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通亲亲表
据史载,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心存猜忌,排斥诸王,强制兄弟出居藩国,不得往来、通信,诸王“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魏明帝曹叡继位后,这种状况并无改善。曹植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向曹叡进呈此表。本表以称扬天地之德为始,接着盛讚皇帝的 “帝唐钦明之德”以及“文王翼翼之仁”,阐明皇帝与诸王之间应有的“骨肉之思”及“亲亲之义”。表中还指出“兄弟永绝”及“禁锢明时”所造成的极不正常的状况,表述自己身在藩国,“块然独处,左右唯仆隶,所对唯妻子”的境况及内心的惆怅和痛苦。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求通亲亲表
- 创作年代: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
- 作品出处:《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
- 文学体裁:表
- 作者:曹植
- 作者字号:子建
章表文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两汉魏晋章表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时,对曹植表的特点发表了评论,《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刘勰儘管讚扬了当时孔融的《荐禰衡表》、诸葛亮的《出师表》为“表之英也”,但认为首屈一指的仍当推曹植。曹植章表着名的有《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谏伐辽东表》等,其中《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被《昭明文选》录入。
作品背景
曹叡即位后,对待曹植这位在世的唯一亲叔较其父曹丕稍有改善,这使得曹植重新对政治燃起了热烈的希望,他曾以周公自喻,希望能像周公辅佐周成王那样辅佐曹叡成就天下霸业。然而曹叡一直对这位曾数次差点被祖父曹操立为太子、始终有匡扶社稷之志的叔叔心存疑忌,特别是在太和二年谣言事件(《魏略》: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及帝还,皆私察颜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将何所推?”)之后。因此,太和时期的曹植虽然处境有所改善,但是其“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愿望同样不得实现,从而陷入一种希望与绝望交织的两难境地,这使得他此期的章表与曹丕在位期间的反覆阐述对皇帝忠心的主题大不相同,他开始请求参政议政,并对朝中的一些政策提出婉转的批评。《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求自试表》、《与司马仲达书》、《谏伐辽东表》等作品正是这一心态下的产物。
原文
臣植言: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1);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2)。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3)。”夫天德之于万物,可谓弘广矣。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4)。其《传》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5)。”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6)。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7)。”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8)。昔周公吊管、蔡之不鹹,广封懿亲以藩屏王室(9)。《传》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10)。”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实在敦固。未有义而后其君,仁而遗其亲者也(11)。
伏惟陛下资帝唐钦明之德,体文王翼翼之仁(12),惠洽椒房,恩昭九族。群臣百僚,番休递上(13),执政不废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亲理之路通,庆弔之情展,诚可谓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14)。至于臣者,人道绝绪,禁固明时,臣窃自伤也(15)。不敢乃望交气类,修人事,叙人伦(16)。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庆弔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17)。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于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18)。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19)!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20)。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于贵宗,等惠于百司(21)。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于圣世矣。
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22)。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驸马、奉车,趣得一号,安宅京室,执鞭珥笔(23),出从华盖,入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24)。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25),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26)。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唯仆隶,所对唯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27)。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28)。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29)。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30)。臣闻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31)。”今之否隔,反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何也(32)?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惨毒之怀(33)。故《柏舟》有“天只”之怨,《谷风》有“弃予”之叹(34)。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35),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臣之愚蔽固非虞伊,至于欲使陛下崇光,被时雍之美,宣缉熙章明之德者(36),是臣慺慺之诚。窃所独守,实怀鹤立企伫之心(37)。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38)。
注释译文
注释
(1)以:因为。
(2)容:包藏。
(3)则之:效法上天。
(4)教:教化。 亲:指同姓之人。
(5)《传》:指《尚书·尧典》。 俊德:才德出众的人。 九族:指高祖至玄孙,共有九代,故曰九族。
(6)崇:尊。 厥化:唐尧的教化。
(7)《诗》:指《诗经·大雅·思齐篇》。 刑:同“型”,示範。 家邦:家与国。
(8)雍雍穆穆:和睦的样子。 风人:诗人。 咏之:指《思齐篇》。
(9)吊:伤。 鹹:一同。 懿:美。 藩屏:保卫。
(10)《传》:指《左传·隐公十一年》。 异姓:指姬姓以外之人。
(11)爽:疏远。 敦固:牢固。 遗:忘记。
(12)资:稟赋。 帝唐:指唐尧。 钦明:圣明。 翼翼:恭敬的样子。
(13)椒房:指皇后的住处。 昭:明。 群后:各位王侯。 番休迭上:轮流休息,按次序入朝当值。
(14)废:停止。 恕:谓己欲立而立人之意。
(15)明时:盛世。
(16)乃:语气词。 气类:志向相同的人。 人事:亲友往来之事。
(17)婚媾:嫁娶。 塞:杜绝。 恩纪:恩情。 路人:陌生人。 胡、越:互不相干。
(18)皇极:上天。 紫闼:天门。此以皇极紫闼比喻魏宫。
(19)语出《诗经·邶风·北门》。
(20)戚戚:相亲。 尔:通“迩”,亲近的意思。 沛然“广阔的样子。 庆间:即庆弔之礼、吉凶之间。 四节:谓一年四季。 怡怡:和顺的样子。 笃意:厚意。
(21)膏沐:化妆品。 遗:赠送。 百司:百官。
(22)锥刀:微末。
(23)远游:一种王侯所戴头冠的名称。 辞远游:指辞去王侯的爵位。 武弁:武将所戴的头冠。 朱组:红色绶带。 青绂:绂为绶带。《汉书》:“凡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 驸马奉车:指任其官职。《汉书》:“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说文》:“驸,近也。” 趣:志趣。 一号:指在驸马、奉车中得一职。 珥笔:指侍臣将笔插在冠侧以备记事。含弃文从武之意。
(24)华盖:帝王出行之车。 辇毂(niǎn gǔ ):皇帝的车舆。代指皇帝。 拾遗:纠正过失。 丹情:赤诚之心。
(25)《鹿鸣》、《棠棣》:《诗经》中的篇名,前者主要描写宴饮群臣宾客的场景,后者歌唱兄弟亲情。
(26)《伐木》:《诗经》中的篇名,其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体现孝敬父母之美德。 罔极:无穷尽。 一说指太皇太后(即武宣卞皇后,即作者生母)太和四年驾崩之事。
(27)四节之会:四时节日的欢宴聚会。 块然:孤独的样子。 无所与陈:没有与自己交谈的人。 发义:阐述道理。 展:抒发。 觞:就被。
(28)崩城、陨霜:李善注:“《列女传》曰:‘齐杞梁殖之妻也。齐庄公袭莒,殖战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淮南子》曰:‘邹衍尽忠于燕惠王尽忠。惠王信谗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也。’”
(29)葵藿:偏指葵。葵性向日,故古人多以此比喻臣对君的忠诚。
(30)三光:日、月、星。
(31)福始、祸先:指不处在福、祸之前。
(32)否隔:相隔。 友于:指代兄弟。 倡言:建议。
(33)惨毒之怀:怨恨至极之情。
(34)《柏舟》、《谷风》:《诗经》中的篇名。 《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35)不为:不如。
(36)虞、伊:指虞舜、伊尹。 崇:推崇。 光被:推广包容。 时雍:和善。 缉熙:光明。
(37)慺慺:谨慎恭敬的样子。 企伫:疏身而立。
(38)傥:或许。 天聪:帝王的视听。 垂:降下。
译文
臣曹植上言:我听说上天声称它高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所不覆盖;大地声称它广博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所不託载;日月声称它们明亮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无所不照临;江海声称它广阔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所不包容。因此孔子说:“伟大啊!尧作为国君,只有上天是高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它。”上天对于万物的覆盖,可以说是弘大广远了。尧制定教令法则,先同姓后异姓,从身边扩展到远方。他的本《传》说:“要选拔那些才能出众的人,让他们去亲睦九族。九族之人亲睦之后,再安定而教化百姓。”到了周文王时代,也推崇这种教化。《诗》说:“为自己的妻子做出示範,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兄弟之间,用来保卫家国。”因此这种亲近和睦的做法,诗人通过诗篇来歌颂它。从前周公伤于管叔、蔡叔对王室有异心,因此广泛地分封周王室的至亲之人,用来作为周王室的屏障。《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在周王室的宗族盟约中,姬姓以外的人排列在后面。”这确实是兄弟之恩,疏远而不分离,以血缘关係连线的宗族之亲,实在是牢固,没有重视义理而把他的君王放在身后、讲究仁爱而忘记他亲骨肉的人。
陛下稟赋大帝唐尧圣明的德行,实践周文王恭敬的仁爱,仁惠遍于后宫,恩德昭明九族之亲。各王侯百官,轮番休息,按次序入朝当值。执政之人不在官府耽搁政务,又可在自己家立体察民情。宗亲义理的道路畅通,庆贺弔唁的亲情得以展现,确实可以说是恕己治人,推广仁惠普施恩泽的人了。至于想我这样的人,与宗亲之间的关係断绝,在盛明之世不能入朝,自己私下感到伤痛。不敢指望与朋友相交往,往来于宗亲之间,接叙长幼之情。宗亲之间又不通婚姻,兄弟之情断绝,有吉凶之事不能问候,庆贺弔唁的礼仪被废弃,恩情之分,比陌生人还厉害;互相隔阂之大,远远超过胡地与越地。我由于规定而永远失去上朝入见的希望。至于内心嚮往于魏宫、结情朝廷的心情,也只有神灵才会知道了。但这确实是天意如此,我还能对此说什幺呢!退而想到各王侯,常有相亲相聚的想法,希望陛下广布恩德而降诏,使各王国互相能有庆贺慰问之事,在一年四个气节日中得以欢聚,用来叙述兄弟之间的欢情,保全这种和顺的厚意。妃妾的家族、化妆品的赠送,每年能往来二次,对宗室之家普施仁义,对于百官等赐下恩惠。这样做,那幺古人所讚叹的,诗篇里所歌颂的东西,就可以重新存在于圣明的时代了。
臣退身自思,自己还有一些微末的用处。同时观看陛下所提拔的人,如果将我当做异姓之人来看待,我私下忖度,也不会排在朝臣之后啊。如果能够辞去王侯的爵位,戴上武官的帽子;解下红色的绶带,佩上青色的,在驸马都尉或者奉车都尉中获得一职位,安住在京师之中,手执马鞭而挂笔,外出跟随华盖,入宫侍奉陛下,承接回答圣皇之问,在圣皇身边纠正朝中的一些过失,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即使在梦中也不离开的想法。远远地羡慕《鹿鸣》中的君臣宴会,中间歌颂《棠棣》中兄弟无猜的告诫,低头而思《伐木》中朋友相故的情义,最终心怀《蓼莪》的无极之哀。每年四时会气节之日,一个人孤独地闲居,身边的人只有僕人,所面对的只有妻子,要深谈却没有和自己谈话的人,要阐述道理却没有畅叙的地方,为听不到音乐而捶胸,对着酒杯而叹息。
我认为狗马的诚心不能感动人,就像人的诚心不能感动上天一样。杞梁的妻子哭泣而城为之崩塌,邹衍哭而夏日降霜的事情,我最初还是相信的,如今用我的心境去衡量,只是虚言罢了。就像是葵花面对太阳斜叶,太阳即使不能对它反光,但葵花却终究向着太阳,这是诚心。我私下将自己比作葵花,至于能降天地那样的博施,下降日月星那样光明的人,实在就是陛下。我听《文子》里说:“不做福的起点,不做祸的开端。”如今的隔离,使兄弟同忧。而我率先发出这个倡议的原因,在哪里呢?我私下不情愿在圣王之世使之有不受蒙施圣恩的人,有不受蒙施恩惠的人,必定有怨恨至极之情。因此《柏舟》中有“天不信人”的怨情,《谷风》中有“抛弃我”的感叹。伊尹认为他的君王不如尧舜而感到耻辱,《孟子》说:“不用舜所用来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他的君王的人,就是不恭敬他的国君担任。”臣的性情愚顽鄙陋,本来不如虞舜、伊尹,至于想要使陛下推崇广被和善之美,传播光明显着的德行的,就是出自我这谨慎恭敬的诚心。我私下所独自保持的,就是突出疏身而立的情操。敢于再把这种想法陈述出来让陛下听到的原因,是希望陛下或许发天聪而降神听。
解析
在曹丕、曹叡执政期间,为巩固其自身地位,曾命令各藩国的王侯无诏命不得进京,各藩国之间也不许擅自往来。作者在表文中列数尧、舜、周初之制,陈述古代封土建国的意义以及宗族的学员关係在封建政治中的作用,说明禁止藩王进京、阻止其互相往来的做法不利于国家的稳定。继而表明自己希望能“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发挥自己的锥刀之用。表文言词恳切,直抒胸臆,阐述道理清晰、明确,用词得体,感情怨而不怒,与作者在太初二年所作的《求自试表》文意相承,表现了作者不甘寂寞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