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于2012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学院包括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国际关係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政治学系。
清华大学社科院的学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 简称:清华 社会科学、清华社科院
- 创办时间:2012年10月27日
- 所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
- 主要院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政治学系、国际关係学系、经济学研究所等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1年,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起来的。1923年起筹办大学部,并于1925年开始招收新生,1926年分设国文、西洋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系等系。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文科各系遂告中断。师生分别转入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室和艺术教育中心。
1993年12月,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陆续组建了国际问题研究所、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等单位,学院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2012年7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撤销,改设人文学院与社会科学学院。10月27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现状
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清华大学的总体发展中,提出了加快发展文科的指导思想。社会科学学院努力从清华大学在国家的地位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和社会科学学术的要求;遵循“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範式,打好基础,突出套用,注重交叉,形成特色;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学科建设。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简称清华社科院)的学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目前设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科;4 个本科专业:社会科学实验班(含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4个博士后流动站:政治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哲学;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国际关係、社会学。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本科精品课。学院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27人、讲师11人、职员3人(其中院机关2人)。非事编人员80余人,在站博士后70人。目前在读学生总数862人,其中本科生358人、硕士研究生281人、博士研究生223人(以上数字含留学生151人、港澳台学生13人)。
学院现有4系2所,4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国际关係学系、心理学系)2所(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详见学院机构设定)。还设有近20个跨学科非实体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画等在研项目二百余项,这些科硏项目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出版各类着作数百多部,发表论文上千篇,科硏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等各类奖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与北美、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近年来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0余次。为适应社会需求,学院设有培训部,进行学历、非学历等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学院受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託,在校内外举办数十期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讨班、各类培训班,受教育人数在1000人以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社会科学带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流的文科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新百年伊始新成立的社科学院从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适应新时期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契机,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院的学术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思想和智力支持,力争在影响时代潮流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师资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27人、讲师12人、职员3人;在站博士后71人。目前在读学生总数862人,其中本科生358人、硕士研究生281人、博士研究生223人(含留学生151人、港澳台学生13人)。

学院在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 理论经济学、 政治学社会学、 体育学、心理学等学术领域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和学术优势。
系部概况
社会学系
社会系的本科生培养採取清华大学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本科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通识教育;二年级开始分别进入相应的专业教育阶段。截至2017年,本系已经有十一届本科毕业生。
本科生的主要课程包括社会思想史、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社会学、劳工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网分析、医学社会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教育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
社会学系自建立伊始,就注重同国际国内社会学界建立并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关係。现在与本系保持密切交流活动的包括多个欧美学府,如芝加哥大学、史丹福大学、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社会学系与人类学系。同时在亚洲与日本、韩国以及印度等社会学系也积极发展交流与合作关係。在两岸三地的交流方面,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也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关係,并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截止2007年与国际知名大学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举办25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受国外访问学者30人次,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21项国际项目。这些交流活动使本系在海外社会学界享有相当广泛的知名度,并具有相当的学术声誉。
1999年恢复重建的社会学系重视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目前系师资的特点是每位教师都有突出的学术成果,都是本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多数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已有较大的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全系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系有教授11人,副教授2人。上述教师中包括教育部第一批跨世纪人才(社会学专业),国家级科研奖的多次获得者,也包括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及在国际上有培养博士经验的优秀人才。此外,社会学系还延聘了一批国内外名校社会学系着名教授担任兼职教学工作。目前社会学系的发展方向是:在巩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套用社会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城市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三个方向。
社会学系目前招收:城市社会学方向(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採取清华大学新的培养模式,即本科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通识教育,三年级起进入专业教育方式。
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刊物为《清华社会学评论》,此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华人社会学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社会学系管理的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老年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乡村研究所”。
现任系主任:沈原教授,系副主任:王天夫教授
政治学系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时的重点学系之一,也是1928年清华大学成为国立大学时所确定的发展重点之一;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清华大学曾有将政治学系发展成为行政学系和外交学系的规划安排。作为中国最早的政治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曾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培养了一批着名的政治学家。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进程中,2000年,政治学系恢复建制;2009年,政治学系全面重组。重组后的政治学系十分重视学术布局的完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在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中坚持“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办学理念,贯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科学方法”的治学原则,继承清华政治学的学术传统,重振清华政治学的辉煌历史,使清华政治学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重镇。
政治学系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和讲师3人;均有丰富的研究积累、教学经验和国际学术经历。此外,政治学系还延聘了一批国内外名校政治学系的资深教授和研究机构的着名学者担任兼职教学工作。
政治学系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强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科学方法论。因此,政治学系强调传递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推进理论知识和价值思考,开拓科学方法和政策思维,培养知识精英和青年领袖。
政治学系将招收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并招收转型政治学方向和政治学量化分析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本科生培养採取清华大学新的培养模式,即本科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通识教育,三年级起进入专业培养阶段。
国际关係学系
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大学国际关係学系在科研与教学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我向所有支持我系发展和做出贡献的教职工、捐赠者、专业同仁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人民的生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如何促进共同发展,如何保持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问题。中国崛起对全球的影响不断增强,作为中国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我系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力求符合加快中国崛起和促进世界进步的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既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崛起的动力。经多年探索,我系在对国际问题的科学分析和定量研究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系研究工作将坚持这一科学方向,争取为国际问题研究的科学化做出贡献。
在人才竞争时代,人类进步和中国崛起都要靠提高人才质量。中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中国大幅提高人才教育质量,不仅能加快中国崛起,也能提高人类总体素质。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研究机构,我系有责任培养出专业领军人才。我系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科学课程体系,在些基础上,我系教学将奉行博採众长的原则,争取培养出未来的国际问题大师。
我系每个细微的进步都离不开国内外朋友的帮助。今后,我系将继续加强与专业同仁的合作、与决策人士的交流、与企业和基金会朋友的往来。有各界支持,我系必将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心理学系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始建于1926年秋,是中国大学最早建立的心理学系之一,由着名心理学家唐钺、孙国华、周先庚等人创建,为清华大学理学院六大系之一。最初,清华大学设立的是教育心理学系,考虑到教育学属于师範院校教育範围,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清华文理科综合性大学的性质,1928年,教育心理学系改为心理学系。
心理学系第一任主任是唐钺。自1930年起,系主任先后由孙国华、周先庚轮流担任。受美国近代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心理学系强调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开设的课程侧重自然科学。心理学系还建立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和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研究重点放在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1932年,设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后改为研究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34年院系调整定型时,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六大系之一。
在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併入联大文学院哲学心理学系,改为心理学组,仍兼受清华理学院领导。1952年院校调整以后,心理学系随理学院併入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当时在心理学系任教的着名学者有唐钺、孙国华、周先庚、沈履、陈立等人,他们都是中国心理学史的缔造者。心理学系几经风雨,其间还培养了一批着名科学家。如,我国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开拓者和传播者,1931级的郑丕留;现代试管婴儿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1933级的张民觉;着名心理学家,1935级的曹日昌,我国最早将辩证唯物主义套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为我国心理学科的兴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清华精神带向世界,并为清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79年10月,清华大学建立教育研究室(后改为教育研究所),下设套用心理学研究室。1987年,清华大学建立了高校最早的学生心理谘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并开设了《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谘询心理学》等课程,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2000年教育研究所设立了心理学研究室。2003年拥有了套用心理学系硕士点。陆续培养出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40多人。2006年4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批准成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为开展前沿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2007年12月,清华大学成立由谢维和副校长为组长,李强、钱颖一、彭凯平等为成员的心理学筹备工作小组,2008年5月,凝聚着几代人努力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终于恢复建立。
为进一步拓宽复建后的心理学系的国际视野,推动清华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开展跨学科前沿性研究,2008年5月学校成立“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研究中心”,重点加强心理学系在复建中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合作。
复建后的心理学系将秉承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开创跨院系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领域,清华大学的学长中涌现出于光远、查汝强、李昌、龚育之、何祚庥、邱仁宗、孙小礼等着名学者。1985年清华大学组建了中国高校中的第一个STS实体机构,199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STS研究所,2000年成立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中心。STS研究所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家创新研究基地(2004)、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2005)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9人,教师大部分有留学经历,其中有多位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有一批校内外、海内外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多年来接待了一大批国内外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STS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实体机构,文理交叉特色鲜明,以科技哲学学科建设为中心,正逐步建设成清华大学文科的标誌性学科之一。有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点(2003)、科技哲学硕士学位点(1986)和科技哲学博士学位点(2000),在人文社科学院率先开展博士后工作,并组织哲学一级学科力量建立了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 2008年清华大学STS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类)。在学硕士生、博士生73人。已出站博士后50余人,已培养国内外硕士、博士200余人。毕业生及出站博士后大多数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高科技企业等从事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科技的哲学研究、科技的史学研究、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科技与国际(地区)关係研究等,并在“科技传播与普及”、科技创新与政策研究”、“科技哲学与文化研究”三个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果丰硕。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横向课题以及海外合作课题,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画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出版专编着百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千篇(多篇SCI、SSCI论文),主持编撰《清华科技与社会》、《清华大学科技哲学文丛》等丛书及译丛8套。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地区及校级奖项百余项。是核心期刊《科学学研究》的主办单位之一。 长期坚持开设了科技哲学和技术哲学沙龙,科技与社会学和政策学沙龙,科技史和科技文化沙龙,学术氛围浓厚。
经济学研究所
现有在职教师13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其中长江讲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 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全体教师中70% 拥有博士学位。自经济学研究所成立后,多位学者先后被聘为本所兼职教授,其中包括李琮、吴树青、陈清泰、蒋黔贵、昌天启、陈志武等着名经济学家。
人才培养与主要课程
目前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与经济管理学院共享),同时拥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硕士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自经济学研究所成立以来,至今已招收博士生13届、硕士生19届、本科生5届,共培养博士生52名、硕士生194名、本科生94名,同时还培养了187名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
经济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在理论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开设了大量的相关课程,许多课程广受好评并获得多个校级、市级、国家级荣誉奖励。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个体经济学和总量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西方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中级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本论》研究、转型经济专题研究、博弈论、经济学方法论、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经济史研究基础与理论前沿、现代化研究、中外经济关係史、比较经济制度等。同时,经济学研究所还曾经承担过校级公共课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等殊荣。
学科建设与研究方向
在科研领域,经济学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四大领域。
一,中国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学。主要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揭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的对立和联繫,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发展需要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二,西方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介绍和梳理西方政治经济学,包括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总量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规制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借鉴。
三,新经济史。运用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外经济史,主要包括中国市场经济史研究和中外经济关係史研究,旨在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现代化模式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四,经济思想史。着重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学科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吸收诸如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和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回顾》等西方学者有关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成果,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史成果。
科研活动与研究机构
截至2010年10月由本所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1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至今已累计出版学术专着17部,教材12部,发表论文280余篇。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
为了拓宽学术研究空间,经济学研究所还相继成立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中俄转型经济比较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新近参与人文社科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联合成立的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学术团体建立起广泛的学术联繫,围绕中国转型经济与制度变迁、中国土地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人口与经济长期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常规学术活动有:“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家讲堂”,主要邀请海外学者和国内知名专家学术演讲;“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双周讨论会”,主要由本所教师及校友就学术前沿问题进行研讨;“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学子沙龙”则是博士生、博士后的一个讨论平台。本所还与国际处合作 “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几个专题学术活动,参与清华大学和国务院侨办合作的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承办的校级平台“华商领袖清华讲堂”。
科学研究
科研队伍
为了更好地发展清华大学文科,学院积极引进了一些学科带头人。目前全院参与科研的教职工15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 职称的有70人左右,并有双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及外籍教授若干人。
科研成果
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有关方面奖励,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种奖励200余项。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共出版各类着作600多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连续多年获得全校文科科硏成果一等奖。
科研项目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等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目前在研项目200余项,这些科硏项目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