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公元八年

公元八年

公元八年

孺子,名刘婴(公元5年-25年),宣帝玄孙。汉平帝死后,王莽立他为皇太子。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刘婴史称孺子婴。刘婴继位时,年仅2岁,由王莽摄政,改年号为居摄,不久,王莽自称假皇帝(代理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废黜刘婴,降封他为安定公,命令他闲居在长安,西汉灭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公元八年
  • 所属:公元八年
  • 分类:公元八年
  • 累呗:公元八年

简介

世纪:公元1世纪年代:10年代年份:公元8年纪年西汉居摄三年,新朝初始元年岁次:戊辰(龙年)

皇帝

非洲

1.库施国王:Natakamani(前1年-20年)2.茅利塔尼亚国王:Juba II(前25年-23年)

亚洲

中国汉朝:孺子婴(仅仅是皇太子,不是皇帝)(6年-8年11月)
新朝:建兴帝王莽(8年12月1日-23年10月6日)
匈奴:(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公元前8年-13年)
百济国王:温祚王(前18年-28年)
东扶余国王:带素(前7年-22年)
高句丽国王:琉璃王(前19年-18年)
新罗国王:南解次次雄(4年-24年)
贵霜帝国翕侯:Heraios(1年-30年)

欧洲

1.阿特雷巴特国王:Eppillus(7年-15年)2.卡图维勒尼国王:Tasciovanus(前20年-9年)3.高加索伊比里亚国王:Aderk(前2年-30年)4.马科曼尼国王:Marbod(前9年-19年)5.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前27年-14年)

中东

1.卡帕多细亚国王:Archelaus(前36年-17年)2.科马吉尼国王:Antiochus III(前12年-17年)3.奈巴提亚国王:Aretas IV Philopatris(前9年-40年)4.奥斯若恩国王:Ma'nu IV bar Ma'nu(7年-13年)5.安息国王:空缺(6年-8年)国王:Vonones I(8年-12年)6.本都-皮托多里斯本都女王(公元前8年-公元23年)

事件

废孺子婴

新朝始建国元年正月,建兴帝王莽废孺子刘婴为定安公,封以万户,地方百里,并置门卫、使者对其监护和管理。

封拜辅臣

始建国元年正月,建兴帝王莽依金匮封拜辅政大臣,授任命太傅左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广汉郡梓潼县人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列上公。又任命太保后承阳侯甄邯为大司马,封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赐封隆新公。是为三公。任命太阿右弼、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封广新公;京兆尹人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净尹人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凡十一公。王兴原为城门令史,王盛是卖饼的。王莽依照符命找到同姓同名者十多人,因两人相貌符合卜相,所以从平民提拔为大臣,以显示神意,其他同姓名者也都授任郎。同日,授任卿大夫、侍中、尚书官职共数百人。凡刘姓持族担任郡太守者,一律调任谏大夫。

置官贬侯

始建国元年正月,建兴帝王莽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官,位皆孤卿,下不置大夫;又大改内外官名及宫室之名;贬汉诸侯王三十二人为公,王子侯一百八十一人为子,四夷称王者皆更为侯。

更作小钱

始建国元年正月,建兴帝王莽认为“刘”字的形状结构是上有卯,下有金,旁又有刀,因此禁刚卯佩饰及金刀货币。于是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作小钱,重一铢前“大钱五十”者为两,同时流通。为防止民间私铸钱,又下禁令不準私藏铜和炭。

人物

孺子婴(5-25)公元6-公元8年在位,在位2年。 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王莽篡汉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 ),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西元前四十五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战争

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并被任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近臣。王莽矫情伪饰,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取得了大司马的高位。汉哀帝时,由于外戚王氏被排挤,王莽回家闲居。汉哀帝死,王莽回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九岁的汉平帝,太后临朝称制,政归王莽。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第二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元始五年(5年),受“九锡”,不久汉平帝死,他另立一个两岁的孩子为帝,是为孺子婴,自己则摄行皇帝事,称“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孺子婴禅让,登上帝位,定国号为“新”。

文献

《资治通鉴·孝平皇帝下初始元年(戊辰,公元八年)》:春,地震。大赦天下。王邑等还京师,西与王级等合击赵明、霍鸿。二月,明等殄灭,诸县息平。还师振旅,莽乃置酒白虎殿,劳飨将帅。诏陈崇治校军功,第其高下,依周制爵五等,以封功臣为侯、伯、子、男,凡三百九十五人,曰“皆以奋怒,东指西击,羌寇、蛮盗,反虏、逆贼,不得旋踵,应时殄灭,天下鹹服”之功封云。其当赐爵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又数百人。莽发翟义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诛及种嗣,至皆同坑,以棘五毒并葬之。又取义及赵明、霍鸿党众之尸,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建表木于其上,书曰:“反虏逆贼鳣鲵。”义等既败,莽于是自谓威德日盛,大获天人之助,遂谋即真之事矣。群臣复奏进摄皇帝子安、临爵为公,封兄子光为衍功侯;是时莽还归新都国,群臣复白以封莽孙宗为新都侯。九月,莽母功显君死。莽自以居摄践阼,奉汉大宗之后,为功显君缌缞弁而加麻环绖,如天子吊诸侯服。凡壹吊再会;而令新都侯(王宗)为主,服丧三年云。司威陈崇奏莽兄子衍功侯光私报执金吾窦况,令杀人;况为收系,致其法。莽大怒,切责光。光母曰:“汝自视孰与长孙、中孙!”长孙、中孙者,宇及获之字也。遂母子自杀,及况皆死。初,莽以事母、养嫂、抚兄子为名,及后悖虐,复以示公义焉。令光子嘉嗣爵为侯。是岁,广饶侯刘京言齐郡新井,车骑将军千人扈云言巴郡石牛,太保属臧鸿言扶风雍石;莽皆迎受。十一月,甲子,莽奏太后曰:“陛下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广饶侯刘京上书言:‘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暮数梦,曰:“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且百尺。’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于未央宫之前殿。臣与太保全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骑都尉崔发等视说。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臣莽敢不承用!臣请共事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摄’;以居摄三年为始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万方,期于富而教之。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可。众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臣博议别奏,以示即真之渐矣。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谋共劫莽,立楚王。发觉,诛死。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图书皆书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兴、王盛,章因自窜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为辅佐。章闻齐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僕射。僕射以闻。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禅,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礻氐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莽将即真,先奉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惊。是时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莽又欲改太后汉家旧号,易其玺绶,恐不见听;而莽疏属王谏欲谄莽,上书言:“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称尊号,当随汉废,以奉天命。”莽以其书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当诛!”于是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文,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诏从之。于是鸩杀王谏而封张永为贡符子。班彪赞曰:三代以来,王公失世,稀不以女宠。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矣!

汉朝

汉朝君主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文帝刘恆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汉废帝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汉孺子刘婴
新始祖王莽
汉延宗刘玄
汉昌宗刘盆子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顺帝刘保
汉沖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汉昭烈帝刘备
汉后主刘禅

西汉

西汉,包括王莽(公元8-23年)和更始帝(公元23-25年)
庙号谥号史称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皇陵
始祖
大皇帝
太上皇帝刘太公
刘煓
?—前197(未在位)
万陵
太祖
高皇帝
汉高祖
刘邦
前256-前202-前195
长陵
孝惠皇帝
汉惠帝
刘盈
前211-前195-前188
安陵
前少帝
前少帝
刘恭
?-前188-前184
吕雉称制
后少帝
后少帝
刘弘
?-前184-前180
太宗
孝文皇帝
汉文帝
刘恆
前203-前180-前157
霸陵
孝景皇帝
汉景帝
刘启
前188-前157-前141
阳陵
世宗
孝武皇帝
汉武帝
刘彻
前157-前141-前87
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汉
茂陵
孝昭皇帝
汉昭帝
刘弗陵
前95年-前87年-前74年
始元
平陵
元凤
元平
汉废帝、昌邑王
刘贺
前92-前74年7月-前74年8月
中宗
孝宣皇帝
汉宣帝
刘询(又名刘病已)
前91-前74-前48
本始
杜陵
地节
元康
神爵
五凤
甘露
黄龙
高宗
孝元皇帝
汉元帝
刘奭
前75-前48-前33
初元
渭陵
永光
建昭
竟宁
统宗
孝成皇帝
汉成帝
刘骜
前52-前33-前7
建始
延陵
河平
阳朔
鸿嘉
永始
元延
绥和
孝哀皇帝
汉哀帝
刘欣
前25-前7-前1
建平
义陵
太初
元将
元寿
元宗
孝平皇帝
汉平帝
刘衎
前9-前1-5
元始
康陵
孺子、安定公
孺子婴
刘婴(王莽摄政)
5-6-8
居摄
—(无陵)
初始
新始祖、新太祖
 建兴皇帝
建兴帝、新帝
王莽
前46-8-23
始建国
王莽陵[188]
天凤
地皇

玄汉

庙号
谥号
史称
姓名
生卒及在位年月
年号
陵墓
汉延宗
武顺侯
更始帝、淮阳王(世祖封)
刘玄
?-23-25
更始
光武葬其于汉文帝霸陵

东汉

东汉(25-220年)
庙号谥号史称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皇陵
世祖
光武皇帝
光武帝
刘秀
文叔
前6-25~57
建武
原陵
建武中元
显宗
孝明皇帝
汉明帝
刘庄
28-57~75
永平
显节陵
肃宗
孝章皇帝
汉章帝
刘炟
58-75~88
建初
敬陵
元和
章和
穆宗(穆宗及穆宗以下庙号献帝时废)
孝和皇帝
汉和帝
刘肇
79—88~105
永元
慎陵
元兴
孝殇皇帝
汉殇帝
刘隆
105-106(1)~106(8)
延平
康陵
恭宗
孝安皇帝
汉安帝
刘祜
94-106~125
永初
恭陵
元初
永宁
建光
延光
前少帝、北乡侯
刘懿
?-125(3)~125(10)
沿用延光年号
敬宗
孝顺帝
汉顺帝
刘保
115-125~144
永建
宪陵
阳嘉
永和
汉安
建康
孝沖帝
汉沖帝
刘炳
143—144~145
永憙
怀陵
孝质帝
汉质帝
刘缵
138-145~146
本初
静陵
威宗
孝桓帝
汉桓帝
刘志
132—146~167
建和
宣陵
和平
元嘉
永兴
永寿
延熹
永康
度宗
孝灵帝
汉灵帝
刘宏
156-168-189
建宁
文陵
熹平
光和
中平
弘农怀王
后少帝、弘农怀王
刘辩
176-189(4)-189(9)-190
光熹
---
昭宁
永汉
孝献帝
汉献帝
刘协
181-189-220-234
中平
禅陵
初平
孝愍帝
兴平
建安
延康
东汉时期其他君主
庙号谥号史称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陵墓
汉昌宗
建世帝
建世帝
刘盆子
?-25-27-?
建世
汉兴宗(光武斩之,疑无庙号及谥号)
愍皇帝
赵汉愍帝
王郎
?-23-24
嗣兴

蜀汉

蜀汉(221-263年)
庙号谥号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使用年号皇陵
烈祖
昭烈帝
刘备
玄德
(161-223) (221-223
章武
惠陵
仁宗
安乐思公(晋朝謚)
刘禅
公嗣
(207-271) (223-263)
建兴
刘禅墓
延熙
孝怀帝(汉光文帝刘渊追謚)
景耀
炎兴

汉朝历代皇帝

▪ 汉高祖 ( 刘邦前202年-前195年)
▪ 汉惠帝 ( 刘盈前195 年-前188年)
▪ 西汉前少帝 (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 西汉后少帝 (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 汉文帝 ( 刘恆前180年-前157年)
▪ 汉景帝 ( 刘启前156年-前140年)
▪ 汉武帝 ( 刘彻前140年-前86年)
▪ 汉昭帝 ( 刘弗陵前86年-前74年)
▪ 汉废帝 ( 刘贺前74年)
▪ 汉宣帝 ( 刘询前74年-前48年)
▪ 汉元帝 ( 刘奭前48年-前33年)
▪ 汉成帝 ( 刘骜前33年-前7年)
▪ 汉哀帝 ( 刘欣前7年-前1年)
▪ 汉平帝 ( 刘衎前1年-5年)
▪ 孺子婴 ( 刘婴6年-9年)
▪ 王莽 ( 王莽9年-23年)
▪ 汉更始帝 ( 刘玄23年-25年)
▪ 刘盆子 ( 刘盆子25年-27年)
▪ 汉光武帝 ( 刘秀25年-57年)
▪ 汉明帝 ( 刘庄57年-75年)
▪ 汉章帝 ( 刘炟75年-88年)
▪ 汉和帝 ( 刘肇88年-105年)
▪ 汉殇帝 ( 刘隆105年-106年)
▪ 汉安帝 ( 刘祜106年125年)
▪ 北乡侯 ( 刘懿125年)
▪ 汉顺帝 ( 刘保125年144年)
▪ 汉沖帝 ( 刘炳144年-145年)
▪ 汉质帝 ( 刘缵145年-146年)
▪ 汉桓帝 ( 刘志146-167年)
▪ 汉灵帝 ( 刘宏168年-189年)
▪ 弘农怀王 ( 刘辩189.5-189.9)
▪ 汉献帝 ( 刘协189年-220年)

汉朝历史事件

秦末与西楚
▪ 大泽乡起义
▪ 秦末农民战争
▪ 义帝反秦
▪ 巨鹿之战
▪ 约法三章
▪ 鸿门宴
▪ 暗渡陈仓
▪ 楚汉战争
▪ 成皋之战
▪ 垓下之战
西汉
▪ 郡国制
▪ 白登之围
▪ 和亲匈奴
▪ 消灭异姓王
▪ 吕后称制
▪ 诸吕之乱
▪ 七国之乱
▪ 文景之治
▪ 汉武盛世
▪ 张骞通西域
▪ 汉匈战争
▪ 马邑之谋
▪ 汉武帝币制改革
▪ 灭卫满朝鲜
▪ 汉宛之战
▪ 巫蛊之祸
▪ 霍光辅政
▪ 盐铁论
▪ 昭宣中兴
▪ 外戚干政
▪ 王莽篡汉
新朝与玄汉
▪ 王莽改制
▪ 绿林赤眉起义
▪ 昆阳之战
▪ 刘玄称帝
▪ 刘盆子称帝
东汉
▪ 平定诸雄
▪ 光武中兴
▪ 交阯反叛
▪ 匈奴内讧
▪ 佛教内传
▪ 明章之治
▪ 白虎观会议
▪ 班超再通西域
▪ 甘英使大秦
▪ 外戚宦官乱政
▪ 邓氏称制
▪ 党锢之祸
▪ 西域长史府
▪ 汉羌战争
▪ 汉鲜战争
▪ 鲜卑兴起
▪ 黄巾之乱
▪ 凉州之乱
▪ 董卓讨伐战
▪ 群雄割据
▪ 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
▪ 南匈奴解体
▪ 曹丕篡汉

中国朝代

夏朝 ( 约公元前2070~1600年)商朝 ( 约公元前1600~1046年)周朝 ( 约公元前1046~249年)
春秋 ( 公元前770~476年)战国 ( 公元前475~221年)秦朝 ( 公元前221~207年)
汉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三国 ( 公元220~280年)晋朝 ( 公元265~420年)
十六国 ( 公元304~439年)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隋朝 ( 公元581~618年)
唐朝 ( 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国 ( 公元907~960年)宋朝 ( 公元960~1279年)
辽朝 ( 公元907~1125年)金朝 ( 公元1115~1234年)元朝 ( 公元1271~1368年)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