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浊安中汤
清浊安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劳绍贤方。具有清利湿热,理气安中之功效。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见有湿热内盛者。
基本介绍
- 名称:清浊安中汤
- 出处:劳绍贤方
- 组成:白蔻仁、川厚朴、法半夏、滑石、生惹米、郁金、珍珠母、炙甘草
- 功用: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见有湿热内盛者
组成
白蔻仁12g,川厚朴12g,法半夏12g,滑石30g,生惹米30g,郁金12g,珍珠母30g,炙甘草5g。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主治
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见有湿热内盛者。
方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髒属阴,性喜燥而恶湿,其运主湿而职司运化,故脾病则运化失司,精微不布,蕴而生湿;胃为腑属阳,性喜润而恶燥,其运主燥而职司受纳,故胃病则通降不行,故郁而生热。湿热内盛,阻滞中焦气机,病久则为疡为炎症之患。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劳氏认为:溃疡灶局部有黄厚苔覆盖,或慢性胃炎等镜下见分泌物多者,多属炎症活动明显,湿热之邪为患。治宜清利湿热,理气安中。方中以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生薏米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助运,两者共为主药。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而为臣药。更以郁金行气解郁,助调畅中焦气机之职,使气化湿亦化。滑石甘寒淡渗,增强利湿清热之功。更以珍珠母制酸护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宣畅中焦气机,畅中渗下,使湿祛热解,脾运健旺而病可愈。
配伍特点
本方特色在于治湿不忘理气。从病理角度分析,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闭遇阳气,阻滞气机运行,湿郁可以化热,而胃热之形成,亦与胃腑失于通降有关,因此,宣畅中州气机,对于祛湿清热尤为重要。气机畅,则湿热可除。
加减化裁
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2g、佛手12g;热甚加黄芩12g;湿甚加绵茵陈30g。
附注
病例:江某某,男,4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4年。近来因饮食失节,加之劳累过度,胃脘痛又作。1992年10月20日就诊时见胃脘痛,呈明显的饥饿痛及夜间痛特徵,偶有吞酸,口中粘腻不欲饮水,食慾差,大便粘滞,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沉。10月23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辨证属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治宜清利湿热,行气安中。服清浊安中汤加黄芩5剂后,疼痛减轻,食慾增加。继服15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后又继服10剂,热减去黄芩。11月26日胃镜複查为球部溃疡红色疤痕期,随访1年,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