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即原电机工程系,创建于1932年。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科技和管理方面的栋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系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範围,在电气工程的基础上,扩展到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信息科学等新科技领域,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根据电机系学科结构和发展的需要,1988年电机系系名改为“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
  • 英文名: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简称:电机系
  • 创办时间:1932年秋
  • 类别:公立
  • 学校类型:211,985,C9
  • 属性: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大学
  • 所属地区:北京
  • 专职院士:卢强、韩英铎

院系简介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拥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下属的全部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五个二级学科均各自首批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前四个在1989年和2002年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96年,该系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在2003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该系电气工程学科不仅整体水平获得全国第一,并在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声誉所有四个单项中均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该系电气工程学科又以满分100分的成绩获得一级学科评估全国第一。
该系拥有“电力系统与发电设备控制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2003年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师资力量

电机系拥有中科院院士1位(卢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韩英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位(宋永华),IEEE Fellow 5位 (卢强、何金良、宋永华、张伯明,梅生伟),IET(IEE) Fellow 12名(关志成、董新洲、宋永华、赵争鸣、何金良、梅生伟、孙宏斌、康重庆、曾嵘、闵勇、王赞基、梁曦东),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孙宏斌),国家“千人计画” 教授1名(宋永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位(孙元章、何金良、梅生伟、孙宏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 人(孙元章、梁曦东、何金良、梅生伟,孙宏斌、康重庆、曾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袁建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周远翔、孙宏斌、曾嵘、刘文华、康重庆、姜齐荣、沈沉、吴文传、于歆杰、肖曦)。另外还聘请16位兼职教授,3名客座教授。

科学研究

该系在科研方面不仅重视基础和套用基础研究,并且重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横向科技协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资料显示,该系具有国家级的“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重点实验室(与热能系联合建立)和教育部批准的“清华大学电力电子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该系还与多个国内外着名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所和研究开发联合体。
适应着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形势需要,该系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国情出发,密切与企业合作,用新的科技改造传统的产生,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全系其承担“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9项,其中重点基金3项,各部委科学基金60多项,横向科技合作项目数百项,其中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7项。截至2010年,全系共获得国家级科技三大奖24项,省部委级科技奖96项,国家专利55项。全系获得的科研经费逐年增长。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原名电机工程系,成立于1932年秋。建系之初,系主任由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兼任。第一年由外系转来二年级学生七人,招收一年级新生31人。1934年秋确定为电力和电讯两个组,并动工兴建电机工程馆,1935年落成。这时期全系学生最多时共103人,1935年度第一届毕业生3人,1935~1937年的三年中毕业生总数为27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电机系随校南迁,先立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于1938年1月再迁往昆明,1938年5月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电机系1939年附设了电讯专修科,学制为两年,培养了抗战时期急需的电讯人才。联大电机系造就了大批人才。很多人在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中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教授、各部委和厂矿负责人,成为知名专家。在海外也有不少校友取得出色的成绩,如美国最早的电子管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製成功,就有陈同章校友的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电机系随校于46年8~10月间回到清华园。学校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电机系馆外观依旧,内部已空无一物。全系首项工作就是恢复系馆、恢复实验室。1946年清华大学恢复全国招生,电机系录取的学生最多,共一百几十人。
当时电机系在工学院有较大的影响,名气很大,有“土木系老、电机系难考”之说。考入既不易,功课又难,学生负担相当重。这一时期电机系设有电机研究所,招有研究生。当时社会黑暗、物价狂涨、生活朝不保夕,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师生仍投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朱自清先生等清华大学110名教职员工发明严正声明,断然拒绝美国的“救济”麵粉,退还了“配购证”。在严正声明上籤字的电机系教职工有王先沖、王遵华、曹恺孙、张汉、黄敞、陈汤铭、郭涌生、童诗白等人。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电机系广大师生的满腔热情投入了庆祝解放、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参加土改、投入抗美援朝的学习和宣传、参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飞机、参军参乾、参加三反五反等活动和运动。这个时期电机系共产党员是全校各系中最多的,有10多名。也有许多教师加人民盟和九三学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批青年学生迅速成长。如朱镕基在1951年3月至9月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在组织学生参加建国初期的各项政治运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朱镕基同志1997年首选国国务院总理。按照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提出的“今后工学院招收新生应有二分之一以上是专修科学生”的精神,电机系从1952年起办了发电和输配电两个专修科,共招生120人,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人才。这一时期电机系的学生专业方向仍分为电力组和电讯组。
1952年6月25日政务院公布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经过院系调整,电机系中的电讯组于1952年独立成立了无线电工程系。调整后的电机工程繫于1952年9月19日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系併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设电机及电器(招生60人)、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招生60人)和工业企业电气化(招生60人)三个专业,另设发电厂(招生60人)和输配电(招生60人)两个专修科,全系共招新生约300人。设立“电力机械”、“发电及输配电”、“工业企业电气化”、“基本电工”、“电工学”等五个教研组。
院系调整之后,学校立即开始了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主的教学改革。经过三年时间,到1955年秋,电机系的专业设定调整为“电机及电器製造”、“发电及输配电工程”、“高电压工程”、“工业企业电气化”等四个专业,并且完成了一轮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教研组设定也调整为8个,分别是“电机”、“电器”、“发电”、“输配电”、“高压”、“工企”、“基本电工”和“电工学”。其中“电器”教研组于1955年成立,“高压”教研组于1956年成立。以上专业设定和教研组建制基本延续到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自1953年起苏联先后派出巴然诺夫、斯捷潘诺夫、翟可夫、奥梅里顿柯、绍尔达特金娜和日里兴等6位专家来电机系工作,在教学、实验室建设、科研和指导研究生等方面给了无私的援助。在这期间,电机系也派了许多教师赴苏进修和留学。1956年秋,高景德先生从苏联获得博士学生回国,担任了清华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后来成为全国电工学科着名的学术带头人。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国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特级会员(IEEE Fellow)并获得该学会一百周年奖,1996年获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中国)第二届孺子牛全球奖杰出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他1983年至1988年期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制定,部署搞两弹。电机系与工物系、无线电系等一道为发展相关新专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建立了“自动学与远动学”、“运筹学”两个教研组,担任了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在钱学森先生的指导下开办了“运筹学”专业,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开办了“自动化”研究班,招收了90外学员。这些专业和教研组于1958年7月独立成立了自动控制系。
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电机系师生参加了十三陵水库劳动、开展勤工俭学、自行设计製造交流计算台、建设电工厂、参与建设土电厂、参与程控立式铣床设计製造等,还派出小分队到河南登封具去“支援地方工业化,技术下厂,与工农结合,改造思想”。周恩来总理来学校参观了“应届毕业生和红专跃进展览”,对电机系王伯翰等毕业设计製作的土开关大加夸奖。1960年“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建成投入运行。1961年电机系又研製了当时技术上是领先的双水内冷发电机。1963年经原高教部批准成立了“电工科学研究所”。这段时期,本科生学制有所变化。1958届与1959届为五年制,1961届与1962届为五年半制,1964至1966届为六年制。1958至1959年还为当时产业部门举办了两期干部进修班,学制为二年,学员为各大电厂、电业局和电机厂等单位的领导干部。这段时期本科生每年招生180~200人,此外还招收了一批朝鲜、越南和寮国等国的留学生。自1953年起,电机第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但未建立学位制度。截止1966年文革爆发时为止,这时期共招收研究生约150名。1958年东西主楼落成,电机系从电机馆迁入西主楼。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清华大学成为重点区,教学与科研遇到严重破坏。1968年7月27日,中央派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迫接,一方面制止了武斗,稳定了局势,另一方面全面接管了校、系领导权。1970年8月原电机系的“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组”及“工企专业”和“电子学教研组”与原动力机械系的“热工仪表自动化教研组”及“热工专业”组建了工业自动化系;原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製造”、“高电压工程”、“基本电工”和“电工学”等五个教研组民原动力机械系的“锅炉”、“燃气轮机”和“热工学”等三个教研组组建了电力工程系。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转了北大、清华招生问题的请示报告。从1970年至1976年电机系共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917名,每届约150名。还招收了非洲国家的3名留学生。招生专业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高电压工程。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只有国小文化程度,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清华大学从此获得新生。1978年11月电力工程系分为电机工程系与热能工程系。原电机系的五个教研组和三个专业恢复为电机工程系。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电机系招收电工师资班一个班,于1978年2月入学。学制为四年半,1978年电机系三个专业开始招生,每年招生约120名,其中电力系统专业两个班约60外,电机专业一个班约30外,高电压技术专业一个班约30名。学制为五年。与此同时,电工学教研组的教师在做好面向全校的电工学和电子技术课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展科研、筹办新专业。1982年经当时的教育部批准,电机系正式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并招生一个班约30名本科生。从此,电机系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150多名至今。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控制,电机系当年招收研究生22名。
1981年底,电机系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理论电工”四个二级学科点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这四个博士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并且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点第一名。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学科点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机系电力电子技术学科点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和综合评估中,电机系电工学科点在全国综合评估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水平各项成绩均名列全国第一名。1996年6月,电机系电工学科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宣布为首批按一级学科授权的试点单位。1997年全国学科调整中,电工一级学科改名为电气工程工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学科改名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并上升为一级学科。电机系目前每年招收研究生100多名,其中博士研究生约占三分之一。1997年研究生入学人数达到150多名,首次与本科生入学人数持平。1991年国家教委首次表彰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695名中,电机系占有7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对传统电工学科的交叉渗透,使电工学科各个专业具有更广泛的共同基础,并且专业界限变得模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具有更宽专业口径的高层次电工学科的人才。为些,自80年代初开始,电机系就不断进行专业改造,并于1989年正式将原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机三个专业全并为一个宽口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列入了全国专业推荐目录。
此外,为了适应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适应在生产、科研和教育第一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的需要,电机系积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例如,受当时水利电力部的委託,1985年电机系连续举办了五期电力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修研班,共有168名参加学习。从1988年起,又连续开办了电力系统调度员研讨班共4期,电力系统调度科科长1期,共有130人参加学习。从1995年起,又在全校中率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每期学习一年,其中一部分学员结业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资格后直接进入了工程硕士论文工作。此外,电机系还与西门子公司合作举办多次灵活交流输电高级研讨班,与中电联合作举办系列电力系统新技术讲习班等等,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
80年代初以来,电机系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发展。以科研方向为基础的科研组成为科研活动的细胞,在电机系的科研迅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80年代未电机系与热能系开始筹建“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室,1995年10月建成,通过了国家的验收。1999年,电机系还与自动化系、核研院、微电子所等单位共建了“电力电子工程研究中心”。
根据电机系学科结构和发展的需要,1988年电机系系名改为“电机工程与套用电子技术系”。

管理机构

行政
主任:
曾嵘
副主任:
康重庆、肖曦、鲁宗相
主任助理:
刘瑛岩
党委
书记:
赵伟
副书记:
黄瑜珑、郑泽东
委员:
王家福、王善铭、牛犇、陈启鑫、闵勇、郑泽东、赵伟、黄瑜珑、董嘉佳
学术委员会
主任:
赵伟
副主任:
梁曦东
委员:
卢强,韩英铎,闵勇,梁曦东,赵争鸣,王赞基,赵伟,关志成,曾嵘,夏清,袁建生, 张伯明,何金良,梅生伟,蒋晓华,宋永华
学位委员会
主席:
夏清
副主席:
赵争鸣
秘书:
鲁宗相
委员:
夏清、赵争鸣、柴建云、姜齐荣、刘卫东、沈沉、王黎明、王新新、肖曦、袁建生、曾嵘、赵伟、闵勇

历届领导

历届系主任
历届系主任
任职时间
顾毓琇
1932.1~1935.1
倪俊
1935.1~1937.1
赵友民
1938.5~1940.4
倪俊
1940.4~1942.5
章名涛
1942.4~1945.5
任之恭
1945.4~1945.11
叶楷(未到任)黄眉(代理)
1945.4~1948.5
章名涛
1948.4~1966.5
杨秉寿
1978.11~1984.5
吴维韩
1984.5~1989.3
韩英铎
1989.3~1995.5
王赞基
1995.5~2001.6
梁曦东
2001.6~2008.1
闵勇
2008.1~2014.5
曾嵘
2014.5~今
历任系党委(总支)书记
历任系党委(总支)书记
任职时间
杨秉寿(教工支部)
1953.1~1955.1
吕森
1955.1~1957.8
周维垣
1957.8~1957.11
凌瑞骥
1957.12~1962.10
王遵华
1962.10~1966.6
张思敬(代理)
1965.1~1965.8
蒋企英
1971.11~1978.11
文学密
1978.11~1984.5
杨秉寿
1984.5~1987.7
周子寿
1987.7~1993.2
关志成
1993.2~1993.11
王赞基
1993.11~1995.9
周双喜
1995.9~2000.4
邱阿瑞
2000.4~2006.12
赵伟
2006.12~今

人才辈出

朱物华
章名涛
钱钟韩
马大猷
吕保维
陈力为
曹建猷
常迥
杨嘉墀
洪朝生
高景德
吴全德
夏培肃
黄宏嘉
吴佑寿
王守觉
张履谦
王众托
陆建勛
金怡濂
马福邦
张钹
严陆光
卢强
顾国彪
韩英铎
李衍达
陈清泉
郑健超
周孝信
张钟华
吴澄
马伟明

获奖情况

年份
项目名称
人员
级别
2006
HVDC系统地中回流对交流系统影响的机理分析及防範措施研究
曾嵘、何金良、张波、牛犇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6
江苏电网无功电压最佳化控制系统
孙宏斌、张伯明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我国第一条750KV输变电示範工程
关志成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
基于软分区的网省级电网无功电压最佳化控制系统
孙宏斌、张伯明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500KV直流输电外绝缘特性研究
关志成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大型地网状态评估研究
何金良、张波、曾嵘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
HVDC系统地中电流对交流系统的影响及防範措施研究
曾嵘、何金良、张波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
±800KV特高压直流合成绝缘子研製
梁曦东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
故障电流对城市通信设施的影响和工频磁场测量的研究
袁建生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
序列运算理论研究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套用
康重庆、夏清、相年德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
体外特高频(UHF)感测的GIS局部放电线上检测、定位和诊断
刘卫东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
广东省地区电网外网等值自动生成系统
张伯明、张海涛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
大型风力发电场接入电力系统问题的研究
周双喜、陈寿孙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理论及工程套用
卢强、梅生伟、孙元章、黎雄、胡伟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4
电网能量管理和培训仿真一体化系统
张伯明、孙宏斌、吴文传、邓佑满、相年德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大型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分析及其主保护的定量化设计
王维俭、王祥珩、桂 林、孙宇光、王善铭、毕大强、苏鹏声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
低压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
赵争鸣、孟朔、刘建政、孙晓瑛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
三峡输变电前期科研-三峡500kV双回同塔新技术研究
黄炜纲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电力市场交易与电网调度管理技术支持系统
夏清、康重庆、 张伯明
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
基于CC-2000支撑平台的EMS高级套用软体
王心丰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大型发电机与变压器放电性等故障的线上监测与诊断技术
朱德恆、谈克雄、姜建国、李福祺、高文胜、高胜友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3
基于小波变换的输电线路暂态行波分析和故障测距理论研究
董新洲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电力系统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G)的研製
王仲鸿、刘文华、姜齐荣、韩英铎、梁旭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中长期电力需求分析与预测系统
夏清、康重庆、刘梅、宁波、沈瑜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2
运行合成绝缘子检测技术和耐雷电冲击特性的试验研究
梁曦东、周远翔、王绍武、范矩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电力系统四大参数建模和参数资料库建立
朱守真、沈善德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电厂报价辅助决策系统
何光宇、陈雪青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
贵阳市北电网EMS系统
孙宏斌
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论着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集成分析基础
赵争鸣、袁立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8月
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特性与大电网安全
梅生伟、薛安成、张雪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大型专业工具书《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一卷第四篇
赵伟,黄松岭,胡毅飞,邵海明,王雪,侯国屏,张贵新,雷银照,吴静,李继东,刘家新,王学伟,徐和平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年1月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邢岩,肖曦,王莉娜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
《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第二版)》
卢强、梅生伟、孙元章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虚拟仪器设计基础教程
黄松岭,吴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现代鲁棒控制理论及套用(第二版)》
梅生伟、申铁龙、刘康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电力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
梅生伟、沈沉、张雪敏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年6月
Modern Power Systems Analysis
X.F. Wang, Y.H. Song, M. Irving
Springer Verlag
2008年5月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with Discontinuity: Theory and Practice
Tielong Shen, Yuanzhang Sun, Yu Yao and Yasuhiko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
孙元章、焦晓红、申铁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电厂事故的可靠性预测与防範
鲁宗相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年8月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康重庆、夏清、刘梅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年7月
混成动态系统引论
宋永华,孙元章,秦世引,谭民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电路原理
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主要专利

年份
专利号
专利名称
发明人
2008
200610011810.2
一种无隔离环节的三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
李国杰、张谢平
2007
02 1 03873.2
补偿动态三相不平衡负荷的方法及补偿装置
逯帅、张海波、刘秀成、陈建业、王赞基、赵广
2007
2004 1 0008462.4
电压陷落浪涌动态补偿器
李国杰,孙元章
2007
2006 1 0011113.7
基于光伏电池的电网功率振荡抑制器
孙元章,李国杰等
2007
2004 1 0009536.6
电能质量和无功补偿综合控制器
孙元章,李国杰,黎雄
2007
2005 1 0012068.2
一种基于压频变换和光电隔离的模数转换方法及系统
庞浩、王赞基
2007
20041007814.1
无速度感测器永磁同步电机-空调压缩机系统的控制方法
2007
03102062.3
可以并联工作的正弦波逆变器
2007
2005 1 0012125.7
高温超导双螺旋电流引线结构
蒋晓华,何业冶等
2007
2005 1 0012198.6
超导储能用电流并联型电压补偿器的稳态控制方法
朱晓光,蒋晓华,任晓鹏,程志光
2007
200410078143.0
分散式连续无功发生器
沈沉
2007
200710100324.2
一种快速稳定实现最大功率跟蹤的光伏三相併网控制方法
周德佳、赵争鸣、赵志强、冯博、赵晶
2007
2003 1 0115395.1
高压输电用有源直流滤波器的近似逆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赵东元、陈建业、王赞基、于歆杰、苏玲
2007
03 1 43110.0
逆变电容和支路电抗解耦控制的有源电力滤波方法及系统
庞浩、王赞基
2007
200710063247.8
一种套用于三电平高压变频器的混合调製方法
张永昌、赵争鸣、杨志、白华
2006
200610164923.6
基于三维有限元神经网路的缺陷识别和量化评价方法
黄松岭、赵伟、宋小春、崔伟
2006
200610164920.2
双电机冗余控制系统
蒋 栋、赵争鸣、郭伟、王世静、孙晓瑛
2006
200610165591.3
一种可减小共模电压的两相PWM调製方法
陆海峰,瞿文龙,樊扬,程小猛,张星,伍理勛,蒋时军,陈建明,王征宇
2006
2004 1 0006177.9
液氦冷却的高温超导储能磁体系统
蒋晓华,褚旭,杨劼,金能强,陈振民
2006
200610012289.4
大面积钢板缺陷漏磁检测方法
黄松岭、赵伟、宋小春
2006
03150349.7
基于电荷平衡的三电平变频器中点电压平衡方法
赵争鸣、孟朔、白华、刘建政、孙晓瑛
2006
200410068973.5
管道腐蚀缺陷类型识别方法
黄松岭、张伟、赵伟、郭景涛
2006
200620069536.X
一种用于功率器件的散热器(实用新型)
唐东明、杨志、钱诗宝、胡炫、张延安、桑春、赵争鸣
2006
200620069537.4
一种基于IGCT的中高压三电平变频器一体式结构(实用新型)
杨志、杨志勇、唐东明、冯骥、吴新兵、庄荣、袁立强
2006
200610038467
一种功率电阻插片式模组化结构(实用新型)
杨志勇、唐东明、李冰、窦旺、袁立强、赵争鸣
2006
03 1 37633.9
有直流源的支路阻抗解耦控制的有源电力滤波方法及系统
庞浩、王赞基
2006
03102677.X
水上牵引训练的控制方法及其可程式控制系统
孙晓瑛、荣键
2005
200510086918.3
基于单级逆变器的太阳能高压钠灯控制器
张强、刘建政、赵争鸣、吴理博、王健
2005
02 1 30953.1
採用柱面二维坐标系的二维运动模拟器
蒋晓华,赖永传,姜新建,苏鹏声,王桂华,周颐,蒲一平
2005
200510086610.9
套用于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起动过程中的直流预励磁
白华、赵争鸣、袁立强、张海涛、张延安
2005
200510086549.8
电力系统外网等值自动生成方法
张伯明,孙宏斌,吴文传,张海波
2005
200510086296.4
磁钢辅助励磁的粘结式轴向跌片同步磁阻电机(PMSM)
郭伟、赵争鸣、王世静、孙晓瑛、张颖超
2005
200510086297.9
橡胶永磁体辅助励磁的粘结式同步磁阻电机(SRPM)
郭伟、赵争鸣、张颖超、孙晓瑛、蒋 栋
2005
200510086300.7
套用于中高电压电力装置的智慧型数据採集与过压保护系统
刘树、赵争鸣、刘建政、张怀晟、杨志勇
2005
200510092984.1
基于混成状态估计的电力网路拓扑错误辨识方法
孙宏斌,张伯明,吴文传,高峰
2005
200510092983.7
数据挖掘中一种基于混合互信息的特徵选择方法
孙宏斌,张伯明,吴文传,王皓
2005
200510086343.5
基于IGCT的中高电压三电平变换器中安全封脉冲方法
袁立强、崔志良、张怀晟、白 华、杨 志、赵争鸣
2005
200510086299.8
一种适用于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高性能光纤CAN通讯系统
张海涛、赵争鸣、钱 珏、孙晓瑛、钱诗宝
2005
200510086299.8
一种适用于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高性能光纤CAN通讯系统
张海涛、赵争鸣、钱 珏、孙晓瑛、钱诗宝
2005
02 1 17085.1
低压配电网扩频通信网路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郭静波、王赞基、吕海峰、李刚、赵宇明、王乔晨
2005
200510098527.3
电力系统中基于软分区的电压控制方法
孙宏斌,张伯明,吴文传,郭庆来,李钦
2005
200510011431.9
兼备无功与谐波补偿功能的光伏併网装置
刘建政、王健、赵争鸣、吴理博、刘树
2005
02123442.6
一种地埋铁磁性管道检测方法
李路明、黄松岭、施克仁
2005
200510011116.6
一种漏磁检测腐蚀缺陷的量化方法
黄松岭、赵伟、崔伟、吴静、王珅
2004
1 53874.3
採用柱面二维坐标系的全步进电机式二维运动模拟器
蒋晓华,朱晓光,赖永传,张晓英,曹旭东,沈康
2004
3100611.6
一种应力或疲劳造成的活动缺陷的检测方法
李路明、黄松岭
2004
2004 1 0009718.3
採用电压闭环实现异步电机转子磁场準确定向的控制方法
陆海峰,瞿文龙
2004
200410009627.X
基于谐波倒相原理的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电力变压器
王善铭,王祥珩,李隆年,杨青,谢鹏
2004
01 1 36260.x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分散式触发控制装置
逯帅、赵广、陈建业、刘秀成、张海波、王赞基
2004
2004 1 0009718.3
採用电压闭环实现异步电机转子磁场準确定向的控制方法
陆海峰,瞿文龙
2004
02 1 16443.6
一种基于数字滤波的无功功率测量方法
庞浩、俎云霄、李东霞、王赞基
2004
02 1 16885.7
一种频率和相位的数字测量方法
庞浩、俎云霄、李东霞、王赞基
2004
01130657.2
配电网继电保护与故障定位系统
2004
03 2 45068.0
用于超导储能装置的主控制器
褚旭,蒋晓华,吴学智
2004
01118471.X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和装置
2003
01143448.1
高精度故障录波器及其输电线路组合故障测距方法
2003
01143449.X
输电线路数字式行波保护方法及其继电器与保护系统
董新洲
2003
01123977.8
利用地磁场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缺陷的方法
李路明、黄松岭、汪来富、杨海青
2003
01 1 42025.1
一种状态转移时序逻辑的信号鑒相方法
庞浩、王赞基
2003
01 1 31096.0
一种基于相位的正弦电压脉宽调製波形数据的产生方法
庞浩、王赞基
2003
01 1 31095.2
一种数字锁相方法
庞浩、王赞基、陈建业
2003
02238029.9
地埋铁磁性管道检测仪
李路明、黄松岭、王晓凤、曹益平
2003
01 1 36252.9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的控制脉冲的发生方法
庞浩、王赞基、陈建业、刘秀成
2003
01143445.7
应力分布的磁检测方法
李路明,黄松岭,王晓凤,陈行
2003
00 1 35865.0
低压配电网三相电力线扩频通信收发装置
郭静波、王赞基
2003
02 2 37537.6
三维数字式霍尔磁场测量仪
朱磊,蒋晓华,杨宏
2003
03150089.7
一种减少三电平变频器开关损耗的方法
孟朔、赵争鸣
2003
03150349.7
基于电荷平衡的三电平变频器中点电压平衡方法
赵争鸣、孟朔、白华、刘建政、孙晓瑛
2003
00109127.1
高速同步数/模转换模板及其数据处理控制方法
2003
01120138.X
暂态行波保护测试仪及其试验方法
2003
02238026.4
携带型应力分布检测仪
李路明、黄松岭、胡斌、霍雪亮、曹益平
2002
02129368
大容量绝缘栅双极型电晶体驱动电路
瞿文龙
2002
01233127.9
多通道携带型漏磁材料缺陷检测仪
李路明、黄松岭、杨海青、汪来富
2000
00103055.8
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套用系统
赵争鸣、卢强、刘云峰、孟朔、袁立强、陈崑仑
2000
00103055.8
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套用系统
赵争鸣、卢强、刘云峰、孟朔、袁立强、陈崑仑
2000
00100151.5
变频调速交流异步电机
赵争鸣、孟朔、袁立强
2000
00100151.5
变频调速交流异步电机
赵争鸣、孟朔、袁立强
1996
962019550
大型发电机安全监视装置
沈善德,朱守真,杨常府,韩冬梅
1995
95101583
大功率电晶体快速短路保护电路
瞿文龙
1993
932004237
电力系统参数综合测试装置
朱守真等
1988
85204302
电力系统微计算机稳定优控装置
黄益庄,朱守真

地图信息

地址:双清路30号清华园清华大学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