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溪镇(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
犍为县清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着名古镇之一,着名的"茉莉之乡"。唐永徽元年(650年),始置惩非镇,已有1367年历史。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始为犍为县治所,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作县治所共历360年时间。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清溪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德裕镇,民国22年(1933年)改清溪镇。
古镇位于乐山市犍为县城西南的马边河畔,曾是雷波县、马边、屏山、沐川四县物流总出口。镇境东与孝姑镇毗邻,南与榨鼓乡、九井乡接壤,西与双溪乡、同兴乡相襟,北与塘坝乡、玉津镇为邻。清溪总面积为81.5平方公里。国道“213”线南北纵贯全境,乐宜高速经过镇境,马边河西东横流而过,水陆交通便捷。
2015年清溪镇辖26个村194个村民小组及交通、建新2个社区1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69万户4.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79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清溪镇
- 外文名称:Qingxi Town
- 别名:茉莉之乡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四川乐山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6个村
- 政府驻地:仁和街247号
- 电话区号:0833
- 邮政区码:614404
- 地理位置:犍为县西南
- 面积:81.5平方公里
- 人口:4.97万
- 方言:乐山方言
- 气候条件:四川盆地湿润性亚热带气候区
- 着名景点:清溪古镇、玉皇观、节孝坊、茉莉香都
- 机场:乐山机场(在建)
- 火车站:犍为站(在建)
- 车牌代码:川L
- 名优特产:茉莉花茶、白姜、叶儿粑
- 文化名人:文朝辅、宁廷辅、宁廷弼、宁芷邨
历史沿革

镇境夏商周时,为古蜀国领地。
秦时属蜀郡,汉属犍为郡南安县(今乐山),汉通西南夷后,于清溪镇设清溪驿。两晋南北朝基本沿袭旧制。
北周属戎州(今宜宾),保定三(563年)年,今犍为县境置沉犀郡,辖武阳县,镇境属之。沉犀郡郡治一说在岷江东岸,一说在今清溪镇沉犀坝。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沉犀郡废,改武阳县为戎州犍为县,镇境属之。
唐永徽元年(650年),于今清溪镇,在始置惩非镇。
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改犍为县属嘉州,镇境属嘉州犍为县并沿袭到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始为犍为县治所,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作县治所共历360年时间。
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清水溪流过,旧有清溪驿,遂改名清溪乡,后改清溪镇。
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德裕镇。
民国22年(1933年),复改为清溪镇,辖36保。
1953年,土改时分置为清溪镇(只辖街道居民)、龙马乡、永乐乡、沉犀乡、公益乡、四平乡、永安乡、新建乡。
1955年12月,撤销新建乡,将原孝姑15保、榨鼓第9保分别划入孝姑、榨鼓两乡,其余併入四平乡。
1956年3月,永乐乡和沉犀乡併入龙马乡。公益乡、永安乡併入四平乡,清溪镇仍只辖街道。
1958年9月,龙马、四平、麻柳、九井4乡和清溪镇合併建立清溪人民公社。
1959年7月,撤销清溪人民公社,分置为清溪镇(只辖街道)和龙马、四平、麻柳、九井4个公社。
1962年7月分别从四平、孝姑、榨鼓划出原新建乡辖地建立新建人民公社。
1981年9月,新建公社更名为南岸公社,龙马公社更名为洛江公社。
1990年1月,撤销洛江乡併入清溪镇。
1992年8月,撤销四平乡和南岸乡併入清溪镇。
2017年清溪镇下辖村或社区:筒车村、胭脂村、百箩村、三山村、洛阳村、洛江村、踏水村、灌引村、沉犀村、渠成村、龙门村、天山村、丁家村、南岸村、永星村、盐坪村、新乐村、龙兴村、康加村、祗园村、永安村、保全村、七一村、上游村、五龙村、和平村、交通社区、建新社区。
地势情况
清溪镇位于乐山市犍为县南偏西,东经103°;59'30"—103°;53'47'',北纬29°;07'42''—29°;09'46''。
该镇境地势平缓,平均海拔413米。山系由大梁山南、北两系来脉分布在镇边周围。马边河由西入镇境,蜿蜒绕过集镇,在康家村汇入岷江,流程17.7公里。截止2006年丘陵、平坝占总面积的50%。
全镇地处马边河流域的沖积平坝上,北面背靠阡陌纵横、美丽富饶的洛江三坝,南面面向清澈碧透的马边河水和绵延起伏的五龙山脉。数千亩平坝的四周皆有群山为屏。东为板栗坪、南岸山、老君山、玉皇山;南为五龙山、金鳌山;西为三台山、沉犀山、龙门山;北为龙马山、大山坡、仙人山。这使洛江三坝形成了一个小盆地,清溪古镇便坐落在盆地南边沿。
古镇紧靠马边河。河对岸为五龙山的大龙山、二龙山、三龙山, 此三山均为观览全镇风貌的最佳制高点。站在主峰二龙山峰顶上,上可眺“沉犀秋月”,下可览玉观寺风貌,整个洛江坝、筒车坝、三台山、龙马山和全镇街景尽收眼底。碧透的马边河从犀牛沱缓缓南来,绕过清溪古镇又缓缓东去。壮丽的清溪大桥横卧在镇西端马边河上,成为古镇又一道靓丽风景。这四周的山形地貌,特别是五龙山、金鳌山、三台山、玉皇山等构成了一条十分优美的天际线;洛江三坝的四季景色成为古镇流动的背景;马边河水体则为古镇注入了青春活力,使其灵动飘逸,为其带来了无限生机。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清溪古镇形成了“背靠平畴沃野,面向绿水青山”的“面山、沿河、落坝”的环境特色,同时还形成了“东有老君坐镇、西有金鳌守门、南北群龙护卫”的文化特色,为清溪古镇增添了无穷魅力。
清溪镇属四川盆地湿润性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雨量为1187毫米,年平均日照1040.4小时,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特别适宜茉莉花的生长,截止2006年,全镇共种植茉莉花2万余亩,是全省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并被四川省特产协会命名为“四川省茉莉之乡”。2011年农业部授予清溪镇“茉莉之乡”称号,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花量0.75万吨,产值1.65亿元。
文化名镇
清溪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由于是马边河下游水码头,曾是雷波县、马边、屏山、沐川四县物资进出口的总口子,因此,清溪集镇经济文化活跃,市场繁荣。自唐代开始置镇,从北宋公元1011年起,清溪作县城360年。清溪古镇古街区面积近0.5平方公里,保留着明清以来22条古街道的原始格局,古街区内还保留着150多个老四合院和部分古城墙、老码头、古寺庙、古装饰、古家具、古树木和老牌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蹟众多,镇域内共有各种历史文化遗存50多处,其中宫观寺庙38座,并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着名的有:
宁芷邨故居

1、"九宫十八庙",包括始建于北周的真觉寺(现为粮仓)、明代半边寺摩崖佛像、明代玉皇观、清代南华宫等。
2、犍为八景之“沉犀秋月”和“清溪渔唱”等。
3、清代沉犀节孝坊。
4、仍保存完好的为数众多的四合院民居,如黄家祠、魏氏宗祠、文朝辅进士第、宁廷弼进士第、宁芷邨故居等。
清溪古镇历来文风鼎盛,西汉大儒扬雄曾游学于此,留下了一批遗蹟;诗仙李白亦曾游历到此,留下了“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千古绝唱;历代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文士武举即达50多人。
历史名人
车舆,字孟载,明代嘉定州犍为县清溪乡人,生卒不详,明永乐十五年(1415年)举人,正统四年(1439年),官至户部山东司郎中。
文朝辅,字静岩,清代嘉定府犍为县清溪镇人,生卒不详。清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及第后不愿出仕,后为成都府教授。与宁廷弼被县人合称为“朝廷辅弼”。
宁廷弼,字傅岩,清代嘉定府犍为县清溪镇人,生卒不详。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后任嘉定府九峰书院山长。与文朝辅被县人合称为“朝廷辅弼”。与其兄宁廷辅、其弟宁廷贞被县人誉为“宁氏三杰”。
宁廷辅,字左卿(一作佐卿),清代嘉定府犍为县清溪镇人,生卒年不详。鹹丰十一年(1861年)优贡,同治年间曾任兵部主事及镇南州(今云南省南华县)知州。与其弟宁廷弼、宁廷贞被县人誉为“宁氏三杰”。
宁廷贞,字子元,清代嘉定府犍为县清溪镇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曾任福建安溪等六县知县。与其兄宁廷辅、宁廷弼被县人誉为“宁氏三杰”。
宁芷邨,(1895-1984),又名宁泉礼、宁藩龄,号子春。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更名为北京法政大学)。民国时期爱国金融实业家。解放前从事金融和实业工作,创办了四川水泥厂(西南第一家水泥厂),创办和通银行,接收重庆平民银行,创办嘉阳煤矿。解放后曾任重庆市政协第二至第七届委员、市工商联执委、市工商联常委、重庆市民建及市工商联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工商联合会顾问等职。1984年9月3日卒于重庆市,终年90岁。
古蹟文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沉犀节孝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沉犀秋月”“南华宫”“宁芷邨古居”“老君山岩洞群”“半边寺”。
沉犀节孝坊

节孝坊:沉犀节孝坊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请旌奉旨修建。历经八年,于嘉庆庚午(1810年)仲冬竣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孝坊为四柱三门,四柱三间面阔7.99米,三重檐五楼,通高11.25米。石台基长11.92米,宽8.1米,高0.6米。
宁芷邨故居:宁芷邨是川南知名金融实业家,曾以大股东的身份于1938年12月在嘉阳煤矿第一次股东会上,当选为该煤矿监事。如今成为旅游观光热点的嘉阳小火车,便是出自他手。宁芷邨故居当地人称“铜门坎”,占地面积197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有6个天井,最大的一个天井达100多平方米,最小的一个10多平方米。位于庭院深处,坐落着保持清代原貌的绣花楼。其门楼的样式与智园相似,但更为高大,遗憾的是墙头的石雕白菜,已损毁得不见蹤影。
文朝辅进士第:建于清代,文朝辅进士第位于书堂街9号。
宁廷弼进士第:建于清代,宁廷弼进士第位于镇上和平街。
观音庙:位于筒车村乾河儿,民国九年(1920年)建,俗称太子庙,正殿1座,已毁。1996年至2000年在原地重建,占地约1亩。
玉观寺:位于盐坪村三、四组交界处,1993年至2006年在原玉皇观旧址新建,占地5336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大雄殿、天王殿、观音殿等及附属接待设施。
白马庙:位于三山村土坝垴,宋代建正殿1座,后毁,2000年原址重建。
半边寺:位于祗园村佛儿岩,明嘉庆三年建正殿1座,后毁。但摩崖佛像尚具艺术观赏和研究价值,于2000年修建文物保护亭。
清溪渠:1945年在清溪投资兴办的水利工程清溪渠,现存翁文灏于1945年3月题词“水到渠成”,其中部份水渠仍在造福当地百姓。
古城墙:清溪大桥桥头下,尚存一段古城墙,位于南华宫和东皇宫外,马边河岸边,此外还有水码头。
茉莉之乡
清溪镇是远近闻名的“茉莉之乡”。清溪镇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规模化种植茉莉花,经过几十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已形成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茉莉花6000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规模居全国第二,四川第一的茉莉花生产基地,被四川省特产协会命名为“四川省茉莉之乡”。1993年国家农业部、四川省农牧厅将清溪镇列为万亩茉莉花基地,1995年获乐山市政府茉莉花栽培技术科技二等奖。2011年农业部授予清溪镇“茉莉之乡”称号。
清溪镇茉莉花

犍为茉莉花茶是国家地理标誌保护产品。茉莉花的规模发展,带动了茉莉花茶加工业的发展,全镇有茉莉花茶加工厂31家,手工作坊110个,2015年累计年加工茉莉花0.75万吨,产值1.65亿元。所加工的茉莉花茶“清茗香、佛都春香、巴蜀奇峰、碧潭飘雪、炒花甘露、茉莉红茶、翠花飘雪"等品牌,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和民众喜爱产品,被国家农业部、四川省农牧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称号,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全国各地。
主要荣誉
改革开放以来,清溪诗书画协会成绩斐然,被乐山市政府授予“书画之乡”称号。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2011年,获农业部授予清溪镇“茉莉之乡”称号。
2018年,获四川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评为四川第二批省级“森林小镇”。
产业发展
农业:
清溪镇属传统农业大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以林竹、畜牧、种植、劳务输出四大经济板块:截止2006年底依託20万吨纸浆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杂交竹,现全镇实施退耕还林10075亩, 渐出效益;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坚持“改善结构、规模经营、最佳化品种、提高质量”的畜牧发展思路,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种植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茉莉花、茶叶为主,其次有大豆、红苕、小麦、油菜、甘蔗、花生、叶菸、白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着重推广优良品种、新的栽培技术及新型农机具的套用。近年来,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引进业主在沉犀村种植优质大棚西瓜,取得了显着效益,成立了西瓜协会,并创立了“口口脆”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努力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万余人,并建立了农民工维权救助网路。
2015年粮食总产量1.6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3万元。规模养猪场75户,生猪存栏2.66万头,出栏5.43万头;规模养鸡场33家,禽存栏28.6万羽,出栏463.79万羽,产值达到2.358亿元。
种植业以茉莉花为特色,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花量0.75万吨,产值1.65亿元。
工业:
清溪镇工业以造纸业和食品加工业为主。2015年,镇内有工业园区2个,各类企业50家,从业人员0.2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7.28%。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香港玖龙(乐山)浆纸厂,峨山阀门厂,清溪花茶厂等。
商业:
清溪镇清水溪固有水码头之称,213国道又连线雷波县、马边、屏山、沐川四县,清溪镇商业较为繁荣。银行方面:镇上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犍为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门市,有乐山市商业银行自助银行。物流方面:镇上有EMS快递,中通、圆通、韵达快递、申通、顺丰等多家快递网点。超市方面:较大的有黄家超市、喜盈门超市、玲珑超市、朝久商行、惠康购物中心,世纪华联也即将入驻古镇开发项目古郡坊。
旅游业:
清溪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茉莉之乡,书画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开发较晚旅游业处于起步状态,清溪古城AAAA景区开发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旅游项目有国家AA级景区蜀南茉莉香都、茉莉花博物馆。镇内有旅馆是7家:四平旅馆、洛江旅馆、君逸商务宾馆、茶叶飘香旅馆、蜀南茉莉香都酒店、沉犀秋月大酒店、清溪大饭店。
蜀南茉莉香都景区:位于乐山市清溪镇沉犀村,坐落在古沉犀郡遗址上,距乐宜高速犍为南出口6公里,离乐山大佛60公里,是犍为黄金旅游环线(嘉阳小火车—芭马峡—同兴桫椤湖—蜀南茉莉香都—清溪古城—犍为文庙)上的重要一环。景区提供特色乡村酒店住宿、美味地方菜餚、桫椤湖漂流、茉莉花基地观光体验、茉莉花茶艺、桫椤湖游船、沙滩休闲娱乐、各类水上活动、浅水游泳等。蜀南茉莉香都特色建筑群、沉犀节孝坊、沉犀秋月、杨泗庙、甘露桥、沿河栈道等景点以及犍为学宫、清溪渠大抽井、古沉犀坊、沉犀洞、牌坊坝沿岸的筒车群等遗址分布在景区内。
蜀南茉莉香都

教育医疗
截至2015年,全镇幼稚园20所,入园幼儿1861人;国小3所,即清溪中心国小、百箩国小、丁家国小,教师164人,在校生2414人;国中1所,清溪国中,教师118人,在校生1677人;高中1所,四川清溪高级中学,教师136人,在校生1500余人。
清溪高中规划图(主体建筑现已完工)

其中清溪高中始建于1925年,是“省绿化示範学校”、“省食堂量化评比A级单位”、“市实验教学示範校”、“市示範性(重点)高中”、“市校风示範校”、“市德育先进集体”、“市阳光体育示範学校”。学校在2017年扩建完成后,占地约150亩。近三年高考一本上线总计达96人,每年本科上线均超过200人。
2015年有运动场6个,篮球架15副。清溪镇文化中心、老体协以及各社区各村活动室设有桌球台。
全镇医院2所:清溪镇卫生院,(私立)昌达医院,共有病床99张。村卫生室26个,私人诊所若干。
清溪美食
清溪镇属川菜上河帮菜系之嘉阳河帮菜(嘉阳菜)核心区域,清溪镇山河纵横,历史上航运发达,是雷、沐、马、屏、犍物流集散中心,会馆林立,商业发达,有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澱。
1、鱼火锅
鱼火锅是是清溪镇传统美食,鱼火锅的鱼多用野生鱼,来自污染很少的马边河,其鱼火锅的特点是麻辣鲜香,醇和厚道,食之口齿生津,久食不腻,回味悠长,乃绿色、健康、养生之佳肴。清溪镇鱼庄众多,如石黎鱼火锅、建华鱼庄,建华鱼庄菜品野生鱼火锅于2016年入选乐山市“十大菜品,百道美食”。
2、叶儿粑
叶儿粑是清溪镇传统小吃,清溪叶儿粑的製作选料考究,工艺精细,甜的是用糯米细粉做包皮,内用白糖、花生、核桃、豆沙、芝麻等合製成的馅,鹹的则以鲜肉、芽菜等为原料,经过制皮、做馅、成型、上笼等工序蒸製成独具风味的叶儿粑,特色是清香滋润,味道鲜美,皮薄馅足不沾叶,滋润爽口不粘牙,是清溪传统名小吃之一 。清溪叶儿粑于2016年入选乐山市“十大菜品,百道美食”。
清溪叶儿粑

3、双麻酥
双麻酥是清溪镇传统小吃,清溪镇史金元糖果店学徒彭松发于1932年发明,双麻酥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获评为省部级名优产品。
双麻酥是烤制糕点,饼圆形,色淡黄,壳酥瓤空,酥香化渣。特粉製成半烫麵,冷却后加发麵纯硷适量揉匀成皮;特粉製成酥面,下盐、花椒粉适量。取皮包酥,製成酥皮,分件包酥成圆饼形,沾上白芝麻,入炉烤熟,饼沿用刀开一小口,掏去内包酥面,装盘即成。
4、酥芙蓉
酥芙蓉是清溪镇传统小吃,为犍为县清溪镇一品香糕点铺于1924年发明,其中凤凰牌酥芙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代表犍为酥芙蓉获评为省部级名优产品。
一品香糕

酥芙蓉呈长方形,厚薄均匀,整齐饱满;白色,有光泽;细嫩酥鬆,鬆紧适度,无斑点,无杂质;香甜可口,酥泡化渣,不粘牙,无异味。
5、夹丝豆腐乾
夹丝豆腐乾是清溪镇传统小吃,本地人俗称“咔咔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赶场,清溪大桥人行过道上便摆满了夹丝豆腐乾小吃摊,街头巷尾、村镇学校皆有夹丝豆腐乾小吃摊。
夹丝豆腐乾呈三角形状,酥脆的豆腐乾中夹入麻辣生脆的拌萝蔔丝、花生粉、黄豆粉、核桃粉、白糖等食材,蘸上糖醋即可食用。传入五通乐山等地后,衍生出来了串状等形式。
6、豆腐脑
豆腐脑是清溪镇传统小吃。乐山豆腐脑属麻辣味豆腐脑,主要有峨眉、牛华、犍为等地方流派,各有特色。清溪豆腐脑属犍为豆腐脑,以粉糊、豆腐花、粉条为主,多加大头菜、炒豌豆等辅料,而峨眉等地豆腐脑多加酥肉、蒸肉、鸡丝等辅料。
7、滷菜
滷菜是清溪镇传统特色菜品,风靡全国的紫燕百味鸡便源自清溪古镇。清溪常见滷菜包括甜皮鸭(滷鸭子、滷鹅)、滷肉、卤猪头肉、卤猪蹄(俗称香拐儿)、滷牛肉、卤羊肉、滷鸡(百味鸡)等等。
8、清溪面
清溪镇历史上长期的商业和码头文化,带动了传统快餐的发展,麵食便是其一。清溪麵馆众多,麵食口味独特,主要品种有牛肉麵、肥肠面、辣鸡面、乾绍面、脆绍面、肉丝麵、素麵、抄手等。
9、冰凉小吃
清溪古镇小吃众多,冰凉小吃便是一大特色,主要有冰粉、凉茶、凉糕、凉粉、凉麵等。
10、宋羊肉
羊肉汤是集传统保健功效与现代人色香味美的饮食要求为一体的美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清溪宋羊肉”经过二十余年精研细琢,已成为清溪一绝,在县内外闻名遐迩。“宋羊肉”的独特得益于来自马边、屏山、沐川等地的土山羊。有专家趣言土山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以此作为主要原料的“宋羊肉”,自然汤鲜味美,活色生香,被称为“绿色羊肉汤”当之无愧。“宋羊肉”不仅羊肉汤和羊杂汤堪称一绝,其羊蹄、炒羊肝、卤羊肉、粉蒸羊肉以及其自製的油糍粑,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让人回味无穷。虽然各地都能吃到羊肉汤,但犍为、五通桥、乐山等地专门驱车前往清溪品尝正宗“宋羊肉”的还是大有人在,冬天更是络绎不绝。
11、杨包穀粑
清溪镇人杨正明,选用金黄色上等乾包穀,加石灰水煮熟,用青水淘洗数次,洗去包穀表皮和胚芽,石磨细磨研茸。包穀粑馅用上等芽菜,拌以香葱和鲜肉颗,将包穀粑置于平锅内,用猪油煎製成扁平圆形,再放炉内反覆烘烤,包穀粑烤熟后,表皮呈金黄色,食之酥脆香馨,里层细嫩、绵软、滋润,香酥爽口,食者都讚不绝口。
12、其他美食
农家腊肉、椒麻鸡、糖醋鱼、薄饼、香肠腊肉炒饭、冒菜、冷串串(钵钵鸡)、冷锅串串等。
民风民俗
闹新春:
清溪镇漫长的历史岁月使民风民俗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过春节“闹新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耍龙灯、狮子灯、牛儿灯、花灯等,龙灯表演在清溪镇较为普遍,尤其是清溪的“烧花龙”在全县颇有名气。每逢过年过节以及庆祝活动时,清溪的社区秧歌队和腰鼓队都要上街游行表演,场面很是壮观。
杀年猪:
清溪镇是千年古镇也是农业大镇,有着西南农村传统的过年习俗,杀年猪便是一大传统。每年公曆的12月,到次年的1月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杀一头年猪,然后聚集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起来吃泡汤。当然更多的肉是做成香肠、腊肉,用柏树丫枝烟燻,或者放在柴火灶上当,用做饭的烟火熏制。来年便可吃上大半年。
旧时代杀年猪吃泡汤是为了"打牙祭",而今则是为了喜庆,杀年猪一般邻里之间会约好,错开时间,深冬时节即是农闲,也是寒冷的日子,一起闹腾起来,即是促进邻里感情,也是打发时间。
如果有家里有人在外打工,一般会等到打工的人回家,即便是等到过年前一两天,杀年猪已经成为了亲人团聚的一种方式,比起中秋,杀年猪,对农村人有更深厚意义。
吃九盖碗:
九盖碗跟其他地方所谓九大碗类似。之所以叫盖碗,是因为本地传统的"九大碗"中,有多道菜是蒸菜,蒸菜出锅后都会盖过来。九盖碗一般在有人去世,老年人生日,年轻人新婚,婴儿满月,乔迁新居的时候举办,旧时更偏向于家宴,更多的是亲戚之间,现更偏向于邻里聚餐。九"盖碗"有哪些盖碗呢?常见的有糯米饭,红苕zǎ(甜烧白),鹹烧白,酥肉zǎ,以及其他一些常见蒸菜。九盖碗也不是局限于九道菜,九是因为九盖碗是九道菜起,一般取9/11/13道菜,涵盖炒菜,蒸菜,烧菜,汤菜。如今基本见不到9道菜的九盖碗了,而且蒸菜也在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品类更加丰富的大鱼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