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审计法律规範

审计法律规範

审计法律规範

审计法律规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各种审计监督关係的行为规则。审计法律规範同其他法律规範一样,一般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组成。“行为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幺、必须做什幺和不能做什幺的规定。“法律后果”包括人们的行为符合行为模式规定应得到肯定性的法律后果,和人们的行为违反行为模式规定应得到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审计法律规範
  • 组织法:主要规範审计机构的设定人员任免
  • 实体法:主要规範审计机关的职责、许可权等
  • 程式法:规範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式以及複议

规範内容

审计法律规範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审计组织法,主要规範审计机构的设定、人员任免、组成,机构之间的相互关係等;
二是审计实体法,主要规範审计机关的职责、许可权等;
三是审计程式法,主要规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式以及複议、诉讼程式等;
四是审计责任及审计机关违法失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层次划分

审计法律规範通过审计法律条文和审计法律规範性档案表现出来,它们之间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係。审计法律规範的效力等级是指审计法律规範外部表现形式的规範性档案的效力等级。这种效力等级的划分,根据制定的机关不同和宪法及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宪法。宪法关于审计监督的规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审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牴触。
第二层次是审计法和其他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审计法和其他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是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一切审计方面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不得同国家法律相牴触。
第三层次是审计方面的行政法则。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在全国範围内具有约束力。
第四层次是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地方性审计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审计行政规章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不得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相牴触。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有关审计方面的规範性档案,不得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相牴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