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儿向着远方:我在加纳的援非经历
这是一个骨科主任在加纳援非经历的真实纪录。没有波澜壮阔画面,没有振奋人心时刻,只是生活点滴、工作片段、文化差异、人生感悟和现实思考,多角度反映加纳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一种豪情、温情、柔情,对援非事业的热情和对非洲大地的深情;内容有广度,空间有跨度,思想有深度,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单调生活演绎出精彩的篇章;透过这扇窗,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非洲、认识一个真正的加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心儿向着远方:我在加纳的援非经历
- 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
- 页数:347页
- 开本:16
- 品牌:广东花城出版社
- 作者:瞿东滨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606917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援非医疗工作两年心得体会的结集,共有三十余篇。作为广东省卫生厅派出的第一批援非专家之一,作者的文字记录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价值源自其文字记录的真实性,由于真实,便具备客观性,具备可读性,便是对读者和社会的尊重。其价值有二,一是让读者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非洲,必定会不同程度地改变他们多年来对非洲大陆的成见;二是反思援非工作本身,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简介
瞿东滨,曾授予少校军衔,2004年退役。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党支部书记。担任全国脊柱结核病学组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誌》编委等学术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专着《脊柱内固定学》、《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2011年12月赴加纳执行援非任务,为援加纳第2批中国(广东)医疗队队员,在加纳大学医学院克里布教学医院工作。
后记
一分快慰(后记)
(一)
写罢脊柱专着,远赴非洲大陆,难得如此经历,自当真实记忆。“第一封信”、“在阿克拉过春节”、“叙事克里布”、“人在非洲”等,均系援非汇报,并无惊人之举,岂不津津乐道?援非生活,虽是枯燥,内心体验,并不苍白;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情之所至,皆成文章。惟生活点滴,体裁不一,有长有短,亦叙亦议;实感真情,滋味迥异,个人修行,恕难专一。援非两年,苦乐参半,得失之间,无须在意;人生几何,忙忙碌碌,成就高低,均有定数。然心怀一丝梦想,总在跋涉路上,纵有几分疲惫,但求一分快慰,藉以小小此书,感激远近亲疏。
既为纪实散文,事件均非虚构,所有机构人物,见证我的历程。援非事业,坦坦蕩蕩,虽有心酸,豪情万状。感恩各界,关怀备至,情深意切,似水流长。过去已成记忆,五彩褪为单色,缤纷斑斓世界,各自憧憬未来。
衷心感谢恩师钟世镇院士为散文集作序。谨此向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中资机构、华侨华人表示崇高敬意。特别鸣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卫生厅援外服务中心。
(二)
如此后记,总觉意犹未尽。
人生路上,三分之二时光已逝。悲乎,喜乎,自不敢妄自菲薄。有福之人,在于世上有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而事业和创造不过是人生的游戏。
此一生中,我最珍爱的四位女性:外婆、母亲、妻子、女儿。人生刚满月,就到外婆身边,生活了十年,属于典型外婆带大的人,那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硕士毕业论文后记,专门记下此句:感谢外婆迈着小脚(裹足),牵着我小手,从乡间小路走上求学道路。母亲瘦小羸弱,谨小慎微,内心充满博爱和坚韧,似乎都替我们把泪水流干了,因此孩子们的欢笑就是她最大的快乐。19岁时认识妻子,23岁时成婚,共和国最底层军官(排级干部)的结合,注定了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只能贴有“奋斗”的大标籤。女儿出生后两天,我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因此说,是她的小脚把我踹进了神圣的骨科殿堂。外婆、母亲养育我、看着我长大;妻子陪伴着我、注视着我成长;女儿才是真正牧马人(我属马)喔,两只小手拍打着我,催我一路狂奔……
福建罗源湾那片海赋予我宽广的胸怀,云南红河州那片山给我挺拔的脊樑。一路走来,沐浴恩情不断。晋升正高时,不胜感慨,引用赵朴老诗句:“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以鸣心志。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飞不动了,就奔跑在路上。跑不动了,就缓步前行。走不动了,就坐在家门口的小竹椅上,看着别人飞、看着别人跑、看着别人前行……
只要路上充满回忆,心中总有一分快慰。
2013-07-01
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
(一)
写罢脊柱专着,远赴非洲大陆,难得如此经历,自当真实记忆。“第一封信”、“在阿克拉过春节”、“叙事克里布”、“人在非洲”等,均系援非汇报,并无惊人之举,岂不津津乐道?援非生活,虽是枯燥,内心体验,并不苍白;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情之所至,皆成文章。惟生活点滴,体裁不一,有长有短,亦叙亦议;实感真情,滋味迥异,个人修行,恕难专一。援非两年,苦乐参半,得失之间,无须在意;人生几何,忙忙碌碌,成就高低,均有定数。然心怀一丝梦想,总在跋涉路上,纵有几分疲惫,但求一分快慰,藉以小小此书,感激远近亲疏。
既为纪实散文,事件均非虚构,所有机构人物,见证我的历程。援非事业,坦坦蕩蕩,虽有心酸,豪情万状。感恩各界,关怀备至,情深意切,似水流长。过去已成记忆,五彩褪为单色,缤纷斑斓世界,各自憧憬未来。
衷心感谢恩师钟世镇院士为散文集作序。谨此向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中资机构、华侨华人表示崇高敬意。特别鸣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卫生厅援外服务中心。
(二)
如此后记,总觉意犹未尽。
人生路上,三分之二时光已逝。悲乎,喜乎,自不敢妄自菲薄。有福之人,在于世上有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而事业和创造不过是人生的游戏。
此一生中,我最珍爱的四位女性:外婆、母亲、妻子、女儿。人生刚满月,就到外婆身边,生活了十年,属于典型外婆带大的人,那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硕士毕业论文后记,专门记下此句:感谢外婆迈着小脚(裹足),牵着我小手,从乡间小路走上求学道路。母亲瘦小羸弱,谨小慎微,内心充满博爱和坚韧,似乎都替我们把泪水流干了,因此孩子们的欢笑就是她最大的快乐。19岁时认识妻子,23岁时成婚,共和国最底层军官(排级干部)的结合,注定了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只能贴有“奋斗”的大标籤。女儿出生后两天,我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因此说,是她的小脚把我踹进了神圣的骨科殿堂。外婆、母亲养育我、看着我长大;妻子陪伴着我、注视着我成长;女儿才是真正牧马人(我属马)喔,两只小手拍打着我,催我一路狂奔……
福建罗源湾那片海赋予我宽广的胸怀,云南红河州那片山给我挺拔的脊樑。一路走来,沐浴恩情不断。晋升正高时,不胜感慨,引用赵朴老诗句:“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以鸣心志。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飞不动了,就奔跑在路上。跑不动了,就缓步前行。走不动了,就坐在家门口的小竹椅上,看着别人飞、看着别人跑、看着别人前行……
只要路上充满回忆,心中总有一分快慰。
2013-07-01
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
序言
心儿向着远方(代自序)
我生在福建罗源湾边,长在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村前面海,村后有山。那漫山遍野,还有那黝黑的滩涂,就是童年最美的乐园。每年,成群候鸟总会飞临,村后那些荔枝树就是它们歇脚的地方。我喜欢看那些倦鸟立在枝头上随风摇荡,也喜欢看候鸟追逐海浪、觅食鱼虾,更喜欢看候鸟成群结队地飞过天空,耳边传来一阵阵清脆的叫声。那个时候,仿佛来了许多远方的朋友,小村庄多了一份热闹,处处鸟语花香。现在已记不清,什幺季节飞临,又什幺季节远行。来了,自然多了个玩伴;走了,更添一份惆怅,把我的小小心儿也带去了远方。
15岁到县城读高中,17岁到广州上大学,上的是军医大学,从此自己也成了一只候鸟。每年只能给老家一个短暂的眷顾,一直要不知疲倦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总以为可以让脚步停顿一下,举目四望,没想到真正的远方还在远方,只好继续前行。或许人生就是不停地跋涉,当离开生长的那个家之后,就永远地跋涉在路上,无论身在何方。
海边出生的人,都具有海洋文化的情结。所谓海洋文化,有人分析得非常深奥,总结得晦涩难懂,我却认为,海洋文化就是候鸟文化。只要长大了,能飞了,上路了,他就要不知疲倦、不敢懈怠地往前飞,留给那个家的只有回眸一望的深情,目标永远向着远方。
席慕蓉说,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倘若身处荒郊野外、崇山峻岭之中,或者迷宫式的闹市、茫茫人海之中,确实前行的方向已经无从选择,因为现实的期望在那里招手。对于“候鸟”来说,期望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只知道期望在远方,所以他总是微笑着飞向远方。他知道,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他一样可以在那里生存;只要有人快乐的地方,他一样可以在那里找到快乐;只要有人与人相爱的地方,他一样可以在那里被爱和爱人。因此,他欢快地飞向远方,纵然这一路前行,可能会遍体鳞伤。
诚然,候鸟有自己的迁徙路线,甚至有时也会经过一条狭窄的通道。任何生命都有其自己的轨迹,这是无法改变的。候鸟的祖先们早已告诉后代:既为候鸟,无须与天公试比高,你的目标不是高度,而是远方;既为候鸟,无须坚守着那一座灯塔,日月星辰是最好的伴侣;既为候鸟,无须留恋那一片绿水青山,只要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既为候鸟,人生的精彩就没有千篇一律的标桿;既为候鸟,最欣慰的事就是告诉人们自己一路前行的悦耳篇章。
一路前行,候鸟从不忘记家在何方,那是自己歇脚的地方。倦了,就立在枝头上,随风摇荡,静听风儿歌唱;乐了,再去玩玩儿时的随波逐浪;笑了,看炊烟袅袅升起,晚霞如此灿烂;醉了,就低吟那些在远方历经的激荡,还有初恋时闻到的那一缕清香……
我,很想成为一只候鸟,可以念着那个家,又可以不停地走向远方。儘管为生活苦恼过,为生活奔波过,为生活祈祷过,但从没有灰心丧气过。幼时羸弱,因此从来就不曾敢志存高远,也不奢望去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从来就不曾敢用心专一,幻想着去摘取科学王冠上的那一颗明珠;从来就不曾想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渴望去书写轰轰烈烈的人生篇章。我只想成为一只候鸟,最大的愿望不是什幺攫取和占有,而是每一天可以拥有一轮初升的太阳。少年时有理想,有梦想,也有幻想;青年时也有理想,也有梦想,还有幻想;人到中年,理想没有了,但梦想还在,幻想还在。理想在远方,在山那边的远方、在海那边的远方;梦想也在远方,在遥远的天边、在人迹罕至的远方;那些幻想更在不着边际的远方,脚步不能到达,只有心可以神往。
我只知道前行,坚信着,目标永远在那远方,歌声轻轻迴蕩在耳旁: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嚮往的地方/在旷野中我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我走过丛林山岗/也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
有一天,候鸟或许也会成为一只留鸟,但绝不是倦了、累了,一定是老了。请不要嘲笑他——即使脚走不动了,心儿还向着远方。
2013-03-08
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
我生在福建罗源湾边,长在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村前面海,村后有山。那漫山遍野,还有那黝黑的滩涂,就是童年最美的乐园。每年,成群候鸟总会飞临,村后那些荔枝树就是它们歇脚的地方。我喜欢看那些倦鸟立在枝头上随风摇荡,也喜欢看候鸟追逐海浪、觅食鱼虾,更喜欢看候鸟成群结队地飞过天空,耳边传来一阵阵清脆的叫声。那个时候,仿佛来了许多远方的朋友,小村庄多了一份热闹,处处鸟语花香。现在已记不清,什幺季节飞临,又什幺季节远行。来了,自然多了个玩伴;走了,更添一份惆怅,把我的小小心儿也带去了远方。
15岁到县城读高中,17岁到广州上大学,上的是军医大学,从此自己也成了一只候鸟。每年只能给老家一个短暂的眷顾,一直要不知疲倦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总以为可以让脚步停顿一下,举目四望,没想到真正的远方还在远方,只好继续前行。或许人生就是不停地跋涉,当离开生长的那个家之后,就永远地跋涉在路上,无论身在何方。
海边出生的人,都具有海洋文化的情结。所谓海洋文化,有人分析得非常深奥,总结得晦涩难懂,我却认为,海洋文化就是候鸟文化。只要长大了,能飞了,上路了,他就要不知疲倦、不敢懈怠地往前飞,留给那个家的只有回眸一望的深情,目标永远向着远方。
席慕蓉说,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倘若身处荒郊野外、崇山峻岭之中,或者迷宫式的闹市、茫茫人海之中,确实前行的方向已经无从选择,因为现实的期望在那里招手。对于“候鸟”来说,期望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只知道期望在远方,所以他总是微笑着飞向远方。他知道,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他一样可以在那里生存;只要有人快乐的地方,他一样可以在那里找到快乐;只要有人与人相爱的地方,他一样可以在那里被爱和爱人。因此,他欢快地飞向远方,纵然这一路前行,可能会遍体鳞伤。
诚然,候鸟有自己的迁徙路线,甚至有时也会经过一条狭窄的通道。任何生命都有其自己的轨迹,这是无法改变的。候鸟的祖先们早已告诉后代:既为候鸟,无须与天公试比高,你的目标不是高度,而是远方;既为候鸟,无须坚守着那一座灯塔,日月星辰是最好的伴侣;既为候鸟,无须留恋那一片绿水青山,只要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既为候鸟,人生的精彩就没有千篇一律的标桿;既为候鸟,最欣慰的事就是告诉人们自己一路前行的悦耳篇章。
一路前行,候鸟从不忘记家在何方,那是自己歇脚的地方。倦了,就立在枝头上,随风摇荡,静听风儿歌唱;乐了,再去玩玩儿时的随波逐浪;笑了,看炊烟袅袅升起,晚霞如此灿烂;醉了,就低吟那些在远方历经的激荡,还有初恋时闻到的那一缕清香……
我,很想成为一只候鸟,可以念着那个家,又可以不停地走向远方。儘管为生活苦恼过,为生活奔波过,为生活祈祷过,但从没有灰心丧气过。幼时羸弱,因此从来就不曾敢志存高远,也不奢望去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从来就不曾敢用心专一,幻想着去摘取科学王冠上的那一颗明珠;从来就不曾想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渴望去书写轰轰烈烈的人生篇章。我只想成为一只候鸟,最大的愿望不是什幺攫取和占有,而是每一天可以拥有一轮初升的太阳。少年时有理想,有梦想,也有幻想;青年时也有理想,也有梦想,还有幻想;人到中年,理想没有了,但梦想还在,幻想还在。理想在远方,在山那边的远方、在海那边的远方;梦想也在远方,在遥远的天边、在人迹罕至的远方;那些幻想更在不着边际的远方,脚步不能到达,只有心可以神往。
我只知道前行,坚信着,目标永远在那远方,歌声轻轻迴蕩在耳旁: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嚮往的地方/在旷野中我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我走过丛林山岗/也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
有一天,候鸟或许也会成为一只留鸟,但绝不是倦了、累了,一定是老了。请不要嘲笑他——即使脚走不动了,心儿还向着远方。
2013-03-08
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
名人推荐
在我88岁高龄之时,“老夫聊发少年狂”,为瞿东滨援非散文集作序,也抒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慨良多!“大医精诚,杏林春暖”,我为这本援非散文集出版叫好,为瞿东滨医生的文学情怀叫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