪承畴 冯铨 高尔俨 刘正宗 图海 吕宫 | |
顺治十一年甲午 (1654年) | 宁完我 张端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党崇雅 | 范文程 陈名夏 成克巩 王永吉 傅以渐 | 洪承畴 冯铨 图海 刘正宗 吕宫 | |
顺治十二年乙未 (1655年) | 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党崇雅 王永吉 | 成克巩 傅以渐 车克 | 洪承畴 刘正宗 冯铨 陈之遴 图海 吕宫 巴哈纳 | |
顺治十三年丙申 (1656年) | 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王永吉 |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 | 洪承畴 刘正宗 冯铨 陈之遴 图海 巴哈纳 | |
顺治十四年丁酉 (1657年) | 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王永吉 |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 | 洪承畴 图海 刘正宗 巴哈纳 | |
顺治十五年戊戌 (1658年) | 宁完我 王永吉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 胡世安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 | 洪承畴 图海 刘正宗 巴哈纳 卫周祚 李霨 |
年代 | 中和殿大学士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无名号 |
顺治十五年戊戌 (1658年) | 巴哈纳 金之俊 | 额色黑 成克巩 | 蒋赫德 刘正宗 |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 卫周祚 | 李霨 | 车克 图海 |
顺治十六年己亥 (1659年) | 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 | 额色黑 成克巩 | 蒋赫德 刘正宗 |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 卫周祚 | 李霨 | 车克 图海 |
顺治十七年庚子 (1660年) | 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 | 额色黑 成克巩 | 蒋赫德 刘正宗 |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 卫周祚 | 李霨 | 车克 |
顺治十八年辛丑 (1661年) | 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 | 额色黑 成克巩 | 蒋赫德 | 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 | 卫周祚 | 李霨 | 车克 |
年代 | 内秘书院大学士 | 内国史院大学士 | 内弘文院大学士 |
顺治十八年辛丑 (1661年) | 巴哈纳 金之俊 胡世安 车克 | 额色黑 成克巩 卫周祚 苏纳海 | 蒋赫德 李霨 觉罗伊图 |
康熙年间
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内三院设殿阁大学士。中和殿系衔,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即未再授。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将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
年代 | 内秘书院大学士 | 内国史院大学士 | 内弘文院大学士 |
---|---|---|---|
康熙元年壬寅 (1662年) | 巴哈纳 金之俊 车克 成克巩 | 成克巩 卫周祚 苏纳海 |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二年癸卯 (1663年) | 巴哈纳 成克巩 车克 孙廷铨 | 苏纳海 卫周祚 蒋赫德 |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三年甲辰 (1664年) | 巴哈纳 车克 孙廷铨 魏裔介 | 苏纳海 卫周祚 蒋赫德 巴泰 |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四年乙巳 (1665年) | 巴哈纳 车克 魏裔介 | 苏纳海 卫周祚 巴泰 |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五年丙午 (1666年) | 巴哈纳 车克 魏裔介 | 苏纳海 卫周祚 巴泰 | 伊图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六年丁未 (1667年) | 巴哈纳 班布尔善 车克 魏裔介 | 卫周祚 巴泰 | 伊图 图海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七年戊申 (1668年) | 班布尔善 魏裔介 | 对喀纳 卫周祚 巴泰 | 图海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八年己酉 (1669年) | 班布尔善 巴泰 魏裔介 | 对喀纳 索额图 卫周祚 杜立德 | 图海 蒋赫德 李霨 |
康熙九年庚戌 (1670年) | 巴泰 魏裔介 | 对喀纳 索额图 杜立德 | 图海 蒋赫德 李霨 |
年代 | 中和殿大学士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
康熙九年庚戌 (1670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魏裔介 杜立德 | 对喀纳 | |||
康熙十年辛亥 (1671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魏裔介 杜立德 | 对喀纳 冯溥 | |||
康熙十一年壬子 (1672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卫周祚 杜立德 | 对喀纳 冯溥 | |||
康熙十二年癸丑 (1673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对喀纳 冯溥 | |||
康熙十三年甲寅 (1674年) | 图海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对喀纳 冯溥 | 莫洛 | ||
康熙十四年乙卯 (1675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对喀纳 冯溥 | 熊赐履 | ||
康熙十五年丙辰 (1676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冯溥 | 熊赐履 | ||
康熙十六年丁巳 (1677年) | 图海 巴泰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冯溥 | 明珠 勒德洪 | ||
康熙十七年戊午 (1678年) | 图海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冯溥 | 明珠 勒德洪 | ||
康熙十八年己未 (1679年) | 图海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冯溥 | 明珠 勒德洪 | ||
康熙十九年庚申 (1680年) | 图海 | 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 | 冯溥 | 明珠 勒德洪 | ||
康熙二十年辛酉 (1681年) | 图海 | 李霨 杜立德 | 冯溥 | 明珠 勒德洪 | ||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 (1682年) | 李霨 杜立德 王熙 | 冯溥 黄机 | 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 |||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 (1683年) | 李霨 王熙 | 黄机 | 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 |||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1684年) | 李霨 王熙 | 黄机 宋德宜 | 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 (1685年) | 王熙 | 宋德宜 | 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 |||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 (1686年) | 王熙 | 宋德宜 | 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 (1687年) | 王熙 | 宋德宜 李之芳 | 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余国柱 |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 (1688年) | 王熙 梁清标 | 李之芳 伊桑阿 | 明珠 勒德洪 余国柱 | |||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 (1689年) | 王熙 梁清标 | 伊桑阿 徐元文 | 阿兰泰 | |||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 (1690年) | 王熙 梁清标 | 伊桑阿 徐元文 张玉书 | 阿兰泰 | |||
康熙三十年辛未 (1691年) | 王熙 梁清标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 |||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 (1692年) | 王熙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李天馥 | |||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1693年) | 王熙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李天馥 | |||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1694年) | 王熙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 |||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1695年) | 王熙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李天馥 | |||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 (1696年) | 王熙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李天馥 |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1697年) | 王熙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李天馥 | |||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 (1698年) | 王熙 吴琠 | 伊桑阿 张玉书 | 阿兰泰 李天馥 | |||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1699年) | 王熙 吴琠 | 伊桑阿 张英 | 阿兰泰 李天馥 马齐 | 佛伦 | 熊赐履 |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 (1700年) | 王熙 吴琠 | 伊桑阿 张英 | 马齐 | 佛伦 | 熊赐履 | |
康熙四十年辛巳 (1701年) | 王熙 吴琠 | 伊桑阿 张英 张玉书 | 马齐 | 熊赐履 | ||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1702年) | 吴琠 | 伊桑阿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 熊赐履 | |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 (1703年) | 吴琠 |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陈廷敬 | 熊赐履 | |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704年) | 吴琠 |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陈廷敬 | ||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年) | 吴琠 |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 | ||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1706年) |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 | |||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1707年) | 温达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 | |||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1708年) | 温达 张玉书 | 马齐 | 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 | |||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1709年) | 温达 张玉书 | 马齐 | 陈廷敬 李光地 | |||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 (1710年) | 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 | 陈廷敬 李光地 | ||||
康熙五十年辛卯 (1711年) | 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 | 李光地 |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 (1712年) | 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 (1713年) | 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年) | 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 (1715年) | 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 (1716年) | 嵩祝 萧永藻 | 马齐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1717年) | 嵩祝 萧永藻 | 马齐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 (1718年) | 嵩祝 萧永藻 | 马齐 王顼龄 | 李光地 王掞 | |||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 (1719年) | 嵩祝 萧永藻 | 马齐 王顼龄 | 王掞 | |||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 (1720年) | 嵩祝 萧永藻 | 马齐 王顼龄 | 王掞 | |||
康熙六十年辛丑 (1721年) | 嵩祝 萧永藻 | 马齐 王顼龄 | 王掞 | |||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1722年) | 嵩祝 萧永藻 白潢 | 马齐 王顼龄 富甯安 | 王掞 |
雍正年间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大举征伐西北两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设立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北侧,选内阁中谨慎缜密者入值,以处理紧急军务。旋即改称“办理军需处”或“军需处”,再改称“办理军务处”、“军机房”。雍正八年(1730年),始称“军机处”,以张廷玉、蒋廷锡、马尔赛入值办理一切事务,成为定製。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并规定诸大臣陈奏,平常事务使用奏疏,经由通政司递上,交给内阁拟旨处理;重要事情使用奏摺,经由奏事处递上,交给军机处拟旨,皇帝亲自阅览,朱笔批示处理。从此以后,内阁权力向军机处转移,成为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所有机密大政交于军机处处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之后,方能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大事。
年代 | 中和殿大学士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雍正元年癸卯 (1723年) | 马齐 | 嵩祝 萧永藻 白潢 张鹏翮 | 马齐 王顼龄 富甯安 | 王掞 | 徐元梦 | ||
雍正二年甲辰 (1724年) | 马齐 | 嵩祝 萧永藻 白潢 张鹏翮 | 王顼龄 富甯安 | 徐元梦 田从典 | |||
雍正三年乙巳 (1725年) | 马齐 | 嵩祝 萧永藻 白潢 张鹏翮 田从典 朱轼 | 王顼龄 富甯安 | 高其位 | 徐元梦 田从典 张廷玉 | ||
雍正四年丙午 (1726年) | 马齐 | 嵩祝 萧永藻 田从典 朱轼 | 富甯安 | 高其位 张廷玉 | 徐元梦 张廷玉 | ||
雍正五年丁未 (1727年) | 马齐 | 嵩祝 张廷玉 萧永藻 田从典 朱轼 | 富甯安 | 张廷玉 逊柱 | 逊柱 | ||
雍正六年戊申 (1728年) | 马齐 张廷玉 | 张廷玉 田从典 朱轼 | 富甯安 马尔赛 | 逊柱 蒋廷锡 | 尹泰 陈元龙 | ||
雍正七年己酉 (1729年) | 马齐 张廷玉 | 朱轼 | 马尔赛 | 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 | 尹泰 | ||
雍正八年庚戌 (1730年) | 马齐 张廷玉 | 朱轼 | 马尔赛 | 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 | 尹泰 | ||
雍正九年辛亥 (1731年) | 马齐 张廷玉 | 朱轼 | 马尔赛 | 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 | 尹泰 | ||
雍正十年壬子 (1732年) | 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 | 朱轼 | 马尔赛 | 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 | 尹泰 | 福敏 | |
雍正十一年 (1733年) | 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 | 朱轼 嵇曾筠 | 逊柱 陈元龙 | 尹泰 | 福敏 彭维新 | ||
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年) | 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 | 朱轼 嵇曾筠 | 尹泰 | 福敏 三泰 徐本 | |||
雍正十三年乙卯 (1735年) | 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 | 朱轼 嵇曾筠 查郎阿 | 迈柱 | 尹泰 | 福敏 巴泰 三泰 徐本 |
乾隆年间
乾隆帝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后平定新疆、蒙古,并大兴文字狱、编写《四库全书》。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三朝合称“康雍乾盛世”。乾隆在位后期,宠信和珅等奸臣,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各地发生民变。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驾崩。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内阁大学士以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系衔,共四员,满汉各二员。保和殿系衔,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恆死后,即未再授。五十八年(1793年),罢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虚衔。
年代 | 中和殿大学士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乾隆元年丙辰 (1736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朱轼 嵇曾筠 | 迈柱 | 尹泰 徐本 | 未设 | 福敏 三泰 徐本 | ||
乾隆二年丁巳 (1737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嵇曾筠 | 迈柱 | 尹泰 徐本 | 福敏 三泰 | |||
乾隆三年戊午 (1738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嵇曾筠 | 福敏 | 尹泰 徐本 | 福敏 三泰 | |||
乾隆四年己未 (1739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 福敏 | 赵国麟 | 徐本 | 讷亲 三泰 | ||
乾隆五年庚申 (1740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 福敏 | 赵国麟 | 徐本 | 讷亲 三泰 | ||
乾隆六年辛酉 (1741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 福敏 | 赵国麟 陈世倌 | 徐本 | 讷亲 三泰 | ||
乾隆七年壬戌 (1742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 福敏 | 陈世倌 | 徐本 | 讷亲 三泰 | ||
乾隆八年癸亥 (1743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 福敏 | 陈世倌 | 徐本 | 讷亲 三泰 史贻直 | ||
乾隆九年甲子 (1744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 查郎阿 | 福敏 | 陈世倌 史贻直 | 徐本 | 讷亲 三泰 史贻直 刘于义 | ||
乾隆十年乙丑 (1745年) | 鄂尔泰 张廷玉 讷亲 | 查郎阿 庆复 | 福敏 | 陈世倌 史贻直 | 讷亲 三泰 刘于义 高斌 | |||
乾隆十一年丙寅 (1746年) | 讷亲 张廷玉 | 查郎阿 庆复 | 陈世倌 史贻直 | 高斌 刘于义 | ||||
乾隆十二年丁卯 (1747年) | 讷亲 张廷玉 | 查郎阿 庆复 | (来保) | 陈世倌 史贻直 高斌 | 高斌 刘于义 来保 | |||
乾隆十三年戊辰 (1748年) | 十二月裁撤 | 讷亲 张廷玉 傅恆 | 查郎阿 庆复 | 来保 | 陈世倌 史贻直 高斌 | 十二月设 | 阿克敦 傅恆 刘于义 陈大受 尹继善 | |
乾隆十四年己巳 (1749年) | 裁撤 | 傅恆 张廷玉 | 来保 | 来保 | 史贻直 | 阿克敦 陈大受 汪由敦 梁诗正 | ||
乾隆十五年庚午 (1750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 张允随 | 阿克敦 陈大受 梁诗正 | |||
乾隆十六年辛未 (1751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陈世倌 | 张允随 | 阿克敦 梁诗正 | |||
乾隆十七年壬申 (1752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陈世倌 | 阿克敦 梁诗正 孙嘉淦 | ||||
乾隆十八年癸酉 (1753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陈世倌 | 阿克敦 孙嘉淦 蒋溥 | ||||
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4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陈世倌 | 阿克敦 蒋溥 | ||||
乾隆二十年乙亥 (1755年) | 傅恆 | 来保 | 黄廷桂 | 史贻直 陈世倌 | 阿克敦 蒋溥 达勒当阿 | |||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1756年) | 傅恆 | 来保 | 黄廷桂 | 陈世倌 | 阿克敦 蒋溥 达勒当阿 |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 (1757年) | 傅恆 | 来保 | 黄廷桂 | 史贻直 陈世倌 | 鄂弥达 蒋溥 | |||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1758年) | 傅恆 | 来保 | 黄廷桂 | 史贻直 陈世倌 | 鄂弥达 蒋溥 | |||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1759年) | 傅恆 | 来保 | 黄廷桂 蒋溥 | 史贻直 | 鄂弥达 蒋溥 刘统勛 | |||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1760年) | 傅恆 | 来保 | 蒋溥 | 史贻直 | 鄂弥达 刘统勛 | |||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1761年) | 傅恆 | 来保 | 蒋溥 | 史贻直 | 刘统勛 | 鄂弥达 刘统勛 兆惠 梁诗正 | ||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 (1762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 刘统勛 | 兆惠 梁诗正 | |||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1763年) | 傅恆 | 来保 | 史贻直 | 刘统勛 梁诗正 | 杨廷璋 | 兆惠 梁诗正 刘纶 | ||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年) | 傅恆 | 来保 尹继善 | 刘统勛 杨应琚 | 杨廷璋 | 兆惠 阿里衮 刘纶 陈宏谋 | |||
乾隆三十年乙酉 (1765年) | 傅恆 | 尹继善 | 刘统勛 杨应琚 | 兆惠 阿里衮 刘纶 陈宏谋 | ||||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 (1766年) | 傅恆 | 尹继善 | 刘统勛 杨应琚 | 阿里衮 庄有恭 陈宏谋 | ||||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 (1767年) | 傅恆 | 尹继善 | 刘统勛 杨应琚 陈宏谋 | 阿里衮 陈宏谋 刘纶 | ||||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 (1768年) | 傅恆 | 尹继善 | 刘统勛 杨应琚 陈宏谋 | 阿里衮 刘纶 | ||||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 (1769年) | 傅恆 | 尹继善 | 刘统勛 杨应琚 陈宏谋 | 阿里衮 官保 刘纶 | ||||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 (1770年) | 傅恆 | 尹继善 | 阿尔泰 | 刘统勛 杨应琚 陈宏谋 | 官保 刘纶 | |||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 (1771年) | 尹继善 高晋 | 阿尔泰 温福 | 刘纶 | 刘统勛 杨应琚 陈宏谋 | 官保 刘纶 于敏中 |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1772年) | 高晋 | 温福 | 刘纶 | 刘统勛 | 官保 于敏中 | |||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 (1773年) | 高晋 于敏中 | 温福 舒赫德 李侍尧 | 刘纶 | 刘统勛 | 官保 于敏中 程景伊 | |||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 (1774年) | 高晋 于敏中 | 舒赫德 李侍尧 | 官保 程景伊 | |||||
乾隆四十年乙未 (1775年) | 高晋 于敏中 | 舒赫德 李侍尧 | 官保 程景伊 | |||||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 (1776年) | 高晋 于敏中 | 舒赫德 李侍尧 | 官保 阿桂 程景伊 | |||||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 (1777年) | 高晋 于敏中 | 舒赫德 李侍尧 阿桂 | 阿桂 英廉 程景伊 | |||||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1778年) | 高晋 于敏中 | 阿桂 李侍尧 | 英廉 程景伊 | |||||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 (1779年) | 高晋 于敏中 | 阿桂 李侍尧 | 程景伊 | 三宝 | 英廉 程景伊 嵇璜 | |||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1780年) | 阿桂 李侍尧 | 程景伊 嵇璜 | 三宝 英廉 | 英廉 嵇璜 永贵 蔡新 | ||||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1781年) | 阿桂 | 嵇璜 | 三宝 英廉 | 永贵 蔡新 | ||||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 (1782年) | 阿桂 | 嵇璜 | 三宝 英廉 | 永贵 蔡新 | ||||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1783年) | 蔡新 | 阿桂 | 嵇璜 | 三宝 英廉 | 永贵 蔡新 伍弥泰 梁国治 | |||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 (1784年) | 蔡新 | 阿桂 | 嵇璜 | 三宝 伍弥泰 | 永贵 蔡新 伍弥泰 梁国治 | |||
乾隆五十年乙巳 (1785年) | 蔡新 | 阿桂 | 嵇璜 | 伍弥泰 梁国治 | 和珅 梁国治 刘墉 | |||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 (1786年) | 和珅 | 阿桂 | 嵇璜 | 伍弥泰 梁国治 | 和珅 梁国治 刘墉 | |||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 (1787年) | 和珅 | 阿桂 | 嵇璜 | 王杰 | 福康安 刘墉 | |||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 (1788年) | 和珅 | 阿桂 | 嵇璜 | 王杰 | 福康安 刘墉 | 福康安 刘墉 | ||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 (1789年) | 和珅 | 阿桂 | 嵇璜 | 王杰 | 福康安 刘墉 | |||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 (1790年) | 和珅 | 阿桂 | 嵇璜 | 王杰 | 福康安 彭元瑞 | |||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1791年) | 和珅 | 阿桂 | 嵇璜 | 王杰 | 福康安 彭元瑞 孙士毅 | |||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1792年) | 和珅 | 阿桂 福康安 | 嵇璜 孙士毅 | 王杰 | 福康安 孙士毅 | |||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1793年) | 和珅 | 阿桂 福康安 | 嵇璜 孙士毅 | 王杰 | ||||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 (1794年) | 和珅 | 阿桂 福康安 | 嵇璜 孙士毅 | 王杰 | ||||
乾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 和珅 | 阿桂 福康安 | 孙士毅 | 王杰 |
嘉庆年间
嘉庆是清仁宗颙琰在位年号。嘉庆帝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嘉庆帝掌权后,肃清吏治,惩治贪官和珅等人。然而在位后期,贪污问题更加严重。嘉庆帝在位期间,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清朝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和天理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嘉庆帝与其子道光帝统治期间,清朝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史称“嘉道中衰”。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庆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遗诏传位于次子绵宁。
年代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嘉庆元年丙辰 (1796年) | 和珅 | 阿桂 福康安 | 孙士毅 | 王杰 董诰 | |||
嘉庆二年丁巳 (1797年) | 和珅 | 阿桂 | 王杰 董诰 苏凌阿 | 刘墉 | 保宁 | ||
嘉庆三年戊午 (1798年) | 和珅 | 苏凌阿 王杰 | 刘墉 | 保宁 | |||
嘉庆四年己未 (1799年) | 和珅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苏凌阿 王杰 | 刘墉 | 保宁 庆桂 书麟 | |
嘉庆五年庚申 (1800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王杰 | 刘墉 | 书麟 | |
嘉庆六年辛酉 (1801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王杰 | 刘墉 | 书麟 吉庆 | |
嘉庆七年壬戌 (1802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王杰 | 刘墉 | 吉庆 琳宁 朱珪 | |
嘉庆八年癸亥 (1803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刘墉 | 琳宁 朱珪 | ||
嘉庆九年甲子 (1804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刘墉 | 琳宁 禄康 朱珪 | ||
嘉庆十年乙丑 (1805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朱珪 | 禄康 朱珪 纪昀 刘权之 费淳 | ||
嘉庆十一年丙寅 (1806年) | 董诰 | 保宁 | 庆桂 | 禄康 | 朱珪 | 禄康 长麟 费淳 | |
嘉庆十二年丁卯 (1807年) | 董诰 | 庆桂 | 禄康 | 费淳 | 禄康 长麟 费淳 | ||
嘉庆十三年戊辰 (1808年) | 董诰 | 庆桂 | 禄康 | 费淳 | 长麟 戴衢亨 | ||
嘉庆十四年己巳 (1809年) | 董诰 | 庆桂 | 禄康 | 费淳 | 长麟 禄康 戴衢亨 | ||
嘉庆十五年庚午 (1810年) | 董诰 | 勒保 | 庆桂 | 禄康 | 戴衢亨 | 禄康 明亮 戴衢亨 刘权之 | |
嘉庆十六年辛未 (1811年) | 董诰 | 勒保 | 庆桂 | 禄康 | 戴衢亨 刘权之 | 明亮 松筠 刘权之 邹炳泰 | |
嘉庆十七年壬申 (1812年) | 董诰 | 勒保 | 庆桂 | 刘权之 | 松筠 邹炳泰 | ||
嘉庆十八年癸酉 (1813年) | 董诰 | 勒保 | 庆桂 | 松筠 | 刘权之 曹振镛 | 松筠 托津 邹炳泰 曹振镛 百龄 | |
嘉庆十九年甲戌 (1814年) | 董诰 | 勒保 松筠 | 松筠 托津 | 曹振镛 | 托津 明亮 百龄 章煦 | ||
嘉庆二十年乙亥 (1815年) | 董诰 | 松筠 | 托津 | 曹振镛 | 明亮 章煦 | ||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 (1816年) | 董诰 | 松筠 | 托津 | 曹振镛 | 明亮 章煦 | ||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 (1817年) | 董诰 | 松筠 明亮 | 托津 | 曹振镛 | 明亮 伯麟 章煦 戴均元 | ||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 (1818年) | 董诰 | 明亮 | 章煦 | 托津 | 曹振镛 | 明亮 伯麟 章煦 戴均元 | |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 (1819年) | 明亮 | 章煦 | 托津 | 曹振镛 | 伯麟 戴均元 | ||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 (1820年) | 明亮 | 章煦 戴均元 | 托津 | 曹振镛 | 伯麟 戴均元 吴璥 |
道光年间
道光是清宣宗旻宁在位年号。道光帝即位后,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并进行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之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清朝已经积重难反,国势进一步衰落。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次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于道光帝战守无策,时和时战,再加上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清朝战败于英国,并与英人签订近代中国的首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及开放五口通商,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遗诏传位于四子奕詝。
年代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道光元年辛巳 (1821年) | 明亮 曹振镛 | 戴均元 | 托津 | 曹振镛 伯麟 | 伯麟 长龄 吴璥 孙玉庭 | ||
道光二年壬午 (1822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戴均元 | 托津 | 伯麟 | 长龄 英和 孙玉庭 | |
道光三年癸未 (1823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戴均元 | 托津 | 英和 孙玉庭 | ||
道光四年甲申 (1824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戴均元 | 托津 | 孙玉庭 | 英和 孙玉庭 蒋攸铦 | |
道光五年乙酉 (1825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 孙玉庭 蒋攸铦 | 英和 孙玉庭 蒋攸铦 | ||
道光六年丙戌 (1826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 蒋攸铦 | 英和 汪廷珍 | ||
道光七年丁亥 (1827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 蒋攸铦 | 英和 富俊 汪廷珍 卢荫溥 | ||
道光八年戊子 (1828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 蒋攸铦 | 富俊 卢荫溥 | ||
道光九年己丑 (1829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 蒋攸铦 | 富俊 卢荫溥 | ||
道光十年庚寅 (1830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 蒋攸铦 卢荫溥 | 富俊 卢荫溥 李鸿宾 | ||
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托津 富俊 | 卢荫溥 | 富俊 文孚 李鸿宾 | ||
道光十二年壬辰 (1832年) | 长龄 | 曹振镛 | 富俊 | 卢荫溥 | 文孚 李鸿宾 阮元 | ||
道光十三年癸巳 (1833年) | 长龄 | 曹振镛 | 富俊 | 卢荫溥 潘世恩 | 文孚 阮元 | ||
道光十四年甲午 (1834年) | 长龄 | 曹振镛 | 富俊 文孚 | 潘世恩 | 文孚 穆彰阿 阮元 | ||
道光十五年乙未 (1835年) | 长龄 | 曹振镛 | 文孚 | 文孚 潘世恩 | 潘世恩 阮元 | 穆彰阿 阮元 王鼎 | |
道光十六年丙申 (1836年) | 长龄 | 穆彰阿 | 文孚 | 潘世恩 | 阮元 | 穆彰阿 琦善 王鼎 | |
道光十七年丁酉 (1837年) | 长龄 | 穆彰阿 | 潘世恩 | 阮元 | 琦善 王鼎 | ||
道光十八年戊戌 (1838年) | 长龄 穆彰阿 | 穆彰阿 潘世恩 | 琦善 | 潘世恩 王鼎 | 阮元 | 琦善 伊里布 王鼎 汤金钊 | |
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8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琦善 | 王鼎 | 伊里布 汤金钊 | ||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38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琦善 | 王鼎 | 伊里布 汤金钊 | ||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1841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琦善 宝兴 | 王鼎 | 伊里布 奕经 汤金钊 卓秉恬 | ||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1842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 王鼎 | 奕经 敬征 卓秉恬 | ||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1843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 敬征 卓秉恬 | |||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1844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 卓秉恬 | 敬征 卓秉恬 陈官俊 | ||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1845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 卓秉恬 | 敬征 耆英 陈官俊 | ||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 卓秉恬 | 耆英 陈官俊 |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1847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 卓秉恬 | 耆英 陈官俊 | ||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1848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宝兴 耆英 | 卓秉恬 | 耆英 琦善 陈官俊 | ||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1849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 耆英 | 卓秉恬 | 琦善 陈官俊 祁寯藻 | ||
道光三十年庚戌 (1850年) | 穆彰阿 | 潘世恩 卓秉恬 | 耆英 | 卓秉恬 祁寯藻 | 琦善 赛尚阿 祁寯藻 杜受田 |
鹹丰年间
鹹丰是清文宗奕詝在位年号。鹹丰帝即位后勤于政事,对朝政进行大幅度改革。然而此时,清朝在内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在外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随后为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朝开始洋务运动。鹹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鹹丰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遗诏以皇子载淳即位。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此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开启了慈禧太后统治清朝的历史。
年代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鹹丰元年辛亥 (1851年) | 赛尚阿 | 卓秉恬 | 祁寯藻 | 琦善 裕诚 杜受田 | |||
鹹丰二年壬子 (1852年) | 赛尚阿 裕诚 | 卓秉恬 | 裕诚 讷尔经额 | 祁寯藻 | 讷尔经额 禧恩 杜受田 贾桢 | ||
鹹丰三年癸丑 (1853年) | 裕诚 | 卓秉恬 | 讷尔经额 | 祁寯藻 | 贾桢 | ||
鹹丰四年甲寅 (1854年) | 裕诚 | 卓秉恬 | 祁寯藻 贾桢 | 贾桢 | |||
鹹丰五年丁卯 (1855年) | 裕诚 | 卓秉恬 贾桢 | 文庆 | 贾桢 叶名琛 | 文庆 桂良 叶名琛 彭蕴章 | ||
鹹丰六年丙辰 (1856年) | 裕诚 | 文庆 贾桢 | 文庆 彭蕴章 | 桂良 | 叶名琛 | 桂良 柏葰 彭蕴章 翁心存 | |
鹹丰七年丁巳 (1857年) | 裕诚 | 彭蕴章 | 桂良 | 叶名琛 | 柏葰 翁心存 | ||
鹹丰八年戊午 (1858年) | 裕诚 桂良 | 彭蕴章 | 彭蕴章 柏葰 瑞麟 | 桂良 | 翁心存 | 柏葰 官文 翁心存 周祖培 | |
鹹丰九年己未 (1859年) | 桂良 | 彭蕴章 | 瑞麟 | 翁心存 贾桢 | 官文 周祖培 | ||
鹹丰十年庚申 (1860年) | 桂良 | 彭蕴章 | 瑞麟 (官文) | 贾桢 (周祖培) | 官文 肃顺 周祖培 | ||
鹹丰十一年辛酉 (1861年) | 桂良 | 贾桢 | 官文 | 贾桢 周祖培 | 肃顺 |
同治年间
同治是清穆宗载淳在位年号,其在位初期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之后大权逐步滑入慈禧太后之手。在此期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各地民变,并大力开展洋务运动,清朝一时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次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于紫禁城养心殿。由于同治帝无子,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即位,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年代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同治元年壬戌 (1862年) | 桂良 官文 | 贾桢 | 官文 倭仁 | 周祖培 | 麟魁 倭仁 瑞常 曾国藩 | ||
同治二年癸亥 (1863年) | 官文 | 贾桢 | 倭仁 | 周祖培 | 瑞常 曾国藩 | ||
同治三年甲子 (1864年) | 官文 | 贾桢 | 倭仁 | 周祖培 | 瑞常 曾国藩 | ||
同治四年乙丑 (1865年) | 官文 | 贾桢 | 倭仁 | 周祖培 | 瑞常 曾国藩 | ||
同治五年丙寅 (1866年) | 官文 | 贾桢 | 倭仁 | 周祖培 | 瑞常 曾国藩 | ||
同治六年丁卯 (1867年) | 官文 | 贾桢 | 倭仁 | 周祖培 曾国藩 | 瑞常 曾国藩 骆秉章 | ||
同治七年戊辰 (1868年) | 官文 | 贾桢 曾国藩 | 倭仁 | 曾国藩 朱凤标 | 瑞常 曾国藩 骆秉章 | ||
同治八年己巳 (1869年) | 官文 | 曾国藩 | 倭仁 | 朱凤标 | 瑞常 李鸿章 | ||
同治九年庚午 (1870年) | 官文 | 曾国藩 | 倭仁 | 朱凤标 | 瑞常 李鸿章 | ||
同治十年辛未 (1871年) | 官文 倭仁 瑞常 | 曾国藩 | 倭仁 瑞常 瑞麟 | 朱凤标 | 瑞常 文祥 李鸿章 | ||
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年) | 瑞常 瑞麟 | 曾国藩 李鸿章 | 瑞麟 单懋谦 | 朱凤标 文祥 | 文祥 全庆 李鸿章 单懋谦 | ||
同治十二年癸酉 (1873年) | 瑞麟 | 李鸿章 | 单懋谦 | 文祥 | 全庆 左宗棠 | ||
同治十三年甲戌 (1874年) | 瑞麟 李鸿章 | 李鸿章 文祥 | 单懋谦 | 左宗棠 | 文祥 宝鋆 | 全庆 左宗棠 |
光绪年间
光绪是清德宗载湉在位年号。 因同治帝无子,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在此之后,发生中法战争。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亲政,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随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定势力範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后又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内外危机进一步加重。为缓解危机,慈禧太后不得不开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措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遭毒杀,次日慈禧太后亦崩。
年代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光绪元年乙亥 (1875年) | 李鸿章 | 文祥 | 左宗棠 | 宝鋆 | 英桂 沈桂芬 | ||
光绪二年丙子 (1876年) | 李鸿章 | 文祥 | 左宗棠 | 宝鋆 | 英桂 沈桂芬 | ||
光绪三年丁丑 (1877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宝鋆 英桂 | 英桂 载龄 沈桂芬 | ||
光绪四年戊寅 (1878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英桂 载龄 | 载龄 全庆 沈桂芬 | ||
光绪五年己卯 (1879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载龄 | 全庆 沈桂芬 | ||
光绪六年庚辰 (1880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载龄 全庆 | 全庆 灵桂 沈桂芬 | ||
光绪七年辛巳 (1881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全庆 灵桂 | 灵桂 文煜 沈桂芬 李鸿藻 | ||
光绪八年壬午 (1882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灵桂 | 文煜 李鸿藻 | ||
光绪九年癸未 (1883年) | 李鸿章 | 宝鋆 | 左宗棠 | 灵桂 | 文煜 李鸿藻 | ||
光绪十年甲申 (1884年) | 李鸿章 | 宝鋆 文煜 灵桂 | 左宗棠 | 灵桂 额勒和布 | 文煜 额勒和布 恩承 李鸿藻 阎敬铭 | ||
光绪十一年乙酉 (1885年) | 李鸿章 | 灵桂 额勒和布 | 左宗棠 阎敬铭 | 额勒和布 恩承 | 恩承 福锟 阎敬铭 张之万 | ||
光绪十二年丙戌 (1886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阎敬铭 | 恩承 | 福锟 张之万 | ||
光绪十三年丁亥 (1887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阎敬铭 | 恩承 | 福锟 张之万 | ||
光绪十四年戊子 (1888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阎敬铭 | 恩承 | 福锟 张之万 | ||
光绪十五年己丑 (1889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恩承 | 恩承 张之万 | 福锟 张之万 徐桐 | ||
光绪十六年庚寅 (1890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恩承 | 张之万 | 福锟 徐桐 | ||
光绪十七年辛卯 (1891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恩承 | 张之万 | 福锟 徐桐 | ||
光绪十八年壬辰 (1892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恩承 张之万 | 张之万 福锟 | 福锟 麟书 徐桐 | ||
光绪十九年癸巳 (1893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张之万 | 福锟 | 麟书 徐桐 | ||
光绪二十年甲午 (1894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张之万 | 福锟 | 麟书 徐桐 |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1895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 麟书 | 张之万 | 福锟 | 麟书 崑冈 徐桐 |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1896年) | 李鸿章 | 额勒和布 麟书 | 麟书 | 恩承 张之万 | 崑冈 徐桐 | 崑冈 徐桐 荣禄 李鸿藻 |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1897年) | 李鸿章 | 麟书 | 崑冈 | 徐桐 | 荣禄 李鸿藻 翁同龢 |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1898年) | 李鸿章 | 麟书 | 荣禄 | 崑冈 | 徐桐 | 荣禄 刚毅 翁同龢 孙家鼐 |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1899年) | 李鸿章 | 荣禄 | 崑冈 | 徐桐 | 刚毅 孙家鼐 王文韶 |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900年) | 李鸿章 | 荣禄 | 崑冈 | 徐桐 王文韶 | 刚毅 崇礼 王文韶 徐郙 |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901年) | 李鸿章 荣禄 | 荣禄 王文韶 | 崑冈 | 王文韶 孙家鼐 | 崇礼 徐郙 |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902年) | 荣禄 | 王文韶 | 崑冈 | 孙家鼐 | 崇礼 徐郙 |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903年) | 荣禄 | 王文韶 | 崑冈 王文韶 崇礼 | 崑冈 崇礼 孙家鼐 | 孙家鼐 敬信 | 崇礼 敬信 裕德 徐郙 | |
光绪三十年甲辰 (1904年) | 王文韶 | 崇礼 | 孙家鼐 | 敬信 裕德 | 裕德 世续 徐郙 |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1905年) | 王文韶 | 崇礼 孙家鼐 | 孙家鼐 裕德 世续 | 裕德 世续 那桐 | 世续 那桐 荣庆 徐郙 |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1906年) | 王文韶 | 孙家鼐 | 世续 | 那桐 | 荣庆 徐郙 瞿鸿禨 |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年) | 王文韶 孙家鼐 | 孙家鼐 世续 | 世续 那桐 | 那桐 张之洞 | 荣庆 瞿鸿禨 张之洞 鹿传霖 |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1908年) | 孙家鼐 | 世续 | 那桐 | 张之洞 | 荣庆 鹿传霖 |
宣统年间
宣统为中国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末代皇帝溥仪的年号,溥仪为清宣宗曾孙、醇亲王载沣之子,即位时年仅三岁,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在此期间,清朝立宪运动声势愈发浩大,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也在国内频频发动暴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回响,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年代 | 保和殿大学士 | 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 | 体仁阁大学士 | 协办大学士 |
---|---|---|---|---|---|---|---|
宣统元年己酉 (1909年) | 世续 | 孙家鼐 | 世续 那桐 | 那桐 鹿传霖 | 张之洞 鹿传霖 陆润庠 | 荣庆 鹿传霖 陆润庠 戴鸿慈 | |
宣统二年庚戌 (1910年) | 世续 | 那桐 | 鹿传霖 陆润庠 | 陆润庠 徐世昌 | 荣庆 戴鸿慈 徐世昌 李殿林 | ||
宣统三年辛亥 (1911年) | 世续 | 那桐 | 陆润庠 | 徐世昌 | 荣庆 李殿林 |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勛复辟,改元宣统九年。7月2日,清廷授瞿鸿禨、升允为大学士。7月4日,授张人骏、周馥为协办大学士。7月6日,谕徐世昌以太傅大学士辅政。7月12日,复辟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