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洋买办”三部曲:菊花醉
《"大清洋买办"三部曲:菊花醉》讲述了太平军兴,朝廷大乱。此时,英政府为扭转大清茶叶出口对英国利益的损害,派人潜入中国,盗取茶叶种子及种茶技术。湖南茶叶巨子、“天泉”茶庄少东家胡英因遭同为茶商的吴氏兄弟的陷害,身陷死牢,命悬一线;而吴孝增却随左宗棠进疆,成为湖南茶商首富。于是,围绕一场中英茶商斗法,铺开了胡英寻仇探秘之路。从洞庭湖畔到崑仑山下,上演了一幕幕人间罕见的情仇悲喜剧。
基本介绍
- 书名:"大清洋买办"三部曲:菊花醉
- 出版社:阳光出版社
- 页数:520页
- 开本:16
- 定价:39.00
- 作者:古越 羽萱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2505832
- 品牌:宁夏人民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大清洋买办"三部曲:菊花醉》是长篇历史小说“大清洋买办”三部曲之一。根据《"大清洋买办"三部曲:菊花醉》改编的张纪中作品,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已製作完,即将播出。国雠家难,情天恨海,集于主人公胡英于一身。胡英少年得志,英姿勃发,却屡遭磨难,痴心不改。表妹花郁青因他违心而嫁,小尼姑楚儿随他远赴重洋,痴丫环菊湘为他香殒天山,印度女米兰达跟随他亡命天涯……
作者简介
古越,籍贯安徽。做过教师、新闻记者、编辑。现任宁夏石嘴山市文联副主席、西部编剧协会主席、《西部影视文化》主编。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金羊毛》《大黄吟》。
羽萱,籍贯宁夏。做过文秘、人事、新闻宣传工作,兼任西部编剧协会副主席、《西部影视文化》采编总监。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文学院院聘作家。现就职于宁夏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高中时代开始文学创作,诗集《梦中的红嫁衣》曾获自治区第五届文学艺术评奖诗歌二等奖。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金羊毛》《大黄吟》。
羽萱,籍贯宁夏。做过文秘、人事、新闻宣传工作,兼任西部编剧协会副主席、《西部影视文化》采编总监。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文学院院聘作家。现就职于宁夏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高中时代开始文学创作,诗集《梦中的红嫁衣》曾获自治区第五届文学艺术评奖诗歌二等奖。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金羊毛》《大黄吟》。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后记
一
1985年5月底的一天中午,拉萨贡嘎机场的上空,碧蓝如洗,神化了的阳光照射得人直想流泪。
机场周围,群山裸露,颜色出奇地鲜艳,也出奇地安静。我从未见过如此安静的群山。也从未见过如此鲜艳的山石。酝酿太久的对雪域高原的心情嚮往,此刻喷涌出来,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发慌。
我随着下飞机的人流走出机舱,脑袋有点发晕,脚下也有点发软。我不清楚这是不是他们告诉我的高原反应。在成都时,去广州开会的报社副总编辑群觉设宴招待我,就警告过我要有心理準备。电台台长罗布,一个脸色黝黑的男人,身上透露着典型的康巴汉子的气派,腰悬利刃,很剽悍的样子,也笑着这样说。其实他是一个心细温柔的人。后来在《西藏日报》社他的家里,他专门为我做了很珍贵的麵条,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当时的拉萨,一斤黑粗挂麵就要两块多钱,算是奢侈品。不过,在成都那天他用塑胶桶拎来的几十斤散装白酒,确实把我吓坏了。
有七八个人吧,就端着碗把那桶酒消耗了。群觉告诉我,要想当西藏人。就要先学会用肚子装酒。
机场虽小,却是海拔最高的。房屋的色彩与线条也简单,但在这高原的大块阳光与无边的深蓝里,就有了特别的味道。高音喇叭里传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的歌声,却莫名其妙地让我有点伤感。
机场跑道的旁边,是几片农田,生长着青稞麦子,绿油油的,很旺盛的样子。一些佩戴着鲜艳的头巾,身穿紫色衣裳,繫着彩条普氇呢围裙的妇女在田里弯腰拔草。
没多远的地方,是一处土坯垒成的厕所。有人竟然站在跑道边撒尿,就对着绿色的青稞麦田。我也就感觉到了小腹的发胀,却不敢像那些人一样站在跑道边,朝着那幺美丽的青稞麦田与彩色的群山撒野。
就是在那座土坯垒成的厕所里,我与仁青相遇并且相识了。
其实,我们在飞机上,是前后位。但我们却没有说话和相交的机会,因为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女孩儿。我说的女孩儿是真正的女孩儿,十八九岁的样子,一身印度纱丽。黑头髮,大眼睛,露出一段健康丰满的微黑色的腰,是典型的南亚次大陆的阳光照耀成长的关女。这样的女孩子在印度电影里,比比皆是。绝对不是今天那些搔首弄姿,人工合成的三四十岁还自称是女孩儿的半老徐娘。
女孩子在飞机上一直不停地与仁青说话,很兴奋的样子。仁青好像特别爱听她说话,棕黑色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我对印度女孩儿情有独钟,在她身后,一直偷偷地盯着她的脆皮乳酪般润滑的脖子。我终于发现,她的耳朵后边有一粒痣,红色的,上面还长了一根金黄色的毛。
仁青这个名字,我是在厕所里知道的。当然,作为回报,他也同样是蹲在两块不太平稳的石头上努力时,弄清了我的身份。出于年轻人的矜持与初到圣地的拘谨,我肯定不会有在贡嘎机场的厕所里与人交谈的愿望,儘管我内心里很想了解这位有个美丽旅伴的男人。可是,我不会说出来的。
不巧的是,谁放了个屁,而且接着压抑不住似的又放了一串。有人朝我这边张望,我的脸色立刻红了,并且有点发烧。很快,我看见有更多站着撒尿的人把脸转向了我,眼睛里布满着疑问。让人羞急的是,站着的人中,有几个老外,背着行囊。
就是在这时,仁青与我搭上了话。他掏出了鼻烟,点着了,先美关地放在自己的鼻子底下闻了几口,接着张大了嘴,想打喷嚏的样子,却没有打出来。就把鼻烟壶向我一伸,用生涩的汉语说:“来一口吗?”
我感激地摇了摇脑袋,说:“谢谢,我不抽菸的。”
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我们从厕所里出来,已经像朋友一样熟悉了。他是西藏人,二十多年前到了印度,辗转到了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在茶园里打工谋生。后来,茶园老闆把女儿嫁给了他,于是就有了卓嘎,那位如仙女一样美丽健康的女孩子。虽然阿萨姆与西藏山水相连,但仁青却无法踏进国门一步。财富并不能填补思乡的空白,他无数次坐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岸边,望着喜马拉雅山的雪峰祈祷。
仁青终于能够回来了,儘管许多人劝阻他,回去他们就会把你关在监狱里。可是,仁青还是回来了,而且,意外地受到了热情接待。
仁青说,这是他第二次回故乡,而且把卓嘎也带了回来。他要让女儿看看故乡的山水,呼吸几口故乡的空气。他这次回来,还想在拉萨八角街租一处门面,做茶叶生意。
坐在朝着拉萨进发的大巴上,我平生第一次听说中国之外还有种茶叶的。沿着拉萨河蜿蜒行进的一百多公里路途中,仁青向我讲解了阿萨姆茶园的历史与现状。于是,搅动了我心底深处的波澜。
曾与仁青相约,我到报社报到后就去找他,继续聊聊印度茶叶的故事。不幸的是,我的高原反应很厉害,连续近一个月天天吸氧吃药,哪儿也去不了。等我能够蹒跚着上街,到西藏宾馆去找他们,却扑了个空。不知什幺原因,他搬走了。我又到八角街转了几天,也没有碰到那张饱经风霜的面孔。
不过,说实话,那时的我,对见不着仁青并不是太失望,毕竟是在机场厕所里临时相识的一位归侨罢了。让我很久不能释怀的是,由此失去了再与卓嘎进一步加深友谊的机会。在进城的大巴上,她可是真的对我产生了一点好奇与兴趣的。遗憾的是她不会说汉语,我们没法交流,而使用眼神,也非我的长项。
但是,印度阿萨姆以及它的茶园,从此在我的心头深深地扎下了根。我开始有了想写一写茶叶的念头。
……
幸运兄告诉我,2004年,他的果园就可以收穫了。前三年,不但人力投入大,财力投入也让他焦头烂额。我听了以后,就明白他为什幺不去火车站接我以及为何疲惫了。
我明白我未能免俗,十几年困居宁夏,使我的意志消沉,豪情泯灭。我变得有点敏感脆弱了。
在喀什的日子里,幸运兄又教给了我人生的哲学。生活不是做秀,不需要虚假的夸张和敷衍的累赘。在南疆的日子里,我的心是平静的,安宁的,没有旅者的惆怅、过客的匆忙,这一切都因有了幸运兄。他的陋室,他的粗茶,他的淡饭,他的安然,使我落地生根,住即是家。 幸运兄是有激情的,他的重新创业,他的飘香的梦想,他陪伴我去地区档案馆抄摘史料,他说起曾帮助朋友解脱大难。我都能感觉到深埋在他心底的火焰。
我们约好,等他的果园收穫季节,我再进南疆。他要与我合作拍摄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关于南疆的。
我曾经两度与人失约,这一次我想我不会了。
十六年前,我在凛冽的寒风里孤独地与幸运兄握手言别时,就曾立下誓言,我要把他写一写,可我一直未能兑现诺言。今日,趁此机会,我了结了这段心愿。
在喀什噶尔,我还要感谢一位朋友。她叫徐明,是南疆军区的一位军嫂,也是我在《淮北日报》时的同事,我们已经十几年没有联繫。然而,世界很小,我们在南疆相遇了。她不顾身体有病,要陪我上崑仑山的劲头,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真情的宝贵。
喀什地区档案局的张建英与吐尼莎女士,为我们的查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正如盲人离不开手杖一样,写作历史小说,同样离不开有关资料的参考引用。这是别人的智慧与劳动,我们不敢掠美。
在《菊花醉》的写作中,先后参考引用的资料有:包尔汉着的《新疆五十年》;杜经国着的《左宗棠与新疆》;管守新等编着的《喀什风物誌》;王嵘编着的《哈密风物誌》;李耕耘编着的《伊犁风物誌》;李春华主编的《新疆风物誌》;自治区档案馆编着的《新疆与俄苏商业贸易档案史料》;吴蔼宸选辑的《历代西域诗》;谢彬着的《新疆游记》;扬哈斯本着的《帕米尔历险记》;刘逊等编着的《新疆两千年》;谢苗诺夫着的《天山游记》;殷晴主编的《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林治着的《神州问茶》;陈文怀着的《茶之趣》;俞永明主编的《说茶饮茶》以及《谁偷走了我们的茶叶》《中国西北开发史》等着作,在此我们向上述编着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与尊敬。
作者
1985年5月底的一天中午,拉萨贡嘎机场的上空,碧蓝如洗,神化了的阳光照射得人直想流泪。
机场周围,群山裸露,颜色出奇地鲜艳,也出奇地安静。我从未见过如此安静的群山。也从未见过如此鲜艳的山石。酝酿太久的对雪域高原的心情嚮往,此刻喷涌出来,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发慌。
我随着下飞机的人流走出机舱,脑袋有点发晕,脚下也有点发软。我不清楚这是不是他们告诉我的高原反应。在成都时,去广州开会的报社副总编辑群觉设宴招待我,就警告过我要有心理準备。电台台长罗布,一个脸色黝黑的男人,身上透露着典型的康巴汉子的气派,腰悬利刃,很剽悍的样子,也笑着这样说。其实他是一个心细温柔的人。后来在《西藏日报》社他的家里,他专门为我做了很珍贵的麵条,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当时的拉萨,一斤黑粗挂麵就要两块多钱,算是奢侈品。不过,在成都那天他用塑胶桶拎来的几十斤散装白酒,确实把我吓坏了。
有七八个人吧,就端着碗把那桶酒消耗了。群觉告诉我,要想当西藏人。就要先学会用肚子装酒。
机场虽小,却是海拔最高的。房屋的色彩与线条也简单,但在这高原的大块阳光与无边的深蓝里,就有了特别的味道。高音喇叭里传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的歌声,却莫名其妙地让我有点伤感。
机场跑道的旁边,是几片农田,生长着青稞麦子,绿油油的,很旺盛的样子。一些佩戴着鲜艳的头巾,身穿紫色衣裳,繫着彩条普氇呢围裙的妇女在田里弯腰拔草。
没多远的地方,是一处土坯垒成的厕所。有人竟然站在跑道边撒尿,就对着绿色的青稞麦田。我也就感觉到了小腹的发胀,却不敢像那些人一样站在跑道边,朝着那幺美丽的青稞麦田与彩色的群山撒野。
就是在那座土坯垒成的厕所里,我与仁青相遇并且相识了。
其实,我们在飞机上,是前后位。但我们却没有说话和相交的机会,因为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女孩儿。我说的女孩儿是真正的女孩儿,十八九岁的样子,一身印度纱丽。黑头髮,大眼睛,露出一段健康丰满的微黑色的腰,是典型的南亚次大陆的阳光照耀成长的关女。这样的女孩子在印度电影里,比比皆是。绝对不是今天那些搔首弄姿,人工合成的三四十岁还自称是女孩儿的半老徐娘。
女孩子在飞机上一直不停地与仁青说话,很兴奋的样子。仁青好像特别爱听她说话,棕黑色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我对印度女孩儿情有独钟,在她身后,一直偷偷地盯着她的脆皮乳酪般润滑的脖子。我终于发现,她的耳朵后边有一粒痣,红色的,上面还长了一根金黄色的毛。
仁青这个名字,我是在厕所里知道的。当然,作为回报,他也同样是蹲在两块不太平稳的石头上努力时,弄清了我的身份。出于年轻人的矜持与初到圣地的拘谨,我肯定不会有在贡嘎机场的厕所里与人交谈的愿望,儘管我内心里很想了解这位有个美丽旅伴的男人。可是,我不会说出来的。
不巧的是,谁放了个屁,而且接着压抑不住似的又放了一串。有人朝我这边张望,我的脸色立刻红了,并且有点发烧。很快,我看见有更多站着撒尿的人把脸转向了我,眼睛里布满着疑问。让人羞急的是,站着的人中,有几个老外,背着行囊。
就是在这时,仁青与我搭上了话。他掏出了鼻烟,点着了,先美关地放在自己的鼻子底下闻了几口,接着张大了嘴,想打喷嚏的样子,却没有打出来。就把鼻烟壶向我一伸,用生涩的汉语说:“来一口吗?”
我感激地摇了摇脑袋,说:“谢谢,我不抽菸的。”
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我们从厕所里出来,已经像朋友一样熟悉了。他是西藏人,二十多年前到了印度,辗转到了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在茶园里打工谋生。后来,茶园老闆把女儿嫁给了他,于是就有了卓嘎,那位如仙女一样美丽健康的女孩子。虽然阿萨姆与西藏山水相连,但仁青却无法踏进国门一步。财富并不能填补思乡的空白,他无数次坐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岸边,望着喜马拉雅山的雪峰祈祷。
仁青终于能够回来了,儘管许多人劝阻他,回去他们就会把你关在监狱里。可是,仁青还是回来了,而且,意外地受到了热情接待。
仁青说,这是他第二次回故乡,而且把卓嘎也带了回来。他要让女儿看看故乡的山水,呼吸几口故乡的空气。他这次回来,还想在拉萨八角街租一处门面,做茶叶生意。
坐在朝着拉萨进发的大巴上,我平生第一次听说中国之外还有种茶叶的。沿着拉萨河蜿蜒行进的一百多公里路途中,仁青向我讲解了阿萨姆茶园的历史与现状。于是,搅动了我心底深处的波澜。
曾与仁青相约,我到报社报到后就去找他,继续聊聊印度茶叶的故事。不幸的是,我的高原反应很厉害,连续近一个月天天吸氧吃药,哪儿也去不了。等我能够蹒跚着上街,到西藏宾馆去找他们,却扑了个空。不知什幺原因,他搬走了。我又到八角街转了几天,也没有碰到那张饱经风霜的面孔。
不过,说实话,那时的我,对见不着仁青并不是太失望,毕竟是在机场厕所里临时相识的一位归侨罢了。让我很久不能释怀的是,由此失去了再与卓嘎进一步加深友谊的机会。在进城的大巴上,她可是真的对我产生了一点好奇与兴趣的。遗憾的是她不会说汉语,我们没法交流,而使用眼神,也非我的长项。
但是,印度阿萨姆以及它的茶园,从此在我的心头深深地扎下了根。我开始有了想写一写茶叶的念头。
……
幸运兄告诉我,2004年,他的果园就可以收穫了。前三年,不但人力投入大,财力投入也让他焦头烂额。我听了以后,就明白他为什幺不去火车站接我以及为何疲惫了。
我明白我未能免俗,十几年困居宁夏,使我的意志消沉,豪情泯灭。我变得有点敏感脆弱了。
在喀什的日子里,幸运兄又教给了我人生的哲学。生活不是做秀,不需要虚假的夸张和敷衍的累赘。在南疆的日子里,我的心是平静的,安宁的,没有旅者的惆怅、过客的匆忙,这一切都因有了幸运兄。他的陋室,他的粗茶,他的淡饭,他的安然,使我落地生根,住即是家。 幸运兄是有激情的,他的重新创业,他的飘香的梦想,他陪伴我去地区档案馆抄摘史料,他说起曾帮助朋友解脱大难。我都能感觉到深埋在他心底的火焰。
我们约好,等他的果园收穫季节,我再进南疆。他要与我合作拍摄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关于南疆的。
我曾经两度与人失约,这一次我想我不会了。
十六年前,我在凛冽的寒风里孤独地与幸运兄握手言别时,就曾立下誓言,我要把他写一写,可我一直未能兑现诺言。今日,趁此机会,我了结了这段心愿。
在喀什噶尔,我还要感谢一位朋友。她叫徐明,是南疆军区的一位军嫂,也是我在《淮北日报》时的同事,我们已经十几年没有联繫。然而,世界很小,我们在南疆相遇了。她不顾身体有病,要陪我上崑仑山的劲头,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真情的宝贵。
喀什地区档案局的张建英与吐尼莎女士,为我们的查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正如盲人离不开手杖一样,写作历史小说,同样离不开有关资料的参考引用。这是别人的智慧与劳动,我们不敢掠美。
在《菊花醉》的写作中,先后参考引用的资料有:包尔汉着的《新疆五十年》;杜经国着的《左宗棠与新疆》;管守新等编着的《喀什风物誌》;王嵘编着的《哈密风物誌》;李耕耘编着的《伊犁风物誌》;李春华主编的《新疆风物誌》;自治区档案馆编着的《新疆与俄苏商业贸易档案史料》;吴蔼宸选辑的《历代西域诗》;谢彬着的《新疆游记》;扬哈斯本着的《帕米尔历险记》;刘逊等编着的《新疆两千年》;谢苗诺夫着的《天山游记》;殷晴主编的《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林治着的《神州问茶》;陈文怀着的《茶之趣》;俞永明主编的《说茶饮茶》以及《谁偷走了我们的茶叶》《中国西北开发史》等着作,在此我们向上述编着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与尊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