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十二章国徽

十二章国徽

十二章国徽

十二章国徽为1913年2月至1928年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者为鲁迅、钱稻孙和许寿裳。袁世凯所建立的中华帝国亦沿袭作为国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十二章国徽
  • 外文名:The twelve chapter of the national emblem
  • 设计者:鲁迅、钱稻孙和许寿裳
  • 国家:中华民国
  • 启用日期:1913年2月
  • 废除日期:1928年12月29日

简介

十二章国徽为1913年2月至1928年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者为鲁迅、钱稻孙和许寿裳。袁世凯所建立的中华帝国亦沿袭作为国徽。
国徽的设计中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传统的十二章图案:
十二章图解十二章图解
中心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徵。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
乾:嘉禾之后的黑色盾形。
黼:斧形的图案,象徵决断。
粉米:斧形表麵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徵农业的供养。
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徵稳重、镇定。
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
黻:下方黄色丝带间的红色亚形图案,象徵辨别、明察、背恶向善。
左侧
华虫:雉鸡,象徵有文彩。
藻:华虫嘴中衔藻,象徵洁净。
星辰:华虫头上戴有星辰。
宗彝: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养。
右侧
龙:象徵神异、变幻。
月:龙角背后的图案。
火:龙身的火焰,象徵明亮。
宗彝: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养。

历史

1912年(民国元年)8月,时在中华民国教育部就任的鲁迅、钱稻孙、许寿裳三人受命绘製国徽图案,并于8月28日完成。钱稻孙绘图,由鲁迅执笔说明,于1913年2月发表。
《北洋画报》刊登国徽图案《北洋画报》刊登国徽图案
1913年(民国二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载有《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採用了十二章,并附有国徽图。还在附注中说,原图经国务院提意见,已经照改过。文章未署名,但与《鲁迅日记》记载相符,应认定为鲁迅等人之作。《鲁迅博物馆保管目录》今发现有“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案铅模一件”,是十二章国微图案,铅质,明文。

说明书

谨按西国国徽,由来甚久,其勾萌在个人,而曼衍以赅一国。昔者希腊武人,蒙盾赴战,自择所好,作绘于盾,以示区别。降至罗马,相承不绝。迨十字军兴,聚列 国之士而成师,惧其杂糅不可辨析,则各以一队长官之盾徽为识,由此张大,用于一家,更进而用于一族,更进而用于一国。故权舆之象,率为名氏,表个人也;或 为十字,重宗教也。及为国徽,亦依史实,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复作衮冕旗帜之属,以为藻饰。虽有新造之国,初制徽识,每不能出其环中,盖文献限之矣。 今中华民国,已定嘉禾为国徽,而图象简质,宜求辅佐,俾足以方驾他徽,无虑朴素。惟历史殊特,异乎欧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应远据前史,更立新图,镐 有本柢,庶几有当。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上见于《书》,其源亦远。汉唐以来,说经者曰:日月星 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 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今即从其说,相度其宜,会合错综,拟为中华民国徽识。作绘之法,为嘉禾在于中,是为中心。嘉禾之状,取诸汉“五瑞图”石刻。乾 者,所以拟盾也。乾后为黼,上缀粉米。黼上为日,其下为山。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际。黼之左右,为龙与华虫,各持宗彝。龙 复有火丽其身,月属于角。华虫则其咮衔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为,皆所以求合度而图调和。国徽大体,似已略具。复作五穗嘉禾简徽一枚,于不求繁缛时用 之。又曲线式双穗嘉禾简徽一枚,于笺纸之属用之。倘更得深于绘事者,别施采色,令其象更美且优,则庶几可以表华国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