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鸠菊(斑鸠菊)
斑鸠菊,原产我国西南各地。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要求疏鬆、肥沃土壤。不耐寒,也不耐乾旱。高3—4m,小枝被灰白色密柔毛。叶互生,纸质,卵状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全缘,叶面有乳头状突起,叶背被灰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排成宽复伞房状花序,花筒状,淡紫色,花期春夏。播种或分株法繁殖。栽培管理简单容易。适于自然式丛栽或作花境背景。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斑鸠菊
- 拉丁学名:Vernonia esculenta Hemsl.
- 别称:火炭叶、火烫叶、火炭树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斑鸠菊族 Trib. Vernonieae
- 属:斑鸠菊属 Vernonia
- 种:斑鸠菊Vernonia esculenta
形态特徵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枝圆柱形,多少具棱,具条纹,被灰色或灰褐色绒毛;叶具柄,硬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23厘米,宽3-8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尖,稀近圆形,边缘具有小尖的细齿,波状或全缘,侧脉9-13对,弧状向边缘,细脉网状,叶脉在下面明显凸起,上面暗绿色,稍粗糙,被乳头状突起,下面稍淡,特别在脉上被灰色密短柔毛或短绒毛,两面均有亮腺点;叶柄长5-20毫米,密被灰色短绒毛;头状花序多数,径2-4毫米,具5-6个花,在枝端或上部叶腋排列成密或较密的宽圆锥花序;花序梗细,长2-5毫米,或近无柄,被密绒毛;总苞倒锥状,径2-3毫米,基部尖,总苞片少数,革质,约4层,卵状或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全部或上部暗绿色,顶端尖或稍尖,具小尖头,背面及边缘灰色短柔毛;花托小,具窝孔;花淡红紫色,花冠管状,长约7毫米,具腺,向上部稍扩大,裂片线状披针形,顶端外面具腺;瘦果淡黄褐色,近圆柱状,长3毫米,稍具棱,被疏短毛和腺点;冠毛白色或污白色,2层,外层短,内层糙毛状,长6-7毫米。花期7-12月。
斑鸠菊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阳处,草坡灌丛,山谷疏林或林缘,海拔1000-2700米。不耐寒,喜阳光充足、温暖;稍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播种或分株繁殖,多在春季进行。抗性强,栽培容易。
分布範围
产于四川西部和西南部(泸定、康定、汉源、石棉、西昌、米易、盐源、九龙、冕宁、普格、泸沽等)、云南西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贵州西南部(册亨)、广西西部(隆林、百色、靖西、那坡、都安等)。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播种
栽培:栽培管理简单容易。
主要价值
园林价值
斑鸠菊抗逆性强,花期长,花果小而繁多。在中国西南或南方一些气温高燥的地区,可作为庭园观赏树种,丛植或片植均较适宜。
药用价值
性味:味甘;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主阑尾炎;疮疖;烫火伤。
有毒部位
根、茎有毒。
毒性反应
食入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眼花、谵语、精神失常,甚至中毒后30分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