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灭南明绍武、永曆政权之战
清军自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于两年间先后灭大顺、弘光、大西、鲁王监国、隆武诸政权,北方及东南、中南地区基本平定。
三年八月,清廷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湖广和广东。十月,又命佟养甲、李成栋领兵由闽南攻广东。十一月间,在广东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曆;唐王朱聿鐭称监国于广州,年号绍武。二者互争正统,相煎火併。清佟养甲、李成栋军乘南明内讧,于十一月下潮州(今广东潮安)、惠州,十二月攻入广州。绍武政权仅存在41天,便遭覆亡。于是,孔有德、李成栋两路大军合攻永曆政权。
在清统一战争中,清军于湖广、两广、云、贵、川、陕、闽等广大地域,战胜南明绍武、永曆两个政权的军队,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的作战。
基本介绍
- 名称:清灭南明绍武、永曆政权之战
- 地点:两广
- 时间:1644到1662年
- 参战方:清军,南明绍武、永曆政权
- 结果:清军灭南明绍武、永曆政权之战
- 主要指挥官:孔有德、李成栋、佟养甲
- 主战场:湖广、广西、广东
- 隶属于:清朝统一战争
战争背景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永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

但永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抗清的张煌言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李成栋军攻占肇庆,连下高、雷、廉三州,尾追朱由榔入广西,攻取梧州。孔有德军于三月攻占长沙,继而连下衡州(今衡阳)、宝庆(今邵阳)、桂阳、武岗、沅州(今芷江)、辰州(今沅陵)等地,占领湖南,并进军广西。五月,孔有德军进攻桂林,被瞿式耜、焦琏统南明守军击败。十一月,孔有德军又于全州被南明何腾蛟、瞿式耜击败,退回湖南。李成栋军攻广西亦受挫,退回广东。时大顺农民军余部李过、郝摇旗等与南明联合抗清,军势大振。五年(1648年),江西提督金声桓、广东提督李成栋、大同总兵姜瓖,先后叛清归明,更振南明声势。清失赣、粤、晋诸省,朝廷震动。清廷令定南王孔有德军于湖广积极动作,并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统兵往湖广,协孔有德部;命平西王吴三桂自锦州移镇汉中,活动于陕川,以为策应;命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率所部兵各1万,往征广东;同时,命将分路征剿叛军。
战争过程
湖广战场
参见:桂林之战、孔有德平湖南之战
陕川方面,吴三桂部先下陕西延安、榆林、保全诸城,九年(1652年)二月入川,战胜大西军白文选部,入成都,下嘉定,取重庆。
1652年形势

在清军进展顺利,节节取胜之际,大西农民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下,积极经营云贵数年,力量壮大。九年初,孙可望迎永曆帝于云南府,挟天子以令诸侯。南明军势复振。三月,孙可望命两路出师,争夺广西、四川。以李定国、冯双礼率兵8万,出湖广,由武岗、全州趋桂林;以刘文秀、卫复臣率兵6万,出川南,由叙州、重庆进围成都。六月,孔有德迎战李定国部于大榕江,迫于其象阵,退守桂林。七月,桂林被李定国部攻破,孔有德死。清廷急调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往征广西;命固山额真马喇希率军往征广东,以援耿、尚部;命吴三桂部于四川阻止南明。十一月又命固山额真卓罗为靖南将军,同固山额真蓝拜等率军增援广东,以防李定国部东进。二十三日,定远大将军尼堪率师15万,号称30万,进攻衡州,误中李定国伏,被斩于阵(参见衡州之战)。清军连损二王,形势蹙迫。
平定两广
广西方面,六年十二月济尔哈朗所部勒克德浑军,先败三路攻全州之南明军,再败道州之南明军,于七年(1650年)正月班师回京。孔有德军至七年四月间征战于湖南,先后于衡州、永州、武岗、龙虎关战胜南明军。十一月入严关,攻克桂林。八年(1651年)十二月取宾州(今宾阳)、南宁。
广东方向,耿仲明、尚可喜部于六年九月至吉安,后由南雄入广东。在围困广州10个月后,于七年十一月攻陷广州。八年,下肇庆,复雷、廉、潮、惠等府。两广悉平。
攻取云贵
参见:清平贵州之战、清平云南之战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廷派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等省,制定了先安湖广,后平云贵,严防重镇,互为犄角的方略。清军趁南明严重内讧之机,于十二年(1655年)重新控制湖广。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军攻占贵阳,遂定贵州。九月,信郡王多尼奉命至贵州主持军务,制定多路进攻云南的方略;吴三桂率北路,自遵义经七星关;卓布泰率南路,自平浪(今都匀)经安隆所;多尼亲率中路,自平越经关岭铁索桥,三路会攻昆明。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三路大军攻占昆明,永曆帝逃往缅甸。十七年(1660年)八月,清廷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率部往云南会剿。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永曆十五年),清军分两路追击南明永曆帝,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曆交于清军,爱星阿、吴三桂率右路5万兵,出陇川、勐卯(今瑞丽);马宁、王辅臣率左路2万兵,出姚关,十二月,吴三桂部入缅甸境,后索获朱由榔,班师昆明。永曆政权亡。次年四月永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
1653年形势

永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大明王朝在大陆地区的抵抗运动结束。
战争后续
参见:郑成功抗清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清收复台湾之战
在东南沿海,永曆政权的另一支柱郑成功部,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先后3次北伐,屡与清军作战,互有胜负。于顺治十八年进军台湾,驱逐岛上之荷兰殖民者,建立抗清基地。
东南抗清的郑成功

永曆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表面上仍旧奉明永曆帝为正朔,继续沿用永曆年号,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宁靖王朱术桂入台。1663年清朝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製度,境内大治。
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兵澎(湖)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