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村源
周村源村坐落于浙江丽水遂昌县境内白马山北麓,海拨9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距县城45公里。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胜地。周村源村风景旖旎,环境清幽,气候宜人,四季风景如画,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游览周村源,留下诗句:春,彩云翻腾似海浪,云海日出好风光;夏,乘凉爽快无处觅,胜过仙人在天堂;秋,气爽围观千里景,名人佛灵万里扬;冬,林海雪原添景色,千奇百景难描画,是休闲旅游、避暑度假、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全村以周姓为第一大姓,故名周村源,现有农户23户,100余人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周村源自然村
-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 所属地区:丽水市遂昌县
- 政府驻地:应村乡
- 电话区号:0578
- 邮政区码:323306
- 人口:100余人
- 方言:遂昌话
-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类型
- 着名景点:二泄飞流、猿守泉、深山白练、白岩洞、小平殿
遂昌应村乡周村源
周村源村志
行政历史:明朝时期,周村源村属于荒山野地,无人居住,无历史记载,现在流经村庄的这条溪流被称为桃溪,其中汀溪以内称为内桃溪,汀溪以外称为外桃溪,周村源村清朝时期为遂昌十一都二图白岩庄(“都”和“图”分别是明清时对乡和村的称谓),民国十七年定为内桃源区汀溪联合村(明朝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着有诗云:“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为汀溪乡一保(保甲制是民国时期划分乡镇的计量方式,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民国廿八年併入梭溪乡七保,解放后隶属梭溪乡管辖,1992年併入应村乡田铺行政村,2009年周村源与田铺村、张家、周家、白岩、下潘等村併入高棠行政村。
交通历史:历史上有一条羊肠小道,由遂昌西部至龙游南部,经过周村源(这是无公路时代,遂昌西部至龙游的必经之路),1986年,由遂昌林业局开通汀溪至白马山林场的公路,距离龙丽高速北界出口23公里。
居民情况:清代中叶(乾隆、嘉庆时期),周村源有邱、潘、周三姓,其中邱姓最早住小土名木第后(现位公厕对面位置),清鹹丰八年(公元1858年)特大洪水、土石流将其住所淹没,其中有一人因早起放牛,幸免于难,后到兰蓬搭屋居住,人丁一直不旺,至民国卅年前后只有一人名石凤,迁居至现在的金竹镇石源村,绝后而终,其邱姓尚有多处坟墓在兰蓬至田铺之间的山上。
潘姓住周村源水口(现位于水口大丘田),于民国初年迁汀溪居住,现人丁兴旺,潘姓尚有十七处祖坟在周村源境内。
周姓是公元1842年由高棠迁来周村源,周日舒(尊称为日舒太公)带领家人到周村源开荒种地,最终开闢了周村源周氏这一旁支,以开山、造田、种靛青为业,清光绪年间,出一名国学太学士,捐得一名监生的功名,人口逐年兴旺,排序从日字辈开始,往下分别是上字辈、光字辈、华字辈、焕字辈、功字辈、勤字辈、宗字辈、泽字辈、长字辈,至今已有百余口,文人辈出,有研究生、本科生数名。
周村源有一户姓张,最早从大柘后垄迁到田铺村,后迁至周村源。
村容村貌:解放前,茅瓦屋六座,2014年之前村容村貌较差,2014年3月,在遂昌县农办、旅委、林业局、应村乡政府等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村民团结一致发展乡村旅游,新建七幢民宅、修建了2个停车场、一间公厕、游客接待中心及多条游步道,成了中国最美乡村样板村。
领导关怀
2016年5月19日:丽水市副市长任淑女到周村源调研;

2016年7月16日:遂昌县委书记毛建国一行到周村源调研;

2016年8月25日:遂昌县委副书记、县长沈世山到周村源调研。

自然风景
周村源自然条件优越,瀑布资源丰富,是遂昌县境内瀑布资源最为集中的村庄之一,主要旅游资源包括:
瀑布资源:周村源村主要包括4条山溪,头坑、二坑、三坑、龙王坑,其中头坑的瀑布有两级二得名为二泄飞流,最高落差大约80米,常年流水量较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二坑因一条瀑布有如白练往下飞泄,取名为深山白练;龙王坑的瀑布由两侧山崖夹击而成,落差大约100米,水流湍急,瀑布飞泄而下,蔚为壮观,因其瀑布顶部有块方石,如猿猴一般蹲在瀑布上方,因此得名猿守泉;除此之外,周村源周边还有百丈瀑、沙坑瀑布等多条瀑布资源,也是遂昌县瀑布最集中的乡村。
瀑布资源:周村源村主要包括4条山溪,头坑、二坑、三坑、龙王坑,其中头坑的瀑布有两级二得名为二泄飞流,最高落差大约80米,常年流水量较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二坑因一条瀑布有如白练往下飞泄,取名为深山白练;龙王坑的瀑布由两侧山崖夹击而成,落差大约100米,水流湍急,瀑布飞泄而下,蔚为壮观,因其瀑布顶部有块方石,如猿猴一般蹲在瀑布上方,因此得名猿守泉;除此之外,周村源周边还有百丈瀑、沙坑瀑布等多条瀑布资源,也是遂昌县瀑布最集中的乡村。
古树群资源:周村源村具有约10亩地的古树群,包括南方红豆杉、金钱松、杉树、水杉等,其中多棵古树直径需2位成年人合抱方可环绕,古树群目前保护完整。
山茶花观赏:周村源村有1000余亩的山茶花,每年3月份是开花期,期间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山茶花,景观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其景观较婺源油菜花、高坪万亩杜鹃林更为美观。
雾凇奇景:周村源海拔900余米,每年冬季必定降雪,也是遂昌县最早降雪的乡村,每年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华而成雾凇奇景,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冻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周村源是冬季丽水地区赏雾凇的最佳去处之一。“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特色美食
丰衣竹食宴
丰衣竹食宴是遂昌县应村乡周村源村民接待宾客最高的礼遇,用竹做成的菜餚根据客人的爱好和时令季节的变幻拼成的竹全宴席,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其中,鲜竹笋和白马山小玉笋是当地人饭桌上最常见的菜餚,宴席以当地特色竹材为容器,盛当地特色菜餚,组成一桌丰衣竹食宴。
竹在当地人眼中可谓全身是宝,竹笋、竹荪自不必说了。到了周村源你就会发现这里还有许多与竹有关的产品:扫地用的竹扫把;招待客人盛茶用的竹杯;装茶叶用的竹茶罐;盛饭用的竹碗;盛菜用的竹筒;还有竹筒做的竹筒饭、竹筒豆花、竹筒黄酒等;周村源人世代流传的饮食习惯演绎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风情,成为当地竹文化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让游客流连忘返。
菜名一:酥炸小溪鱼
取当地小溪之中的石斑鱼和无鳞鱼为主,先将小溪鱼开肠破肚洗净,用适量盐、姜片、料酒腌半小时,将腌好的鱼用适量的蛋清和嫩肉粉拌匀放至五分钟,油锅烧热,放入已腌好的小鱼,炸至金黄翻面捞起后放入手工小竹筏上,下方垫上生菜叶子,一道酥炸小溪鱼便完成了。
菜名二:青菜炒黄米果
黄米果用高海拔地区一种特殊的乔木烧成灰,沥取其汁,浸上粳米至米色橙黄,沖净蒸熟,置石臼中捣成团,然后分切小块,趁热将其揉压成扁圆或长条形即成。流行于浙江西南地区,遂昌,丽水,龙泉等地,周村源村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製作黄米果,以备过年期间招待客人。
菜名三:排骨炖小笋
周村源海拔900多米,非常适合红壳雷笋和小玉笋的生长,红壳雷笋也是周村源村的特产之一,其笋以红壳为特徵,肉质鲜嫩,排骨炖小笋是当地一道特色美食。
菜名四:农家土鸡煲
相比用饲料餵养的肉鸡,周村源农户散养的土鸡肉质更加结实,肉质结构和营养比例更加合理,土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素,脂肪的含量比较低,味道鲜美,鸡肉酥而烂,此道美食让游客每次回味无穷。
菜名五:乾菜四季豆
周村源村是遂昌高山蔬菜基地之一,主产四季豆,而乾菜四季豆是当地农家最普通的一道菜餚,取新鲜的四季豆去掉头尾老的丝的四季豆,配以农家腌製的梅乾菜一同烧炒。
菜名六:白黄瓜煮石斑鱼
石斑鱼生长于周村源村前的山间小溪中,由于清纯的山涧流水环境使石斑鱼活跃多动,娇小灵活。肉质极其细嫩鲜美,个体偏小,配以辣椒、生姜、大蒜、薄荷等佐料,与白黄瓜一同烧煮,黄瓜中渗透了石斑鱼的芳香,石斑鱼中饱含黄瓜的清香味,此菜是最富盛名的一道佳肴。
菜名七:蛋黄南瓜
取当地农家种植的南瓜,去皮,去籽,切成长条;鹹鸭蛋取蛋黄蒸熟,切碎;将南瓜条放入热水中焯至变色取出,控乾水分晾凉;锅上火倒油烧热,将压碎的鹹蛋黄放入锅中,用小火炒至起气泡,加少许水、少许盐和鸡精,把事先焯好的南瓜倒入锅中均匀地翻炒,直到蛋黄全部沾满南瓜即可。
菜名八:泥鳅煮豆腐
泥鳅去内脏洗净,先放入锅中煎,等煎乾之后先取出,选当地农户自家製作的盐滷豆腐,将豆腐切小块,油入锅煎煮取出,再将辣椒、生姜、大蒜爆炒,随后倒入少量黄酒去腥,加上泉水煮沸之后,再将泥鳅和豆腐放入,用当地特色的风炉慢炖,撒上青蒜段就可食用了。该菜名已经被《中国益寿食谱》之延年益寿食谱(三)收录。
菜名九:青椒炒茄子
青椒洗净,切成斜刀,茄子有盐水泡5分钟,然后切成斜片,配以蒜、姜。锅内放入底油,然后放入蒜辣椒爆香。青椒炒茄子是当地最普通的菜餚,也是农人最好的下饭菜。
菜名十:黄豆煮猪蹄
黄豆炖猪蹄是以黄豆和土猪肉的猪蹄为主要食材的私房菜,先将猪蹄用温火慢炖一个小时以上,久煮之后,口味浓香,营养价值丰富,具有美容养颜抗衰老,改善冠心病、防止血管硬化、美白护肤等功效。
菜名十一:苦叶菜
苦叶菜又名败酱,俗称胭脂麻、苦叶菜。为败酱科多年草本,分白花败酱和黄花败酱两种,味道微苦,是周村源当地非常普遍的野菜,有陈酱气,适合旺火蒸、炖、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着名土特产
活竹酒:周村源村在东汉期间就已设村,当地的知名特产之一就是活竹酒,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酒,相传东汉末年,闽为蛮荒瘴疠之地,再加上战乱频发,在闽的部分客家人从福建举家北迁,而丽水遂昌,地接闽东北,有高山环绕,气候宜人且可开垦用于农作荒地充足,宛如世外桃源,成为北迁客家人繁衍生息的聚居地。遂昌属浙西山区,开荒种地路途较远,苦于无盛酒器皿,且初到遂昌山地开荒不适应长途跋涉,倍感心烦气躁,而遂昌原住居民传言竹可以定心惊,除烦去燥。遂昌竹资源历来丰富,有一个叫樽伯的人突发奇想:何不将提神气的酒与定心惊的竹相结合,是否能成为另一种佳酿?故在立夏时节将原浆酒注入成形的竹腔中,充分汲取竹中营养成份,以取代原有的陶瓷盛酒容器,长久饮之发现神清气爽,精神百倍,给垦荒及生产劳作带来很大的益处。因活竹酒饮之清香透心,微苦而又清醇甜美,意如北迁客家人经历北迁、垦荒等波折后又获得和谐安宁的生活,故历代相传。----摘自刘宗鹤着《遂昌县誌》467-468页活竹酒介绍
周村源浴火重生
枝繁叶茂的大树、清澈见底的溪水、娇嫩欲滴的花朵……两年时间,遂昌县应村乡高棠村周村源从遍地猪粪村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人均年收入从7000元左右增加到1.5万元。
从遂昌县城出发,驱车约1个半小时,我们来到了海拔近800米的周村源村。村里房屋依地势高低而建,道路两旁种着绿植花卉,家家门前墙头装饰着鲜花,废旧水缸种上荷花后,放置于水旁大树下的阴凉处,村里还有9000多亩的竹林,1300多亩的红花油茶。
高棠村村委会主任周焕兰告诉记者,过去周村源村以养殖生猪和种植高山蔬菜为主业,全村25户人家,家家户户养着几头猪。加上4家养猪专业户,村里的生猪存栏量竟多达500多头。
养猪场建立在村民屋旁,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排污系统,髒水夹杂猪粪随意外流,村里遍地是猪粪味。村民周功新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到处瀰漫着一股臭味,一到夏天更是臭得不得了。我谈了恋爱,女朋友也不好意思带回家!”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带人回家吃饭,费尽心思準备的一桌菜,人还没吃上,苍蝇倒先‘吃’上了,赶都赶不走”。
如今人气很旺的老树林,当初更是无人踏足的“黑色地带”,养猪场、简易卫生间建在那,是全村最臭的地方。
近年来,在遂昌县农办的扶持下,周村源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拆除养猪场、建游步道、修庭院……这些措施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改造进行得异常顺利。村里想建一个游客接待中心,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在外务工的村民周功相得知讯息后,当天下班第一时间致电说愿无偿腾出自己的酒厂。一对老夫妻心疼多年相伴的屋子,不肯白白拆掉,身在杭州的儿子周功斌知道后,当即汇款1千元给周焕兰,托他交给自己的母亲,说是拆房的补贴……
如今,村里又对路口一个废弃的房子动了心思。这房子原是公路养护站的,现打算将其设计成民宿。效果图上,两层庭院式民宿依山傍水而建。“接下来,我们村会越来越美的。”周功新说。
漫步村庄,在近村口的老树林里,几位村民正闲适地坐着纳凉谈天。石块平铺起来的宽敞地面上,摆放着可供休憩的石桌石凳,摆放着茶壶茶叶。周功新告诉记者:“游客来游玩,还能在这里烧烤露营、办个露天卡拉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