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为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4年建立计算机套用专业,1988年招收计算机套用专业本科学生,是四川省最早招收计算机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与数学学科专门人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简称:西南民族大学计科学院
- 创办时间:2000年
- 知名校友:刘国恩、边成刚、蒙圣光等
- 所属地区:四川省成都市
- 教职工数:102
- 前身: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 现任院长:谈文蓉
学院概况
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为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4年建立计算机套用专业,1988年招收计算机套用专业本科学生,是四川省最早招收计算机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与数学学科专门人才。
融计算机、数学、管理三大学科为一体,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套用数学、网路工程、物联网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软体工程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专业。
融计算机、农学、管理三大学科为一体,学院设有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设定了智慧型管理与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2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招收了“软体工程本科专业联合培养班”,在成都、长沙两地分段培养;与德国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学院签署了学生交换与学术交流协定,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授课并选拨优秀大三本科学生到德国学习相关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名,包括13名教授、28名副教授、47名博士(含在读)。专任教师中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海归教师14人,国内外在站博士后4人。近五年来,他们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19项,在《中国科学英文版》、《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数学学报》、《IEEE Transca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Computer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着、教材4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体着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若干项。
学院4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所总面积6600m,设备总值2300余万元,并与IT企业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2个,注重以“ACM程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和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五年来,该院本科生在被誉为世界大学生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的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中,斩获亚洲赛区银奖10项、铜奖8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SIAM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4项。
机构设定
计科学院包含办公室、系(室)、实验室和研究所四部分。
办公室
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分团委办公室和校友联络办公室。
系(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体工程系、网路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数学与套用数学系、高等数学教研室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实验室
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套用技术实验室、数学与信息管理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研究所
计算机套用研究所
科研团队
物联网团队、可信软体理论科研团队、智慧型信息处理团队和网路可视媒体智慧型处理团队。
师资力量
教职员工105人
教授16人
副高职称36人
海归教师19人
博士、在读博士50人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
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人
国家民委中青英才1人
杨宪泽: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工学专家组委员、四川省教授称评审委员会计算机学科专家组委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评审委员、教育部博士基金通讯评审委员、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评审委员、四川省经济与信息委员会项目评审委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委员、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委员。曾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2008—迄今作为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软体工程)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与论文评审专家。
谈文蓉: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青年科技联合会理事,《实验科学与技术》杂誌编委,成都市文化局专家谘询委员会科技信息专家。
杨军:中国和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员。2005年进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标準化司、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密码办、北科大和北邮五人组成的项目评审专家组,参加《北京数字证书套用指南》内容意见徵求会及“北京市信息办课题”专家评审会。担任华南理工学报、西南民大学报、IEEE计算机设计与套用等国际会议审稿专家.
王鹏: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谭颖:国家民委中青英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哈佛大学博士后
崔梦天: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瑞士弗里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专业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
刘韬: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IEICE)会员.
殷锋: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黄天云: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陈建英: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Google Android挑战赛西南赛区评审。
专业设定
本科专业设定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软体工程(卓越工程师)、软体工程(湖南大学联合培养班)、网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套用数学、数学与套用数学(金融方向)等专业设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体系统及套用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套用性、複合型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设嵌入式系统和移动网际网路开发两个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行政、教育、科技、金融、IT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计算机系统集成、终端套用开发、服务端套用开发等工作。
主干课程:高级程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电路电子学、数字逻辑、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软体工程、嵌入式系统、嵌入式套用系统开发、ARM体系结构、Android作业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JAVA程式设计、高级网际网路与移动通信开发、编译原理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软体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规範的软体设计及较强的套用开发能力、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体工程高级複合型套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软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IT领域、软体公司与企业、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从事软体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主干课程:高级程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式设计(C++/Java)、电路电子学、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软体工程、软体测试、软体质量保证、人机界面、JAVA技术、网路程式设计、大型资料库及套用等课程。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软体工程专业(湖南大学联合班)
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系统地掌握软体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体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实用型、複合型软体工程技术人才。大学一、二年级在西南民族大学学习;第三年在湖南大学学习;第四年回西南民族大学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软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IT领域、软体公司与企业、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从事软体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主干课程:高级程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式设计(C++/Java)、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软体工程、资料库概论、软体工程实践、软体项目管理、软体系统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小组软体开发过程、中间件技术、软体测试技术等课程。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按联合培养方案要求毕业合格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湖南大学在证书上附章)。
网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网路软硬体和计算机通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掌握计算机网路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安全保障和套用开发及其相关技术,了解网路技术的新进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专门网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路系统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教学等工作。
主干课程:电路电子学、数字逻辑、程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通信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路、作业系统、资料库原理、TCP/IP协定仿真、网路编程、网路工程设计、网路管理、网路安全实用技术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物联网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自动控制、网路与通信等学科相关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採集技术、物联网通信架构等技术实现广泛的智慧型化套用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或就业于自动控制、现代物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旅游、环保等领域,从事智慧型化识别、定位、追蹤、监控和管理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研发、管理和维护工作。
主干课程:通信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路、作业系统、高级程式设计、物联网导论、无线感测器网路、RFID技术及套用、Java技术、资料库技术及套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慧型设备套用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套用、数据採集与处理技术等课程。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以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技术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坚实的数学和管理学基础,掌握科技、经济、军事、社会等各类信息的专业管理方法与技术工具,熟练套用程式语言、资料库及网路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发与实施的套用型、複合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管理学、计算机套用、图书情报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信息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IT公司从事信息採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谘询等工作。
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机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高级语言程式设计、数据结构与资料库、计算机网路、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建模与编程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科学、数字媒体、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进行信息处理、软体设计的套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科技、金融、数字娱乐、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信息处理、数据分析、软体开发等工作。
主干课程:数学类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机率与随机过程(含统计)、运筹与最佳化、数学模型;计算机类课程:微机原理、高级程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资料库原理及套用、数学软体;专业类课程:信息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图形绘製技术、游戏程式设计、人机互动、信息可视化、信息与编码、流媒体技术、数据分析、信息工程概论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数学与套用数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掌握扎实的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数学、金融、统计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模型套用、软体开发等工作。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机率论、高级程式设计语言、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抽象代数、数学模型、複变函数、实变函式与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模糊数学、运筹学、随机过程、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初等数论、拓扑学基础、数学软体等课程。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数学与套用数学(金融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套用技术,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软体解决经济、金融信息分析与数据处理等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接受金融建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基本训练。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经济部门、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从事实际套用、开发研究、管理工作及教学工作。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软体技术及资料库、高级程式设计语言、机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数值分析、常微分方程、複变函数、实变函式与泛函分析、套用回归分析、运筹学、总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金融数学概论、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数学模型、数据分析、专业英语等课程。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生专业设定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

历年成绩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画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经费总额900余万元。
(2)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Computer Communications》、《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中国科学》、《软体学报》、《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五年来,在国际国内权威和有影响的学科竞赛中获得100余项奖励,入选教育部年会项目1项。
以数学建模、程式设计、网路安全、物联网、计算机作品等学科竞赛和国家级、省部级大创项目为载体,全方位打造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五年来,在被誉为世界大学生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的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泛珠三角计算机作品大赛等国际国内权威和有影响的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超过100项,“程式设计”与“数学建模”两大品牌在四川省和国家民委委属高校中有较高声誉。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的突出成绩,已经成为该院毕业生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和知名IT企业的有力武器。
省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人工智慧与机器翻译
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试点专业:软体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系统实验室
在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中,斩获亚洲赛区银奖14项、铜奖9项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SIAM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4项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9项

知名院友
刘国恩,1982届计科学院校友,经济学家。中国第一位羌族博士,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边成刚,1986届计科学院校友,凉山州卫生学校副校长。
马永升,1988届计科学院校友,云南昊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胡仕伦,1993届计科学院校友。现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软体专家组成员。参与完成了二十余颗卫星和神舟飞船历次发射等任务。
蒙圣光,1998届计科学院校友,东华发思特软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罗 贵,2001届计科学院校友,中国第三方电商精细化仓配服务奠基人,中国精细化电商仓储物流管理践行者。浙江网仓科技有限公司营运长。
叶晨成, 2011届计科学院校友,在校期间获得西南民族大学历史上第一枚ACM国际大学生程式竞赛亚洲区银奖。2011年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硕博连读,师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金海教授,目前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访学。
游 彬,2013届计科学院校友,上市公司成都卓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